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集註攷證卷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論語集注考證孟子集注考證》 古籍
唯一号: 110720020220003433
颗粒名称: 孟子集註攷證卷首
分类号: B222.5
页数: 2
页码: 四四二-四四三
摘要: 这篇文章主要讨论了《论语》中“阳货”章节的注解考证,主要涉及阳货、季氏家臣、孔子、费宰等人物和事件的探讨。文章指出了阳货与季氏家臣之间的叛乱,并分析了孔子对于这些事件的态度和反应。此外,文章还涉及了一些文献资料的引用和分析,包括左传、孟子、杨雄等著作。最后,文章提到了中图分类为“古代典籍版本”和“文献资料”。
关键词: 论语 考证 孟子

内容

序說
  趙氏後漢京兆人名岐初名嘉字臺卿後避難四方攺名而字邠卿示不忘本士賣餅北海市中安
  王孫嵩見之察非常人密問之岐以實告遂以俱歸藏復壁中計孟子 魯公族魯桓公庶子慶
  父字共仲莊公弟也莊公薨哀姜欲立之慶父弑閔公奔莒成季立僖公以賂求共仲於芭歸及密乃縊
  僖公成季不絕其後立仲孫氏古者嫡長稱伯庶長稱孟共仲於莊公則爲仲於叔牙季友則爲孟公子
  不敢宗君而爲諸弟所宗故不稱仲而稱孟曰而孫氏孟氏子孫其後多賢如僖子懿子獻子莊子敬子
  皆賢大夫而孟子乃孟氏後人字子車一說字子輿軻車軸故字子車孔叢子作子
  居以音同也一說字子輿但說者以曾子字子輿故不以稱孟子詳見論語攷證 長於詩書
  東漢以明經設科趙氏習見故有通五經尤長詩書之說程子四條並叔子 游事齊宣
  王不能用適梁王文憲曰孟子首至梁後至齊如此分明史記輕攺何也孟子以
  伐燕爲宣王與史記荀子不合通鑑以伐燕爲宣王
  十九年考異無他據按史記年表魏惠王三十五年孟子至梁乃齊宣王之七年明
  年魏惠王卒襄王立齊宣王十九年卒湣王立燕噲之七年乃湣王之十年但書噲子之皆死而並不言
  齊伐燕齊世家亦不言及伐燕事史記年表世家兩無明文而孟子爲最詳其次詳見戰國策曰蘇秦之
  在燕與其相子之婚而蘇代與子之交秦死齊宣王復用蘇代代爲齊使燕燕王問宣王何如對曰必不
  霸不信其臣以激燕王而厚子之也以是燕王大信子之子之遺代百金聽其所使人遂說燕王以國讓
  子之老不聽政顧爲臣三年國內大亂市被與太子平謀攻子之不克儲子謂齊宣王因而仆之王令章
  子將五都之兵因北地之衆以伐燕士卒不戰城門不閉燕王噲死齊大勝子之亡此通鑑所據以係之
  宣王也但年表以齊威王立三十六年宣王立十九年湣王立四十年通鑑則下減湣王之十年上益威
  王之十年移下宣王十年以合伐燕之事文公語錄疑通鑑移十年考異無他㨿按溫公考異於此時之
  年大抵以竹書爲正而不盡从年表竹書魏惠王之三十六年末卒明年又稱後元年又十六年卒呂成
  公謂竹書記前代事雖多訛謬然其書戰國時事必可信也況是魏國之史其書魏國之年必實於史記
  年表矣年表於魏年旣誤則其於齊年安得盡無所誤況伐燕之事莫詳於孟子莫不詳於史記安得取
  其略者而反疑其詳者傳曰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齊宣王伐燕孟子所見也謂爲湣王者荀
  卿所聞也史記又所傳聞者也安得以後世所傳聞之辭而反疑孟子所見之辭乎且溫公固疑孟子者
  通鑑尚取孟子爲正文公尊孟子者序說及集註反取荀子史記而疑孟子爲差雖曰疑以傳疑而後人
  將以爲實且益資非孟子之據矣故履祥以爲伐燕之事雖微戰國策亦當一以孟子爲斷況又有戰國
  策之可據乎或曰荀卿事齊宣王三爲祭酒宣王伐燕卽薨荀卿爲宣王諱過後見湣王之不善故以伐
  燕歸之湣王文公嘗謂孟子弟子爲孟子諱故以湣王爲宣王愚亦謂荀卿爲宣王諱故以伐燕爲湣王
  秦用商鞅鞅衞之諸庶公子也少好刑名之學周顯王八年西入秦因嬖人以見孝公定變法
  之令廢井田尚詐力嚴刑罰秦國大治彊於天下封之商於號商君三十一年爲秦惠王所誅楚魏
  用吳起吳起衞人善用兵周安王之時魏文侯以爲將軍擊秦拔五城安王十六年武侯疑之奔
  楚悼王以爲相平百越并陳蔡卻三晉伐秦諸侯患楚之彊安王二十一年爲楚宗大臣所殺世有吳子
  兵法齊用孫子田忌孫子名武齊人有孫子十三篇用於吳死後百餘歲有孫臏生阿鄄
  之間亦孫武之後學兵法亦稱孫子齊將田忌善而客待之周顯王十六年齊威王用田忌爲將孫子爲
  師救趙破魏後又救韓破魏孫臏以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 合縱連衡從音縱衡音橫呂氏
  大事記曰連關中之謂衡合關東之謂從從者蘇秦之策衡者張儀之策當時遊說之士非大扺非從
  卽衡二說不同史記近是王文憲曰近是非全許之也作孟子不如趙氏分爲三節
  韓子名愈字退之鄧州人望出昌黎唐吏部侍郞宋朝封昌黎伯從祀 以是傳之昔嘗
  問於何文定曰原道篇末自所謂先王之敎者何也云云其文詩書易春秋其法禮樂刑政止斯吾所謂
  道也堯以是傳之舜云云則其所謂以是傳之者卽是上文等事而程子云必有所見不知所傳者何事
  則是所傳又在上文諸事之外文意恐不然恐是程子擡舉昌黎太深文定曰只上文諸事須是區處恰
  好方是可傳朱子說道理多説恰好處前聖做得凡事到恰好處到得後聖又見得此怡好處若合符節
  雖相去五百年到得恰好處則一般便是以是傳之也王文憲曰恰好處是堯舜所謂中荀荀子名況
  字卿趙人仕齊三爲祭酒仕楚老終後或作孫況者避漢宣帝諱 楊雄字子雲蜀成都人作法言
  擇焉而不精擇如擇善之擇不精謂辨不到怡好處不失之淺則失之差
  語焉而不詳詳如詳明之詳謂說得不透徹也惟其擇之不精明故其言之不詳明朱子曰孟子見道理十
  分極至十分透徹程子叔子又曰語見韓文讀荀子篇大醇者謂其大衆知尊孔氏崇正道
  與其他諸子不同耳小疵者謂其内卻駁雜也程子叔子又曰語見送王塤序大而能
  博大是言其規模之大博是言其節目之詳徧觀其大盡識其詳性之所近此言其氣稟之
  性朱子謂退之性之品有三但欠說氣字出 分處諸侯之國如子夏居衞魏子貢居齊
  澹臺滅明居楚程子未詳又曰詳見答孟簡書大經大法謂禮經通五經之類侏
  離後漢書南蠻傳言語侏離程子一二四六條叔子三五條未詳歐陽永叔云聖
  人敎人性非所先見六一文集答李詡性說第二書曰夫性非學者之所急聖人之所
  罕言也云云
  孟子集註攷證卷首終

知识出处

論語集注考證孟子集注考證

《論語集注考證孟子集注考證》

本书为南宋末学者金履祥撰,包括《论语集注考证》十卷,《孟子集注考证》七卷,共十七卷。

阅读

相关人物

金履祥
责任者
胡鳳丹
责任者
孟子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