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子瞻策斷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古文辞类纂七十四卷》 古籍
唯一号: 110320020210010722
颗粒名称: 蘇子瞻策斷下
分类号: I262
页数: 4
页码: 二至五
摘要: 姚鼐所撰寫的古文辭類纂中的一篇關於蘇子瞻策斷的文章。
关键词: 散文 辞赋 总集

内容

蘇子瞻策斷下
  唐應德云此文極其變化橫發而不可羈制
  古者匈奴之眾不過漢一大縣然所以能敵之者其國無
  君臣上下朝覲會同之節其民五穀米絲麻耕作織紅之
  勞其法令以言語為約故無文書符傳之繁其居處以逐
  水草為常故無城郭邑居聚落守望之助其旃裘肉酪足
  以為養生送死之具故戰則人人自鬬敗則驅牛羊遠徙
  不可得而破蓋非獨古聖人法度之所不加亦其天性之
  所安者猶狙猿之不可使冠帶虎豹之不可被以羈绁也
  故中行說教單于無愛漢物所得繒絮皆以馳草棘中使
  衣褲弊裂以示不如旃裘之堅善也得漢食物皆去之以
  示不如湩酪之便美也由此觀之中國以法勝而匈奴以
  無法勝聖人知其然是故精修其法而謹守之築為城郭
  塹為溝池大倉廩實府庫明烽燧遠斥候使民知金鼓進
  退坐作之節勝不相先敗不相棄此其所以謹守其法而
  不敢失也一失其法則不如無法之為便也故夫各輔其性而安其生則中國與胡本不能相犯惟其不然是故皆
  有以相制胡人之不可從中國之法猶中國之不可從胡
  人之無法也今夫佩玉服韨冕而垂旒者此宗廟之服所
  以登降揖讓折旋俯仰為容者也而不可以騎射今夫蠻
  夷而用中國之法豈能盡如中國哉苟不能盡如中國而
  雜用其法則是佩玉服韨冕而垂旒而欲以騎射也昔吳
  之先斷發文身與魚鱉龍蛇居者數十世而諸侯不敢窺
  也其後楚申公巫臣始教以乘車射禦使出兵侵楚而闔
  廬夫差又逞其無厭之求開溝通水與齊晉爭強黃池之
  會強自冠帶吳人不勝其弊卒人於越夫吳之所以強者
  乃其所以亡也何者以蠻夷之資而貪中國之美宜其可
  得而圖之哉西晉之亡也匈奴鮮卑氐羌之類紛紜於中
  國而其豪傑間起為之君長如劉元海苻堅石勒慕容雋
  之儔皆以絕異之姿驅駕一時之賢俊其強者至有天下
  大半然終於覆亡相繼遠者不過一傳再傳而滅何也其
  心固安於無法也而束縛於中國之法中國之人固安於
  法也而苦其無法君臣相戾上下相厭是以雖建都邑立
  宗廟而其心岌岌然常若寄居於其間而安能久乎目人
  而棄其所得於天之分未有不亡者也契丹自五代南侵
  乘石晉之亂奄至京師睹中原之富麗廟社宮闕之壯而
  悅之知不可以留也故歸而竊習焉山前諸郡既為所并
  則中國士大夫有立其朝者矣故其朝廷之儀百官之號
  文武選舉之法都邑郡縣之制以至於衣服飲食皆雜取
  中國之象然其父子聚居貴壯而賤老貪得而忘失勝不
  相讓敗不相救者猶在也其中未能革其犬羊豺狼之性
  而外牽於華人之法此其所以自投於陷阱網羅之中而中國之人猶曰今之匈奴非古也其措置規畫皆不復蠻
  夷之心以為不可得而圖之亦過計矣且夫天下固有沈
  謀陰計之士也昔先王欲圖大事立奇功則非斯人莫之
  與共秦之尉繚漢之陳平皆以樽俎之間而制敵國之命
  此亦王者之心期以紓天下之禍而已彼契丹者有可乘
  之勢三而中國未之思焉則亦足惜矣臣觀其朝廷百官
  之眾而中國士大夫交錯於其間固亦有賢俊慷慨不屈
  之士而詬辱及於公卿鞭撲行於殿陛貴為將相而不免
  囚徒之恥宜其有惋憤鬱結而思變者特未有路耳凡此
  皆可以致其心雖不為吾用亦以間疏其君臣此由余之
  所以人秦也幽燕之地自古號多雄傑名於圖史者往往
  而是自宋之興所在賢俊雲合回應無有遠邇皆欲洗濯
  磨淬以觀上國之光而此一方獨陷於非類昔太宗皇帝
  親征幽州未克而班師聞之諜者曰幽州士民謀欲執其
  帥以城降者聞乘輿之還無不泣下且胡人以為諸郡之
  民非其族類故厚斂而虐使之則其思內附之心豈待深
  計哉此又足為之謀也使其上下相猜君民相疑然後可
  攻也語有之曰鼠不容穴銜窶藪也彼僭立四都分置守
  宰倉廩府庫莫不備具有一旦之急適足以自累守之不
  能棄之不忍華夷雜居易以生變如此則中國之長足以
  有所施矣然非特如此而已也中國不能謹守其法彼慕
  中國之法而不能純用是以勝負相持而未有決也夫蠻
  夷者以力攻以力守以力戰顧力不能則逃中國則不然
  其守以形其攻以勢其戰以氣故百戰而力有除形者有
  所不守而敵人莫不忌也勢者有所不攻而敵人莫不憊
  也氣者有所不戰而敵人莫不懾也苟去此三者而角之於力則中國固不敵矣尚何雲乎伏惟國家留意其大者
  而為之計其小者臣未敢言焉

知识出处

古文辞类纂七十四卷

《古文辞类纂七十四卷》

出版地:温州

清桐城派大家姚鼐编纂的各类文章总集。全书共七十五卷,选录战国至清的古文,依文体分为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等十三类。所选作品主要是《战国策》、《史记》、两汉散文家、唐宋八大家及明代归有光、清代方苞、刘大櫆等的古文。书首有序目,略述各类文体的特点、源流及其义例。

阅读

相关人物

姚鼐
责任者
蘇子瞻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