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尹放太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敷文書說一卷》 古籍
唯一号: 110320020210012003
颗粒名称: 伊尹放太甲
分类号: K204
页数: 4
页码: 十八至二十一
摘要: 鄭伯熊針對《尚書》中有關伊尹放太甲所寫札記。
关键词: 史籍研究 札记 尚书

内容

昔仲尼作春秋其於君臣之分甚嚴至以天討加有
  罪則雖尊而不廢法雖貴而不弛刑蓋幾於用湯武
  之權也是何也嘗觀唐虞之書有曰衆非元后何戴
  后非衆罔與守邦其稱民后若無輕重者自天爲民
  立君言之略勢分也孟子則曰民爲重社稷次之君
  爲輕其稱君民若甚倒置者爲牛羊用人者言之進
  湯武也故道有正有權正以體常權以通變常不過
  中變不失正權也者聖人之時中然小人用之則無
  忌憚是以聖人之語權必凜然有憂天下後世之意
  至其身臨之而亦不敢避也太甲之初伊尹作三書
  以訓之今存者一篇其言祖宗之訓天人之理前世
  存亡之戒詳矣猶不惠於阿衡則繼以苦言聳動而
  警懼之其曰惟尹躬先見于西邑夏自周有終相亦
  惟終其後嗣王罔克有終相亦罔終警懼之至也古
  之仁人君子立人之朝其君不明度已之不能正也
  則去之而不食其祿不任其事君子許其爲知幾其
  情不忍捨去與義不可去者則苦言極諫而繼之以
  死君子許其爲盡節過此則有孟子所謂貴戚之卿
  反覆諫之而不聽則易位者迹雖不同要皆君臣之
  罔終者也伊尹之於成湯豈獨貴戚之比而其身任
  天下之重一夫不獲則曰時予之辜又豈拘拘爲賢
  者之守節哉故曰伊尹爲是言也所以深警太甲也
  夫危痛警切之言豈伊尹之所忍發吾以爲懼而彼
  由之以爲常而若弗聞也則其性淪於所習之中而
  惡且成矣臣寧負王不敢負社稷君子不以罪霍子
  孟伊尹獨敢負成湯乎是以不得已而出於權而非
  心之所安也故其自言曰予弗狎于弗順而孔子序
  書直書之曰放且君薨聽於冢宰三年古之人皆然
  伊尹何病蓋居憂禮也而未有居於外者君居於外
  非主也是啟天下後世篡廢奪攘之漸也是以仲尼
  定書於湯武伊周之事皆有所甚懼焉仲尼之所懼
  伊尹因亦懼之矣直書曰放伊尹所不敢辭也夫以
  伊尹之聖伐桀之事湯不敢自爲遲速進退而一惟
  命自後子孫之託夫何所疑而營桐宮以居憂邇先
  王以思訓畢喪三年冕服奉歸終始之際伊尹亦何
  憾而其心獨矍矍焉至聖人序書猶謂之放以見冠
  履之分堂陛之勢天尊地卑之義毫髮不可紊分寸
  不可移也以此防民亂臣賊子猶以藉口聖人烏得
  而不懼故曰聖人之語權必凜然有憂慮天下後世
  之意況其用之者敢以爲常而不懼哉然則虞書之
  言自君上而言也孟子之論救時不得已之意也春
  秋之法以天道自處兼堯舜湯武之事也書之序春
  秋之法也其成湯旣沒太甲元年伊尹作伊訓肆命
  徂后云者爲桐宮之營張本以明伊尹之初心也曰
  太甲旣立不明者危成湯之業也曰伊尹放諸桐者
  伊尹不得已之權而爲法受惡也曰三年復歸于亳
  思庸敘伊尹之績也太甲克終允德而後歸乃序思
  庸於歸亳之下者以明喪畢則歸而非故雪伊尹之
  慙德也曰伊尹作咸有一德以明伊尹之於太甲其
  出其歸皆志於成其德也夫然後伊尹之志較然昭
  著於天下後世匹夫匹婦之所共志藉口以濟其私
  者不得以欺匹夫匹婦夫惟匹夫匹婦不可以名欺
  則亂臣賊子不得以浚其惡而篡弑奪攘之禍庶幾
  少息矣於聖人於太甲之書反覆意體常而盡變存
  正以明權故曰春秋之法或曰伊尹之於太甲能必
  其悔過否乎曰然使太甲不明在未立之前則湯未
  必以傳太甲惟其旣登尊位乍處崇高富貴而動其
  欲也故曰旣立不明夫動欲於富貴惟置之於不見
  可欲之地則本心旣蝕而復明天理欲晦而復昭矣
  此必然之理而伊尹所以必太甲之能悔也觀太甲
  怨艾之言則其知悔也至矣可不謂賢乎不然何以
  能甘澹泊於三年之久而無過擧也竊意太甲所謂
  欲敗度縱敗禮者蓋以微見於視聽言動之間出入
  起居之際伊尹不待其流而救之故其悔過也易豈
  若漢羣臣數昌邑之罪也哉觀乎此則霍子孟所謂
  功尙不足云矣

知识出处

敷文書說一卷

《敷文書說一卷》

出版地:清道光至咸豐大梁書院刻同治七年(1868)王儒行等印經苑本

郑伯熊是宋代著名经学家,永嘉学派的开创者.其《敷文书説》开啓了试策式解经方式,解释经义往往广引经史,纵横论辩.思想上认同孔子订《书》序《书》,解经往往以"《春秋》笔法"发掘《书》中微言大义;以尧,舜之世爲社会理想,认爲尧舜用轻刑,倡德主刑辅治政之策,解《书》努力发掘出尧,舜圣贤传授心法.对《敷文书説》的探讨可以瞭解郑伯熊的基本思想,以及其永嘉学派的影响。

阅读

相关人物

鄭伯熊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