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文請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東萊博議》 古籍
唯一号: 110720020220003274
颗粒名称: 晉文請隧
其他题名: 啓南陽 圍陽樊 圍原 問原守並僖公二十五年
分类号: B244
页数: 2
页码: 八-十一
摘要: 本段文字讨论了周和秦的强弱问题,以及形势和德的关系。文章指出,娄敬过于以平王时代的周作为判断基准,未能看到文武成康时代的周的真实形势和德行。作者认为,形势和德行是相互支持的,一个国家的兴盛不仅依赖于形势的稳固,更重要的是德行的充盛。周在文武成康时期,无论是形势还是德行,都是天下无敌的,娄敬的观点实际上是对周的误解。文章批评了娄敬的论断,并举了晋文公的例子来说明形势和德行的重要性。最后,文章指出襄王时代周的失误和晋文公对周的背叛,以此来批评晋文公的不仁和不智。
关键词: 娄敬 晋文公 背叛

内容

言周秦之强弱者必歸之形勢其說蓋始於婁敬敬
  之言曰周公營成周都雒以爲有德易以興無德易
  以亡不欲阻險令後世驕奢以虐民也及周之衰天
  下莫朝周不能制非德薄形勢弱也秦地被山帶河
  四塞以爲固此所謂天府論周秦之形勢者皆宗於
  敬吾獨謂敬所見者特平王之周耳曷嘗見文武成
  康之周哉敬以周之形勢爲弱秦之形勢爲强抑不
  知敬之所謂秦乃文武成康之周也文武成康之世
  岐豐乃周之都如敬之言被山帶河四塞以爲固者
  蓋皆周之形勢當是時安得有所謂秦者耶迨至平
  王東遷輕捐岐豐之地以封秦遂成秦之强是秦非
  能自强也得周之形勢而强也秦得周之形勢以無
  道行之猶足以雄視諸侯幷吞天下况文武成康本
  之以盛德輔之以形勢其孰能禦之耶是天下形勢
  之强者莫周若也敬何所見而遽以弱名周耶吾故
  曰敬所見者平王之周而未見文武成康之周也敬
  論周之形勢旣謬其論周之德益謬形勢與德夫豈
  二物耶形勢猶身也德猶氣也人未有恃氣之充而
  置身於易死之地者亦未有恃德之盛而置國於易
  亡之地者王者之興其德必有以先天下其形勢亦
  必有以先天下文武成康之德天下莫如也岐豐伊
  雒之形勢天下亦莫如也兩盡其極而未嘗有所隆
  殺也君子無所不用其極者隆其德而殺其形勢是
  有時而不用其極矣烏得爲王者之道耶陋矣哉敬
  之論也非特敬爲然雖周之子孫莫不皆然晉文公
  旣定子帶之難請隧以自寵襄王弗許曰王章也未
  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惡也與之陽樊温原
  攢茅之田襄王之意以爲吾周之爲周在德而不在
  形勢典章文物之制子孫當世守之不可一毫之假
  人至於區區土壤吾何愛而以犯强國之怒耶抑不
  知隧固王章也千里之畿甸亦王章也襄王惜禮文
  不以與晉自謂能守王章抑不知割地自削則畿甸
  之王章旣不全矣惜其一而墮其二烏在其能守王
  章耶形勢猶身也德猶氣也披其肩背斷其手足自
  謂能守氣者吾不信也嗚呼周自平王捐岐豐以封
  秦旣失周之半矣以破裂不全之周兢兢自保猶恐
  難立豈容復有所侵削耶奈何子孫猶不知惜今日
  割虎牢畀鄭明日割酒泉畀虢文武境土歲脧月耗
  至襄王之時鄰於亡矣又頓捐數邑於晉猶棄糧於
  陳蔡之間揮金於原曾之室果何以堪乎周之湮替
  至此見之者皆爲之憫惻晉文乃忍於此時多取其
  地以自肥亦猶奪糧於陳蔡之間攫金於原曾之室
  其亦不仁甚矣噫晉文獨非周之苗裔也坐視宗國
  之危蹙不能附益反從而漁奪之是而可忍孰不可
  忍議者反屑屑然論其伐原之信問守之非何其捨
  本而求末也晉文之不仁至是固自不可以人理責
  向使爲襄王者知祖宗之地尺寸不可以與人以正
  義大法明吿於晉晉雖强暴未必敢遽加無道於周
  也雖然仲叔於奚有功於衞賞之繁纓夫子以爲不
  如多與之邑隧之與繁纓不亦大乎襄王重隧而輕
  邑適合夫子之訓夫子是則襄王亦是襄王非則夫
  子亦非必居一於此矣曰不類仲叔於奚內臣也雖
  多與之邑猶衞地也晉文公外臣也朝受圖而夕設
  版矣是不同

知识出处

東萊博議

《東萊博議》

本书详注东莱左氏博议二十五卷浙江巡抚採进本臣等谨按东莱左氏博议宋吕祖谦譔相传祖谦新娶于一月之内成是书今考自序称屛处东阳之武川居半岁里中稍稍披蓬雚从予游谈馀语隙波及课试之文乃取左氏书理乱得失之迹疏其说于下旬储月积浸就篇帙又考祖谦年谱其初娶韩元吉女乃绍兴二十七年在信州不在东阳后乾道三年五月持母丧居明招山学子有来讲习者四年已成左氏博议五年二月除母服五月乃继娶韩氏女弟则是书之成实在丧制之中安有新娶之事流俗所传误也书凡一百六十八篇通考载作二十卷与此本不同盖此本每题之下附载左氏传文中间徵引典故亦略爲注释故析爲二十五卷其注不知何人作观其标题版式盖麻沙所刊考宋史艺文志有祖谦门人张成招标注左氏博议继目一卷疑当时书肆以成招标注散入各篇也杨士奇称别有一本十五卷题曰精选黄虞稷称明正德中有二十卷刊本今皆未见坊间所鬻之本仅十二卷非惟篇目不完併字句亦多妄削世久不见全书此本有董其昌名字二印又有朱彞尊收藏印亦旧帙之可寳者矣乾隆五十年六月恭校上。

阅读

相关人物

胡鳳丹
责任者
廉彥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