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市图书馆
金华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金华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青巖叢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巖叢録》
古籍
唯一号:
110720020220010365
颗粒名称:
青巖叢錄
分类号:
Z429.48
页数:
14
页码:
一-二十七
摘要:
这段文字主要讲述了易经、诗经和礼记的起源、版本、作者和传承等相关内容。另外,还提到了《小戴记》、《周礼》、《緯书》、《老子》、《堪舆》和医家的相关内容。这些经典和著作记载了古代的哲学、文学、礼仪、医学和地理学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和传统。
关键词:
易经
诗经
礼记
起源
内容
易自伏羲始畫八卦因而重之爲六十四卦重卦王弼以爲
伏羲鄭玄以爲神農孫盛以爲禹司馬遷以爲文王當時蓋有圖而無書也後
聖因之作連山作歸藏作周易皆本於伏羲之圖而
取用各不同三易旣亡其二惟周易獨存周易經上
下二篇文王周公作彖象繫辭上下文言說卦序卦
雜卦爲傳十篇孔子作秦焚書易以卜筮故存漢志
易十二篇經二傳十也初商瞿受易於孔子五傳而
爲田何漢世易分三家自田何始田氏易十二篇有
章句其後楊何施酬孟嘉梁邱賀之徒所學皆祖田
氏楊何先出武帝時已立博士施孟梁邱至宣帝時
皆立博士而易有施孟梁邱之學矣是時復有焦贛
費直二家之易焦氏之易無師授專述陰陽災異之
術焦傳之京房元帝時京易亦立學官費氏亦無所
授又無章句其初惟傳民間厥後鄭康成等皆傳費
氏易於是費氏興而田焦之學息矣蓋自費氏始以
彖象文言雜八卦中而古十二篇之易遂亡然猶止
以彖象係于本卦之末未爲淆亂正經至魏王弼乃
以彖象分附各爻之下而經始與傳雜是古經始變
於費氏而卒亂於王弼也弼注上下經高談理致以
莊老之意爲解而晉韓康伯注繫辭說卦等篇其說
亦本於王弼疎略而無據唐孔穎達爲正義則又徒
事訓詁而不足以言道其他言易者雖眾鮮復有名
家者至宋而邵子程子之易出焉夫自周秦以來伏
羲之圖鮮或傳授而淪落於方技家孔子於繫辭說
卦固嘗言之學者不察也邵子實始得而發揮之蓋
邵子得之李挺之挺之得之穆伯長伯長得之陳希
夷所謂先天之學也自先天之學明人知有伏義之
易而學易者不斷自文王周公始矣
或曰易有畫卦重卦其義不同
陰陽奇耦積成三畫而分爲八卦故曰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此伏義先天之易也八卦
之三畫旣已成列復重以本卦之三畫而有上下二體旣又相錯相盪而互成六十四卦此文王後天之
易也重卦乃八卦之上加以八卦非三畫之上遞加一奇一耦以爲六畫邵子先天圖以乾夬至剝坤爲
六十四卦自然之序與易經所序不同故觀八卦生而爲六十四卦則先天圖之義爲精觀八卦重而爲
六十四卦則繫辭說卦之義爲明邵子之極數知來其妙在於加一倍法而畫卦重卦之義固不得苟同
也程子謂易道自秦而下無傳者其爲傳主於體用
一源顯微無間而隨時變易以從道蓋世之考象辭
者旣泥於術數談義理者又淪於空寂其因時立教
以承三聖不同於法而同於道者惟程子之書而已
先儒之論謂包羲之象文王之辭皆依於卜筮而孔
子之贊則一於義理爲敎爲法不同而道無不同自
秦漢以來皆不足以言易蓋惟邵子之易本於數程
子之易本於理爲得先天後天之祕而理數二者要
未始相離也若朱子本義之作則專主於卜筮以謂
易之爲書廣大悉備包涵萬理其實則古者卜筮之
書不必專說理與數亦未嘗滯於一端聖人復起不
能易其說也然由魏晉至今世所行者唯費氏王氏
易及東萊呂氏始用晁氏之說更考定之悉存古十
二篇之舊謂之古易而朱子因之是又可謂深有功
於易者矣
書有古文今文之異今文二十八篇漢伏生所口授
者也古文二十五篇晉梅頤所奏上者也秦焚書時
伏生爲博士與孔子之孫惠囗孔騰或作孔鮒皆壁藏之其
後兵起流亡漢定生求其書亡數十篇獨得二十八
篇堯典〓陶謨禹貢甘誓湯誓盤庚高宗彤日西伯
戡〓微子牧誓洪範金縢大誥康誥酒誥梓材召誥
洛誥多方多士立政無逸君奭顧命呂刑文侯之命
費誓秦誓是也後人僞加泰誓一篇故史云二十九
篇孝文時求能治尚書者召生年已九十餘不能行
詔太常遣掌故鼂錯往受之生年老言不可曉使其
女傳言而又方言不同錯所不知者十二三略以意
屬讀而已其書以隸寫之隸者漢世通行之字故謂
之今文也武帝時孔惠之書始出孔壁百篇皆在而
半已磨滅又皆科斗文字故謂之古文惠孫安國以
隸古定得五十八篇爲四十六卷同序者同卷異序者異卷同序者如太甲
盤庚說命泰誓昔三篇共序凡十二篇爲四卷又大禹〓陶謨益稷康誥酒誥梓材亦各三篇共序凡六
篇爲二卷外四十篇篇各有序爲四十卷通共者六卷爲四十六卷也爲之作傳㑹國
有巫蠱事訖不以聞其傳遂泯而張霸僞作舜典汨
作九共九篇大禹謨益稷五子之歌允征湯誥咸有
一德典寶伊訓肆倫原命武成旅獒冏命二十四篇
除九共九篇共卷爲十六卷蓋亦略見百篇之敘故
以伏生二十八篇者復出舜典益稷盤庚三篇康王
之誥及泰誓共爲三十四篇而僞作此二十四篇十
六卷目爲古文以求合孔氏五十八篇四十六卷之
數然漢儒所治不過伏氏書及僞泰誓共二十九篇
張霸僞古文辭義蕪鄙無足取重於世而終漢世所
傳皆霸僞本劉向班固劉歆賈逵馬融鄭玄以及王
肅鄭服杜預之流又皆不見眞古文亦誤以此爲古
文之書也至晉元帝時豫章太守梅頤始上古文尚
書二十五篇稱爲孔氏壁中所藏者晉書云鄭冲授
之蘇愉愉授之柳柳之內兄皇甫湜從柳得之以授
臧曹而曹以授之頤頤遂奏上施行焉二十五篇者
天禹謨五子之歌允征仲虺之誥湯誥伊訓太甲三
篇咸有一德說命三篇泰誓三篇武成旅獒微子之
命蔡仲之命周官君陳畢命君牙冏命也梅氏書旣
出復析伏生書二十八篇爲二十三卽復出舜典益稷盤庚三篇康王之命
雜之通爲五十八篇并序一篇凡五十九篇有
孔安國傳及序世遂以爲眞孔壁所藏也唐初諸儒爲
之疏義自是漢世大小夏侯氏歐陽氏所傳二十九
篇者廢不復行惟此孔傳五十八篇獨行於世矣自
今觀之今文多艱澁而古文反平易先儒嘗深疑之
今文雖間有闕誤顚倒然辭義古奧其爲上古之書
無疑古文平緩卑弱殊不類先漢以前文字而孔傳
特魏晉間人假託安國爲名耳宋蔡沈氏集傳於每
篇各疏古文今文有無旣爲明白而近時吳澄氏又
分今文二十八篇古文二十五篇者各自爲書不相
淆雜於是尤足以釋後世之疑矣又按唐藝文志有
今文尚書十二卷注云玄宗詔集賢學士衛包改古
文從今文蓋漢之所謂古文者科斗文字今文者隸
書也唐之所謂古文者隸書而今文則唐世通行之
楷書此又漢唐古文今文之異也
詩三百篇始定於周公再定於孔子二南及大小雅
周頌周公之所定也幽厲之後風雅俱變孔子於諸
國之風則刪其淫邪者於公卿大夫之作則取其可
爲訓戒者東遷之後王國列爲國風旣又得商頌魯
頌等篇合周公之所定者爲三百篇秦火詩書同禍
書最殘缺而詩獨無一篇之失者亦以其託於諷詠
不徒載於竹帛故也然素絢唐棣貍首轡柔諸詩旣
皆缺逸而已放之鄭聲乃反獲存其囗囗囗囗囗囗
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諸篇不知
用之祀何鬼神享何賓客何得失可諷何禮義之可
正劉歆言詩始出時一人不能獨盡其經或爲雅或
爲頌相合而成不足則以世俗之流傳管絃之濫在
者足之而不辨其非故變雅之中或有類於正雅之
音而成王之頌且有康王以後之詩蓋今之國風雅
頌非復孔子所刪之舊矣至於二南以關睢配鵲巢
以葛覃配采繁以卷耳配草蟲以樛木配江沱以螽
斯配小星以桃天配摽梅以兔罝配羔羊以芣苡配
釆蘋以漢廣配行露以汝墳配殷雷以麟趾配騶虞
各十一篇整然相合其爲周公所定無疑若甘棠後
人思召伯也何彼穠矣王風也野有死麕淫詩也此
三詩乃皆列於二南然則雖二南亦非復周公之所
定者矣漢世言詩者四家魯詩起於申公而盛於韋
賢齊詩起於轅固而盛於匡衡韓詩起於韓嬰而盛
於王吉三家並立學官毛詩起於毛公最後顯大毛公亨爲訓詁河間獻王獻之以小毛公萇爲博士
其後盛於徐敖而言毛詩者
本之徐氏至平帝時始立學官四家之詩經同而說
異後漢又黜毛氏而立齊魯韓氏學至於馬融鄭眾
鄭康成賈逵之徒乃皆發明毛公馬融賈逵鄭眾作
傳鄭康成爲箋又爲譜圖於是毛氏學遂盛而三家
寖微魏晉之詩齊魯之詩廢絕韓詩雖存而益微今
毛學與鄭氏箋譜並行世之言詩者非毛鄭之學不
學也初詩序自爲一編毛公始以分寘諸篇之首乃
若詩人所命之題而詩之因序以作者經之本旨不
復可考其序或以爲出於孔子及弟子之知詩者作
或曰子夏作或曰大序子夏作小序子夏毛公合作
東漢儒林傳曰衛宏作毛詩序王肅曰子夏所序今
之毛詩是也隋經籍志曰毛詩子夏所創毛公及衛
宏又加潤益韓愈又以爲詩序非子夏所著王安石
則以爲詩人所自製或曰太史釆詩之時已序其美
刺之意於篇端自美刺而下意者講師之說或出於
子夏或出於毛公與衛宏之徒非出一人之手故其
辭往往重復云唐以來儒者皆莫覺其爲失儒顧有
覺之者然莫能去也至朱子始深斥其失而去之足
以洗千載之謬矣朱子集傳其訓詁亦用毛鄭而叶
韻則本吳才老之說其釋諸經自謂於詩獨無遺憾
朱子之傳行而毛鄭之說廢矣當時東萊呂氏有讀
詩記最爲精密朱子實兼取之而朱子門人輔氏有
童子問其說復多補朱傳之未備者焉
春秋正經漢藝文志雖有之而自漢以來經文皆雜
於左氏公羊穀梁三傳之中旣明異同復有增損苟
遂信其爲聖人所修之文可不可也自今考之盟于
蔑左氏以爲蔑而公羊穀梁以爲昧築郿左氏以爲
郿而公羊穀梁以爲微㑹于厥憗左氏以爲厥憗而
公羊穀梁以爲屈銀又如尹氏之爲君氏如雨之爲
而雨其異同有如此公羊穀梁於襄公二十一年皆
書孔子生而左氏則不書左氏於獲麟之後復引經
以至于六年仲尼卒而公羊穀梁則無之其增損有
如此由是言之則正經之在三傳者皆不足信姑取
其可信者則左氏爲優何也公羊穀梁皆以其傅麗
于正經納經於傳中無所分別而左氏則經自爲經
傳自爲傳至杜預乃分經之年與傳之年相附則正
經之在左傳者猶爲可信也然而聖人筆削之本文
後世亦不復見矣且漢世傳春秋者五家鄒氏無師
夾氏無書旣先亡而初立博士惟公羊宣帝世復立
穀梁至平帝時乃立左氏三傳之有功於聖經固也
然而其得失亦相半左氏詳於事公羊明於例穀梁
精於義此其所爲得也左氏之誣公羊之亂穀梁之
鑿此其所爲失也至其互相牴牾使聖人修經之旨
因以不明則古今學者之通患也晉劉實撰三傳條
例劉兆則三家之異合而通之取周官調人之義作
春秋調人而〓毓又合三傳撰春秋釋疑韋表微又
著三傳總例以通理經趣凡若此類不一而足至唐
啖助趙匡陸湻始考三傳短長信經以駁傳以聖人
書法纂而爲例得其義者十七八自漢以來言春秋
者未之能過也宋世言春秋者亡慮數百家惟程子
之傳有以明聖人經世之大法武夷胡氏之傳又於
尊王賤霸內夏外彝恤患復讎之大義深致意焉他
若泰山孫氏囗囗囗氏專以書法論褒貶襄陵許氏
永嘉陳氏專以書法論世變而清江劉氏傳權衡意
林三書臨海葉以傳獻考三書尤爲精密皆卓然名
家者也獨朱氏之論春秋有曰據事直書而善惡自
見於是爲得聖人修經之本心而前儒賞罰之說稍
廢樸鄕呂氏或問實主其義今世學春秋者咸宗之
禮以儀禮爲經禮記爲傳儀禮者周公作三代聖人
法制之所存故孔子有學禮之言禮記有讀禮之文
禮記之作出自孔氏蓋孔子旣沒七十二子之徒共
撰所聞爲記或錄舊禮之文或錄變禮所由或兼記
體履或雜序得失乃儀禮之傳疏也秦焚書禮廢最
甚漢興高堂生得儀禮十七篇以授瑕邱蕭奮奮授
東海孟卿卿授后蒼蒼授大戴德小戴聖是爲今文
鄭康成爲之注至武帝時魯恭王壞孔子宅得古經
五十六卷於壁中一說出魯淹中淹中里名河間獻王得而上之
其字皆篆是爲古文其十七篇與儀禮正同二戴及劉氏別
錄所傳十七篇次第各不同尊卑吉凶先後次序惟別錄爲優故鄭氏用之餘三十九篇
藏在祕府謂之逸禮哀帝初劉歆欲以逸禮列之學
官而諸楝士不肯置對竟不得立唐初猶存而諸儒
不以爲意遂至於亡漢隋志皆稱古經唐志乃始稱儀禮若禮記之見
於漢者其初百三十一篇劉向校定得二百餘篇
號大戴禮戴聖又刪爲四十六篇號小戴禮止四
十三篇曲禮檀弓雜分上下故爲四十六篇馬融
增以月令明堂位樂記三篇總四十九篇鄭康成
爲之注今世所行者惟儀禮十七篇小戴禮記四
十九篇而大戴禮存者四十三篇不大行初漢世
言禮者盛於后蒼有曲臺記故嘗立后蒼禮博士及
二戴出而禮尤備大戴以授徐良小戴以授橋仁楊
榮於是大戴有徐氏之學小戴有橋楊之學而宣帝
時大小戴皆立之學官厥後諸儒如盧植王肅孫炎
馬融之流皆有功於禮而鄭氏爲盛矣自晉宋至周
隋傳禮學者爲多其爲義疏者南有賀循庾蔚崔靈
恩沈重宣皇甫侃北有悇道明李業興李寶鼎侯聰
熊安至唐魏徵以小戴綜彙不倫更作類禮二十篇
開元中詔元行冲與諸儒爲疏將立之學官而張說
沮之當時疏儀禮者賈公彥等疏禮記者孔穎達諸
儒也及宋諸子與東萊呂子商訂欲取禮記中有關
於儀禮者附之經其不繫儀禮者仍別爲記不果晚
乃作儀禮經傳通解以儀禮爲綱分王朝邦國等類
而以禮記分隸於其間蓋未成之書而喪祭二禮又
其門人黃氏楊氏所續也近時吳氏澄獨疑其經傳
混淆爲朱子未定之稿於是重加纂次以十七篇者
並依鄭氏次第爲正經取戴記鄭注中有經篇者離
之爲逸經逸經八篇其二取之小戴記投壺奔喪也其三取之大戴記公冠者侯遷廟諸侯釁
廟也其三取之鄭氏注中囗禘明堂王居明堂也禮各有義則經之正也以
戴氏所存兼劉氏所補者合之爲傳傳十篇戴記中冠義昏義鄕飲
酒義射義燕義聘義乃周末漢初人作以釋經而戴氏抄以入記正爲儀禮之傳乃依經禮篇次萃爲一
編射義一篇迭陳天子諸侯卿大夫士之射釐爲鄕射義大射義二篇士相見義公食大夫義則用清江
劉原父所補惟覲義闕取大戴記朝事一篇以備之共爲十篇於是儀禮之經自一至十各有傳矣正
經居首逸經次之傳終焉其外仍以歸諸戴氏之記
小戴記存者三十六篇亦重加序次曰通禮者九曲禮內則少儀玉藻通記大小儀文而緇衣附焉月令
王制專記國家制度而文王世子明堂位附焉曰喪禮十有一喪大記惟記喪取小記服問檀弓曾子問
六篇記喪而大傳間傳問喪三年問喪服四制五篇則喪之義也曰祭禮者四祭法一篇記祭而郊特牲
祭義祭統三篇則祭之義也曰通倫者十有二禮運禮器經解一類哀公問仲尼燕居孔子閒居一類坊
記表記一類緇衣一類儒行自爲一類學記樂記其文雅馴則以終之朱子所輯及黃
氏喪禮楊氏祭禮亦去其重復名之曰朱氏記與二
戴記爲三焉
周禮周公作或謂之周官蓋卽其設位言之則曰周
官卽其制作言之則曰周禮也自周之衰諸侯將踰
法度惡其害已皆滅去其典籍而秦用商君其政與
周官相反始皇疾惡焚燒之獨悉漢興高堂生首言
儀禮而周禮之出最後武帝時河間獻王得而獻之
入于祕府或謂有李氏上周官五篇于武帝當世儒者莫得見焉成
帝時劉歆校理祕書見之以爲周公致太平之迹始
得列序著于錄略而五官皆有殘缺冬官又亡乃以
考工記足之或曰司空官屬錯散於五官之中實未嘗亡俞庭囗有復古編於五官中摘其
羨者以補冬官而削去考工記考工記者前世能識古制者所作也
王莽時歆取以足之厥後杜子春賈徽及子逵鄭興
及子眾與馬融等皆傳周禮爲之訓詁而鄭康成爲
之注然自周禮之出當世儒者多疑之林顧以爲末
世瀆亂不經之書何休以爲六國陰謀之書獨康成
知爲聖法作論難以排眾說故周禮之出始於劉歆
而成於康成也魏晉以來于寳王邵之徒有爲義疏
者有爲論評者以及禮帖禮鈔之類莫可勝數至唐
賈公彥撰疏二十卷今惟鄭注賈疏行焉然自周禮
之出當世云云至文中子云云今卽其書考之其中
誠亦有可疑者六鄕六遂共十五萬家官吏乃至二
萬三千人十五萬家之所入幾何而足以給二萬三
千之官吏乎以地官計之公卿大夫士通用三十萬
人而府史胥徒又所不預則其眾多又益甚焉至若
太史內史掌六典八法八則八柄之貳宜屬天官乃
屬之春官大小行人司儀掌客宜屬春官乃屬之秋
官宰夫掌臣民之復逆矣則大僕小臣御僕之掌復
逆宜屬天官而乃屬夏官宰夫掌治朝之位矣則司
士正朝儀之位宜屬天官乃屬夏官地官掌邦畿之
事造都邑建社稷設封疆旣悉掌之而掌固掌疆司
險候人又見於夏官天官掌財賦之事自太府至掌
皮旣悉領之而泉府廩人倉人又見於地官若此等
類未易悉數此其官職之煩冗殽雜實爲可疑學者
詳之而已至文中子乃謂如有用我執此以往而唐
太宗謂爲眞聖作宋横渠張子又極尊信而王荆公
且推行之獨五峯胡氏則深所擯抑朱子蓋嘗折衷
其說由周公立下規模未及用也趙汝騰氏又謂惟
王建國以爲民極數語乃周公作洛後所爲然不可
考矣若程子所謂有關睢麟趾之意然後可以行周
官之法度則推本而論之者也
中庸古有二篇見漢藝文志而在禮記中者一篇而
已朱子爲章句因其一篇者分爲三十三章而古所
謂二篇者後世不可見矣今宜因朱子所定以第一
章至第二十章爲上篇以第二十一章至三十三章
爲下篇上篇以中庸爲綱領其下諸章推言智仁勇
皆以明中庸之義也下篇以誠明爲綱領其後諸章
詳言天道人道皆以著誠明之道也如是則旣不失
古今之體又不悖朱子之旨魯齋王氏蓋主此說云
大學在禮記中通爲一篇朱子始分爲經傳以明德
新民止善爲三綱領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
家治國平天下爲八條目可謂規模宏大工夫詳密
矣惟其間格物致知傳朱子以爲亡而補之旨意固
已完矣然亦孰知其未嘗亡也今卽其書求之有曰
所謂致知在格物者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
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
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此謂知本子曰聽訟吾猶
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
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此十七言者足爲物格致
知一傳蓋錯簡在他所則爲美語而取以爲傳則極
其精切朱子勇於補而不勇於移何耶且三綱領八
條目之外安有所謂本末乃別爲之傳耶董丞相槐
及車玉峯氏葉西澗氏皆著論以辨其非是使朱子
復生將必以其言爲然也
緯書漢儒孔子所演七經之緯凡三十六篇易緯稽
覽圖乾鑿度坤靈圖通卦驗是類謀辨終備書緯璇
璣鈐考靈曜刑德放帝命驗運期授詩緯推度災紀
厯樞含神霧禮緯含文嘉稽命徵斗威儀樂緯動聲
儀稽耀嘉叶圖徵孝經緯援神契鉤命訣春秋緯演
孔圖元命包文耀鉤運斗樞感精將合誠圖考異郵
保乾圖漢含孳佑助期握誠圖潛潭已說題辭此三十五
篇又太平御覽有論語揙輔象撰孝識嘗帝後期禮稽命耀春秋命厯序孝經左方契成始著及河
圖九篇洛書六篇又別有三十篇與七緯各八十一
篇而尚書中候論語讖又不與焉大抵緯書之說以
謂孔子旣敘六經以明天人之道知後世不能稽同
其意故別立緯讖以遺來世其書出於漢哀平之世
蓋夏賀良之徒爲之以爲有經則有緯故曰緯書其
言誕謾詭譎不可致詰是時王〓好符命將以此濟
其篡逆而公孫述效之至光武亦以赤伏自累篤好
而推崇焉當世儒者習爲內學賈逵以此論左氏學
曹褒以此定漢禮樂大儒如鄭玄輩專以讖言經而
何休之徒又不足言矣然惟桓譚張衡力非之而不
能回也先是孔安國毛公以來皆相承以爲妖妄亂
中庸之典因魯恭王河間獻王所得古文參而考之
以成其義謂之古學而世儒惑於讖緯反非毀之至
魏王肅推引古學王弼杜預從而明之自是古學稍
立而讖緯之學寖微逮宋大明中始禁讖緯之書及
隋末遣使搜天下書籍與讖緯相涉者悉焚之唐以
來其學遂熄矣然考之唐志猶存九部四十八卷而
孔穎達作九經正義往往援引緯書之說宋歐陽公
嘗欲刪而去之以絕僞妄使學者不爲其所亂惑然
後經義絕一其言不果行迨鶴山魏氏作九經要義
始加黜削而其言絕焉今易緯乾鑿度猶存
佛氏之學其未入中國也世尊大弟子阿難陀多聞
總持有大智慧結集世尊所說爲修多羅藏而諸尊
者或後或先各闡化源優波羅集爲四部律謂之毘
尼金剛薩埵於毘盧遮那前親授瑜珈五部謂之祕
密章句無著天親頻升知足天宮咨參慈氏相與造
論發明大乘謂之唯識宗旨西竺龍勝以所得毘羅
之法宏其綱要謂之中觀論燉煌杜法順深入華嚴
不思議境大宣玄旨謂之華嚴法界觀此其大略也
自漢永平二年佛法始入中國厥後離爲異宗曰敎
曰禪曰律凡三焉魏嘉平初曇柯羅始持僧祇戒本
至洛陽曇無德曇諦等繼之立羯磨法唐南山澄照
律師道宣作疏以明之四分律遂大行是爲南山之
宗薩埵以瑜珈授龍猛猛授龍智智授金剛智唐開元
中智來中國大建曼茶羅法事大智道氤大慧一行
及不空三藏咸師尊之是爲瑜珈之宗唐貞觀三年
三藏玄奘往西域諸國㑹戒賢於那蘭陀寺因授唯
識宗旨以歸授慈恩基基乃網羅舊說廣製疏論是爲
慈恩之宗梁陳之間北齊惠聞因讀中觀論悟旨遂
遙禮龍勝爲師開空假中三觀止觀法門以法華宗
旨授慧思思授天台國師智顗其說乃大備顗授灌
頂頂授智威智威授惠威惠威授玄朗玄朗授湛然
是爲天台之宗隋末順以法界觀授智儼儼授賢首
法藏至清涼國統國師澄觀追宗其學著華嚴疏論
數百萬言圭峯宗密繼之而其化廣被是爲賢首之
宗瑜珈久亡南山亦僅存其行於今者唯慈恩天台
賢首而天台爲尤盛此則世之所謂敎也世尊大法
自迦葉二十八傳至菩提達摩乃宏敎外別傳之旨
謂不立文字可以見性而成佛達摩傳慧可可僧傳
璨璨傳道信信傳安忍忍傳曹谿大鑒禪師慧能而
其法始盛能二弟子懷讓行思皆深入其閫奧讓傳
道一一之學江西宗之其傳爲懷海海傳希運運傳
臨濟慧照大師義元元立三元門以策厲學徒是爲
臨濟之宗海之旁出爲潙山大圓禪師靈佑佑傳仰
山智通大師慧寂父唱子和微妙玄機不可湊泊是
爲潙仰之宗思傳希遷遷之學湖南宗之其傳爲道
悟悟傳崇信信傳宣鑑鑑傳義存義存傳雲門匡眞大
師文偃偃之語言如青天震雷聞者掩耳是爲雲門
之宗玄沙師備實偃之同門友其傳爲桂琛琛傳法
眼大師文益益雖依華嚴六相唱明宗旨而逈然獨
立不涉凡情是爲法眼之宗遷之旁出爲藥山惟儼
儼以寶鏡三昧五位顯訣三種滲漏傳曇晟晟傳洞
山悟本大師良价价傳曹山元證大師本寂而復大
振是謂曹洞之宗法眼再傳至延壽流入高勾驪仰
山三傳至芭蕉徹石晉開運中亦亡弗繼雲門曹洞
雖僅存然不絕如綫惟臨濟一宗大用大機震蕩無
際久盛於今此則世之所謂禪也律學均以南山爲
宗眞悟智圓律師允堪著㑹正記等文實出六十家
釋義之外是爲曾正之宗至大智律師元照復別以
法華開顯圓意作資持記乃與會正之說不能有同
是爲資持之宗二宗今雖並存而學者多遵資持之
敎此則世之所謂律也大抵佛之爲道本無二門自
去聖旣邈源遠而流益分於是師異指殊各建戶庭
互相矛盾禪則譏敎爲滯於名相敎則譏禪爲溺於
空寂若律之爲用雖禪敎所共持而取舍各不同至
於爲敎禪之學者又各立異以取勝一彼一此不相
出入自敎宗言之慈恩立三敎天台則分四敎賢首
則又爲五敎自禪宗言之慧能與神秀同受法於宏
忍能則爲頓宗秀則爲漸宗道一神會同出於能道
一則密契心印神會則復於知解其不同如此至若
天台敎宗之一也而四明知禮孤山智圓性善性惡
之說如冰炭之不相投臨濟禪宗之一也而或以棒
或以喝至橫川拱則復以聲偈其示人之要如柄鑿
之不相合支派乖錯論說紛紜殆不得而悉數也
老子之道本於清淨無爲以無爲爲體以無爲而無
不爲爲用道德經五千餘言其要旨不越是矣先漢
以來文帝之爲君曹參之爲臣常用其道以爲治而
民以寕一則其道固可措之國家天下者也自其學
一變而爲神仙方技之術再變而爲米巫祭酒之敎
乃遂流爲異端矣然而神仙方技之術又有二焉曰
鍊養也曰服食也此二者今全眞之敎是矣米巫祭
酒之敎亦有二焉曰符籙也曰科敎也此二者今正
一之敎是矣鍊養之事黃帝之書雖頗及之而皆後
之依倣而託之者及赤松子魏伯陽者出實始爲之
宗至於盧生李少君欒大之徒則又變鍊養爲服食
其爲術愈偏矣符籙之事黃老之書所未嘗道張道
陵冦謙之等實創爲其法及杜光庭與林淩素輩則
又變符籙爲經典科敎其爲事益陋矣然嘗論之鍊
養之說歐陽子嘗刪正黃庭經朱子嘗改注參同契
二公大儒皆不以其說爲非山林獨善之士用以養
生全年固未爲得罪於名敎科敎之說鄙陋不經庸
黃冠資是爲逐食之具爲世患蠧亦未甚鉅也獨服
食符籙二說本邪僻繆妄而凡惑之者鮮不罹禍欒
天李少君于吉張津之流以此殺身柳沙趙歸眞之
徒以此禍人而卒自嬰其僇張角孫恩呂用之輩遂
以此敗人天下國家而不顧矣今也鍊養服食其術
且傳而全眞之敎兼而用之全眞之名昉於金世有
南北二宗之分南宗先性北宗先命近時又有眞大
道敎有七祖康禪之敎其說又自相乖異至於符籙
科敎具有其書正一之家實掌其業而今正一又有
天師宗師分掌南北敎事而江南龍虎閣皁茅山三
宗符籙又各不同先儒有云道家之說雜而多端其
信然矣又謂其書皆昉於漢桓帝之時今其經典以
爲天師永壽年間受於老君是也世傳大平經最古
且多今不復存然其所言興國廣嗣之術殆不過房
中鄙褻之談若大同等經大率六朝以來文士之所
造雖文采可觀而往往淺漏無甚高論朱子謂佛學
偷得老子好處後來道家只偷得佛家不好處執是
說以求之道家之本末可論矣
堪輿家之說原於古陰陽家者流古人建都邑立家
室固未有不擇地者而擇地以葬其術則本於晉郭
璞所著葬書二十篇多後人增以謬妄之說蔡元定
嘗去其十二而存其八後世言地理之術者此其祖
矣自近世大儒考亭朱子以及蔡氏莫不尊信其術
以謂奪神功回天命致力於人力之所不及莫此爲
驗是固有不可廢者矣後世之爲其術者分爲二宗
一曰宗廟之法始於閩中其源甚遠至宋王伋乃大
行其爲說主於星卦陽山陽向陰山陰向不相乖錯
水取五星八卦以定生尅之理其學浙間傳之而今
用之者甚鮮一曰江西之法肇於贑人楊筠松曾文
辿及賴大有謝世南輩尤精其學其爲說主於形勢
原其所起卽其所止以定位向專指龍穴沙純之相配
而他拘忌在所不論其學盛行於今大江以南無不
遵之者二宗之說雖不能相同然皆本於郭氏者也
業其術者叅其異而會其同斯得之矣
醫家之書自內經而下藏於有司者一百七十九家
二百九部一千二百五十九卷而後出雜著者不與
焉內經謂爲黃帝之書雖先秦之士依倣而託之其
言質奧而義宏深實醫家之宗旨殆猶吾儒之六經
乎秦越人八十一難經繼作蓋舉黃帝岐伯之要旨
而推明之亞於內經者也漢張仲景本內經難繼之
旨著金匱玉函經及傷寒諸論其論六氣之所傷最
爲詳備晉王叔和纂岐伯華佗等書爲脉經敘陰陽
內外辨三部九候分人迎氣口條陳十二經洎三焦
五臟六腑之病尤爲精密二氏之書誠千古不刊之
典也厥後巢元方著病源候論王砯撰天元玉策要
皆有所祖述然元方言風寒二濕而不者濕熱之說
砯推五運六氣之變而患在滯而不通此其失也至
唐孫思邈出以絕人之識篤濟物之仁其列千金方
翼所以發前言啓後學有功於醫道深矣當時王燾
有外臺祕要所言方證符證灼灸甚詳然謂鍼能殺
生人而不能起死人則一偏之論也及宋錢乙龎安
時許叔微迭興龎則囿於準繩尺寸之中許則務在
出奇而應變其術皆本於仲景惟錢深造仲景之閫
奧建爲五藏之方各隨所宜用謂肝有相火則有瀉
而無補腎爲眞水則有補而無瀉可謂啓內經之秘
惜其遺書散亡出於閻孝忠之所集者非乙之本眞
也若大觀間陳師文裴元宗輩所製一百九十七方
則欲以一定之方而應無窮之病識者固知其昧於
變通之道矣金氏之有中原也張潔古劉守眞張子
和李明之四人者作醫道於是乎中興潔古方新病
不能相値治疾一切不以方故其書不傳其學則明
之深得之明之推內外二傷尤先於治脾土其爲法
專於補其所著脾胃論誠根本之言也子和以吐汗
下三發風寒暑濕火燥六門爲醫之關錠其劑多峻
厲其爲法主於攻守眞論風火之病以內經病機氣
宜十九條者爲病原式曲盡精微其治法則與子和
相出入者也張氏一再傳其後無聞李氏弟子多在
中州獨劉氏傳之荆山浮圖師師至江南傳之宋中
人羅知悌而南方之醫皆宗之矣及近時天下之言
醫者非劉氏之學弗道也劉李之法雖攻補不同會
而通之隨証而用之不在其人乎
知识出处
《青巖叢録》
本书介绍了青岩山中读书时,遇到自己有所见的,就抄写下来,称之为“丛录”,然后删除其中肤浅、琐碎的部分,作为贪常嗜琐的警戒,而保留那些与经史百家大有关系的内容,以示子孙后代。
阅读
相关人物
王禕
责任者
胡鳳丹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