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市图书馆
金华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金华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九靈山房集卷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靈山房集》
古籍
唯一号:
110720020220013589
颗粒名称:
九靈山房集卷二
分类号:
I269.6
页数:
11
页码:
一-二十二
摘要:
本卷涉及的内容包括教育、归隐、修建、经筵、送别等,涵盖了古代文化、历史、人物、政治等多个方面。
关键词:
文集
元代
戴良
内容
浦江縣修學記
浦江之在婺蕞爾縣也而制宜有學治門之東南其
學在焉然歲久且壞比數十年雖屢加繕理而僅取
苟完無經久意今縣大夫始至乃喟然興嘆謂學之
所急惟田與廬今監縣廉侯阿年八哈旣嘗歸其侵
疆矣顧茲屋廬之圯壓吾得辭其責哉遂與主簿劉
侯師稷合謀修治而俾敎諭祝君應昇宣其勞應昇
旣受命卽爲禮致知經之士張天錫吳實飭材徵工
率先凡役而他有籍于學者因皆相厲而趨爲之自
殿庭門廡以逮泮池論堂齋舍牆垣廩𢈔庾庖福之屬
悉皆易敝爲良有加於昔始事至正辛卯之秋九月
及冬十一月而成於是應昇曁學之耆碩方先生樗
相與屬筆於良以記其役良屢謝非其人不獲命乃
記之曰春秋之法凡一工役之興必備書以示譏蓋
所以重民力也若僖公之修泮宮固亦嘗用其民力
矣考之於經乃不與南門諸役者並存豈不以學校
爲有國之先務而僖公修之實爲其所當爲哉爲其
所當爲而不書雖謂見與於春秋可也嗚呼僖公不
可作矣今縣大夫之能若是不亦僖公之徒歟然僖
公之修泮宮也魯人嘗作泮水之詩以頌之先儒孔
氏發詩人之意不特謂僖公能修其宮又謂僖公能
修其化是則所謂修者豈止乎棟宇之岧堯丹雘之
華鮮而已哉亦曰有政焉耳縣大夫又當思所以圖
之而無媿乎僖公可也泮水之詩其首章有曰思樂
泮水薄采其芹縣大夫之加惠吾邑之士者至矣其
一章有曰載色載笑匪怒伊敎吾邑之士尚於縣大
夫而重有望焉縣大夫大梁人名文質字彬祥姓蕭
氏以儒林郞來爲今官未幾治三皇廟葺故所有書
院月泉上尋興是役以嘉來學是可謂知爲政者矣
黄氏歸田記
諸曁東行六十里是爲孝義鄉爲其鄉之望者曰黃
君松松故儒家由科第居顯宦者若干人而百年之
喬木常盛矣及一旦衰松之孫某遂以愚〓盡廢其
先業至以百金產僅易一醉飽富豪之家争爲巧計
圖之而族人之無賴者又從而鼓扇其間以故田凡
八百餘畝屋凡二百餘楹無一步一椽存者維揚欒
侯來署州事行視州境遂察知其弊一曰召買產之
家及某立庭下厯以古者仁厚之化義禮之俗開陳
之而且反躬念過至於泣下眾因俯伏首實告曰惟
賢侯命是從至夜漏半侯復列香炬對天誓眾俾伸
者右抑者左眾又悅服當右者右當左者左於是冒
取者償其業低直者益其金金入則贖其質田之應
期者曾不滿一月不笞一人得田如干畝屋如干楹
歸其家俾其母妻弟姪之散亡他處者咸羣居聚食
如家之盛時侯猶慮其久而莫繼也益選宗親之富
而賢曰義曰鏞者以掌出入之數而且經紀其家事
於是義與鏞及凡黃氏之族莫不德侯之爲願得余
文記之庶幾永侯之德於無窮乃以張君辰所序事
介宋君時憲以請嗚呼若侯者其賢於世吏遠矣蓋
自授田之法壞而兼幷之俗興富右豪强乘民之愚
以襲取其家業者有矣然民未甚病也迨夫聽訟之
吏出焉考覈之不明剖決之靡中搆辭累歲而元姦
宿滑因舞手以規民而民始病矣世吏之不賢其重
病民多如此由是而言則爲侯之民者雖不幸遭家
之中變其亦庶乎無憾焉昔韓延壽守左馮翊時民
有訟田者延壽爲之引咎自責其民深自悔悟願以
田相移終死不敢争史書其事至于今傳之侯之此
舉固史臣之所取而後世之所宜傳也其可記以永
久者有不在余文矣
自得其樂齋記
金華朱原良以自得其樂名所居之齋禮部尚書達
不花公嘗爲書之間乞余言以記之余則復於君曰
君之所樂可得而聞之乎凡世之可以快耳目娛心
志者其爲物至夥崑崙之玉南海之珠涪水之金蜀
之文繡象犀虎豹之齒角皮革豈君之所樂也哉君
曰非也此蓋世之人之所樂也重珪累組高牙大纛
以至狐貉之裘瑚璉之器萬鍾千駟之奉列鼎之食
豈君之所樂也哉君曰非也此蓋世之人之所樂也
然則君之所樂者可得而知矣湯之盤孔之鼎岐陽
之皷岱山鄒嶧㑹稽之石刻師曠之琴孔子之文章
與夫漢魏隋唐之桓碑彝器銘詩記序下及古文篆
籀分隸諸家之字書皆可喜可玩而昔人之所以深
樂之者也世人之所樂者非君之所取則昔人之所
取者必君之所甚樂也然昔人之樂亦豈易哉君惟
視世人之所樂者不一動其心乃能退而獲樂於斯
彼世之人能致其樂矣而其不得兼焉者獨昔人之
樂耳惟世之人不得兼然後君得以取之而自得亦
豈偶然也哉雖然余嘗因君之樂以求夫聖賢之所
謂樂者矣聖賢之所樂者蓋樂乎其內也非以其在
外者言之也樂乎其內者道也則凡在外之物孰得
而加之哉斯樂也孔子得之顏淵繼之顏淵沒得之
者鮮矣然則君之所得者其亦有得於此否乎苟得
之口口謂之有道之士矣君曰某不敏敢不敬蚤夜
求從子之敎遂書其本末以爲記
樂善堂記
秉彝王君和陽人雖累歲崎嶇戎馬間然雅意不忘
交友嘗於所寓闢堂曰樂善以延天下之善士於是
一時知名之彥咸喜從之游每風晨月夕則相與坐
堂上或談性命道德之奧或論古今人事之得失民
生之利害或雅歌投壺彈棊擊筑以盡其歡忻其所
與游而最密者如劉君伯温章君三益胡君仲申皆
嘗獲登斯堂爲文以頌君之美君猶以爲未足而復
乞言於余余聞之駭且愧焉鄙人於善無所聞君之
所樂者焉得而知之縱知之又豈能出於三君所言
之外哉雖然三君之文皆以樂乎在已之善言之也
予則以爲君之闢斯堂也固將以延天下之士矣則
君之所樂者固樂乎天下之善也而豈一已云乎哉
請得而卒言之可乎夫世之所以快耳目娛心志者
其爲類眾矣而君子弗好之弗好之則弗樂之君子
之所樂者惟在乎天下之善也以天下之善爲可樂
古之人有行之者矣叔向之在晉樂乎鬷蔑之善而
用之也鮑叔之在齊樂乎管仲之善而舉之也樂官
屬丞吏之善而進之者鄭當時也樂兩龔兩唐之善
而獎之者何武也以至孔融之聞善必薦陸像之樂
善孜孜是皆以天下之善而樂之也天下之善一也
惟得其位則用之舉之獎之進之薦之不得其位則
樂之而已今君猶未得乎其位者也以是爲樂不亦
宜乎雖然君之樂乎天下之善者固將以成夫一已
之善也成夫一已之善則人之樂於君者亦多矣故
君子出入軍旅非一日求其同列有陷其父母者矣
有踣其妻子者矣有鋒鏑其身者矣今君之父母旣
皆以令終而其妻子則固自若也身之無恙則猶前
日也此皆樂善之效也彼之不能以若是者蓋以其
所樂者富與貴耳富貴之毒人也甚於鴆惟其樂之
深也故其毒愈深猩猩之樂於酒魚之樂於餌彼豈
知其爲亡身之具哉由是而言則君之賢於人亦遠
矣傳曰人之彦聖其心好之尚亦有利哉予敢以是
爲君慶君曰子言信矣雖然某也不敢當不敢當則
請書之壁間朝夕鑒觀焉
柳待制墓表碑陰記
先生沒後之七年其友烏傷黃公爲著石表辭一通
凡若干言良得而讀之未嘗不歎公之深於知先生
也先生家浦陽江之上自其先世頗能文而先府君
以科第顯至先生遂以文擅於天下天下之士識與
不識咸能道其姓字雖武夫俗吏不通文義者亦爭
得先生之文以爲榮先生之見知於當世久矣然其
所以知先生者徒以其文爾而德之藴於躬者人未
必盡知之也今想其温如春風肅如秋霜粲如雲霞
之卷舒凝如崖障之森峭恢恢乎而有容也汪汪乎
而莫測也澄澄乎而不可撓也以之正家而家齊以
之莅官而官治蓋將無所施而不可然則先生之學
豈直文而已哉嗚呼先生已矣其不可傳之妙亦旣
與物而俱化矣自非石表之辭厯敘而鋪張之後之
人何自而知先生雖然非公之善於形容又何足以
致是哉良故歎公之深於知先生也世之以文求先
生者視公爲何如哉公少先生七歲而其出遊於耆
老成人間乃皆與先生接及先生之厯仕中外也又
未始不與之相先後是蓋交友中之最親且久者惟
其交也久故知之深知之深故書之審公非有私於
先生也良猶記寒夕宿先生齋閣中先生擁衾語良
曰余之交友滿天下然知我者莫若黃公我死必求
表其墓嗚呼先生之有望於公至矣而公固有以慰
先生之望哉先生之子卣將刻公所著表辭于荊山
之阡良因書公之所以知先生者附見于碑陰世欲
求先生之爲人更當有考於斯
修禊集後記
右修禊詩一卷予友宋先生景濂爲之序嗚呼景濂
之爲此序不旣至矣乎自晉以來序修禊者多矣其
爲古今所共取莫若王右軍然右軍之言亦不過區
區生死之間惜時序之迭遷歎斯人之易老于以致
其感慨之情耳至於聖賢之大道則固未之有及也
惟其莫及於道也遂致晉之士習卒以不振清虛勝
而禮法衰曠達興而名檢廢雖謝安之功業可尚孫
綽之問學足稱然其雅好游談耽嗜華藻亦難免於
君子之所譏原其故右軍豈得辭其責哉今景濂則
不然懼斯道之不聞而末俗之益媮也旣以舞雩之
詠勗之復以山陰之集戒之終篇數語凜乎其可畏
嗚呼使晉諸人而聞此咸以惜時歎老之心而爲汲
汲求道之舉則當時士習寧有不振者乎獨恨景濂
不生於彼時不得與之言又恨晉諸人不生於今不
及取衷景濂之論也雖然晉之諸人亦旣於道無聞
矣則凡諸君之有聞於景濂者又可不思所以自勉
哉苟不以之而自勉則雖功業如謝安學問如孫綽
亦非君子之所與况未必爾乎諸君於此惟究心焉
可也良也不敏然嘗叨與斯會矣故於景濂之言不
能不有慨於其心申釋其意於末簡蓋所以勉諸君
而且以自勉焉爾
經筵錄後序
經筵檢討鄭君仲舒裒其所進勸講之文若干篇爲
一卷題之曰經筵錄攜歸浦陽山中屬良序之良以
古之聖王雖有聰明敏達之資然至其成德則未嘗
不由學而致是以高宗之在殷也三年弗言恭默思
道其質亦旣美矣而傅說告之乃更勤勤講學之勉
載諸說命之篇者不曰學于古訓則曰惟斆學半不
曰惟學遜志務時敏則曰念終始典于學豈不以美
質易近至道難聞必也質美而學修然後所造爲益
深所積爲益厚而聖德之成有不期然而然矣豈惟
高宗唐虞三代之君莫不盡然故揚子曰學之爲王
者事久矣堯舜禹湯文武汲汲其已久矣斯言豈欺
我哉然自周衰以來道術不明爲人君者莫知學先
王之道以成其德爲人臣者莫知勉其君以學先王
之道上下之間一皆卑近淺陋以各趨所便其能卓
然于當時者惟漢之文宣唐之太宗耳然而此三君
者亦不過以近美之質發爲一代之治至於爲學則
曾未之及故其所就僅有以賢於後世之庸君若論
唐虞三代之盛德則邈乎其遠矣由是觀之帝王之
聖否其不繫於講學之興廢哉今天子寬仁明睿天
性自然踐祚以來務遵節儉食菲而衣綈臺卑而囿
小不溺情於便佞不惑志於游畋可謂有不世出之
資矣然猶痛念漢唐失學之弊慨然欲上追唐虞三
代遐遠之迹荐開經筵以訪多士自大丞相而下及
凡侍從宰執之有與於勸講者莫不畢趨禁近俾得
推演化原以講求其意舉六藝載籍之文而釉釋其
說至於講文之作則檢討職也居是職如仲舒者又
極一時之選故其所進悉皆不以卑近淺陋爲言其
所言者無非先王之至道然又議論詳明情辭懇切
有足以感動其聖心每一講勸間必爲之首肯者數
四嗚呼仲舒等之盡忠天子之受盡言何必古人此
非書傳所載講學之事乎此非唐虞三代之君臣乎
昔伊川程子之在元祐講筵屢進以正心之說爲聖
學之勉紫陽朱子之在湻熙經幄亦嘗以誠敬之言
爲聖學之勸然皆不能見聽於時君徒以一誦而遂
罷今仲舒是錄旣無愧乎二子之所陳而又因緣勸
講之臣以悟當宁之聽卒使海宇之內陰被其賜而
不知可謂奇逢幸㑹千載一時而君臣之際何其盛
哉嗚呼吾黨之士以其文字見知於世難矣况得施
於朝廷而又當人主講學之時則夫後世讀仲舒之
文者必將欷歔感慕有不可及之歎然後知其時爲
難遇而是錄之傳非徒表仲舒於不朽然且有以明
天子之盛德於無窮矣仲舒名濤居浦江
送葉贊玉序
昌黎韓子嘗謂清淑之氣蜿蜒扶輿磅礴而鬱積其
永土之所生必有魁奇忠信才德之民豈不信然歟
廣信爲郡西連江右南控閩粤而玉山冰溪之勝又
盤旋乎左右故其清淑之氣每鍾而爲人西京而下
唐宋爲盛唐姑不論宋渡江後如陳公康伯以中興
事業著見一時謝公疊山以風節行義照耀千古他
若俞公大雅則以紫陽高弟爲後學所宗師而傅公
季魯又以象山門人爲當世所貴重嗚呼是果何以
致是哉蓋山川之所鍾往往見之於是郡故也我國
家混一以來是郡人物之眾固未易一二數余所託
交者則有葉君贊玉葉君才高而學廣上而羣經叢
史下而廋辭僻句靡不悉該善議論能文辭甲申間
嘗以禮記高選貢于鄉有司用新例授婺之月泉山
長到官未幾新祭器之朽敝者復土田之侵奪者屏
學徒之貪蠧者於是㑹集儕流招徠學子爲予敷揚
先聖人之道三年政成受代而歸邦之人士咸相率
賦詩以惜其去不以良之固陋俾爲之序嗚呼若葉
君者殆向所謂魁奇忠信才德之民非耶則夫廣信
之地靈人傑固非陳謝輩所能獨當也余獨恨葉君
居陳謝二公之鄉其才與學又不在陳謝二公下乃
不能如二公之得位行道以自見于時顧獨抱其遺
經而於朱陸之門弟子有志焉不亦重可惜乎雖然
海內寧謐日久皇上銳意儒術日與二三學士大夫
講議經帷以復二帝三皇之治葉君固將自是登名
吏部進之館閣以共圖太平他日見諸行事亦豈在
陳謝二公後哉崧高之詩曰維嶽降神生甫及申山
川之鍾秀於葉君厚矣又曰維申及甫維周之翰葉
君尚奮乃志以無負山川之所鍾可也余旣喜廣信
之代不乏人而又嘉葉君之克繼前武故因序詩而
併致其期望之私若此云
喜雨詩序
至正辛卯夏六月大梁蕭君來治婺之浦江時境內
已彌月不雨民心弗寧君愀然憂形於色視事之日
卽齋沐率僚佐遍禱諸神越翌日癸卯乃雨甲申又
雨旣而不雨者復彌月公聞縣南有白石湫爲神龍
所宅遂赤曰走大澤中以祈其應乃七月乙亥雨至
八月戊寅而止君猶以爲未足因與龍約三曰丙雨
足次日癸未輒大雨竟夕甲申雨乙酉雨自是泉之
竭者悉已溢禾之槁者悉已蘇民之病者悉已愈而
我君之憂亦釋而爲喜矣邑之大夫士因交相告語
曰吾屬作於是息於是以克享有豐年於是者皆我
君之賜也其可無情乎哉爰相率賦詩以歌美之以
良受知於君爲最深俾執筆序其首良惟春秋記魯
十二公之行事獨僖公三年書夏四月不雨以志其
閔雨書六月雨以志其喜雨自餘羣公則固未之聞
也然觀僖公之在魯不過曰有志乎民與之以同其
憂樂耳而孔子之取之者正以當時諸侯罕能如是
也夫以三代之季人材猶盛求其有愛民之心者已
罕見之若是去三代遠矣民情日以渙散吏治日以
偷惰有能如我君之用心者豈易得哉惜世無孔子
不得取之簡冊使與僖之名並傳於天壤間也乃今
明良相逢進賢用能如不及他日君以政成而去必
將疇其民庸而圖任之則位當益崇利澤之及人當
益厚宜有史氏之筆大書特書以見諸詞翰垂之汗
青者僖公固不得而專美之也是用弗讓而志其歲
月于篇端以俟
送浦江主簿劉君滿歸序
大梁多宦家而傳世之久稱劉氏劉氏之先有累官
河南路二十八軍州軍民都總管者與其弟懷安陽
門馬步都元帥從太祖皇帝定地有功其所至又皆
以不殺爲務當攻破金汴時所賴以全活者甚多總
管公兄弟亦旣以功拜官而其長子遂皆繼襲父職
珪組相傳者五人已而元帥之仲子亦以武功起家
爲河南路轉運使其後有爲州郡牧守者有爲縣令
及轉運同知者有爲理官及主簿司者劉氏傳世之
久如是哉良生也後不及拜總管公兄弟於馬前以
覩夫衣冠之盛而幸獲識其諸孫之佐遂有以詢其
家世之一二之佐主吾婺之浦江簿能以簡易爲治
用法匪峻而豪右自服遇人有恩而請託不行亦劉
氏之佳公子也今旣滿三載而去邑之人士咸爲賦
詩以道其去思良於之佐爲最故又更爲之序竊考
漢史所載兩漢之將相如陳平鄧禹者皆其有功於
當時者也然陳氏旣卒其子卽以有罪國除後竟無
顯者而鄧氏之後乃累世貴寵爲公侯及大將軍牧
守侍中者凡若干人此其故何如哉平之言曰吾世
多陰禍吾世卽廢終不能復興而禹則曰吾將百萬
之眾未嘗妄殺一人後世必有興者由是觀之則鄧
氏之後所以異於陳氏者豈非其所積有不同耶嗚
呼二氏之事旣已考諸史而有見乃若劉氏之傳世
獨久亦豈難知哉必也總管公兄弟能以不殺爲務
故其後嗣得以世食其報庶幾乎鄧氏之代不乏人
向使其所積者一有所不然吾恐故家喬木榮悴之
不常雖欲自異於陳氏之後不可得矣興廢之來夫
豈偶然哉之佐於此其尚思自奮激以保有乎先澤
可也雖然之佐之治縣旣不以苛政而殺人而其冢
嗣又方由祖蔭入官不久且調自餘諸子亦皆力學
好修有仕資則夫積善之報又復自之佐始豈直保
有先澤而已哉良於是以古驗今劉氏之後爲鄧而
不爲陳也大梁宦家寧復有出其右者乎之佐行有
日凡頌美之辭惜別之賦已見於羣公之篇什良故
特爲論次其傳世之久者題諸首簡云
甘棠集序
北庭廉侯來長婺之浦江浦江之民咸愛戴之如父
母畏敬之如神明倚賴之如山岳三年政成治任將
歸而黄童白叟涕泣以遮留者動千百計已而侯之
去志浩不可挽又皆退而悲思商賈相與歎於市行
旅相與歎於途耕農相與歎於野低徊顧盼不知所
圖則推乎吾黨之工乎詩者作爲聲詩以詠歌之一
縣之士詠歌之不足則五縣一州又從而詠歌之五
縣一州詠歌之不足則旁近他郡又從而詠歌之於
是篇章之富合若干首縣之好事君子遂擇取其尤
者編而爲集以我民之思侯無異於召南之思召公
故名其集曰甘棠集且俾良序而刻諸梓良嘗讀詩
至甘棠之篇蓋深有取夫召南之思召公者矣召南
之思召公固無往而不在然乃必於甘棠而見之者
豈不以召公之在當時嘗布文王之化且或舍於是
樹之下故國人之被其化者因皆思其人而惜其物
惜其物則欲其勿翦之矣欲其勿伐之矣旣欲其勿
翦伐之又欲其勿敗之又欲其勿拜之噫何其思之
至者歟今我民之思侯固亦無所不用其至矣然其
所以見之於思者乃不能如召南之託於其物顧徒
有以託之於其詩豈我侯之宜化於是地曾無一物
之可指耶意者是物之在天地間風雨之所飄搖霜
露之所剝蝕雖其惜之之深保之之至或不能免乎
日異日之必衰詎如是詩之作播之於一時傳之於
百世無風雨霜露之虞有深長悠久之意是則託之
於其物固不若託之於其詩矣又况彼之有思於召
公者僅著乎召南之一國至於他國則曾未之□□
我侯之見思不惟著之於一縣抑且形之於他縣不
惟形之於他縣又且溢之於他郡然則我民之思侯
豈果在召南下乎我民之思侯旣不在召南下則是
集之命名甘棠□□□□□而刻之良蓋不得而辭
也集凡二□他□□□□□□□□具見集中侯名
阿年八哈
送祝彥明詩後序
三衢祝君彥明以儒人官爲浦江文學三年政成受
代而歸義門鄭彥貞氏命諸子姓作爲詩歌以道其
惜別之懷而吾友宋先生景濂實爲之序良雖不敏
竊嘗納交於彥明又且受知爲特厚獨能已於言乎
三衢古稱太末其地四通五達而士之生於其間者
往往文武忠義沛乎非他郡所能及自今觀之清獻
趙公則以宿德高節師表天下屯田劉公則以易學
蘊奧開悟後來彥猷宅卿二徐公叔鎭毛公則以守
死善道感奮當世其他自北而南以徙居其土者亦
皆卓犖一時有足稱道趙丞相范侍讀馬諫議□人
也衣冠文物□□□□禮樂之傳彬彬然郁郁然其
杞梓之茂林□鱗之□囿與旣而故國淪亡文獻殘
缺而士友之□自三衢者每從而叩之則遺言逸行
已皆無所考□□至是而百年之耆舊邈乎遠矣比
歲以來一二豪傑雖稍稍拔起而良之寡陋又不足
有所接識以觀其爲學之所至良之所接識者彥明
一人而已彥明生當諸老告謝之餘獨能集其舊書
誦而傳之以時時稱說其履厯之所自庶幾夫流風
餘韻口口見者乎至正初嘗以憲府之薦調官吾學
需至幾十年始克領其□□□□□□□□□□□
閑曹冷局爲嫌每旦深衣幅巾巍然高坐以發明聖
經賢傳之指歸諸生列處齋中手披口誦自晨興至
夜分不得休以爲常由是士學之陋日以除俗學之
靡日以變而吾鄉學校之設不爲具文矣至如復土
田之侵奪新屋廬之頽圯先達之口口則祠之文㑹
之未舉則興之此在時人以爲能而於吾彥明直其
餘事耳嗚呼彥明之所就如此其殆有所自來哉遡
鄉學之淵源景前人之風裁以其得諸已者淑諸人
譬猶有原之泉愈出而愈不竭苟被其灌溉沾其潤
澤初不待於時雨之滋而條達暢茂自不期然而然
矣傳曰魯無君子斯焉取斯何其言之甚似歟雖然
彥明之在浦江筮仕之始其職下而事拘曾未及從
容政治之場以行其所志他日位益顯年益增道益
懋其所設施當必大過於人雖趙公之師表天下劉
公之開悟後來徐公毛公之感奮當世趙馬范三公
之卓犖一時無難到者又可以今之所就爲已足哉
彥明於此尚有以勉之可也良也僻處窮鄉邈焉寡
侶晝耕夜讀質問無從其於彥明之去寧不肅然有
動顧惟禍患餘生筆硯久棄莫攄情素以寫別懷徒
以三衢人物之盛序之末簡庶乎期望之私少寓一
二云
知识出处
《九靈山房集》
《九灵山房集》是明朝元戴良所撰写的一本诗集。该诗集主要讲述于两湖为官从政所感、所思、所闻的事迹。
阅读
相关人物
胡鳳丹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