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沿革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王魯齋集》 古籍
唯一号: 110720020220012544
颗粒名称: 大學沿革論
分类号: B222.1
页数: 2
页码: 一-四
摘要: 本文主要讲述了《大学》这本书的历史和传承,以及其中“致知格物”一传的流传情况。文章认为此传并非缺失,而是错简于“至善”之下。文章还提到了三程子和朱子对此传的态度和补足,以及欧阳公对书籍修订的看法。
关键词: 四书 大学 历史传承

内容

自昔聖人大經大法所以宅天衷立民極定萬世之標準者
  悉巳去籍於春秋之末吾道失統而下歸于孔子刪詩定書
  繫周易作春秋之外他無書也今大學之篇鄭康成謂之通
  論以爲記博學可以爲政也何其陋哉孔穎達方以首章爲
  經乃曰此經從盛以本初又從初以至盛上下相結粗釋文
  體而文義未明厯千五六百年莫有知其所自出至本朝程
  子始曰此孔氏之遺書也旣刋定之又從而表章之以爲初
  學入德之門施及朱子遂斷之曰經一章蓋孔子之言而曾
  子述之傳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或問中又言子
  思以授孟子無疑然則曾子之門人孰有出於子思之右其
  爲子思之書乎朱子序曰大學之書古之大學所以敎人之
  法也又曰是書垂世立敎之大典後世學者方識此書之全
  體大用坦然大明矣其始也遭秦大禁斷續殘編出於屋壁
  之中韋編爛脫竹簡淆亂漢儒掇拾整比使後世猶得見聖
  賢之遺經可謂大有功於名敎矣然則求於大壞之餘觖望
  於旣得之後未止於至善亦人情之不能無恨於此而況世
  變風移師殊旨異非一時之所能驟正也於是隨文釋義而
  不知其綱目之相統承訛踵謬而不問其血脉之不通穿鑿
  傅會而不思其義理之差舛晦蝕因循於是訛益訛誤益誤
  二戴不疑也鄭康成孔穎達不疑也漢唐諸儒亦不疑也至
  二程子方敢倡言之曰此爲錯簡此爲脫簡此字當作某字
  此句明註爲衍學者如寐而得覺方知聖人本意簡易明白
  未嘗有艱辛險絕之辭只第二句新之一字稍生則巳訛而
  爲親講解者百餘家未嘗顧傳中三新字之相應真是枉讀
  聖賢之書程伯子先取三綱於雜揉之中列於首三句之下
  自是一規模也程叔子乃寘於首一章之後七傳之先又一
  規模也淇澳一章二程子皆於誠意傳後取而寘於殷未喪
  師之前朱子不是之從乃獨殿於至善傳之末以其內有盛
  德至善之句可證也又以没世不忘爲至善之極考之可謂
  審矣惟有致知格物一傳獨亡自漢儒以來未嘗言其亡也
  今以經統傳則知首尾森嚴以傳承經則知其義理精密亡
  此一傳粲然易知況致知是大學最初用工處誠意工夫是
  從致知做將來此一傳之不可缺也明矣此傳旣缺則何以
  爲明明德之基何以爲新民之本又何以知至善而止也於
  是朱子不得巳而追補之字義非不親切旨意非不分明熟
  復玩味終是後世之詞不如古人之寬厚而朱子亦自以爲
  未善故存齋必大問所補致知章何不效其文體曰亦嘗效
  而爲之竟不能成以朱子義精筆健豈有所不足于此然古
  人風氣不同不得而强用其力也每讀大學至此未嘗不爲
  之掩卷太息咸湻巳巳得黄巖玉峯車君書報予曰致知格
  物傳未嘗亡也自知止而后有定以下合聽訟一章儼然爲
  格致一傳于時躍然爲之驚喜有是哉異乎吾所聞也苟無
  所增補而舊物復還豈非追亡之上功乎雖然程朱三先生
  玩索非不久離章析句非不精而不以爲傳何哉予嘗反復
  而思之此傳之亡也我知之矣此傳錯簡於至善之下其逃
  亡也爲甚切其掩藏也爲甚密蓋其承上句也爲甚緊此三
  先生所以確然信之而不以爲疑然三先生不以爲疑後學
  乃敢一旦而更之無乃僭妄乎夫天下所以不可易者理也
  三程子不以漢儒之不疑而不敢不更定朱子不以二程巳
  定而不復敢攺亦各求其義之至善而全其心之所安非强
  爲異而苟於同也況朱子亦未嘗截然而不相參也予爲之
  條疏于后夫以經統傳以傳附經則其次第可知者此朱子
  之言也此章若爲經文則上無所統而下無所附一也兩止
  字之相應承接固緊矣兩明德之相應而承接豈不爲尤緊
  二朱子之所補文體難於凑合孰若移此章爲傳而文也以
  氣宛然不失舊物三致知格物之不可無傳而此章於也以
  此處尚可緩也用其本有以補不足不動斤斧四也古人不
  區區於字義只說大意而字義在其中況此旣有知字物字
  自然爲格致之一傳五也致知云者因其巳知推致於極之
  謂知也至於定靜安慮而后得所止先非致其知乎六止知
  也物則有本末事則有先後知其本之當先末之當後是謂
  致知在格物也聽訟者末也無訟者本也無情者不得盡其
  辭大畏民志此物格矣此之謂知本卽此之謂知至也七也
  聽訟一章原在止於信之下程子進而寘之經文之下朱子
  乃列於誠意傳之上曰以傳之結語考之則其爲釋本末之
  義可知以經之本文乘之則知其當屬於此可見則知朱子
  亦未嘗不以爲當在此八也朱子聽訟章句曰觀於此言可
  以知本末之先後以此可作知止一章甚明九也或問又曰
  知止云者物格知至而於天下之事皆有以知其至善之所
  在則吾所當止之地也未嘗不以知止爲物格知至十也以
  朱子之語參互較之則固以爲致格傳矣然勇於補而不勇
  於移何誠意一章觀之至易簀前數日攺猶未了假以也以
  歲月烏知其不遂移也邪朱子曰義理儘無窮前人恁地說
  亦未必盡須是自把來橫看〓看儘入深儘有 此可謂開
  後人窮理之門而限以一定之見是心也大公至正之心也
  歐陽公亦曰經非一世之書傳之繆非一人之失刋正補葺
  非一人之能也學者各極其所見而明者擇焉以俟聖人之
  復生也其言精切而深遠廣大而公平旣不以巳說自是亦
  不敢厚誣後世之無人予於是深有味於車君之言而爲之
  論其同志共評之

知识出处

王魯齋集

《王魯齋集》

本文记述了鲁斋先生著述丰富共有文集七十五卷。先生的号称为“鲁”和“吾”,寓意着学习曾氏的思想。曾氏的鲁被定义为“钝”,是气质上的偏执,然而在易经中逐渐发展的思想,说明逐渐的效果非常显著。精卫填海和愚公移山都是逐渐积累的例子。鲁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像长河经过龙门、洞庭一样,是逐渐积累的结果。杨子的尚白和柳子的愚溪都是逐渐发展的例子。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柏
责任者
胡鳳丹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