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禮說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東萊集》 古籍
唯一号: 110720020220012101
颗粒名称: 周禮說
分类号: I264.4
页数: 7
页码: 十三-二十五
摘要: 《周礼说》是收录在吕东莱先生文集中的一篇散文。
关键词: 吕东莱 礼记说 宋代

内容

令五家爲比使之相保五比爲閭使之相受四閭爲
  族使之相葬五族爲黨使之相救五黨爲州使之
  相賙五州爲鄕使之相賓成周疆理天下之法有
  隨遠近而差別者有通遠近而一法者如疆以周
  索疆以戎索此隨遠近而差別者也如比閭族黨
  之法自都鄙以至於邦國莫不皆然觀上文可見
  此通遠近而一法者也其言相保相受相救相賙
  相賓所以不同者成周之法計其地之遠近量其
  力之厚薄校其人之多寡五家爲比其居甚近非
  止同其休戚亦可察其奇衰故使之相保保有二
  義有保民而王之保有不保其往之保此蓋兼二
  義而言五比爲閭二十五家其居亦近此始之彼
  終之此倡之彼和之故使之相受此所謂計其地
  之遠近也四閭爲族使之相葬百家之中或不幸
  而有死者百家相與以辦其葬事然不使五家與
  二十五家供之蓋力有所不給故也至五族爲黨
  方使之相救五百家之中或有大利害大患難非
  百家之所可禦必五百家然後足以相拯救至五
  黨爲州方使之相賙二千五百家之中或有水旱
  凶年饑歲欲以相賙又非五百家之所能辦惟二
  千五百家則井地必闊此或旱他處未必旱此或
  水他處未必水庶幾可以有無相通此所謂量其
  力之厚薄也五五州爲鄉方使之相賓閭胥已書
  其敬敏任恤族師已書其孝悌睦婣有學者黨正
  已書其德行道藝州長已致其德行道藝何待鄕
  老賓興之蓋閭胥所書不過賢於五比而已黨正
  所書則又五百家之賢而已州長所書則又二千
  五百家之賢而已鄕者萬二千五百家其人眾所
  謂賢者必灼然可用故登於天府此所謂校其人
  之眾寡也比閭族黨散在周官固不可徧舉且舉
  比長一官言之便見得當時之民無一人無係属
  者徙之於此又授之於彼所謂閒民但不耕稼而
  已有身卽有家則必有所係雖有游手之民其閒
  日漸月化亦不自知使成周之君長守此法何緣
  有不測之變雖有姦雄豪傑亦俯首而不敢倡後
  世失此法遂使民無所附著游手機巧徧天下成
  周之興衰緣此法之有興衰
  大司徒以荒政十有二聚萬民謂之聚萬民者札瘥
  凶荒民皆轉徙而之四方故以政聚之政之十有
  二其條目須當詳講一曰散利二曰薄征此兩者
  荒政之始散利是發公財之已藏者薄征是減民
  租之未輸者已藏者旣散之未輸者又薄之荒政
  之大綱旣舉矣三曰緩刑四曰弛力緩刑謂民迫
  於飢寒不幸而有過失緩其刑辟以示哀矜之意
  弛力者平時用民之力歲不過三日今則常用者
  亦弛之不用所以休息百姓五日舍禁平時所謂
  山虞林衡皆有所掌至荒歲則撤去藩籬恣民取
  之六曰去幾平時關防皆有幾察荒歲必要百貨
  流通使天下商旅出於其市此救荒之要術七曰
  省禮此則專理會荒政凡禮文之可省者省之如
  有幣無牲之類八曰殺哀凡是喪紀之節一皆減
  損所謂不以死傷生專理會荒政九曰蕃樂時和
  歲豐所以與民共樂樂民之樂亦當憂民之憂所
  以荒歲不樂十曰多昏凶荒之年多是匹夫匹婦
  不能自保所以殺禮而多昏使男女自相保之義
  十有一曰索鬼神靡神不舉並走羣望之類是也
  十有二曰除盜賊前面說緩刑此說除盜賊此便
  是經權皆舉處旣與民共憂不幸民有過固可哀
  矜至於姦人亦有伺變竊發者凶荒之歲民心易
  動一夫叫呼萬夫皆集所以必以除盜賊終之此
  止亂之萌大抵聖人之經蓋通萬世而可行者其
  條目固止於此然周禮之書六官分職合之則有
  總散之則有所司其關節脉理皆自相應只去大
  司徒上看未盡若徧考六官則荒政秩序可見且
  如散利須考太府天府內府凡掌財賦之官如薄
  征須考九職九賦九貢如緩刑須考司寇士師所
  掌之刑他莫不然參觀遍考然後可知
  土均止掌其禁令古之設官有總大法操體統者又
  有斟酌損益彌縫其閒者兩者交相濟然後大綱
  舉而萬目不遺所謂地土之政載在大司徒小司
  徒如以土會之法辨五地之物施十二敎井牧其
  田野此是總大法操體統者乃是大爲之防然一
  鄕之閒其土又有肥瘠厚薄無緣事爲之制曲爲
  之防須設官斟酌彌縫於其閒此土均之法所以
  設也土均所均之土地非在大司徒小司徒之外
  卽是大司徒所掌之土而斟酌損益之若論大綱
  土地司徒己自平之正緣其閒有曲折厚薄肥瘠
  不同土均之職其位下可以出入阡陌周旋井里
  隨鄉土均之蓋雖說山林然山林之中又有高下
  雖說川澤川澤之中又有高下惟是土均周旋阡
  陌然後能均所謂以均地守者是分民授土各守
  其地以均地事者是各任其事以均地貢者隨土
  而出貢以和邦國都鄙之政令刑禁和者是斟酌
  調和言不改大法而就中斟酌也所謂禮俗喪紀
  大法也有大司徒掌之此又就中觀其媺惡其中
  又有重中之輕輕中之重雖有正者所頒之禮然
  隨鄕各自有俗君子行禮不求變俗刑不上大夫
  禮不下庶人若冠昏喪祭大者固不出先王所頒
  其他微細又從其俗喪紀厚薄之等祭祀多寡之
  數皆相其媺惡而爲輕重厚薄地美俗厚法從重
  地惡俗薄法從輕此所謂輕重之法也且如大司
  徒施十有二敎以祀禮敎敬又須土均就祀禮中
  斟酌得宜凡事莫不如此
  師氏掌以媺詔王伊川先生曰後世知求治而不知
  正君知規過而不知養德蓋後世諫諍之官其所
  以匡君之惡者未嘗不至若夫從容和緩以養君
  之德者則缺焉師氏之官掌以媺詔王者專以從
  容和緩養君之德也夫惟其與君朝夕相處無一
  言之不入而後可以涵養君德故職是官者專以
  從容和緩爲事而無一毫矯拂之意不幸而君有
  過則有保氏之官在師保二官蓋朝夕與王處者
  如師氏說凡祭祀賓客喪紀王舉則從聽治亦如
  之保氏亦曰王舉則從聽治亦如之師氏說使其
  屬守王之門外且蹕保氏亦曰使其属守王闈以
  此知二官蓋朝夕與王處者古人立此二官一則
  優游容與以養君之善不使有一毫矯拂一則秉
  義守正以止君之邪不肯有一事放過故人君旣
  有所養又有所畏所謂禮樂不可斯須去身一於
  從容和緩則是有樂而無禮一於矯拂正救則是
  有禮而無樂此二官所以不可偏廢學者須知此
  二官實不相關而實相資又須看得二官不相參
  雜則古人之意可見矣以三德敎國子其在春官
  則以大司樂掌成均而敎國子此則又以從容和
  緩以媺詔王之師氏以敎之古人敎國子之意蓋
  如此一曰至德以爲道本至德者精粹而不可名
  言之謂道者溥博淵深無聲無臭無下手處惟至
  德以爲道本則有所據依識得體段二曰敏德以
  爲行本旣有至德以爲道本須是見之於行敏者
  不可息之謂也三曰孝德以知逆惡以至德則言
  以爲道本敏德則言以爲行本孝德則止言以知
  逆惡者何故此理最難自非實有孝德於己則犯
  上陵節之事必有習而不察者矣惟實有是孝德
  方能免此譬如血氣流通無病之人方識痛痒敎
  三行一曰孝行以親父母前旣說孝德此又說孝
  行今人不識德字往往見一事之善則謂之德殊
  不知此乃行也實有諸已謂之德見諸行事謂之
  行旣實有孝悌於已矣須見於行事之閒然後吾
  之孝德愈進親意愈洽此之謂孝行以親父母二
  曰友行以尊賢良蓋必盡子弟之職供灑埽應對
  之事而後先生長者方肯開發我此之謂友行以
  尊賢良又說順行以事師長者蓋友之所謂賢良
  國中之先生長者也此之所謂師長者朝夕與吾
  處者也朝夕與吾處者其歲月爲至久其條目爲
  甚繁才有一毫不順便失事師長之道須是十分
  遜悌方可故曰順行以事師長居虎門之左司王
  朝此見師氏之官近於王掌國中失之事以敎國
  子弟凡國之貴游子弟學焉前旣敎以三德三行
  以立其根本根本旣立固是綱舉而目張然又須
  敎以國政使之通達治體古之公卿皆是從幼時
  便敎養之以爲異日之用今日之子弟卽他日之
  公卿故國政之有中者則敎之以爲法不幸而國
  政之或失則敎之以爲戒又敎之以如何整救如
  何措畫使之洞曉國家之本末源委然後用之他
  曰皆良公卿也後世自科舉之說興學者視國家
  之事如越人視秦人之肥瘠漠然不知至有不識
  前輩姓名者異時一旦立朝廷之上委之以天下
  之事便都是杜撰豈知古人所以敎國子之意然
  又須知上之人所以敎子弟雖將以爲他日之用
  而子弟之學則非以希用也蓋人生天地閒豈可
  不盡知天地閒事子弟之所以學卻是如此
  大司樂掌成均之法止大濩大武成均五帝之學以
  五帝之學法建國之學政合國之子弟而敎之自
  舜命夔典樂敎冑子以此知五帝三王之學政無
  不由樂始蓋陶冶之功入人最深動盪鼓舞優游
  浹洽使自得之成均之法雖不可見觀舜命夔一
  章大略可見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敎焉是延請有
  道德者使之敎國子弟以後世私心觀之旣設掌
  樂之官卻不專敎國之子弟反資之於他人此若
  不近事情以此見古人立心之至公義理之無窮
  規模之廣大大抵設敎受敎當知無窮意思死則
  爲樂祖祭於瞽宗惟待之甚重則責之不輕所謂
  君子敎思無窮死則爲樂祖祭於瞽宗不特是明
  尊師敬長之義使之慎終追遠民德歸厚亦是當
  時有道德者敎之入人也深當時設敎有如時雨
  化之者人自不能忘先王使之祭於瞽宗亦是因
  人心之不忘與身沒敎已盡者不同故知古之擇
  人非特一時賴之沒世亦賴之其精擇之審不言
  可知以樂德敎國子中和祗庸孝友此所謂敎之
  條目金石絲竹匏土革木是樂之物而已非樂之
  德樂之德非有道有德者不能知之亦如言蓍之
  德卦之德中和祗庸孝友所謂樂德也禮以敎中
  樂以敎和樂則導和可也何故兼中言之所謂陰
  陽剛柔仁義靡不相備樂雖主在乎和無相奪倫
  豈不是中且如乾剛坤柔乾固是剛坤固是柔然
  坤至柔而動也剛乾坤何嘗做兩段須於樂上見
  得中和不可相離然又不可渾然無別正如乾坤
  固是坤至柔而動也剛又須當知乾主乎剛坤主
  乎柔舊說以中爲忠信之忠改此一字綠是不識
  中字祗者肅然祗敬之謂庸者日用常行之謂孝
  友者見於事親從兄之閒皆樂之德也中和是樂
  之本所謂祗庸孝友就樂上說其端亦是可見節
  奏嚴整使人肅然祗敬祗之端也條暢流通庸之
  端也易直子諒之心使人事親從兄之際油然而
  生孝友之端也以樂語敎國子興道諷誦言語樂
  語非特樂音樂章也後世成周之學政不傳所謂
  讀誦不過尋行數墨能舉章句而已意思促迫都
  無生意惟是以樂之理見於言語之閒便有感發
  人處謂之興者託物引類感發興起謂之道者從
  容和緩引之於道謂之諷者倍文曰諷聲與文皆
  增一倍謂之頌者先儒謂以聲節之曰頌抑揚高
  下使自得之言語者論語所謂食不語寢不言與
  學者相酬酢謂之語獨自說而無問答謂之言所
  謂樂舞雲門大卷大咸大磬大夏大濩大武古人
  自幼成童舞象非獨善於口耳必敎之以動容周
  旋屈伸俯仰無非至理所在而可爲入德之門先
  王之舞皆不徒然屈伸綴兆不言之敎自在其中
  所謂四體不言而喻其理至精微三代之衰此事
  都廢㪚在末技流於鄭衛鼓動波蕩猶使人生起
  淫心因此想象先王之舞安得不生起人之善心
  如道家所謂熊經鳥伸養其小體尚能延年豈如
  先王之舞足以養其德體乎

知识出处

東萊集

《東萊集》

其书《文集》十五卷,又以家范、尺牍之类为《别集》十六卷,程文之类为《外集》五卷,《拾遗》一卷,年谱、遗书则为《附录》。祖谦理学思想集中在《家范》、《尺牍》、《读书杂记》、《师友问答》、《策问》诸篇目中。他主张“论学则宗孔孟,治则主尧舜”,认为无人本无二,“自人言之则曰性。自理言之则曰天道”。规约学者“以讲求经旨。明理、躬行为本”,强调治经史以致用,反对空谈阴阳性命之说。在对待理学内部朱子与陆九渊的争论上,祖谦对其采其调和折衷的态度,并不偏向于任何一方。上述诸论,实开浙东学派的先声。祖谦认为,对《诗》、《书》、《春秋》等,皆应多究古义。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崇炳
责任者
陳思臚
责任者
胡鳳丹
责任者
吕东莱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