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悠扬人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守望》 报纸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1907
颗粒名称: 我的悠扬人生
分类号: I267;F426;G634
页数: 3
页码: 155-157
摘要: 周芝琴,女,1933年5月出生,湖州吴兴区人。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项目为“湖州琴书”。
关键词: 学艺生涯 代表性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 文化遗产日 各界人士

内容

周芝琴 口述
  周芝琴,女,1933年5月出生,湖州吴兴区人。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项目为“湖州琴书”。
  我13岁就开始学艺生涯。我的养父蒋佩岩是一位说书大师,生母李玲凤也是一位琴书艺人,从小受家庭熏陶,16岁就独立登台表演。就这样,逐步成长,唱好每一段成为了我努力的目标,从此便开始了我的琴书之路。
  早在1945年,年幼的我当时就加入了湖滩的曲艺行会组织“明裕社”学习琴书,尔后拜吴凤珠为师。学艺的时候每天早上4点不到就起床吊嗓子,还要学习口技等基本功。当时和我一起学艺的师兄妹共有18人,不过坚持到最后的只剩下了5个人,回忆起那段艰苦的学艺生涯,我记忆犹新。
  学习湖剧至少要练7年,3年徒弟,4年“半作”(指一半时间学艺,一半时间做家务)。既要学习琴技又要练习说唱,学习难度可想而知。说琴书时要模仿小姐、丫头、老生和大花脸的声音,所以吊嗓子的练习很重要,难的还不在这里,因为延长琴书时不能有停顿,表演2个多小时即使喉咙干得冒烟了也不能喝一口水,那滋味常人是难以忍受的。当时师傅很严格,特别是演唱琴书时如果谁喝一口茶,被发现了就处以打头等重罚。我有一次就因为如此被师傅的戒尺狠狠地打了。这也就练就了我后来连续说唱3小时不喝一口水嗓子仍然清脆的技艺。
  之后养父就让她徒弟教我拉二胡一个月,其他时间都跟着母亲“跑码头”,边表演边学琴。别看艺人们在台上表演很风光,其实过去常常被人称为“跑江湖”,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是被人看不起的。但是正由于这么多的艰辛一路走来,才有了我对琴书的终生热爱。
  解放后,我的生活渐趋安定,艺术上也趋成熟。这期间,大大小小共获得30多次奖项,特别是在1964年,分别获得了嘉兴专区艺人大汇演和浙江省艺人大汇演一等奖,这些奖项带给了当时32岁的我荣誉,更带给了我对琴书的热情和激情。
  1966年“文革”,我被迫转业到了湖州城区供销社工作,于是不得不中断了我挚爱的琴书事业。1979年,45岁的我退休,桐乡评弹团随即聘请我为团里培养学徒,这又重新燃起了我的艺术热情,从此我便奔走在江浙沪一带进行表演,推介和弘扬琴书这门传统的说唱艺术。2006年和2007年,我曾两次参加在杭州吴山广场进行的“文化遗产日”演出,被评定为湖州琴书唯一的一位省级传承人。
  在2012年,我去上海“龙王庙”大会演表演《白娘娘水漫金山》,连续半个月,获得了较大成功。在衣裳街大舞台也先后表演长篇《双珠凤》《黄金印》《四香缘》《赵匡胤》《刘金锭》《慈云太子走国》,短篇《西厢记》等等。如今我80岁在琴书舞台上还有很多票友来看我的表演,我非常高兴。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有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相信有越来越多的爱好者、年轻人加入,还有各界人士的齐心努力,湖州琴书一定能够焕发出它的艺术青春。
  【整理者:徐婷婷】

知识出处

守望

《守望》

出版者:杭州出版社

《守望——湖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纪事》一书,藉以发挥文史工作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让这些生发于人民的宝贵技艺活跃于民间,发展于民间,丰富于民间,造福于人民。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