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市图书馆
金华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金华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九靈山房集卷十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靈山房集》
古籍
唯一号:
110720020220013740
颗粒名称:
九靈山房集卷十二
分类号:
I269.6
页数:
10
页码:
一-二十
摘要:
卷十二包括一经斋记、春晖楼记、四景楼记、安节堂记、蓬莱山房记、爱日堂记、百猿图记、九曲山房外记、春风堂记、戴氏祠堂记、二灵山房记。这些文章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建筑和家庭的记述,包括楼房、书房、山房、祠堂等建筑,以及家族的历史和传承。
关键词:
文集
元代
戴良
内容
一經齋記鄞游藳
一經齋者四明唐起賢敎子之室也起賢不以予爲
無似嘗館致是齋俾與子林相周旋一日喟然語予
曰吾僻居東海交際不及于公卿行游不出乎吳越
然而目之所及見耳之所及聞亦多矣環海之濱民
居職職有資累鉅萬者焉有田連阡陌者焉有家豐
祿食者焉曾不幾時其人已死而子孫不能以久守
問其資則庫藏墟矣問其田則易主屢矣問其祿則
歸之官矣噫彼之爲子孫計者不亦淺淺哉吾年幾
五十而止有一息上而宗祀之所寄下而嗣允之所
託在是而已豈不欲效世人稍隆產業以爲無窮之
匱哉顧以覆轍之鑒痛入吾心因取漢韋賢遺子黃
金滿籝不如一經之言名所居齋以勗之子幸爲我
記其事而且有以敎林也予乃作而言曰經者出于
聖人之手而存乎易書詩禮樂春秋孔孟氏之籍以
故世有四經五經以至六經九經十三經之名今起
賢以一經名齋其言固有自來然所以敎其子者不
旣狹矣乎徐而思之學者蓋欲明夫天理民彝自然
之物則也天理民彝之所在固有不依文字而立者
然古之聖人欲明是理於天下而垂之萬世非託文
字則不能以自傳也故自伏羲至于孔子而垂世立
敎之具粲然矣後之學者必將由是沈潛參伍以明
乎在我之本然然後知有所至而力行以終之其爲
道不旣簡且易乎然自世變俗衰爲師者不知所敎
爲子弟者不知所學則其求之於文字者乃在乎記
誦訓詁文辭之閒是以書愈繁而理愈晦學愈勞而
心愈雜此無他蓋不知天理民彝之本然在我而不
在彼也學者於此苟能棄其俗學之繁勞以求聖賢
之簡易則一經旣明而諸經之理皆㑹之于方寸所
謂由書而心由心而身由身而國而天下追蹤古昔
有不期然而然矣雖然昔人有三年而讀一經者有
皓首而窮一經者亦有白首而不能通之者其用力
也深其收功也遠一經之敎詎可以易心求哉林也
能以而父之心爲心知夫天理民彝無待于外求而
靜以持之敬以存之使此心之神明清虛純一有以
爲受學之地然後謹之以條約嚴之以矩度大玩經
中之所藴眞積力久日就月將異日彬彬而起爲國
效用雖匡衡以一經致幸相師丹以一經位三公公
孫宏以一經處台鼎可馴至矣韋公之言夫豈欺我
也哉敢以是復於起賢起賢攺容謝曰善乎其爲言
也請書之壁閒以爲吾兒楷範
春暉樓記
春暉樓者慈溪方君景良與其弟景輔奉母之樓也
初景良之父卽世夫人撫其遺孤以立其家業于是
景良服詩書之訓成人矣念無以報母之德惟得祿
以爲養庶可以娛親乃以才諝自效爲鳴鶴場司令
每公退率昆弟子姓晨昏定省寒暑温清恭和愉悅
之容甘旨滫瀡之味適其意不違其禮旣又作樓于
寢室之左以奉之扁曰春暉蓋取唐孟東野之詩語
也景良將以久歲月而傳子孫伻來徵文以記之嗚
呼其情亦切矣凡物之自形自色以總總林林于兩
閒者何莫而非天之所生哉天不能以自生而春代
之生則陽和之暉靄乎而在天者其發育萬物固不
止乎一草矣且是草物之微乎微者也東野乃獨取
之以報夫三春之暉蓋極言人子之不能報其母之
德也子不能報其母之德亦猶草之不能報其春之
暉此東野親愛之至誠篤之深口不能言而姑託是
以爲喻也景良之心其東野之心乎東野不能以自
言而託寸草以喻之景良不能以自喻而假東野以
明之其情不旣切乎詩曰母也天只又曰欲報之德
昊天罔極景良有焉予於景良無能爲役而寸草一
心實同有之故因請記旣爲之文而復繫之以歌曰
春日兮載陽寸草兮芬芳顧瞻斯草兮使我心傷心
傷兮何極念吾母兮曷報之德春陽兮燠燠寸草兮
馥馥匪春何生兮匪母何育兮奉吾母兮闢吾居揭
春暉兮遵孟模豈人有心兮曾是草之不如
四景樓記
慈溪北行可二舍有隙地曰橫塘方氏之族居之方
氏避睦州之亂蹈海而東適海舟漂蕩至茲所遂留
家焉迨今若干世矣其地去海纔二三里近荒塗斥
鹵土不毛食雖有山川邱壑未見其爲勝也自方氏
以來居者附行者止地闢人稠閒閻枕籍方氏益廣
第舍治樓居樓成而境大勝前俯平原後臨巨浸島
嶼拱其左阡陌亘其右而旁近諸浦溆逶迤南折北
匯而入于海如虹飲江而馬奔廐也主人憑欄望遠
見海氣騰上與林光山色相蕩漾倏兮昂青忽兮浮
白渺乎鬱乎如抺如畫而雲霞風雨之晦明花草竹
樹之榮悴四時景物之變皆輸奇獻秀于几席之閒
則斯樓又勝于橫塘矣辛亥之春予來自定川方氏
之彥德原邀予至橫塘徘徊樓上與之望五壘之山
睇雙澗之水挹杜湖之波瀾攬鳴鹤諸峰之秀愛其
江山如昨景物不殊而方氏先澤邈乎其未泯寧不
悠然而思愴然而感慨然而歎乎德原語予曰斯樓
也吾先世嘗以四景名之而未有記其所以名者吾
子幸爲我執筆焉乃吿之曰二氣流行生生不已日
往則月來寒往則暑來而四時之景物迭變無窮也
以無窮之景物御夫有限之光陰吾與德原其能久
樂斯樓之勝乎然天地之造化不常而山川之風氣
固在方氏自五代居此上下數百年間故家凋謝無
復存者而是家子孫獨能世其詩書之業久其田宅
之利德原又以純龎之質誠篤之行爲邦人所貴重
豈非山川風氣所鍾而致然耶山川風氣之鍾于方
氏旣云厚矣則夫德原之樂乎是樓也豈止見之一
身而已哉不止于一身雖謂久有乎斯樓可也予東
西南北之人其登斯樓固有久近之不同然獲與德
原極幽遐之目空得喪之懷亦且不知樓之高身之
寄矣紀世德于茲樓使來者之有考尙得而苟辭也
哉遂書是以爲記
安節堂記
易以明中正之道而中正之在節蓋由內兌而外坎
以說而行險也人於所說則不知已遇艱險則思止
說以行險非節之得於中正乎節之中正而必以安
爲言者則以四居九五之下以隂而比陽以柔而從
剛有安行承上之象無勉强矯爲之意中也正也于
是乎守之而可常矣世以守節之女婦況之亦以其
安而能常也哉然上古盛世三光平寒暑時天下壽
昌民不夫札惡覩所謂安節之事後世聖人憫民生
之不遂傷風俗之日偷而安節之名立焉則安節者
固聖人之所取而非其所願也慈溪翁氏女自幼恪
愼孝祇父母以爲賢而選所嫁得同里方君琬生子
原三歲而琬卒年少寡居或疑其不能安也翁曰吾
聞婦人不事二夫夫天也今死而遂去之是背天也
背天不祥死不再適乃益經紀家政夜張燈紡織晝
課童奴樹藝歲時奉祀一如琬在時有司上之朝旣
旌其門寵異之原復爲安節之堂日夕奉翁坐堂上
食鮮茹美以享有其餘慶予嘗造焉謁原而拜翁於
堂下原徵予記乃爲其文曰節有中正之道而中正
於人無乎而不在翁之爲人婦也亦不過盡其所當
守者耳獨不幸安節之名蓋因喪其所天而後著也
故人莫不幸其節之不守而尤莫不幸其節之特著
翁之安節固可取也而非其可願也雖然節有亨之
義焉故曰節亨又曰安節亨翁當踰七望八之年康
强無恙而原以高才懿行爲鄉之善士原之二子亦
皆循循雅飭福祿方來而未艾則其爲亨也人又何
其厚幸于翁若是哉然則斯堂之作當與翁之餘慶
同一永久矣作堂者名原字景淵唐詩人元英先生
之裔名堂而題其扁者鄱陽周太史伯温引易之辭
而記之者九靈山人戴良也
蓬萊山房記
東海之上達蓬山之陽黃氏世居之黃氏之彥炳文
卽所居之西偏闢爲一室以領山海之勝右闞波瀾
左撫林麓前岡後阜如揖如拱每晨曦東升夕月西
出窅乎而列缺倒景冷乎而沆瀣降精青鳥翥于雲
閒白鹿走于烟際囂聲遠遯幽意畢來人居其中殆
不知有人閒世也炳文曰自吾之闢是室日與良朋
勝友昆弟子姓游焉息焉或騁懷以舒嘯或游目而
望遠恍兮惚兮若從赤松子于朱宮黃石君于紫府
而羡門安期爲之後先也因名之曰蓬萊山房閒以
語囂囂生願請記之生聞而嘆曰炳文亦世之高士
哉世傳蓬萊方丈瀛洲在東海中列僊居之然人莫
有至之者秦皇嘗令徐福采藥其地卒亦莫能以一
至焉惟其不可以幸至也故世之慕清閒而樂虛遠
者往往託之以自高若瀛洲之擬于吾儒方丈蓬萊
之榜于道家異人蓋累累也炳文之先多大儒先生
而炳文與諸子又皆世守其業如一日自他人言之
孰不欲以吾儒登瀛之事爲已任然乃棄此不務顧
有取於道家異人之說以名其居室有以見炳文之
高風逸韻迥邁等倫比年以來齒益高而操益厲遂
悉斂其致君澤民之思退藏于一室蘧蘧然與顥氣
俱栩栩然與造化游于以超出乎六合之表遐觀乎
八荒之外而彼蓬萊之不可以幸至者且在乎室中
矣況其所居一皆岸海而屋其去蓬萊爲甚近昔人
求仙欲由之以善達故字其山曰達蓬炳文冀遇其
仙而不得得夫昔人求仙之處則低徊慕戀之不已
不亦人之常情哉抑又聞之古之列仙皆忠孝仁義
之人或有所譴則謫降人閒混迹以自晦若炳文者
豈仙之謫歟不然果高世之士也因援琴爲鼓蓬萊
之操而歌之曰蓬山兮峩峩築室兮山阿山可游兮
室可歌宜于此兮婆娑婆娑兮樂只望羣仙兮不遠
伊邇朝卻粒兮莫脫屣誓飄飄兮遐舉遐舉兮焉極
返吾室兮聊逍遙以容與遂併書以爲之記囂囂生
別號九靈山房人云
愛曰堂記
愛曰堂者餘姚王在奉母之堂也在痛事父之不逮
乃一其孝于母菽水甘旨之養不違乎朝夕每歲時
爲酒食以召鄉鄰族親坐堂上率婦子弟姪列拜堂
下捧觴進壽以娛悅其母心母亦樂其有子也未嘗
不盡其歡適在取孝子愛日之義題其楣曰愛曰堂
走書東海之上乞予一言以張之予嘗游越過其鄉
而辱與在交在蓋世家衣冠詩書之澤未泯而先府
君又以文學行誼聞于時至在兄弟旣文而且孝而
斯堂之命名又足以化邇而慕遠予也獲與執筆其
何敢辭夫愛其親而望其壽人子之心豈有限量哉
然由于天者有不可以必得也得其壽而致其養其
心亦豈有窮已哉然繫于人者有不可以强能也由
于天者不可以必得于是乎喜壽懼衰之心起焉繫
于人者不可以强能于是乎思愛忘勞之念生焉喜
壽懼衰之心起則無跬步之或忘矣思愛忘勞之念
生則無須臾之或暇矣此孝子愛日之誠自有所不
能已也日往則月來寒往則暑來而禮所謂曰究曰
畜者豈虛言哉在之奉母斯堂也觀日之升而憶母
年之寖高視日之沒而憂子養之不足雖大禹之惜
寸陰陶侃之惜分陰不越是矣若此則愛日之名堂
豈不有所示警于在哉是不獨在之所當警而凡士
君子之愛其親者皆其所樂道也予故爲之記而併
侑之辭使在兄弟聯臂踏歌以爲其親壽以助其歡
云 姚之江越之水儼高堂翼邃宇誰其作之王氏
子前軒後牖形制煥且美升堂奉母母心喜母年老
矣時不與堂標愛日陶孝理陶孝理兮兄與弟叫須
臾罔暇兮跬步靡忘時之豫兮歲之穰春黍稌兮釃
酒漿賓客上坐兮子孫在旁母欣欣兮樂康披綵衣
兮進霞觴壽吾母兮愛日之堂從朝至暮兮其樂無
央
百猿圖記
右顏輝所畫百猿圖一卷所以圖猿之爲狀凡百數
兩臂掛樹仰而斜立者一蹲而背樹者一戲而羣折
樹上葉亦或引水欲飲纍纍如貫珠者五左手攀蘿
右手反掬飛瀑者一兩手鉤樹上行復相攜俯摘石
上草者三高懸如蹴鞠者一揚臂相顧者二坐而爲
子齕蝨者一困臥樹者一或嘯或墜或蹲或懸或俯
或仰者六首戴子者一聯臂下取澗中泉者三羣游
巖前獨樹宛轉相顧盼者九衎衎大樹上呼號食息
者四竄身叢竹上下相追逐者十有二往來引子者
三掛枝欲墮者二匿身樹陰者二擁子者一抱樹相
向者二躑躅枯枿者五蔽虧榛莽者四怒相擊喜相
戲者十舉手嚇飛鳶者二寒相附者二凡猿之大者
一百有四黑者七十八黃者二十六其子之戴者負
者行者立者陟者降者痒搔背者舒臂羣呼者坐母
首者驚附母懷者走挾母腋者任母背者倚母捫蝨
者跳躑巖下樹者出沒崖壁隱隱如蒼鼠者皆曲盡
其態可喜可愕凡猿之小者二十有一黑者十六黃
者五而大小之數通百二十有五焉至正季歲予附
海舟南還至四明館人夏叔宜兄弟出此圖以示予
于是重有所感矣嗟乎猿之與猴其形相近也其舉
動相若也然猿之性類乎仁遇稼穡不踐踏見小草
木必環之以行木實未熟則守之猴之爲性恒反是
反是則幾於暴矣猿多產之於西川而猴莫盛于東
海予居東海萬山中厭猴之暴而慕夫猿之仁也甞
抗巨海抵淄水登泰山以望巫峽遡川陜將求猿之
所在而寓目焉然道路阻絕不果也及還四明乃得
是圖而觀之能不有感乎遂從叔宜假之留月餘叔
宜請予題其上故爲記其形狀與數而歸之且懼觀
者之不審也或至目猿以爲猴因併著其外同而內
異者如此柔兆敦牂之歲良月朔日記
九曲山房外記
四明夏贇嘗爲予言吾宗之居此也連數世不振至
吾父而家益落吾母徐夫人佐吾父理家治生力勤
攻苦餘三十年而有田有廬家日以裕凡吾兄弟賴
以成立而免流離困踣之患者實吾母罔極之恩也
然不獲享有高年僅及下壽而傾背吾兄弟忍死營
葬地于慈溪之九曲山且于墓左闢屋四楹間將奉
其神而祠焉亦旣發引有日而贇也實以金陵之役
慟哭而上道自遷柩至掩壙不得與幸而獲保首領
以歸而吾母之入土久矣每歲時偕吾兄弟省墓下
退卽其祠而泣祭焉未嘗不傍徨顧慕以抱恨於無
窮先生幸賜一言疏于壁旣以記其祠而且舒吾之
恨也予聞其言而悲之因思先王制禮緣人情而約
之中故自命士以上家必有廟庶人無廟惟祭之寢
後世定爲祠堂之制上下同之而先王禮意行乎其
中墓之有祠豈亦緣情以起禮者歟雖然是禮之文
也若其本則孝而已矣夫孝子之身親之身也親有
難則死之蓋以親之身重乎已之身也贇以其父㑹
逮于金陵生死未可知卽釋母殯代之行是代父以
死也代父以死者孝之大而禮之本也盡事生之道
斯盡事死之道贇蓋務本以致茲文乎今世富貴家
之葬其親也亦莫不有墓祠以寓其哀敬僅一再傳
葬焉而邱墟者有之無他子孫去禮之本而失之也
今贇蓋務其本以俟夫後之人吾見九曲之祠傳之
世世而愈固矣人服孝德天降之福其夏氏之謂乎
繼赟之志者尙有徵於斯言哉赟之兄曰贅弟曰貞
曰贄曰質俱有孝行可稱而貞善詩徐夫人之年壽
卒葬及是祠營建之歲月已具見楊君所爲祠記茲
故不錄錄贇請文之語以爲外記云
春風堂記
四明羅處士家有春風之堂子孫聚居其中三世矣
處士之子康請文以追記之予謂記堂之成可也堂
成已久何以記爲康曰吾先子之所以垂休委祉者
庶其在此不可以無述也乃徵名堂之義而爲其文
曰羅氏唐末望族世家虎林居四明者自處士之七
世祖始七世祖以鎭東節度推官攝四明之慈溪今
遂留家焉蓋當五代之際兵革未息盜賊滋熾羅氏
獨能修其孝義于家庭之閒厯宋而元世濟其美至
處士兄弟五人復以高年耆德薰爲太和浙東部使
者上其事于朝而旌異之朝野諸鉅公咸爲詩文題
詠傳觀遠邇亦盛矣哉夫處田野揚聲譽靄然爲當
世所推重者非祖宗之積累則其力行之所致也今
觀羅氏以春風名其堂豈不然哉蓋嘗論之春爲四
時之首而風者大地之所噫也以言乎天則陽剛之
所以資萬物之生者此春風也以言乎地則陰柔之
所以資萬物之生者亦此春風也以言乎四時則萬
物之所以長育而凝成之者皆一春風之所爲也人
能順天以成化因地以成功體時以成德則太和在
身無虧無閒雖富貴烜赫如驕陽之在夏而春風之
融于吾身者不得而淫也雖威武肅殺如嚴霜之在
秋而春風之暢于吾懷者不得而屈也雖貧賤震陵
如寒雪之在冬而春風之煦于吾體者不得而移也
風無一日之不春則身無一日之不和羅氏累世以
來卽以孝義維其家而處士兄弟又能老而知德協
和於骨肉則是祖父子孫同一春風之和矣春風者
何仁焉而已爾仁者人心也親親爲大此處士之名
堂所以垂休委祉于後人也歟康之兄弟與其子姪
日登是堂涵濡乎孝義之中鼓舞乎太和之內有以
知昔日之春風在羅氏而不在天地在累世而不在
一時而仁之爲用大矣噫不有作也孰能述之處士
之後人其毋忘爾祖名堂之訓哉
戴氏祠堂記
人之生也自父母而兄弟其屬爲甚邇其情爲甚密
退觀其子姪則已有閒矣況羣從以降愈遠而愈疎
者乎處愈遠愈疎之勢而能視遠爲邇視疎爲密使
有以一其尊專其敬于先世非尊祖敬宗之君子莫
能也四明戴氏世居鄞縣之桃源族稍繁衍至茂兄
弟而家益裕乃營祠堂正寢之東推從姪莊爲宗子
中設四龕以奉宗子之四世而以政爲繼祖之宗已
爲繼禰之宗各奉其主而位以昭穆其旁附者亦隨
其宗以分別焉四時祭享略如朱文公所著儀式而
參諸世守之舊牲殺器皿粢盛酒醢蘋藻之具稱家
有無必豐必潔且懼貲費之不繼也復與弟升議買
山若干畝歲入其租而命子弟輪掌之因扁其祠曰
永思介同郡陳君撝來請記撝嘗客授其家以相成
乎是舉故具以顚末語予俾悉書之以訓其後人嗚
呼若茂者殆所謂尊祖敬宗之君子哉昔先王建國
命氏以報功德之臣謂其子孫眾多不可無維持之
法也故因其嫡庶親疎之分爲之大宗一以重其本
爲之小宗四以聯其支此功臣世德之家所以主祭
祀而統族人者也去古旣遠子孫降爲黎庶而繼別
之大宗固不可行矣若繼高曾祖禰之四小宗亦豈
不得而行之乎近世士大夫家或未暇以及此而茂
能行之新其祠宇備其禮物以主諸羣從之子姪何
其有合于先王制禮之深意哉彼之各私其親視先
世而邈如者聞茂之風亦可少愧哉雖然禮非一家
之所宜也推而放諸一鄉而準放諸一邑而準放諸
四海而準茂之後人苟能守之而弗墜將見遠近之
人皆來取法則宗法之行必自戴氏始矣詩曰永言
孝思孝思惟則名祠之義其亦有在于斯乎故予旣
勉其後人又以吿世之好禮者
二靈山房記
鄞之名山水不可一二數而東湖爲最奇東湖之名
山水不可以一二數而二靈爲最奇二靈山房則又
得夫二靈山水之最奇者也山有二靈寺卽寺右廡
爲山房寺與山房皆因山以爲名而寺乃宋利禪師
講道之處山房則今大沙門天淵濬公之所居也天
淵自萬壽退歸已逃隱此山是時山房未成二靈山
水未見其爲奇也一日命僕人剃篠簜翦薪蒸闢其
屋之隘陋而加葺焉且鑿東壁爲牖以通明于是山
房成而境始奇蓋東南諸山踊躍奮迅北走而達于
湖若奔馬之飲江若游龍之赴壑其旁羣峰羽翼乎
茲山者皆效奇獻巧若翔鳳之展翅而眾鳥爲之後
先環之以錦屏舒之以練帶巉然灣然如拱如揖凡
境之最奇所以接乎目而交乎心者舉入乎山房矣
天淵置圖書几研供張諸物于其中客至則相與倚
欄而立縱目以嬉不知日之將入但見澤氣上騰與
林光山色相掩苒歘兮攢青倏兮浮白乍合乍斂翕
忽蕩漾已而皓月微吐橫射庭隙流汞下徹影動虛
櫺悄骨淒神恍不類人閒世此又一奇也山房之境
信奇矣然必得人焉而益奇向非天淵之居此也是
山庭宇不過一廢區耳天淵至而山房之名出然後
里邑之人慕天淵之學者皆往游矣四方之人聞天
淵之名者又皆往游矣後來繼今聞風而興起者又
將若是而山房之境傳之以不朽斯其爲奇也顧不
益大矣乎噫此予所以慶二靈之有遭而山房之記
所爲作也或曰學佛之人不三宿樹下蓋懼其有累
也天淵知人閒情緣之爲累故棄之而學道知宗門
負荷之爲累又棄之而閑放今以一奇境之故而眷
眷于山房如此庸詎知是事之非累乎噫爲此說者
非惟不足以知佛之爲道而亦不足以知天淵矣天
淵悟心乎空色而超神乎幻有其于山房之奇境猶
夫虛空之容物明鏡之鑒妍媸而未嘗有意于容與
鑒也目之所見果足以累其心哉且見者我也境者
物也我爲能見物爲所見苟物我兩忘能所俱泯則
累惡乎生山房之不可爲天淵累也久矣于是或人
顧予而笑曰願因吾子從之游遂併書之以爲記
知识出处
《九靈山房集》
《九灵山房集》是明朝元戴良所撰写的一本诗集。该诗集主要讲述于两湖为官从政所感、所思、所闻的事迹。
阅读
相关人物
胡鳳丹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