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香溪集二十二卷》 古籍
唯一号: 110720020220011772
颗粒名称: 詩論
分类号: I056
页数: 2
页码: 五至七
摘要: 范浚論詩,作一篇議論文。
关键词: 论著 议论散文

内容

孔子純取周詩上摭商下著魯凡三百十一篇又總
  其義而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至若遺章逸句素以
  為絢偏其反而之類苟有取焉必掇拾誦說不忍棄
  去孔子於詩可謂篤矣然其為詩之說則不過以明
  大義初未嘗深求曲取為穿鑿遷就之論故其說曰
  吾於栢舟見匹夫執志之不可易於淇澳見學之可
  以為君子於考槃見遁世之士不悶於緇衣見好賢
  之心至於鷄鳴見古之君子不忘欽於伐檀見賢者
  之先事後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夫子曰詩之好仁
  如此天生蒸民有物有則夫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
  乎凡夫子為詩之說率不過以明大義故當時從夫
  子學如卜商如端木賜其於為詩皆能因告往而知
  來亦務通乎大義後世無及者嗚呼深求曲取穿鑿
  遷就之論興而詩之義始不明矣今世之說詩者必
  欲於是詩求是事故不得不為穿鑿遷就之論是安
  知詩人固有婉其辭而義自見者哉葛生刺晉獻公
  好攻戰詩不言攻戰事而曰予美亡此誰與獨處又
  四章皆言國人喪亡意獨言國人多喪亡是以知其
  君好攻戰也大田刺幽王時矜寡不能自存詩不言
  矜寡困窮事而曰彼有不穫穉此有不歛穧彼有遺
  秉此有滯穗伊寡婦之利獨言成王時寡婦有遺秉
  之利是以知當時矜寡困窮也若必於是詩求是事
  豈知詩者哉嗚呼固於詩則必為穿鑿遷就之論詩
  之義始不明矣抑嘗復熟三百篇而求其大義知詩
  之志與春秋不殊旨也讀長發而知桀之亡商之所
  以興也讀大明而知周之興紂之所以亡也讀黍離
  而知天下之無王也讀下泉而知天下之無賢方伯
  也讀兎爰而知王師之敗績也讀苕之華而知夷狄
  之凌中國也讀角弓而知中國之為夷狄也讀揚之
  水而知僭臣之漸其變為簒也讀出其東門而知公
  子争立之禍也讀丰而知婚姻之道缺也讀著而知
  親迎之禮絶也讀白華而知嫡庶之亂也讀正月而
  知女禍之可以㓕國也讀十月之交而知災異之並
  見也讀文武成王之詩而知太平之盛德之修也讀
  幽厲陳靈之詩而知放逆之禍惡之由也孟子曰詩
  亡然後春秋作然則詩之志與春秋豈殊旨哉此則
  詩之大義無事乎穿鑿遷就而自明者也

知识出处

香溪集二十二卷

《香溪集二十二卷》

宋代诗文别集。22卷。范浚撰。此书卷1为古赋,卷2至卷3为诗,卷5、卷6为杂著,卷7至卷9为论,卷10为书总论,卷11至卷15为进策,卷16、卷17为记,卷18、卷19为书,卷20为启,卷21为传,卷22为墓志、祭文。卷首列宋人陈岩肖序,书后附元人吴师道后序及章懋跋。此书为作者门人高栴编,其侄范端臣刊刻。据吴师道后序说:金履祥《四书考证》已称范浚集不传,“至顺辛未始得先生文七卷于亲友应氏家,盖其首编也”。“一日先生族孙俊来言,家藏缺一至五卷,惜其无从补也。于是忻然畀之,足以成编。”除《四库全书》辑入此集外,《四部丛刊》续编也收入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藏明刊本。此本除将吴师道后序及章懋跋移至卷端陈岩肖序之后,另有明人胡应麟序。书后附《范蒙斋先生遗文》及《范杨溪先生遗文》。最后还有姜殿扬跋。胡应麟序称“其诗文不甚概于古”。《四库全书总目》称其诗“近体流易,犹守元祐旧格,不涉江西宗派;古体颇遒,亦非语录为诗之比”。

阅读

相关人物

范浚
责任者
胡鳳丹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