賢良對武帝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王忠文公集》 古籍
唯一号: 110720020220014280
颗粒名称: 賢良對武帝策
其他题名: 武帝本記元光元年五月詔賢良曰云云於是董仲舒公孫宏等出焉今按仲舒所對在建元元年宏所對在元光五年而此年所策史闕其對故補爲之
分类号: I207.62
页数: 3
页码: 十-十四
摘要: 本文讨论了帝王之治的要素,强调了仁义道德和礼乐刑政的重要性。作者认为,通过实施恰当的政策,可以使国家达到至治的境界。然而,目前的政策尚未达到预期的效果,需要加以改进。
关键词: 帝王之治 仁义道德 礼乐刑政

内容

詔曰朕聞昔在唐虞畫像而民不犯日月所燭莫不
  率俾周之成康刑措不用德及鳥獸敎通四海海內
  肅愼北發渠搜氐羌來服星辰不孛日月不食山陵
  不崩川谷不塞麟鳳在郊藪河洛出圖書烏虖何施
  而臻此歟今朕獲奉宗廟夙興以求夜寐以思若涉
  淵冰未知所濟猗歟偉歟何行而可以彰先帝之洪
  業休德上參堯舜下配三王朕之不德不能遠嫓此
  子大夫所睹聞也賢良明於古今王事之體受策察
  問咸書以對著之于篇朕親覽焉對曰臣聞帝王之
  治有本有文仁義道德本之謂也禮樂刑政文之謂
  也本以立之文以輔之此至治所爲成也夫天地以
  生物爲心者也易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至哉坤元
  萬物資生元卽仁也仁卽其所以生物者也天地不
  惟自生物也又以是理賦於人而人秉之以具諸心
  故曰仁人心也天地之生物也細而草木鳥獸大而
  君臣父子兄弟夫婦人之處之必各得其宜也得其
  宜者義也義雖在外而制之者心也故義者心之制
  也道也者天之所以示人而人由之之路也風雨霜
  露日星山川無非至敎之示人人由之而能察則日
  用事物各得其所當行也德者行道而有得之謂也
  天之運也健而不息天之德也地之載也厚而不崩
  地之德也人能體天地之德以爲德行而有得焉故
  爲德也天地之間萬物區別各有序也聖人因其有
  自然之序也制度品節之而禮興焉吉凶軍賓嘉三
  百三千之目是也天地之氣流通感召本至和也聖
  人因其有自然之和也鼓舞動盪之而樂作焉咸池
  雲門英莖韶濩之類是也夫人心不能以皆善也故
  有流而爲邪僻聖人慮夫禮樂之敎民或不能盡化
  也於是刑政制焉五刑之屬至於三千而法令之布
  大綱小紀具有科條凡以防民使去惡而遠罪也是
  故仁義根乎人心之固有者也道德體乎天地之本
  然者也孟子曰仁人心也義人路也孔子曰在明明
  德又曰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居仁由義道德全備
  則五典以秩九疇以敘故此四者治天下之本也禮
  樂以興起人之善心防於未然者也刑政以懲戒人
  之邪心禁於已然者也記曰禮樂流行天地官矣孔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禮樂刑政兼
  舉而並行則九經以正六府三事咸得其宜故此四
  者治天下之文也夫本所以立治也不可不同故二
  帝三王爲治之意無不同也文所以輔治也不必盡
  同故二帝三王爲治之法未嘗同也孔子曰殷因於
  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蓋
  其因者本也所損益者文也立之以本輔之以文帝
  王之治亡不繇此至治之成而敎化之美固有不期
  而然也是故唐虞之時畫衣冠異章服而不犯成康
  之世刑措而不用日月所燭莫不率俾海內肅愼北
  發渠搜南撫交趾氐羌徠服蓋內而民人外而夷狄
  皆繇於敎化也是以日月不蝕星辰順軌而天道得
  其寕山林不崩川谷不塞而地道得其平麟鳳在郊
  藪龜龍游於沼河出圖洛出書而禎祥諸福之物畢
  至焉斯皆至治之成其效然也中庸曰致中和天地
  位焉萬物育焉正謂是也漢室之興除秦之暴髙帝
  躬創大業功配堯舜孝文孝景善於持盈守成比迹
  成康宏業休德蔑以加矣陛下承先帝之統居帝王
  之位奉帝王之職固宜推古帝王所以爲治者而施
  之然而至治之效未臻於古者意者爲治之意有未
  至爲治之法有未周也夫苟仁義道德爲立治之本
  者旣至矣禮樂刑政爲輔治之文者旣周矣敎之旣
  明化之旣成而至治之效猶弗古若者未之有也臣
  聞帝王之治非可以速成也孔子曰如有王者必世
  而後仁又曰善人爲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此
  言必積累乃至也漢興迨今且維其時而厥效未覩
  宜陛下之以爲歉也臣惟髙帝之撥亂反正文帝之
  恭儉謙讓仁義道德之意蓋已至矣獨其稽古禮文
  之事乃未遑暇此固有待於陛下也陛下遵其意修
  其法已至者加之意焉其未至者勉强而力行焉推
  而致之二帝不足三三王不足四也子思曰或安而
  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此
  之謂也臣愚識見淺薄不足以奉大對冊曰賢良明
  於古今王事之體此非愚臣所敢知也謹昧死上愚
  對唯陛下裁擇
  張湯議肉刑
  臣聞帝王之制刑輕重貴在適中中則事允而情稱
  故死人不爲怨生人以爲恩也且死不可以復生也
  故罪有重抵死而情輕者聖人不忍卽處之死於是

知识出处

王忠文公集

《王忠文公集》

《王忠文公集》二十四卷,《四庫書目》已著録。顧世不概見,惟潘氏《乾坤正氣集》中載公集二十卷,爰鈔出,校訂付鎧,而弁其首曰:吾儒讀聖賢書,欲以輔世翼教,楷模人倫,則文章、節義,二者均不朽。而兼此者,或代不數人,或數代不得一人,蓋其難也。吾於忠文見之矣。公學有淵源,師黄友宋,其爲文醇樸宏肆,下筆千言,如霆驚電激,濤涌波迴,讀者舌搞而不敢下,莫不嘆其極文章之鉅觀。不知公之文章,公之節義爲之也。惟其浩然之氣以直養而無害,故其發於文者,磊磊落落,適肖乎其衷之所藏,而不能掩。觀公之銜命滇南,義不屈辱,卒以身報高廟。特達之知,至今凜然有生氣。然則公即不以文章著,而其争光日星者,固自若也,又況其文之足以信今傳後耶!如公者,古何人哉?古何人哉?集中《青巖叢録》及《華川卮詞》二種載在《學海類編》者,已刊成單行,兹不復重出云。同治九年夏月,同郡後學胡鳳丹月樵氏謹序。

阅读

相关人物

王禕
责任者
胡鳳丹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