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人力器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乾元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036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人力器具
分类号: F323
页数: 3
页码: 618-620
摘要: 农家器具,门类广、式样多,以种田而言,大中农具有水车、划船、风车、木砻、石臼、石磨、犁、耙、耖等,解放前一般农户均无力购置。至于铁耙、锄头、镰刀、铁锹、乔扦、秧绳、稻桶、稻杖、叉袋、络子,则贫民小户,无家不备。
关键词: 乾元镇 经济建设 人力器具

内容

农家器具,门类广、式样多,以种田而言,大中农具有水车、划船、风车、木砻、石臼、石磨、犁、耙、耖等,解放前一般农户均无力购置。至于铁耙、锄头、镰刀、铁锹、乔扦、秧绳、稻桶、稻杖、叉袋、络子,则贫民小户,无家不备。
  养蚕器具,以蚕匾为大宗。次为叶部、芦帘、缸盆、蚕、桑剪、莆墩、叶刀、叶箪之类。民国时自缫土丝、自纺绵线,尚需缫车、航灶、纺车、纡子、络轴等。
  至于山林、畜牧、水产所用如斫刀、芟子、柴刀、草刀、木桶、篾箩、鱼叉、打网、鳅笼等,则代代传承,至今不废。
  农村大中型农具购置,互助合作化后依靠集体力量,发展较快。据1955年33个农业社统计,共有力畜73头,水车157辆,农船207条,脚踏打稻机24台。
  农具改良始于1954年,根据脚踏缫丝车原理,制成滚筒式脚踏打稻机。从此,千百年来稻桶掼稻方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大跃进期间,发动群众大搞技术革新。据1959年城关公社农具改良统计。有双轮双铧犁3只,绳索牵引机252只,深耕犁150只,小麦播种机20只,快速收割机571只,风力水车73部,各式水车572部。同时大力生产脚踏打稻机186台,引进喷雾器170只,喷粉器2只。经实践证明,除脚踏打稻机、喷雾器、拖泥船有实用价值外,其馀均自然淘汰。
  1962年华东电网输入,脚踏打稻机渐被电动机取代,1975年后全部退役。
  双轮车(手推车)从1962年引入,从此改变陆路运输肩挑背驮状况。但农田稻谷装载,出市售粮购物,大多以水运为主,依赖船舶。
  境内农船向系木制。1985年始有水泥钢丝网船2只6吨位,尔后木船与水泥船并存。至1990年,有水泥船683艘2674吨位,木船减至217艘。
  龙骨水车向属排涝抗旱主要大型农具,自抽水机普及后逐步减少,至1978年均已废弃不用。
  积肥器具用篾丝罱部,1960年发明手揿式吸泥泵,不久废置。1970年引进网罱,优于篾罱。然近20年来,农家逸用化肥,罱泥搬调,弱冠竟不知为何物。
  蚕具变化不大,惟将圆匾改为方匾,三脚木改为梯式竹架。传统上蚕搭山棚,铺芦帘,下置火缸。今已更换地铺上蔟,故芦帘、火缸风光不再。

知识出处

乾元镇志

《乾元镇志》

出版者: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

“乾元镇志”可以说是一本全镇的百科全书,翻开志书,我们可以看到乾元的历史、地理、风俗、人口,农业、工业、商业、水利,党政、军事、民政、公安、交通、邮电、金融、财税,文化、卫生、宗教、教育等各个领域的珍贵历史资料。新编《乾元镇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既充分显示了以经济建设为主干,以解放五十年来各项成就为主体,又力求体现古老城区千百年来建置悠久、人文荟萃、科举鼎盛、官宦邻比的深厚文化积淀和区域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景超
责任者
谈跃腾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乾元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