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平類要總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靈山房集》 古籍
唯一号: 110720020220013611
颗粒名称: 治平類要總序
分类号: I269.6
页数: 5
页码: 十三-二十一
摘要: 《治平类要总序》是主要阐述了治国安邦的道理,强调君王应当学习古圣先贤的治国之道,以做到知古以开今、继往以开来,并开宗明义地提出《治平类要》一书的主旨和目的在于“学焉而巳矣”。此外,文章还详细介绍了《治平类要》的内容设置,包括“君道篇第一、任相篇第二、驭将篇第三、用人篇第四、爱民篇第五、足食篇第六、制兵篇第七、慎刑篇第八、远佞篇第九”,并阐述了各个篇章的内在联系和主要精神。
关键词: 治平 治国安邦

内容

自古人君雖有出類拔萃之資至於治道之盛則未
  始不由學而致此稽古學古之事所以見於二帝三
  王之書而二帝三王之治有非後世之所能及者良
  以此耳周衰以來聖學不明爲人君者槩以古昔帝
  王迂遠而難遵不過求所謂卑近淺陋之說以苟且
  於一時其能超出乎當世者惟漢七制唐三宗之主
  及趙宋諸君而已然此十數君者亦僅賢於後世之
  庸主若夫二帝三王之盛治詎可同日而語哉嗚呼
  二帝三王悉五百年而一逢由周之治乃千餘年而
  始有漢唐宋之爲君然又不得與二帝三王並觀而
  稱極治之時何斯民之生於後世者之不幸耶則夫
  繼此而有國者其可不加之意耶加之意者亦在乎
  學焉而巳矣一日良與四明陳極論至於此以爲人
  君之學舍古昔帝王則無所取徵而古昔帝王之行
  事垂之於經史者班班可考顧以自朝至夕萬幾出
  焉有未暇徧觀而盡察乃相爲摘取二帝三王致治
  之由與漢唐宋爲君之所以然及先民之格言史臣
  之論贊㑹萃成書名之曰治平類要而定其標目凡
  十篇君臨四方蓋本諸道述君道篇第一人君之職
  惟在用相述任相篇第二將用禦暴必善馭之述馭
  將篇第三設官用人國之重事述用人篇第四民爲
  邦本愛以固之述愛民篇第五國之所賴莫重於食
  述足食篇第六去亂圖治非兵不可述制兵篇第七
  □□□□□□□□述慎刑篇第八佞□覆邦貴在
  能遠述遠佞篇第九君能納諫斯無過舉述納諫篇
  第十終焉良等俱以空疎之學謬叨爲士之名其於
  纂修固多簡略然開基之主繼體之君苟能潛心於
  此窮討而深思之庶幾由彼漢唐宋之爲君以上追
  二帝三王之盛治則稽古學古之效復見於今日而
  此書之作要不爲無小補矣是以忘其固陋而冒言
  之伏惟留神省察國家幸甚
  君道篇第一
  天道運四時行君道明萬幾理禹湯文武天下之大
  聖也夏桀商辛天下之大惡也而其所以爲大聖大
  惡之分者道之明與不明耳欲爲君盡君道道者何
  仁而已矣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有此道也其失天
  下也以不仁喪此道也大哉道乎其興亡之所繫乎
  景前聖式後王述君道篇
  任相篇第二
  人主不可以獨治也必有卿相輔佐之足任者然後
  可以君天下蓋卿相輔佐人主之基杖也所以上承
  王命下統百司以治民庶以定邦國而治體之得失
  國勢之安危繫焉昔黃帝任風后而天下治高宗任
  傅說而君德修蓋皆得乎任相之道故也荀卿有曰
  强國榮辱在於取相其知言者哉訂官箴謹侯度述
  任相篇
  馭將篇第三
  古者國君有難召將而詔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將軍
  是則帝王馭將之道惟在推誠以待之三代以降人
  情日異於古其待武士也始皆折之以氣而結之以
  恩蓋不折之以氣則流以姑息而生驕不結之以恩
  則過於嚴肅而生怨生驕與怨非止費財玩寇之弊
  而有不戢自焚之患矣楊子雲曰馭得其道則天下
  狙詐咸作使馭失其道則天下狙詐咸作敵後世欲
  治之君可不熟慮而慎行之述馭將篇
  用人篇第四
  書曰翕受敷施九德咸事俊乂在官百僚師師百工
  惟時蓋天子者一世人材之宗主也九德之士所當
  兼收並蓄布而用之使各隨所長而施於事則百官
  皆賢而互相觀法百工皆治而不失其時矣然古之
  用人必貴於有德而後世人主或以才藝取人而不
  稽諸德行故有才無德之人咸得以進之噫德成而
  上藝成而下君子宜慎擇焉述用人篇
  愛民篇第五
  人情之所欲順之則安擾之則危故虞廷君臣相戒
  必曰罔咈百姓以從已之欲而太公之告文王亦曰
  利而勿害成而勿敗生而勿殺與而勿奪樂而勿苦
  喜而勿怒此愛民之道也自是以後惟漢鼂錯論三
  王之所以本人情者庶幾近之以故文帝用其言而
  以清淨爲治卒至黎民醇厚刑措而不用愛民之道
  其尚有出於此乎傳曰重社稷故愛百姓愛百姓故
  刑罰中殆謂是歟述愛民篇
  足食篇第六
  足食之道惟在於厚民蓋民者財之府而財者民之
  命也故善興國者必先義而後利善養國者必先民
  而後國先義而後利所以敎民順也先民而後國所
  以使民富也民苟順矣則國不至於不利苟富矣則
  國不至於獨貧傳曰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又曰百
  姓足君孰與不足百不足君孰與足其是之謂乎
  法常典原人情述足食篇
  制兵篇第七
  天生五材兵能撥亂故軒轅之興其戰七十征頑伐
  鬼代不絕書兵其可去乎然考之古天子之兵止於
  六軍六軍之兵止於六卿其出也則爲士爲卒爲旅
  爲軍爲師其入也則有比有閭有黨有旅有州有鄉
  旣無坐食之費復無長屯之苦烏有如後世之所謂
  兵者哉雖然田不井授賦民無藝而古制之不復久
  矣漢以來能以節制伎擊耆定四方載之史冊有足
  徵焉續戎功奮武衛述制兵篇
  慎刑篇第八
  古者大司寇以獄之成告于王王命三公參聽之蓋
  刑者成也一成而不可變君子於是而盡心焉嗚呼
  刑於聖人雖不得而廢之然非其得已也是故不敎
  而民從上也以身敎之也敎之而後從次也以言敎
  之也旣不能敎之以身又不能敎之以言而民有弗
  從者乃從而刑之下也刑之而當罪民固無所憾矣
  又從而虐之苦之誣之抑之有罪無罪同歸於非命
  而死不亦大可哀乎書曰欽哉欽哉惟刑之恤哉本
  忠恕示欽恤述慎刑篇
  遠佞篇第九
  自昔小人將竊取其權寵必先潛觀密測覘伺上意
  而迎合之蓋以人主好惡之不同喜怒之難必不如
  是不足以爲容悅取媚之地故薛公事齊必視美珥
  所在以立其愛姬申不害相韓必視昭侯所悅以謀
  其國事讒佞之事君多合而少忤者大抵然也夫巧
  言如簧詩人刺之利口覆邦聖人所惡有言者不必
  有德而佞者不知其仁爲人上者可不有辨於斯乎
  述遠佞篇
  納諫篇第十
  夫帝王之德莫盛於納諫君失於上則臣補於下臣
  諍於下則君明於上所繫重焉是故古之明王求諫
  如不及納諫如轉圜諒直者嘉之訐犯者義之愚淺
  者恕之狂誕者容之蓋已過難知惟恐其不聞也堯
  設諫鼓禹拜昌言上聖且爾况下此者乎易曰山下
  有澤咸君子以虛受人述納諫篇
  春秋三傳纂元序
  錯薪刈楚披沙揀金微事尚然而况於學乎况於聖
  人之經有所蕪沒於傳注者乎然則春秋之文昭揭
  千古學士大夫往往童而習之白首不知其統緖之
  㑹歸者無他亦惟傳家之言有以混淆其間故耳嗚
  呼春秋辭尚簡嚴游夏之徒已不能贊以一辭而吾
  聖人之微言奧旨果有待於支離繁碎而後見耶傳
  春秋者有三曰左氏公羊氏穀梁氏然公穀主釋經
  左氏主載事能令百代之下頗見本末而因以求意
  者左氏之功爲多然而義例宗旨交出乎巫祝卜夢
  之間讜言善訓不多於委巷浮戲之語鱗雜米聚混
  然難證而公穀之說又復互相彈射不可强通遂令
  經意分裂而學者迷宗也良自蚤歲受讀卽嘗有病
  於斯尋繹之次因取三家之言稍加裁翦以掇其元
  要疏之經文之下其於一事之傳首尾異處者旣得
  以類而從而文意俱異各有可存者亦皆並列其語
  然後隨文覩義若網在綱雖行有刊句句有刊字非
  復本文之舊而鋤荒屏翳使之日星垂江河流者不
  旣有助乎方之刈楚揀金之細不又有間乎雖然亦
  將藏之篋笥以自備遺忘而已若夫優柔厭飫自博
  而反約則二君子之成書在也予亦安敢有所取舍
  其間以爲是經之蠧哉
  黄氏南薰樓㑹飲詩序
  庚申之秋余訪蘇太史先生于黃氏義門將自是入
  越黃氏之老資深公堅留不聽去旣而劉君養浩趙
  生彥方亦相繼而至而吳侯子宇則固客授其家資
  深悉宴之宅左之南薰樓歡洽殊甚養浩以此㑹雖
  出邂逅然蘇先生來自城府彥方至自邑已與子宇
  舘寓雖近而亦一居嚴陵一家烏傷萬山中不鄙謂
  余又方向自千里外一日畢集於此豈偶也哉覩江
  山之如昨念人事之難常誠不宜以無紀資深之子
  仲昭英俊子弟也聞之喜躍卽請以今夕復何夕共
  此燈燭光分韻而余得此字先生且命書歲月遂序
  之云而系之以詩曰昔出念途阻今歸歎年駛泰
  階謂久平吾道有如此主人識余意開筵集文史庶
  令歡宴餘悶懷爲之洗談諧皆素心倡和盡知已此
  會諒難數不樂將何俟

知识出处

九靈山房集

《九靈山房集》

《九灵山房集》是明朝元戴良所撰写的一本诗集。该诗集主要讲述于两湖为官从政所感、所思、所闻的事迹。

阅读

相关人物

胡鳳丹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