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潭印月(放生池、水心保宁寺、鱼沼秋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湖楹聯與景典》 图书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0964
颗粒名称: 三潭印月(放生池、水心保宁寺、鱼沼秋容)
分类号: I269;K928.7
页数: 6
页码: 155-160
摘要: 大地少闲人,谁能作风月嘉宾,湖山盟主;六桥多胜迹,我爱此荷花世界、鸥鸟家乡。舸舰重来,问月三潭怀退叟;骊驹旋唱,看云五岭笑劳人。明月自来去,空潭无古今。山光近对烟波际,塔影清涵水月间。春秋佳日,切莫辜负湖山。天赐湖上名园,绿野初开,十亩荷花三径竹;人在瀛洲仙境,红尘不到,四围潭水一房山。亭与湖心相掩映,月从波面鉴空明。据长辈告诉,旧时杭州有副“三潭印月,月映三潭,潭、潭、潭”的上联,因无人“续对”而成为“绝联”,谨录此,供爱好者读之。据史志称,因苏东坡以疏浚西湖的淤泥筑成南北长堤后,又在湖中立铁塔昭示不得在此周围处种植菱茭,使水面呈现“三塔亭亭引碧流”的风光。
关键词: 西湖 楹联 三潭印月

内容

三潭印月(康熙题碑) 三潭印月(徐邦达) 小瀛洲(赵朴初)
  开网亭(钱松岩) 亭亭亭(沈鹏) 闲放台(孙墨佛)
  迎翠轩(郭仲选) 我心相印(谢稚柳) 我心相印亭(徐润芝)
  大地少闲人,谁能作风月嘉宾,湖山盟主;
  六桥多胜迹,我爱此荷花世界、鸥鸟家乡。(原退省庵联 周而复重书)
  舸舰重来,问月三潭怀退叟;
  骊驹旋唱,看云五岭笑劳人。(原退省庵联 谢冰岩重书)
  明月自来去,空潭无古今。(王成瑞撰题 唐云重书)
  山光近对烟波际,塔影清涵水月间。(程立森撰题 周而复重书)
  来往游人,须知爱花惜柳;
  春秋佳日,切莫辜负湖山。(彭玉麟撰题 费新我重书)
  一檐虚待山光补,片席永分潭影清。(罗榘撰题 王遐举重书)
  天赐湖上名园,绿野初开,十亩荷花三径竹;
  人在瀛洲仙境,红尘不到,四围潭水一房山。
  (程云俶撰题沙孟海重书)
  潭月澄心印,湖光豁性灵。(秦萼生撰题 刘江重书)
  岛中有岛、湖外有湖,通以三折画桥,览沿湖堤老柳、十顷荷花、食莼菜香,如此园林,四海游遍未尝见;
  霸业销烟、禅心止水,阅尽千年陈迹,每当朝晖暮霭、春煦秋阴、山青水绿,坐忘人世,万方同慨更何之。(康有为撰题 萧娴重书时删去“览沿湖堤老柳、十顷荷花”和“每当朝晖暮霭、春煦秋阴”两句)
  记故乡亦有仙潭,看一样湖光,添得石桥长九曲;
  至此地宜邀明月,问谁家秋思,吹残玉笛到三更。
  (俞樾撰沈阆昆书沙孟海重书)
  亭与湖心相掩映,月从波面鉴空明。(许盛撰题黄正贺重书)
  “三潭印月”为“西湖十景”之一。古时,因岛上有寺故以寺名岛,称水心保宁寺(建于唐末),后来又称名湖心寺、放生池,清雍正间又名鱼沼秋容。位于苏堤之东的外湖西南的湖中央,历来被称为“堤包水、水包堤,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仙景。清嘉庆五年(1800),兵部侍郎长江水师提督彭玉麟在岛筑退省庵养老,他的好友俞曲园撰诗“小蓬莱对小瀛洲”赞美,小蓬莱是孤山别名,从此,杭人就将三潭印月岛称为小瀛洲了。
  所谓“三潭”,系指传说中苏东坡守杭时(1090年),在湖中最深三处以三角形等距离,树以三个距水面约高两米的铁塔。此说最早见于《梦粱录》:“西湖三潭,立三塔以镇之”。但是,在苏公向朝廷奏议中有“于今新开界上,俟立小塔三五所,相望为界”句,因此到底有三所还是五所和该三塔是否为坡翁所立,至今仍是个谜。关于“印月”的说法很多,多数人以为每逢月夜,特别是秋月时节,在塔里点燃蜡烛塔、孔上蒙以薄纸,使烛光能从中透出倒映于湖面,与皓月中天在水中的投影交相辉映,月光、烛光、水光与月影、塔影、云影融成一片,使得有说不尽的“一湖金水欲溶秋”的诗情画意。但此景一定要在南北高峰诸山才能得见,在湖面上是无法看到的。
  “三潭印月”原名“三潭映月”。《湖堧杂记》中称:“直登教场山(即将台山)顶,下盼湖中有三大圆晕见于放生池左侧。询之山僧,曰:此所谓‘三潭映月’也。”康熙巡幸时,皇帝改题为“三潭印月”,并在岛上筑“我心相印”(即佛家偈语:不须言说,彼此已心领意会)亭。至于传说中的苏东坡所置三塔,原在苏堤压堤桥与东浦桥之东湖中,而现在所见三塔据说成于明代天启元年(1621)。据长辈告诉,旧时杭州有副“三潭印月,月映三潭,潭、潭、潭”的上联,因无人“续对”而成为“绝联”,谨录此,供爱好者读之。
  据史志称,因苏东坡以疏浚西湖的淤泥筑成南北长堤后,又在湖中立铁塔昭示不得在此周围处种植菱茭,使水面呈现“三塔亭亭引碧流”的风光。南宋画院画师祝穆、马远等因其波光潭影、交辉相映成趣,成为湖上赏月最佳处,创作了《三潭映月》丹青传世。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钱塘令聂心汤又取浚湖葑泥筑岛建湖心寺,并在岛外四周围堤,成为“湖中之岛、岛中之湖”并取名“放生池”,令寺僧看守禁渔外,复于岛西水面重铸三塔(前塔于弘治间被毁坏)。按《西湖梦寻》载:“宋时有放生碑在宝石山下,盖天禧四年(1020)王钦若请以西湖为放生池之立碑也。今之放生池在湖心亭之南,外有重堤、朱栏委曲,桥跨如虹……古云‘三潭映月’,即其地也。”
  清初为迎接康熙南巡,岛上大肆修葺以迎圣驾。雍正五年(1727),浙督李卫又在岛的南北贯以曲桥,东南又连以土堤,添筑楼台亭榭,水面种植茭荷,环岛广种木芙蓉。花开时,环堤绚烂锦绣,扮红跃绿,命名为“西湖十八景”之一的“鱼沼秋容”。长时期以来,杭人习惯称湖中三塔为三潭,但史志记述却也不一。如“土人相传三潭在湖中”(《淳祐临安志》),“相传湖有三潭,深不可测”(《西湖游览志》)等,可见三潭并不就是三塔。在苏东坡的奏折中,也仅仅是说“俟立(塔)”而且连塔的数量与位置都未说明白。关于“三塔”的文字最早见于《梦粱录》:“淳祐丁未(1247)大旱,湖水尽涸,郡守赵节斋奏朝命开浚,自六井……苏堤,三塔”,但也不提及塔的位置和与三潭的关系。直至清雍正《西湖志》及《湖堧杂记》中,才分别有“三塔久废”及“万历间浚取葑泥,绕潭作埂为放生池,池外湖心仍置三塔”的记述,不过仍说明三潭与三塔并不是一事。但也有人以为,湖中三塔为明代万历三十九年(1611)“由湖心寺僧人所置,旧传湖中有三处深不可测的潭,为湖怪所据,故立石塔以镇压”。关于这段历史有待专家考证之。近年有人考证,曲园“记故乡亦有仙潭”联中的“仙潭”,系指莫干山剑池,大谬。按,曲园健在时,莫干山尚属武康县,1958年才并入德清,所以与他的“故乡”完全不搭界。旧时岛上有联额:
  湖山一碧(张光) 月白风清(佚名)
  天水合璧(佚名) 竹径通幽(康有为)
  楼外水色山光,无非性理;眼前鸢飞鱼跃,尽是天机。
  空潭成对影,明月悟前身。(以上钱士青)
  两岸凉生菰叶雨,一亭香透藕花风。(彭玉麟)
  最喜荷花环佛界,每量湖水问渔人。(黄倬)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陈承均撰朱春城书)
  胜地拓层楹,却招延三面湖光、四围山色;
  清游多短棹,尽消受一帘松翠、十里荷香。
  三面湖光,四围山色;一帘松翠,十里荷香(以上张沄卿)
  笑隔荷花共人语,坐看孤月到天心。(唐树森)
  碧水乍开新镜面,青山都是好屏风。(延俊)
  为政有余闲,不废登山临水;
  与人可同乐,无非明月清风。(秦湘业)
  地经烽火,喜劫余皓月犹新,依然曲港游鱼,添来翠槛红栏、樽开北海;
  境隔尘寰,爱日久深潭如旧,最好半湖夕照,映遍岚光塔影、钟动南屏。(文桂)
  一角小亭半城市,四围秋水万荷花。(佚名)
  地拓数弓,却喜冠簪常过从;
  影开三面,每于水月鉴清华。(邹元培)
  槛外群松迎万壑,帘前一月印千潭。
  宛在水中央,近依蒋径彭庵,到此结邻宜买万;
  空明天上月,照澈寒潭皓魄,偶来对影却成三。(以上德馨)
  天地一网■,欲度众生难解脱;
  飞潜皆性命,但存此愿皆菩提。(张岱)
  鸥泛岸间隐,游鱼叶底多。(庆瑞)
  三潭漾空碧,一舟摇月明。(卓发)
  放鱼人去谁知乐,选佛场空吝意消。(金志章)
  茹素也茹荤,凭我山笼野味;
  不杀也不放,任他海阔天空。(西湖渔隐主人)
  门外湖光十里碧,座中山色四围青。(杨昌浚)
  波上平临三塔影,湖中倒浸一轮秋。(许盛)
  半塔斜阳颓老衲,一池残叶战秋声。(金安清)
  如砥湖平,湖境映天湖有月;
  如棉柳软,柳荫垂地柳藏莺。(佚名)
  横琴远思观山海,得句清音叩珮环。
  绕廊荷花三十里,拂城杨柳一千株。(以上黄倬)
  且倒金樽永今夕,岂知明月解分身。(陈嘉韩)
  乐事与人同,坐来水面层轩、鱼跃鸢飞观道妙;
  胜情因地远,悟彻印潭秋月、天光云影豁诗心。(龚嘉隽)
  四面山光照,三潭水影清。(谢光引撰程立森书)
  一丛竹、十亩莲,草木亦成精品;
  两高峰、三潭水,湖心具有道心。(黄土霖)
  荷风送香气,潭影空人心。(石祖芬)
  贪看湖山来作客,不知风月属何人。(马敦仁)
  湖中有岛,岛中有湖。(康有为)

知识出处

西湖楹聯與景典

《西湖楹聯與景典》

出版者:杭州出版社

本书由“西湖楹联”和“西湖景典”两部分组成,辑录湖上共计287处景点的掌故简介及古今楹联近2800余副、匾额(题字)约1200幅(处),其中包括了孤山线、北山线、西山线、南山线、湖滨线、凤凰山及之江路、吴山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