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齋集卷之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王魯齋集》 古籍
唯一号: 110720020220012536
颗粒名称: 魯齋集卷之一
分类号: Z64
页数: 7
页码: 一-十四
摘要: 1
关键词: 王鲁斋 文集 宋代

内容

洪範九疇說
  或問九疇之所以則洛書者其目可得而易乎曰不可也可
  易則非聖人之書也夫陽變陰合而先生五行故五當一數
  而不可易人稟五行而見於五事故五事次二而不可易八
  政者爲治之大綱也故八政次三而不可易五紀者天時之
  大節也有八政而后天時可推此五紀不可先於八政皇極
  者四方八面之所取則故居中而不可偏三德者五事之直
  對也三德蘊於內五事著於外品節剛柔所以定五事之合
  中也稽疑者八政之橫對也有政有疑不能自決必卜之而
  后吉凶見庶徵者五紀之直對也庶徵之休咎五紀之所以
  逆順也福極者五行之直對也人稟五行之氣有善惡焉有
  厚薄焉此福極之由分也三德者又庶徵之橫對也休咎之
  形剛柔過不及之偏也五紀者又五事之橫對也五事中節
  而後天地位四時行焉三縮三衡九疇之數昭昭然一定而
  不可易如此以十數推之而可以如是乎
  皇極說
  居五中者統體一太極也八位皆有五數者物物各具一太
  極也五行五事五紀之五此顯然可見者也八政之有五何
  也食貨祀賓師五政而巳三司者所以統五政故曰八耳三
  德之有五何也一正直二剛克三柔克也七之五用卜是也
  八之五時九之五福是八位之中五無不在五行雖五大分
  則二實陰陽之所互生也天生水本乎陽位于北陰也地生
  火本乎陰位于南陽也木爲水之穉陽而實生火金爲火之
  穉陰而實生水土則貫四行而無不資焉五事雖五總之以
  貌惟一二始生之數陰陽互宅蓋陽中有陰陰中有陽三數
  雖曰八政而實統乎三食貨司空之職也祀賓司徒之職也
  師則司寇之職也八出乎三此八政之所以次三也五紀雖
  五而歲月日星辰實總乎厯數星辰雖可析爲二合而言之
  星之辰也實爲一紀此五紀之所以次四也卜筮雖一而體
  則七庶徵雖五而體則八曰雨曰暘曰燠曰寒曰風曰時曰
  休曰咎也一二始生之數陰陽互宅九六老數則互變六老
  陰也退而變陽故有三德九老陽也退而變陰故有六極此
  則隱而難知者也大抵九疇以竒數爲主故十不見以對待
  而全洛書終不出河圖範圍之外者也竒主中而位四正偶
  退而居四隅一二三四河圖之生數也此皇極之所以立蓋
  有此四者方可以建極也六七八九河圖之成數也此皇極
  之所由行蓋此四者皆自皇極中生也惟皇之極有建不建
  焉故四成數各有兩端三德之有剛柔卜筮之有從逆八之
  有休咎九之有福極是也人君治天下之道固已備於此矣
  武王之訪箕子之陳直與危微精一之傳相爲終始於一書
  之中其條理縝密不可易也此所以謂之大法與故朱子曰
  此是人君爲治之心法皇極之奧義朱子言之詳矣其餘所
  未言者敢與同志共講之
  皇極總圖四
  元辰元日元月元歲元世元運元會元元
  會辰會日會月會歲會世會運會會會元
  運辰運日運月運歲運世運運運會運元
  世辰世日世月世歲世世世運世會世元
  歲辰歲日歲月歲歲歲世歲運歲會歲元
  月辰月日月月月歲月世月運月會月元
  日辰日日日月日歲日世日運日會日元
  辰辰辰日辰月辰歲辰世辰運辰會辰元
  右一
  日水日火日土日石日辰日星日月日日
  月水月火月土月石月辰月星月月月日
  星水星火星土星石星辰星星星月星日
  水辰辰火辰土辰石辰辰辰星辰月辰日
  石水石火石土石辰石石石星石月石日
  土水土火土土土石土辰土星土月土日
  火水火火火土火石火辰火星火月火日
  水水水火水土水石水辰水星水月水日
  右二
  乾坤乾艮乾坎乾巽乾震乾离乾兌乾乾
  兌坤兌艮兌坎兌巽兌震兌离兌兌兌乾
  离坤离艮离坎离巽离震离离离兌离乾
  震坤震艮震坎震巽震震震震震兌震乾
  巽坤巽艮巽坎巽巽巽震巽离巽兌巽乾
  坎坤坎艮坎坎坎巽坎震坎离坎兌坎乾
  艮坤艮艮艮坎艮巽艮震艮离艮兌艮乾
  坤坤坤艮坤坎坤巽坤震坤离坤兌坤乾
  右三
  八一七一六一五一四一三一二一一一
  八二七二六二五二四二三二二二一二
  八三七三六三五三四三三三二三一三
  八四七四六四五四四四三四二四一四
  八五七五六五五五四五三五二五一五
  八六七六六六五六四六三六二六一六
  八七七七六七五七四七三七二七一七
  右四
  元會說
  元之元至元之辰
  此所謂無極而太極也元會運世歲月日辰雖未有跡之
  可尋而其理巳粲然備具于中矣
  元一
  會一
  此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復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
  一靜互爲其根之時也
  會二
  此分陰分陽兩儀立焉之時
  會三
  此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之時
  無極之眞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會四
  此二氣交感化生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之時惟人也得
  其秀而最靈形旣生矣神發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
  事出矣惟人也以下當在會六之首
  會五
  上古結繩而治穴居而野處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
  不封不樹之時也
  會六
  聖人始定之以仁義中正立人極之時於是有伏犧氏之
  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旁觀鳥獸之文
  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
  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繩爲〓以佃以漁蓋取諸離庖
  羲氏没神農氏作斵木爲耜揉木爲耒耒耜之利以敎天
  下蓋取諸益日中爲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
  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神農氏没黃帝堯舜氏作通其
  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
  諸乾坤刳木爲舟剡木爲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
  利天下蓋取諸渙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
  隨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蓋取諸豫斷木爲杵掘地爲臼杵
  臼之利萬民以濟蓋取諸小過弦木爲弧剡木爲矢弧矢
  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諸睽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
  雨蓋取諸大壯葬者易之以棺槨蓋取諸大過易之以書
  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
  邵子於堯之世始紀甲子於甲辰之下書唐堯卽位於是
  卽其數而推之具管見于左
  一元十二會
  一會三十運
  一運十二世
  一世三十年
  歲月日辰如常數
  此邵子經世之大數也蔡西山曰一元有十二會三百六
  十運四千三百二十世猶一歲十二月三百六十日四于
  三百二十辰也 又曰一元有十二萬九千六百歲一會
  有十二萬九千六百月一運有十二萬九千六百日一世
  有十二萬九千六百辰皆自然之數非有所牽合也愚竊
  窺之以爲元會運世者先天大運也布筭推卦宜如先天
  圖一定而不可易歲月日時後天小運也布筭推卦宜如
  後天圖微有不同而實本於先天也
  獲麟說
  事有出於人之所共喜莫之致而至者謂之祥亦有出於人
  之所不識卒然而遇者謂之異是以麒麟鳳凰自昔亦以爲
  祥且異也何哉蓋其爲物也世不常有誦其名詠其德誇其
  瑞而不識其形見于詩書傳記寥寂希闊於三千六百年之
  間謂之異亦宜哉然其性之靈也未嘗輕出必有至治文明
  之世覽德輝而後來又安得不謂之祥乎惟聖人之門其理
  素明其論素講而不以爲疑也故有子曰麒麟之於走獸鳳
  凰之於飛鳥類也聖人之於人亦類也但出乎其類拔乎其
  萃而巳予嘗深味其言而竊嘆夫天地清明湻一之氣不常
  會而不易遇也方其幸而交會則鍾於人也爲聖爲賢鍾之
  於走獸也爲麒爲麟鍾之於飛鳥也爲鳳爲凰至於景星甘
  露之見於天醴泉寶玉於地嘉禾紫芝之見於草木龍之見
  馬之圖神龜之書其名狀雖或不同理則一而巳矣然則麒
  麟鳳凰非爲聖人而生也特與聖人同値夫清明純一之會
  同生乎聖人之世也故聖人之時必有麒麟必有鳳凰隱顯
  之間特因人之見不見耳愚嘗謂鳳凰者有感於陽之靈者
  也麒麟者有感於陰之靈者也陽者天之道君之象也陰者
  地之道臣之象也當其天地交泰君臣同德麒麟鳳凰所以
  畢至有聖君而或無聖臣此鳳凰之所以獨至也有聖臣而
  或無聖君此麒麟之所以獨至也夫子嘆鳳凰之不至感聖
  王之不作天下不得被中和之化夫子感西狩之獲麟因嘆
  夫麟出非其時與我相似然旣出而見傷又豈不知其非巳
  之嘉瑞也乎夫子之感麟感麟之出也亦感麟之見傷也逍
  遥曳杖之歌不待夢兩楹之奠而後決其非久於斯世也矣
  夫子憂思後世之心未嘗少衰於是始修二百四十二年之
  事立百王之大法爲後世之軌度豈得巳哉說公羊者乃謂
  文成而致麟胡文定公祖爲與簫韶作而鳳凰來儀者之以
  同一理爲先天而天弗違志壹而動氣之驗言亦淵奧矣然
  文成而麟至固足以大春秋之作麟至而見傷又何春秋之
  不祥也乎以夫子憂思天下後世之心垂爲萬世之法程夫
  豈小事文成而反致不祥之應豈理也哉但先儒之論旣曰
  麟因聖人而出乃又曰麟出非其時虛其應此爲悖理善乎
  子程子之言見于劉質夫入關錄者足以破千古之惑文定
  祖述程子而於此獨異焉新奇之病賢者亦有所不免可不
  慎哉
  家語考
  予每讀中庸集註以家語證中庸之有缺有衍私竊疑
  之因書與趙星渚言荅曰文公謂家語爲先秦古書無
  可疑者因求家語之始末而益有大可疑請從而論之
  考古非易事也此先儒之所甚謹豈後學之所當妄議必學
  博而理明心平而識遠殆庶幾乎得之蓋學不博不足以該
  貫羣書之言理不明不足以融會羣書之旨心不平則不能
  定輕重之權識不遠則不能斷古今之惑予不敏何足以知
  之竊嘗謂學者莫不讀論語也自漢以來諸儒名家亦莫不
  牋釋論語也至我本朝伊洛紫陽諸老先生出而論語之義
  始大明曰脫簡曰錯簡曰衍文曰缺文曰某當作某始敢明
  註于下然未有定論語爲何人所集也固嘗曰此魯論也此
  齊論也此爲子貢之門人記矣此爲閔子之門人記矣此成
  於有子曾子之門人矣然子貢閔子有子之門人後世不聞
  其有顯者惟曾子傳得其宗當時執刪纂之柄者豈非子思
  乎吾聞夫子年三十有五而弟子益進轍環天下幾四十年
  登其門者凡三千人其格言大訓宜不勝其多也豈論語五
  百章所能盡哉於此五百章之中而高第弟子之言居十之
  一七十子之言不能載也三千人之姓名不能盡知其也況
  言乎嗚呼論語之書精則精矣而於夫子之言未可謂之大
  備也宜乎諸子百家各持其所聞而發越推闡莫知所以裁
  之毫釐之差千里之謬固有不能免者予讀家語而得論語
  之原其序謂當時公卿大夫士及諸弟子悉集錄夫子之言
  總名之曰家語斯言得之矣正如今程子朱子之語錄也蓋
  顏子之所聞曾子未必知也子貢之所聞子游未必知也齊
  魯之君問荅二國不能互聞也以今〓古揆之以事度之以
  理不有以大會萃爲一書則散漫而無統浩博而難求門人
  何以別其精微故曰家語之原乎然記者非一人錄者非一
  人才有高下詞有工拙意有疎密理有粹粗紛然而來兼收
  竝蓄亦不得而卻也於斯時也七十子旣喪而大義巳乖駸
  駸乎入於戰國矣各剽畧其所聞假託其所知縱橫開闔矯
  僞飾非將雄辭詭辨以欺諸侯以〓百姓其禍根盤結之以
  於海內紫亂朱鄭亂雅大道晦蝕異端搶攘誣聖言悞後世
  此有識者所以夙夜寒心思有以拯之不得不於家語之中
  采其精要簡明者集爲論語以正人明聖統以承往緖心以
  以啓來哲爲悠遠深長之計其滔滔橫潰於天下者固不能
  遽遏絕也俟其禍極而勢定則大本大原正大光明巍然與
  日月竝行于天下萬世之下莫不於此而宗之其功又豈在
  禹下哉當是時也仼是責者非子思子吾將疇歸故曰集論
  語者必子思子也始著書以幸後學者亦思子也藝文必子
  志有曾子十八篇此不過記錄之書也子思二十三篇若中
  庸大學則子思著作之書也以論語之體段推家語之規模
  天㮣止記而巳然精要簡明旣萃於論語則其餘者存於家
  語雖不得爲純全之書其曰先秦古書豈不宜哉雖然予嘗𠹉
  求家語之沿革矣其序故曰當秦昭王時荀卿入秦王問儒
  術卿以孔子語及弟子言參以巳論獻之卿於儒術固未醇
  也而昭王豈能用儒術者哉可謂兩失之此家語爲之一變
  矣於是以其書列於諸子得逃焚滅之禍秦亡書悉歸漢高
  堂生得禮古經五十六卷經七十篇記百三十一篇註云七
  十子及後學所記此豈非家語之遺乎河間獻王得而上之
  宣帝時后倉明其業乃爲曲臺記授戴德戴聖慶育三家大
  戴刪其繁爲八十五篇小戴又刪爲四十六篇育無傳焉馬
  融傳小戴禮又足月令明堂樂記三篇鄭康成受業於融爲
  之註解究其原多出於荀卿之所傳故戴記中多有荀卿之
  書班孔子家語二十七卷固曰卷與篇不同顏師古巳註云非今
  所有之家語成帝時孔子十三世孫衍上書言戴聖近世小
  儒以曲禮不足乃取孔子家語雜亂者及子思孟軻荀卿之
  書以裨益之總名曰禮遂除家語本篇是滅其原而存其末
  也以是觀之禮記成而家語又幾於亡矣予於是有曰論語
  者古家語之精語也禮記者後家語之精語也今之家語十
  卷凡四十有四篇意王肅雜取左傳國語荀孟二戴之緖餘
  混亂精粗割裂前後織而成之託以安國之名捨珠玉而存
  〓礫寶康瓠而棄商鼎安國不應如是之疎也且安國武帝
  時人孔壁之藏安國之所守也不能以絲竹之遺音正金石
  曲臺之繁蕪其功反出於二戴之下必不然矣是以朱子曰
  家語爲王肅編古錄雜語其書雖多疵卻非肅自作謂今家
  〓爲先秦古書竊意是初年之論未暇深考故註於中庸亦
  未及修故曰家語爲王肅書此必晚年之論無疑也吁家語
  之書洙泗之的傳也不幸經五變矣一變於秦再變於漢三
  變於大戴四變於小戴五變於王肅洙泗之流風餘韻寂然
  不復存以古家語正中庸其詞甚慤其義甚明奈不可得而
  見也以今家語正中庸終恐有所未安以朱子晚年之論久
  之未必不攺也學者膠柱而調瑟卻成大病是以不容不論
  惟明者擇焉
  原命
  命不難於原而難於推亦不難於推而難於立夫命至難言
  也吾夫子猶罕言之自伊洛諸儒先得義理之正傳訓故精
  密非復漢儒之舊天賦二字之外無餘說也推其命之所存
  則有理焉有氣焉然理非氣無所寓氣非理無所主理氣未
  嘗相離亦未嘗相雜蓋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上下旣分固不得而相雜然形在乎其中亦不可得而相離
  也曰理曰氣形而後知天賦是理爲人之性有仁有義有禮
  有智雖有是四端不得而見也推其巳然而後知因其惻隱
  之發而知其有仁也因其羞惡之發而知其有義也因其辭
  遜之發而知其有禮也因其是非之別而知其有智也百行
  萬善皆從此出天賦是氣爲人之形有清有濁有厚有薄雖
  有是四端亦不得而見也推其巳然而後因其聰明之質而
  知其得氣之清也因其昏愚之資而知其得氣之濁也因其
  富貴而壽而知其得氣之厚也因其貧賤而天而知其得氣
  之薄也五福六極有萬不齊皆從此出故推其巳然者不爲
  難於此而又有數焉則可以推其未然也夫數者亦天之所
  賦也亦有理焉有氣焉河圖洛書數之始也有文五十有五
  竒偶重列者此河圖也有文四十有五竒正偶偏者此洛書
  也天豈能諄諄然授於人哉不乘之以龍馬神龜則造化之
  妙陰陽之機何自而著雖出於物而不囿於物物皆有理有
  氣惟神聖而后能推之伏羲因河圖而畫八卦大禹因洛書
  而叙九疇聖人則之者用之於厯數以推天地之變化用之
  於卜筮以推人事之吉凶循環無窮感應不測此聖人神於
  用而妙於推卜筮言之卦爻一定之理也假大衍之數也以
  託靈蓍而揲之積其誠意凡十有八變方成一卦未然之吉
  凶可坐而知也以厯數言之以日月五星運行于天者有經
  緯離合之不齊以太陽一周天爲歲以太陰一周天爲月分
  四時參之以餘閏皆求之於巳然而推其未然越宇宙以之
  之無窮皆可坐而知也聖人之用數止於如此夫一非數也
  此數之所由始也天開於子其體圓而虛地闢於丑參乎天
  中其數爲二故曰參天兩地倚𠋣數之元自是一陰一陽動靜
  變合而生五行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
  五生土五行各一陰陽是曰十千日月所會之次舍謂之辰
  周天凡十有二辰千辰相摩爲六十甲子以六十甲子紀其
  年月日時此厯數之名號也後世於厯家窺見此理則以人
  之所生歲月日時推其所值之甲子亦名之曰命此固不可
  謂非天之所賦也於此可以推其性情得於仁義禮智者孰
  多孰少可以推其氣稟得於貴賤壽夭者孰厚孰薄苟精其
  義亦可入神又有以五星之躔度吉凶推之今考其學以日
  計時得命十有二次其六十之十二得命七百二十計之以
  日又六十其七百二十得命四萬三千二百又槩之以歲六
  十其月則得命二百五十有九萬二千矣夫以二十有二字
  之至約參伍錯綜甲子凡三周敷衍變化數之繁夥一至於
  此其術可謂神矣然以古今之遠四海之廣人生林林過者
  化來者續維天之命於穆不巳迺俱囿於二百五十有九萬
  二千命之中又何其術之窮也又有不推五行五星而一倚𠋣
  於數者紛紛衒鶩於天下如太一之小遊三百六十年太一
  之大遊四千三百三十年軌革之九百六十年九厄之四千
  五百六十年楊氏太玄之八十一首關氏之洞極二十七家
  司馬公之濳虛五十尤局促而易窮也惟康節邵子之五行
  學衍而申之爲最盛以三十年爲一十二世爲一運以世以
  三十運爲一會以十二會爲一元曰元會運世者不過又加
  一大年日日時也然囿於數而終不能無止法推其極亦不
  過五萬五千九百八十七萬二千而巳愚不能又加倍也尚
  能自二十二字斂而約之愈妙而愈廣雖古今之遠四海之
  大人生消息變化之無窮蓋有不得而異亦不得而同夫十
  干十二辰衍而爲六十甲子推其所以相克者止於五行五
  行氣也五行之神則仁義禮智之性也性卽天賦之理也君
  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此常理也君子修之亦有時而不吉
  小人悖之亦有時而不凶此非常理也變也氣之不齊故有
  時而變理則一定而不可易學者當循其節而安其變秉其
  彝而御其氣要使理常爲主而氣每聽命焉雖富貴貧賤壽
  天之不同而仁義禮智信之在我者不得而泯此自昔聖賢
  教人之要法所以經綸天地之大經裁成輔相之道無以易
  此張子曰德不勝氣性命於氣德勝其氣性命於德窮理盡
  性則性天德命天理氣之不可變者獨死生壽天而巳孟子
  曰莫非命也順受其正殀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愚故曰命不難於原而難於推亦不難於推而難於立然不
  知其原則不能推則不能立故作原命
  魯齋卷之一終

知识出处

王魯齋集

《王魯齋集》

本文记述了鲁斋先生著述丰富共有文集七十五卷。先生的号称为“鲁”和“吾”,寓意着学习曾氏的思想。曾氏的鲁被定义为“钝”,是气质上的偏执,然而在易经中逐渐发展的思想,说明逐渐的效果非常显著。精卫填海和愚公移山都是逐渐积累的例子。鲁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像长河经过龙门、洞庭一样,是逐渐积累的结果。杨子的尚白和柳子的愚溪都是逐渐发展的例子。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柏
责任者
胡鳳丹
责任者
王鲁斋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