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德清县图书馆
湖州德清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湖州德清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我的湖剧演绎之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守望》
报纸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1899
颗粒名称:
我的湖剧演绎之路
分类号:
F426;D625;D92
页数:
4
页码:
144-147
摘要:
高芸娣,女,1945年3月出生,湖州吴兴区人。湖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项目为“湖剧”。
关键词:
湖州市
浙江省
非物质文化遗
现代剧
人民政府
内容
高芸娣 口述
高芸娣,女,1945年3月出生,湖州吴兴区人。湖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项目为“湖剧”。
我的父母并不从事湖剧表演工作,从我懂事起,我对唱歌就很感兴趣,在我15岁那年,对于我来说,是我人生追寻梦想的开始。当我踏入湖州市湖剧团,成为里面的一名学员时,我就知道,我的人生开始起航了。我深爱戏剧,也爱那些角色,每次训练,我都乐在其中,深刻去体会各个角色的内心感受。更爱的是,湖剧是不同于其他任何剧的戏剧,它有一种带有湖州地方特色的温暖和惬意,它将湖州方言的部分语调巧妙融入戏剧声调中,时而吴侬软语,时而铿锵有力,它也是如此之有内涵和深度,让人痴痴为它着迷。
刚进入戏剧团时,我每天从最基本的唱、做、念、打这些基本功开始练,直到后来排练小戏,其间不断向周边师长学习并且有沈志林、张淑娟等老师的栽培,直到后来,遇到了我的恩师孙魁英老师,我才明白什么叫做专业。作为一个专业的戏剧演员,我的老师教会我唱湖剧需要的不仅仅是会表演,而是要用灵魂去演唱,真正把角色融入到艺术人生中。从1959年到1961年间,我在戏剧界开始真正入门。
人生一世,韶华纵然是过眼云烟,然而,我的人生,是在不同的舞台下和不同的剧本中度过的,对于我来说,生活的快乐,莫过于在戏剧中不断找寻人生的真谛和信念。虽说戏如人生,可人生也正如那一台台不同的戏和扮演过的不同角色。选角,排练,试衣,化妆,登台。每一次的繁华过后,我总要看着镜中的自己,褪去那一身华丽的衣衫,卸去那一脸厚重的妆容,我告诉自己,值得。
湖剧的发展,在我看来是辗转千回。1949年5月湖州解放开始,由湖剧艺人沈水江、丁树庭领班组成的戏班在湖州府庙云天书场就开始演出。当时参加演出的有:“滑稽大王”陈松林,“湖剧梅兰芳”丁秀红,花旦田燕红,老生王筱芳、沈连芳、老旦童俊勇、高福宝,花脸沈江水,小丑丁树庭、周梦楼,以及原唱越剧后改为唱湖剧的小生高原芳,还有我的老师孙魁英等等。在我入团后,孙老师说他们后来在湖州城演出一年多,深受湖州人民的欢迎。1950年,湖州市人民政府派文化馆负责人金镇同志帮他们成立了湖州戏曲的艺人组织——“同乐社”,寓意着让湖剧艺人同心同德,搞好文化娱乐。
1955年,流散在各地的民间职业剧团开始按人民政府的要求履行登记。同年5月,经过整顿和登记后的湖州同乐剧团由原来的姐妹班改为民办公助性质的文化事业单位,并经浙江省文化局批准正式成立“湖州市湖剧团”。剧团成立伊始,就新排演了古装戏《龙女牧羊》《牛郎织女》《打金枝》《十五贯》以及现代剧《两兄弟》《中秋之夜》《走上新路》等剧目。
1959年,当我开始进入湖剧团时,剧组再次排了由巍峨改编的大型古装剧《朱三刘二姐》。剧作家顾锡东还将其中“送嫁”一场改写成为湖剧折子戏“赶花船”,由我们剧团演出,参加了浙江省青年演员会演。1961年,我们剧团又再一次创排了由巍峨等编剧的大型古装剧《绣鞋冤》。同年一月,又专程赴杭州向省文化局作了汇报演出。之后《绣鞋冤》经作者修改后,剧团以《胭脂》的剧名在湖州公演,反响热烈。1962年,大型清装戏《长城歌》在湖州上演,同年9月,我们剧团携《麒麟带》《朱三刘二姐》等主要剧目,赴杭州、绍兴、宁波做交流演出。此次演出扩大了我们湖剧团在浙江全省的影响。1963年,我们的剧《太湖红浪》和《程咬金戏谏小唐皇》受到了全国政协委员秦瘦鸥的观看,并受到了好评。1964年到1965年间,我们剧组开始走向嘉兴农村、安徽宣城等地。到60年代,我们湖剧团的影响力已经扩大到了嘉兴全地区以及上海近郊的吴江、松江、金山、闵行的个地。为此,湖州日报还专门刊登报导。然而,1971年到1974年“文革”期间,我们剧组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为此,我还带着遗憾不得不离开剧组几年。没有了登台的机会,也没有了每日的排练,更没有了可以让湖剧发扬光大的舞台。我只能在内心深处,不停地告诉自己,我还是要为了湖剧奋斗,不管现在的生活如何,我只要有为艺术不断奋斗的信念,往后的日子还是有盼头的。积压在心底长达四年之久的思念和信念,终于在1974年5月爆发。我终于被调回了剧团。带着对湖剧的热情,对同事老师的思念,我又回到了剧团,重新回去后,同年7月,我们就马不停蹄,以大型现代剧《蝶恋花》为开端,连演半月33场。之后,剧团又赴嘉兴、松江等地演出。此后数年,《金绣娘》《十五贯》等剧也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我们湖剧终于在“文革”后不断复苏。
我在60年代初期,就向老师学演湖剧等传统戏《麒麟带》中的姚麒麟、《朱三刘二姐》中的朱三、《程咬金戏谏小唐皇》中的小唐皇。后在《翡翠园》中扮演主角舒文,在《胭脂》中饰演宿介等。70年代,随着湖剧生涯的发展,我又陆续扮演了许多现代剧中的女主角,如湖剧现代小戏《石岭银锄》中的梅花、湖剧移植本《杜鹃山》中的柯湘、《苗岭风雷》中的腊梅、《盘石湾》中的巧姑、《蝶恋花》中的杨开慧、《光荣减产主任》中的山凤等各种不同时代的妇女形象。80年代恢复女小生后,我又先后扮演了《珍珠塔》中的方卿,《何文秀》中的何文秀、《王老虎抢亲》中的周文斌、《麒麟带》中的姚麒麟、《朱三刘二姐》中的朱三、《孟姜女》中的万梓良、《哑女告状》的陈光祖、《玉堂春》中的王金龙、《顾鼎臣》中的林子文、《情意缘》中的苏蔓岩等。同时,我还反串扮演了传统戏《女太子》中的方莲珠(花旦)、《陆雅臣卖娘子》中的罗秀英(花旦)。进入90年代后,我在现代剧《传孙楼》中扮演杨彩彩;在大型现代湖剧《洞房变奏曲》中饰演田多多,并获得湖州市第四届喜剧节演员二等奖和浙江省现代戏会演演员三等奖;1990年我在《情意缘》中饰演苏蔓岩一角(折子戏),并获得湖州市中青年戏曲大奖赛演员二等奖;1992年在湖剧传统小戏《庵堂相会·过桥》中饰演陈宰庭,并荣获浙江省第五届戏剧节演员一等奖。通过对不同角色的诠释,让我收获了很多,我的生活与湖剧已完全融为一体,对我而言,倘若没有湖剧,生活就会像一口枯井,了无生趣,湖剧不仅是我毕生的追求,更带给我希望,让我有信心将湖剧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
湖剧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的是中国历史的文化底蕴,作为湖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剧代表的更是湖州人的智慧与形象。我作为一名湖剧演员,有责任将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这不仅仅是要传承湖剧的唱腔,也包括要把湖剧所代表的文化传播出去,这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必不可少的两个方面。总之,随着国家对湖剧的大力支持和重视,湖剧确实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我对湖剧未来的发展信心十足,而我作为一名国家级演员,也担负着重大的责任,只要我们文艺工作者齐心协力,湖剧必定能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湖剧的发展必将迎来更好的明天。
【整理者:韦莉】
知识出处
《守望》
出版者:杭州出版社
《守望——湖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纪事》一书,藉以发挥文史工作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让这些生发于人民的宝贵技艺活跃于民间,发展于民间,丰富于民间,造福于人民。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