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市图书馆
金华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金华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九靈山房集卷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靈山房集》
古籍
唯一号:
110720020220013654
颗粒名称:
九靈山房集卷七
分类号:
I269.6
页数:
12
页码:
一-二十四
摘要:
卷七包括春秋案断补遗序、通鉴前编举要新书序、送丁郎中赴京师诗序、送胡主簿诗序、送王都事序、淮南纪行诗后序、送路理问序、玉笥集序、夷白斋藁序、送傅子异序、送能上人诗序、送王理问序、琴川志序。这些文章涉及的内容主要是书籍的序言和送别诗文的序言,包括历史著作、文学作品、诗集等。
关键词:
文集
元代
戴良
内容
春秋案斷補遺序
春秋案斷補遺者大梁鍾伯紀先生之所著也其意
以爲學春秋者多惑于傳家褒貶之說而經旨有不
明其能脫去宿弊一以經文爲正者又往往於筆削
精義而或昧焉今故采擇諸家格言之合於經者附
於各條之下間有未足則以已意補之而題以今名
蓋取程叔子傳爲案經爲斷語也余讀之而歎曰昔
之傳春秋者有五家而鄒夾先亡學春秋者舍左氏
公羊穀梁三家則無所考徵矣然左氏熟於事而或
不得其事之實公穀近於理而害乎理之正者要不
能無至唐啖趙師友者出始知以聖人手筆之書折
衷三家之是非而傳已亡逸繼是而後爲之傳者雖
百十餘家其言雖互有得失能不附㑹三家之說者
鮮矣胡康侯得程子之學慨然有志於發揮而其生
也當宋人南渡之時痛千餘年聖經遭王臨川之禁
錮乘其新敗雪洗而彰明之使世之爲亂賊者增懼
若夫聖人作經之本意則未知其何如也然自當時
指爲復仇之書而不敢廢太學以之課講經筵以之
進讀至於我朝設進士科以取人治春秋者三家之
外亦獨以胡氏爲根本則以三綱九法粲然具見於
是書而場屋之腐生山林之曲士因而掎摭微文破
碎大道有可閔念者矣然則學春秋者亦將何所折
衷乎竊嘗考求之而得其說矣吾志在春秋夫子之
自道也春秋天子之事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孟子之所以論春秋也蓋方是時王綱日紊篡奪相
尋孔子不得其位以行其權於是約史記而修春秋
使亂臣賊子無所逃其罪而王法以明所謂撥亂世
而反之正此其爲夫子之志而天子之事也是以邵
子有曰春秋夫子之刑書而天門王氏亦曰春秋一
經無罪者不書惟罪有大小故刑有輕重耳斯言也
蓋有得夫孔孟之遺意也是則學者之折衷固無出
于夫子之自道與夫孟子之所以論春秋者矣後之
立言豈有加於此哉先生之於是書下旣不惑于褒
貶之說上復不失乎筆削之義外有以采擇諸家之
博聞內有以發乎自得之深意奇而不鑿正而不迂
詳而無餘約而無闕庶幾善學者焉然其推傳以達
乎經因賢者之言以盡聖人之志則得之夫子之自
道孟子之所論者爲多是可以見其折衷之所在矣
余自幼歲卽知讀是經而山林孤陋之風科舉利祿
之念或不能無故其所學不過曲士腐生之爲耳惡
覩所謂經之義聖人之蘊哉及識先生於蒲陽始聞
其說而悅之至其成書則未之見焉近來淞上亟求
是書於所舘先生手錄以示且曰使可傳也幸爲我
序之嗟夫學春秋者多矣求其得乎孔孟之遺意以
折衷羣說於千有餘載之下者幾何人哉故讀先生
之書譬諸飫芻豢之旨病夏畦之苦而得一勺之清
泉甘露豈不悅哉則夫是書之傳固有不待于區區
之言矣若夫述作之大志與其編次之歲月則不可
以不書姑書此以爲序庶有以復先生之命乎
通鑑前編舉要新書序
通鑑前編舉要新書二卷余友陳子經所述子經名
桱四明人祖父俱以史學名家至子經蓋三世矣子
經內承家訓而外私淑慈溪黃氏之敎故學問早成
流輩莫敢與並者中年以來遂斐然以著述爲已任
則謂司馬文正公作資治通鑑斷自周威烈王訖于
五代而金文安公作通鑑前編以紀其前事蓋用邵
氏皇極經世厯胡氏皇王大紀之例其年代始陶唐
氏而陶唐之前五代之後咸未有所論次乃以盤古
氏高辛氏契丹阿保機至周亡宋有國至我元合之
爲二十四卷名之曰通鑑續編庶幾上補金氏之所
曠下接司馬氏之所缺而開闢以來至于今上下數
千年間其致治之本與夫爲治之道厯厯可見一日
平江守海陵馬君謂于經是編固所以續司馬氏金
氏之未備然司馬氏通鑑乃家有其書而金氏前編
則鮮有也且其著作之體大義著於題而註之所取
則尙書左氏爲多尙書左氏學士大夫孰不誦而習
也今若舉其題之要略其注之繁因以舊名而刪正
之使與續編並傳于世不亦可乎况金氏之自序有
言後之君子或以余之所編刪之爲前紀是尙區區
之望也則是書之述豈非金氏之遺意也哉然非博
而能精如子經者亦孰能與於此也於是子經早夜
一心揆其指意所出詳略之際以論著于篇先是馬
君居省幕時嘗以子經續編鋟諸梓矣及是書之成
復將刋而廣之不鄙謂余生乎金氏之鄉且嘗託交
子經粗知述作之大致俾序其說標諸篇首焉余竊
聞之紀事莫如書亦莫如春秋古史之體可見者此
二書而已而二書所載是非得失興壞理亂之故其
事至博然其爲言不過如此而止可謂得其要矣其
言要故學者不可不盡心能盡心然後能自得之揚
子雲所謂知言之要者是已然而此二書也蓋嘗經
乎聖人之手所以由聖人之後厯千百年未有能幾
乎此者也至漢太史公乃始倣書爲史記宋文正公
又倣春秋爲通鑑蓋史記則每事別紀以具其事之
始末通鑑則編年通紀以見其事之先後皆可謂傑
出之材矣然其義例或繆於聖人而且編次太詳學
者不能閱之而終篇於是紫陽朱子復取而刪之爲
綱目若干卷其立言嚴而正簡而要蓋純乎春秋之
法矣則聖人之後不失古史之體者惟綱目一書近
之今觀子經所述豈非得乎綱目之指歸者乎近時
賢士大夫多有取乎其書豈徒然哉然而觀是書者
非深得夫朱子之意則亦不足以知子經之功也馬
君於治政之暇而能崇獎正學彰明善道上以裨國
家稽古之治下以基生民無窮之福則其爲功亦豈
在于將後哉序而歸之余固不得而苟辭也
送丁郞中赴京師詩序
上以四方失寧嘗更用方面大臣銳意天下事迺至
正二十年冬有旨除平章朶列不花公往蒞江西行
省而丁君季周則爲其省郞中君旣受命卽從平章
公乘驛騎出國門南去是時大江之西已爲寇巢而
武昌湖南諸處亦皆淪沒寇黨道里不通遂遠涉海
洋幾萬餘里而至于潮已而廣東憲臣亦且狂悖負
固以叛其勢張甚君贊平章公督兵進討前後破寨
百有餘處其所殺獲甚眾明年冬復移屯石橋鎭益
責諸將致死命未幾擒其叛臣父子以歸蓋至是而
平章公之遇害已久及凡省臣無在者君隻身軍旅
中志在殲厥羣盜盡復江西之故地而後已今雖未
能然嶺海以南日就廓清而兩廣郡縣亦賴之以少
安者皆君之力也君猶不自爲功方以諸將之勤勞
乃事宜特表異因還奏朝廷乞降恩賞以作興其士
氣於其行也道過西浙西浙名士之辱游于君者咸
作歌詩送之而俾余爲之序余惟士大夫之出處貴
乎知所重輕而已我國家混一以來分布爪牙之士
干城於內外星列棋置聯絡相承其爲長顧卻慮可
謂至矣邇者一旦寇兵竊發往往望風而遁聽其陷
沒甚者舉城以降緩急無一可賴者何哉由其不知
輕重故耳今君徒以文墨之職出贊省垣若不素諳
軍旅之事也然當受命之日兵事方殷往者多憚行
而君乃獨奮不顧私毅然當隆冬衝犯寒雪遠出萬
里無所避及抵寇境又能披堅執銳爲士卒先卒至
轉戰千里誅夷叛逆而志猶未怠也嗚呼若君者可
謂知所輕重者矣向使天下之吏皆知輕重如此豈
至如今日耶余是以於君之事重有所感也然君之
事天下旣壯之士大夫又偉之而朝廷有弗能知也
知之有弗能言也言之有弗能達也則所以明見萬
里之外而制之者將何以哉雖然君至朝廷有日當
其請命於上也才足以致其知事足以發其言勢足
以達其聽又能不身其謀而國焉是圖朝議必有以
處此者矣處之而得其宜將見諸將用命而羣兇斂
逃出則宣德意于遐壤入則奏成功于天朝而所以
序君之行者固將再書不一書矣今姑識其歲月于
篇端以俟
送胡主簿詩序
異時吾婺文獻視他郡爲獨盛自今觀之以忠節行
誼顯者則有忠簡宗氏節愍梅氏默成潘氏毅齋徐
氏以道學著者則有東萊大愚二呂氏北山何氏魯
齋王氏仁山金氏以文章家名者則有香溪范氏所
性時氏香山喻氏而龍川陳氏悅齋唐氏則又以事
功之學而致力焉是數氏者皆相望百載之內相去
百里之間彬彬乎郁郁乎其鸞鳳之岐陽驊騮之冀
北與內附以來故家喬木日就凋落而百年耆舊無
在者久之白雲許氏稍以金氏之學鳴於時而石塘
胡氏伯仲亦以雄文俊行與許氏相先後二氏之後
由文學入通朝籍者是爲待制柳氏學士黃氏禮部
吳氏修撰張氏太常胡氏御史王氏此蓋其卓卓者
也余生也後雖不及執弟子禮於許氏胡氏之門然
自柳氏而下皆得而師友之十數年來復將於此有
所考問而故老遺書多不存矣不亦悲夫至正癸卯
余旣避兵吳門回視故鄉恍如隔世方將訪其鄉先
生子弟之在吳者而胡君季城自京師至焉蓋季城
乃太常之子尤予之所歆慕者也居空谷者聞人足
音猶跫然而喜况于兵戈阻隔之際而見如季城其
人者其爲喜慰宜何如耶季城以太常遺蔭爲管庫
官繼持省檄于京師擢杭州路總管府照磨㑹大都
鄉試季城以流寓與貢及試春官不利而京師諸公
無能以館閣爲薦者僅取廣西一簿司以去廣西乃
去天萬里烟瘴之地自承平時往者猶憚行而况四
方多故舉步荊棘之時乎使季城計其家學之所自
非不足於美宦也然乃敝衣羸馬毅然遠厯險阻無
所避亦獨何心也哉余以桑梓之故嘗率士大夫力
留季城而季城乃曰家貧雖遠急於祿矣余知其情
遂不敢以終留也嗟乎雖無老成人尙有典刑余于
婺學微絕之時得季城逆旅中遺風流韻庶幾卽是
而有見而季城棄我如是是終無以廣其孤陋也乎
季城且行大夫士之所嘗留者咸賦詩以餞之以余
於季城爲最舊俾書一言以爲序余念無以爲季城
言者獨以昔者吾婺文獻之懿而具道之如此他若
季城爲學之始末廣西風土之美惡已見于羣公所
賦詩此不贅著
送王都事序代人
異時東南文獻之懿惟婺爲最盛宋亡垂八十載故
家舊俗日就湮微而流風遺韻之或存者寡矣鳳林
王氏自其先世文定公以相業顯文憲公以道學鳴
百年禮樂之緖獨久而不墜故於婺學凋謝之餘而
祖孝之先大夫御史公猶以文章家著見於世天厯
初嘗游京師用薦者入經筵爲檢討清聲美譽一旦
隱隱動縉紳間余時亦漫浪北遊間或與御史公接
暇日過從意氣歡甚方將度德論世以叩其家庭之
異聞而顧以忌者之不容遂歸養吳門囘視舊交邈
焉如在天上居無何御史公出宣詔命建行臺越江
上越與吳頗密邇或者有㑹合之期然又持節閩廣
相望萬里外亦不獲償所願也御史公不可復作而
祖孝乃自越來吳去年冬余有公府之命祖孝亦被
選爲長史每見祖孝之清愼雅厚綽有父風未嘗不
私竊自喜以爲昔之不得于御史公者乃今獲與祖
孝同事焉抑何幸歟已而攺調樞府都事又復悤悤
而別於是府之僚友咸惜祖孝之去推余爲文以贈
嗚呼余於祖孝尙可愛一言乎乃合僚友而吿之曰
公相開府以來方將考求古典制以修舉方面之治
道然遺老緖言不少槩見於時而耳濡目染如祖孝
者今又出參戎政弗能相左右上之君子苟有事於
制作且從而訪之則其所取徵將何以哉雖然余於
祖孝之行嘗占之易得復之初九曰不遠復無祗悔
祖孝尙不踰時而復來哉
淮南紀行詩後序
淮南紀行詩者臨海陳先生之所賦也淮安吿變浙
省平章帥師討之從行僚佐非上儒學妙於言語能
討論古今潤色軍旅之事者不能稱其位先生於是
時由左司郞中在選亦旣參樞要贊戎機以克成厥
勳其紀行諸詩蓋其軍中所賦者攜至吳門旣請宣
君伯褧繕寫成卷且俾余序諸首簡余惟古者師出
必吹律以占之而漢之鼓吹鐃歌亦皆軍中之樂也
後世音樂廢缺迺獨歌以詩而樂府諸作見於軍旅
者爲多然爲古今之所共推者王粲從軍五詩是已
粲仕魏爲侍中時從魏公討張魯魯降遂作詩紀其
事先生之詩蓋倣粲而作而其爲體長於本人情狀
風物縱橫開合動蕩變化而洒然之音悠然之思可
喜可駭可悲可歎三讀之不知手足之將鼓舞也噫
此固有得於古樂之遺音非耶然樂之道至矣聽之
者不過得於心而會於意至其感人之妙蓋不可得
而言也余於先生之詩亦惟心得意會而莫能言其
妙者焉嗚呼安得吳季子者而與言先生之詩哉
送路理問序
匠人之制器也必隨其材之大小短長而用之可圓
者則用以爲規可方者則用以爲矩可以爲梁爲柱
者則用之爲屋室可以爲柁爲軾者則用之爲舟車
可揉者則用之爲弧矢可屈者則用之爲桮棬惟其
有是材也然後制之爲器以利民用焉否則方者不
能以中規圓者不能以中矩爲柁爲軾者不足以爲
屋室之梁柱爲梁爲柱者不足以爲舟車之柁軾弧
矢之揉不可以爲桮棬之屈而器非其器矣宰相之
用人也亦然人之爲材有大小短長之不同則其用
也亦有大小短長之不一故自一材一藝以至成德
之君子莫不兼收而並蓄之使用於職者各盡其所
長而責其所成蓋善乎其用人者也雖然有人于此
果能圓其智若規方其行若矩肩其任若梁若柱危
以定乎志若柁安以成乎禮若軾可曲可直若弧矢
可放可卷若桮棬則庶乎集眾器之所長而不局乎
一器之用矣不局乎一器之用則凡所以施諸其職
者初不可以一器擬也孔子曰君子不器管仲以伯
佐之才不能致其主於王道則曰其器小哉殆謂是
歟路君季達年富而學贍上之人賢之辟爲淮省從
事久之選爲其省管勾調平江錄事又擢行軍司馬
用於其職皆恢恢乎其有餘也今復自司馬攺浙省
理問將之官余嘉其多才而足於用有非一器之所
可擬者故本眾器之說以爲贈嗟乎使天下之才舉
能如君之無施而不可則在上者無用人之難矣
玉笥集序
古者學成而用故其爲志在乎行事而已然方未用
時有其志而無其行事則以其性情之發寓諸吟咏
之間焉及其旣用也而前日之吟咏乃皆今日行事
之所資則所以發諸性情以明吾志之有在者夫豈
見之空言而已哉此登高賦詩所以觀乎大夫之能
否者其所由來遠矣後世學不師古而詩之與事判
爲二途於是處逸樂者則流連光景以自放于花竹
之間而不知返不幸而有飢寒迫之擯斥摧挫流離
窮厄之至則嗟窮道屈感憤呼號莫有紀極於其中
然於時政無所繫于治道無所補則徒見諸空言而
已耳是故有見于此而思務去之者豈不謂之有志
之士乎然余求之于時而未之見焉及來吳中張君
思廉出其所爲詩一編以示觀其詠史諸作上下于
百年間理亂之故得失之由皆粲然可見而陳義之
大論事之遠抑揚開闔反覆頓挫無非爲名敎計至
於樂府歌行等篇則又逸於思而豪于才者及觀其
他作往往不異于此而此數體者尤足以肆其馳騁
云耳嗚呼若思廉者蓋庶幾古詩人作者之能事也
哉余嘗以此求諸昔人之作自三百篇而下則杜子
美其人也子美之詩或謂之詩史者蓋其可以觀時
政而論治道也今思廉之詩語其音節步驟固以兼
取二李諸人之所長而不盡出于子美若夫時政之
有繫治道之有補則其得之子美者深矣思廉之齒
少于余而余學詩乃在其後當其始學時嘗聞諸故
老曰詩之道行事其根也政治其幹也學其培也余
以是求之二十年而未得其要歸及觀思廉之作然
後悟向者之所聞爲足取而思廉之惠我至矣余與
思廉又安敢以年齒之已長而自棄乎因書此于卷
首使觀思廉之詩者或取于斯言而有所感發也夫
思廉名憲其字思廉玉笥乃所居山也故以題其集
夷白齋藁序
夷白齋藁合若干篇臨海陳敬初先生所著余旣訪
之先生盡出其藁而編次之以爲三十四卷而復序
其篇目曰世道有升降風氣有盛衰而文運隨之故
自周衰聖人之遺言旣熄諸子雜家並起而汨亂之
漢興董生司馬遷揚雄劉向之徒出而斯文始近于
古迫其後也曹劉沈謝之刻鏤王楊盧駱之纖艷又
靡然於當時至唐之久而昌黎韓子以道德仁義之
言起而麾之然後斯文幾于漢奈何元氣僅還而剝
喪戕賊已浸淫于五代之陋直至宋之劉揚猶務抽
青媲白錯綺交繡以自炫後七十餘年廬陵歐陽氏
又起而麾之而天下文章復侔于漢唐之盛未幾歐
志弗克遂伸學者又習于當時之所謂經義者分裂
牽綴氣日以卑而南渡之末卒至經學文義判爲專
門士風頽敝於科舉之業而我朝輿地之廣曠古所
未有學士大夫乘其雄渾之氣以爲文者固未易以
一二數然自天厯以來擅名於海内惟蜀郡虞公豫
章揭公及金華柳公黃公而已蓋四公之在當時皆
涵宿茹和以鳴太平之盛治其摛辭則擬諸漢唐說
理則本諸宋氏而學問則優柔于周之未衰學者咸
宗尙之並稱之曰虞揭柳黃而本朝之盛極矣繼是
而後以文名家者猶不下數人如莆田陳公之俊邁
則有得於虞公新安程公之古潔則有得于揭公而
臨川危公之浩博則又兼得夫四家之指授者耶郁
郁彬彬何可及哉近年以來獨危公秉筆居中朝自
餘數公常想見其丰釆習聞其聲欬邈然不可接者
久矣於是淪謝殆盡幸得先生以紹其聲光也先生
黃公之高第弟子嘗負其所有涉江濤游吳中久之
又自吳踰淮泝河而北達于燕趙留輦轂之下久之
于時雖未有所遇然自京師及四方之士不問識與
不識見其文者莫不稱美之不置則其得之黃公者
深矣後由京師還吳適値兵興藩翰不次用賢卽以
樞府都事起于家後又用之省幕用之公府跡愈顯
而文愈工人之求者皆隨而應之蓋粲乎其可觀矣
夫自周衰以來至于今幾二千載其涉世非不遠也
厯年非不久也能言之士非不夥且眾也斯文能自
振拔以追于古者惟漢唐及宋及我朝此四世而已
而四世之中士之卓卓可稱者又常不過數人焉何
世之不數而人之難得若是歟於此有人焉能以卓
卓可稱者自期待世其可不爲之貴重歟余於先生
之文讀之累月曾莫有所去取於其間雖片言半簡
咸附而錄之者所以明乎一字畫之微皆可爲斯世
之貴重也先生名基字初敬夷白其自號也故以題
其藁云
送傅子異序
烏傷余之鄉縣也縣之老儒曰傅景文先生者以詩
鳴宋末入國朝迺挾其所有西游于杭往來濤江之
上每遇遺民故老於殘山剩水間必爲之握手徘徊
悲歌而不忍去久之行橐蕭然自顧無以存于世遂
斂其才爲浙省幕掌故一時史筆無敢與並者先生
二子長南仲次和仲俱浮沈州縣間往往以儒術飾
吏事有譽聞于當時大抵皆先生之遺也先生雖家
烏傷然與二子客杭之日多視杭猶故里至吾子異
遂卽吳山上搆屋家焉子異蓋先生之孫南仲之冢
嗣也其居杭之日嘗入省幕處先生之職後以年勞
陞理問爲令史從補浙東帥府掾出入諸幕府凡二
十載曾不以職卑祿薄爲嫌意氣濯如也藹如也且
其爲學旣克承祖父之遺而復旁通日家之說以歲
日月時定人之禍福良驗由是一時名公卿無不熟
子異者子異旣得代稍乘閒游吳門無何浙省右丞
答蘭公道過于吳聞子異名卽物色之與之語大悅
且欲有所辟薦而子異乃引辭弗就僅取一樞掾以
去曰吾其所宜居也子異旣受命將偕右丞公囘杭
而吳門之熟子異者咸賦詩餞之且請余爲之序嗚
呼余於子異非一朝之好也其在桑梓時雖以生世
之晚不及拜先生於牀下然嘗託交南仲兄弟父子
間十數年來離亂相承無從㑹合癸卯秋余游吳門
乃卽子異而敦其世契焉於是子異父叔俱已物故
獨子異綿綿延延以𦕈乎一蘭之緖寄諸異鄉而其
齒髮亦已向衰瞠焉相視寧能不愴然也乎然余聞
之物之盛衰迭爲消息子異祖父之著見於世者未
及於盛矣則藴諸前而發諸後也不在子異乎子異
往赴乃辟遡世德之不易感傳緖之在茲尙毋以職
卑俸薄而易其初心可也子異且行余念無以爲子
異言者姑以昔者祖父出處之大致與夫交好之始
未序諸贈言之首庶幾區區恭敬桑梓之微意云耳
子異尙有以亮余也哉
送能上人詩序
四明陳子經吿余曰余之方外交曰能上人者雖學
于佛然通儒喜爲詩歌至正甲辰夏嘗挾所有自嘉
禾游吳吳之上善知識聚公白雲留上人且三開且
今將東還率公聚大夫士及禪者敎者賦詩贈之而
首簡之文則以累吾子以吾子之余愛也因授簡焉
余聞其言而歎曰人之於其交惟視其賢則與之苟
賢矣不以其學異已而嫌之可也古之人有行之者
石曼卿之與惟儼是也然曼卿兼愛于人無所擇惟
儼所守者介非賢士不交人有不可其意無貴賤一
切閉絕不少顧是二人者不惟其學之異而其爲志
亦且有不同卒乃交合而無閒者豈非以其賢哉曼
卿固世所謂賢者矣惟儼之賢不少槩見於時而歐
陽文忠公稱其通儒術而善辭章則曼卿之取之也
豈苟也哉子經今世之曼卿也其于上人志之有同
與否余雖不得而知然其爲學則異矣學異而交同
則上人者豈非惟儼其人哉余不識上人而知子經
爲最深故以子經之賢而知其所交之必賢也雖然
上人之師有龍安悅公者嘗以已道爲未至潛行而
求之後遇素公卒能于立語之間獲其終身之所欲
上人繼今以往苟復卽其學之同者而求至焉則人
謂上人賢也亦謂上人之交舉賢也上人可不敦其
所已至而勉其所未至者哉上人得度于普惠禪寺
而掌書記於東㙮敎寺名善能字仲良嘉禾人
送王理問序
舉一國之吏其勢爲孰尊曰宰相是也其貴爲孰重
曰理官是也凡庶府百司事有不平者則平之於宰
相宰相不欲以自平則下之於理官於是理官得以
考其情而生死之使死者不怨生者銜德是宰相者
代其君以用刑者也理官者代宰相以掌刑者也宰
相勢雖尊而其責不若理官之爲重蓋宰相不能必
人之死生而理官得以法令而死生之也故理官者
國家生民之司命也其責可不謂重乎然理官能重
其責矣而不能尊其勢操五刑之柄以立乎三事之
廷爲宰相者頤指而意喻之欲生其人則寬縱以附
輕典欲死其人則鍜鍊以從重刑使鞠者不得畢其
慮冤者不得吐其臆理官之職豈果重于宰相矣乎
雖然此非其職之罪也亦由爲是職者之不能以自
重也使能者而爲之每一事之下一獄之成宰相曰
死理官曰生宰相曰生理官曰死惟知已職之爲重
而不知彼勢之爲尊理官之責豈輕也哉維揚王君
篤學力行練于理法由行軍司馬拜淮省理問余與
王君嘗居浙省爲同僚且相好也故於其行旣爲道
其責之所以重而又惜其處乎勢之未尊也因具書
以授之讀余言者其亦有所感發也矣
琴川志序
知常熟州事淮南盧君以爲古者郡國有圖風土有
記所以備一方之紀載今之志書是也常熟舊志自
宋兵南渡版籍不存至慶元丙辰縣令孫應時始編
次爲書其後縣升爲州厯年浸遠而是書之存蓋寡
且丙辰以後續其所未備者復未有其人非缺典歟
乃亟訪孫令所編而重正之復與一二士子輯爲續
志附之各卷之末合十有五卷仍其舊名而題之曰
琴川志余得而讀之然後知君之善爲政也夫士之
善于爲政者必先其所急以及其所緩爲之衣食以
厚民之生爲之敎化以淑民之德獄訟以威其不率
賦斂以正其不均此最其所急而不可緩者也至于
考其人物之愚智風俗之盛衰以及生產之同異山
川之險夷凡此之類蓋差可緩而不可廢者也故用
事於一州一縣得通敏有爲之士則裁正乎緩急之
間而不謬其序區別乎先後之際而不失其宜矣嗚
呼若君之在常熟其殆庶幾於此者乎常熟爲吳之
支郡以言其人物則姬泰伯之所逃夫差項籍之所
伯也以言其風俗則有言游公子札之文雅朱買臣
陸機雲兄弟之馳驟范蠡希文張季鹰之慷慨激烈
也以言其生產則湖海魚鹽之富饒甲于東南也以
言其山川則有海隅烏目之形勝大江東海之要害
也若此數事皆爲政者之不可廢焉者也於是君之
下車蓋數年矣凡州政之所宜急者亦旣悉舉而先
之而又不廢其所緩厯考前數事以成乎是書眞所
謂通敏有爲之士哉昔周官職方氏掌天下之圖與
其財用穀畜之數以周知其利害則志書者蓋三代
爲政之具而後世每謹著之爲故實今君之爲乃能
先民之所急而後及乎是余故曰善爲政也書將鋟
梓以行君來謁曰幸爲我序諸首遂書所聞授之俾
刻焉
知识出处
《九靈山房集》
《九灵山房集》是明朝元戴良所撰写的一本诗集。该诗集主要讲述于两湖为官从政所感、所思、所闻的事迹。
阅读
相关人物
胡鳳丹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