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介甫上仁宗皇帝言事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古文辞类纂七十四卷》 古籍
唯一号: 110320020210010701
颗粒名称: 王介甫上仁宗皇帝言事書
分类号: I262
页数: 16
页码: 一至十六
摘要: 姚鼐所撰寫的古文辭類纂中的一篇關於王介甫上仁宗皇帝言事書的文章。
关键词: 散文 辞赋 总集

内容

王介甫上仁宗皇帝言事書
  臣愚不肖蒙恩備使一路今又蒙恩召還闕廷有所任屬
  而當以使事歸報陛下不自知其無以稱職而敢緣使事
  之所及冒言天下之事伏惟陛下詳思而擇處其中幸甚
  竊觀陛下有恭儉之德有聰明睿智之才夙興夜寐無一
  日之懈聲色狗馬觀遊玩好之事無纖芥之蔽而仁民愛
  物之意孚於天下而又公選天下之所願以為輔相者屬
  之以事而不貳於讒邪傾巧之臣此雖二帝三王之用心
  不過如此而已宜其家給人足天下大治而效不至於此
  顧內則不能無以社稷為憂外則不能無懼於夷狄天下
  之財力日以困窮而風俗日以衰壞四方有志之士諰諰
  然常恐天下之久不安此其故何也患在不知法度故也今朝廷法嚴令具無所不有而臣以謂無法度者何哉方
  今之法度多不合乎先王之政故也孟子曰有仁心仁聞
  而澤不加於百姓者為政不法於先王之道故也以孟子
  之說觀方今之失正在於此而已夫以今之世去先王之
  世遠所遭之變所遇之勢不一而欲一一修先王之政雖
  甚愚者猶知其難也然臣以謂今之失患在不法先王之
  政者以謂當法其意而已夫二帝三王相去蓋千有餘載
  一治一亂其盛衰之時具矣其所遭之變所遇之勢亦各
  不同其施設之方亦皆殊而其為天下國家之意本末先
  後未嘗不同也臣故曰當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則吾所改
  易更革不至乎傾駭天下之耳目囂天下之口而固已合
  乎先王之政矣雖然以方今之勢揆之陛下雖欲改易更
  革天下之事合於先王之意其勢必不能也陛下有恭儉
  之德有聰明睿知之才有仁民愛物之意誠加之意則何
  為而不成何欲而不得然而臣顧以謂陛下雖欲改易更
  革天下之事合於先王之意其勢必不能者何也以方今
  天下之人才不足故也臣嘗試竊觀天下在位之人未有
  乏於此時者也夫人才乏於上則有沈廢伏匿在下而不
  為當時所知者矣臣又求之於閭巷草野之間而亦未見
  其多焉豈非陶冶而成之者非其道而然乎臣以謂方今
  在位之人才不足者以臣使事之所及則可知矣今以一
  路數千裏之間能推行朝廷之法令知其所緩急而一切
  能使民以修其職事者甚少而不才苟簡貪鄙之人至不
  可勝數其能講先王之意以合當時之變者蓋閹郡之間
  往往而絕也朝廷每一令下其意雖善在位者猶不能推
  行使膏澤加於民而吏輒緣之為奸以擾百姓臣故曰在位之人才不足而草野閭巷之間亦未見其多也夫人才
  不足則陛下雖欲改易更革天下之事以合先王之意大
  臣雖有能當陛下之意而欲領此者九州之大四海之遠
  孰能稱陛下之旨以一二推行此而人人蒙其施者乎臣
  故曰其勢必未能也孟子曰徒法不能以自行非此之謂
  乎然則方今之急在於人才而已誠能使天下之才眾多
  然後在位之才可以擇其人而取足焉在位者得其才矣
  然後稍視時勢之可否而因人情之患苦變更天下之弊
  法以趨先王之意甚易也今之天下亦先王之天下先王
  之時人才嘗眾矣何至於今而獨不足乎故曰陶冶而成
  之者非其道故也商之時天下嘗大亂矣在位貪毒禍敗
  皆非其人及文王之起而天下之才嘗少矣當是時文王
  能陶冶天下之士而使之皆有士君子之才然後隨其才
  之所有而官使之詩曰豈弟君子遐不作人此之謂也及
  其成也微賤兔置之人猶莫不好德兔置之詩是也又況
  於在位之人乎夫文王惟能如此故以征則服以守則治
  詩曰奉璋峨峨髦士攸宜又曰周王於邁六師及之言文
  王所用文武各得其材而無廢事也及至夷厲之亂天下
  之才又嘗少矣至宣王之起所與圖天下之事者仲山甫
  而已故詩人歎之曰德猶如毛維仲山甫舉之愛莫助之
  蓋閔人士之少而山甫之無助也宣王能用仲山甫推其
  類以新美天下之士而後人才複眾於是內修政事外討
  不庭而複有文武之境土故詩人美之曰薄言采芑於彼
  新田於此菑畝言宣王能新美天下之士使之有可用之
  才如農夫新美其田而使之有可采之芑也由此觀之人
  之才未嘗不自人主陶冶而成之者也所謂人主陶冶而成之者何也亦教之養之取之任之有其道而已所謂教
  之之道何也古者天子諸侯自國至於鄉黨皆有學博置
  教導之官而嚴其選朝廷禮樂刑政之事皆在於學士所
  觀而習者皆先王之法言德行治天下之意其材亦可以
  為天下國家之用苟不可以為天下國家之用則不教也
  苟可以為天下國家之用者則無不在於學此教之之道
  也所謂養之之道何也饒之以財約之以禮裁之以法也
  何謂饒之以財人之情不足於財則貪鄙苟得無所不至
  先王知其如此故其制祿自庶人之在官者其祿已足以
  代其耕矣由此等而上之每有加焉使其足以養廉恥而
  離於貪鄙之行猶以為未也又推其祿以及其子孫謂之
  世祿使其生也既於父母兄弟妻子之養婚姻朋友之接
  皆無憾矣其死也又於子孫無不足之憂焉何謂約之以
  禮人情足於財而無禮以節之則又放僻邪侈無所不至
  先王知其如此故為之制度婚喪祭養燕享之事服食器
  用之物皆以命數為之節而齊之以律度量衡之法其命
  可以為之而財不足以具則弗具也其財可以具而命不
  得為之者不使有銖兩分寸之加焉何謂裁之以法先王
  於天下之士教之以道藝矣不帥教則待之以屏棄遠方
  終身不齒之法約之以禮矣不循禮則待之以流殺之法
  王制曰變衣服者其君流酒誥曰厥或誥曰群飲汝勿佚
  盡執拘以歸於周予其殺夫群飲變衣服小罪也流殺大
  刑也加小罪以大刑先王所以忍而不疑者以為不如是
  不足以一天下之俗而成吾治夫約之以禮裁之以法天
  下所以服從無抵冒者又非獨其禁嚴而治察之所能致
  也蓋亦以吾至誠懇惻之心力行而為之倡凡在左右通貴之人皆順上之欲而服行之有一不帥者法之加必自
  此始夫上以至誠行之而貴者知避上之所惡矣則天下
  之不罰而止者眾矣故曰此養之之道也所謂取之之道
  者何也先王之取人也必於鄉黨必於癢序使眾人推其
  所謂賢能書之以告於上而察之誠賢能也然後隨其德
  之大小才之高下而官使之所謂察之者非專用耳目之
  聰明而聽私於一人之口也欲審知其德問以行欲審知
  其才問以言得其言行則試之以事所謂察之者試之以
  事是也雖堯之用舜不過如此而已又況其下乎若夫九
  州之大四海之遠萬官億醜之賤所須士夫之才則眾矣
  有天下者又不可以一一自察之也又不可偏屬於一人
  而使之於一日二日之間試其行能而進退之也蓋吾已
  能察其才行之大者以為大官矣因使之取其類以持久
  試之而考其能者以告於上而後以爵命祿秩予之而已
  此取之之道也所謂任之之道者何也人之才德高下厚
  薄不同其所任有宜有不宜先王知其如此故知農者以
  為後稷知工者以為共工其德厚而才高者以為之長德
  薄而才下者以為之佐屬又以久於其職則上狃習而知
  其事下服馴而安其教賢者則其功可以至於成不肖者
  則其罪可以至於著故久其任而待之以考績之法夫如
  此故智能才力之士則得盡其智以赴功而不患其事之
  不終其功之不就也偷惰苟且之人雖欲取容於一時而
  顧僇辱在其後安敢不勉乎若夫無能之人固知辭避而
  去矣居職任事之日久不勝任之罪不可以幸而免故也
  彼且不敢冒而知辭避矣尚何有比周讒諂爭進之人乎
  取之既已詳使之既已當處之既已久至其任之也又專焉而不一一以法束縛之而使之得行其意堯舜之所以
  理百官而熙眾工者以此而已書曰三載考績三考黜陟
  幽明此之謂也然堯舜之時其所黜者則聞之矣蓋四凶
  是也其所陟者則皋陶稷契皆終身一官而不徙蓋其所
  謂陟者特加之爵命祿賜而已耳此任之之道也夫教之
  養之取之任之之道如此而當時人主又能與其大臣悉
  其耳目心力至誠惻怛思念而行之此其人臣之所以無
  疑而於天下國家之事無所欲為而不得也方今州縣雖
  有學取牆壁具而已非有教導之官長育人才之事也唯
  太學有教導之官而亦未嘗嚴其選朝廷禮樂刑政之事
  未嘗在於學學者亦漠然自以禮樂刑政為有司之事而
  非己所當知也學者之所教講說章句而已講說章句固
  非古者教人之道也近歲乃始教之以課試之文章夫課
  試之文章非博誦強學窮日之力則不能及其能工也大
  則不足以用天下國家小則不足以為天下國家之用故
  雖白首於庠序窮日之力以帥上之教及使之從政則茫
  然不知其方者皆是也蓋今之教者非特不能成人之材
  而已又從而困苦毀壞之使不得成材者何也夫人之才
  成於專而毀於雜故先王之處民才處工於官府處農于
  獻畝處商賈於肆而處士於庠序使各專其業而不見異
  物懼異物之足以害其業也所謂士者又非特使之不得
  見異物而已一示之以先王之道而百家諸子之異說皆
  屏之而莫敢習者焉今士之所宜學者天下國家之用也
  今悉使置之不教而教之以課試之文章使其耗精疲神
  窮日之力以從事於此及其任之以官也則又悉使置之
  而責之以天下國家之事夫古之人以朝夕專其業於天下國家之事而猶才有能有不能今乃移其精神奪其日
  力以朝夕從事於無補之學及其任之以事然後卒然責
  之以為天下國家之用宜其才之足以有為者少矣臣故
  曰非特不能成人之才又從而困苦毀壞之使不得成才
  也又有甚害者先王之時士之所學者文武之道也士之
  才有可以為公卿大夫有可以為士其才之大小宜不宜
  則有矣至於武事則隨其才之大小未有不學者也故其
  大者居則為六官之卿出則為六軍之將也其次則比閭
  族黨之師亦皆卒伍師旅之帥也故邊疆宿衛皆得士大
  夫為之而小人不得奸其任今之學者以為文武異事吾
  知治文事而已至於邊疆宿衛之任則推而屬之於卒伍
  往往天下奸悍無賴之人苟其才行足以自托於鄉里者
  亦未有肯去親戚而從召募者也邊疆宿衛此乃天下之重
  任而人主之所當慎重者也故古者教士以射禦為急其
  他技能則視其人才之所宜而後教之其才之所不能則
  不強也至於射則為男子之事人之生有疾則已苟無疾
  未有去射而不學者也在庠序之間固當從事於射也有
  賓客之事則以射有祭祀之事則以射別士之行同能偶
  則以射於禮樂之事未嘗不寓以射而射亦未嘗不在于
  禮樂祭祀之間也易曰弧矢之利以威天下先王豈以射
  為可以習揖讓之儀而已乎固以為射者武事之尤大而
  威天下守國家之具也居則以是習禮樂出則以是從戰
  伐土既朝夕從事於此而能者眾則邊疆宿衛之任皆可
  以擇而取也夫士嘗學先王之道其行義嘗見推於鄉黨
  矣然後因其才而托之以邊疆宿衛之事此古之人君所
  以推干戈以屬之人而無內外之虞也今乃以夫天下之重任入主所當至慎之選推而屬之奸悍無賴才行不足
  自托於鄉里之人此方今所以詛詛然常抱邊疆之憂而
  虞宿衛之不足恃以為安也今孰不知邊疆宿衛之士不
  足恃以為安哉顧以為天下學土以執兵為恥而亦未有
  能騎射行陣之事者則非召募之卒伍孰能任其事者乎
  夫不嚴其教高其選則士之以執兵為恥而未嘗有能騎
  射行陣之事固其理也凡此皆教之非其道故也方今制
  祿大抵皆薄自非朝廷侍從之列食口稍眾未有不兼農
  商之利而能充其養者也其下州縣之吏一月所得多者
  錢八九十少者四五千以守選待除守闕通之蓋六七年
  而後得三年之祿計一月所得乃實不能及三四千而已
  雖廝養之給亦窘於此矣而其養生喪死婚姻葬送之事
  皆當於此夫出中人之上者雖窮而不失為君子出中人
  之下者雖泰而不失為小人唯中人不然窮則為小人泰
  則為君子計天下之士出中人之上下者幹百而無十一
  窮而為小人泰而為君子者則天下皆是也先王以為眾
  不可以力勝也故制行不以己而以中人為制所以因其
  欲而利道之以為中人之所能守則其制可以行乎天下
  而推之後世以今之制祿而欲士之無毀廉恥蓋中人之
  所不能也故今官大者往往交賂遺營資產以負貪污之
  毀官小者販鬻乞丐無所不為夫士已嘗毀廉恥以負累
  於世矣則其偷惰取容之意起而矜奮自強之心息則職
  業安得而不弛治道何從而興乎又況委法受賂侵牟百
  姓者往往而是也此所謂不能饒之以財也婚喪奉養服
  食器用之物皆無制度以為之節而天下以奢為榮以儉
  為恥苟其才之可以具則無所為而不得有司既不禁而人又以此為榮苟其才不足而不能自稱於流俗則其婚
  喪之際往往得罪於族人親姻而人以為恥矣故富者貪
  而不知止貧者則勉強其不足以追之此士之所以重困
  而廉恥之心毀也凡此所謂不能約之以禮也方今陛下
  躬行儉約以率天下此左右通貴之臣所親見然而其閨
  門之內奢靡無節犯上之所惡以傷天下之教者有已甚
  者矣未聞朝廷有所放絀以示天下昔周之人拘羣飲而
  被之以殺刑者以為酒之末流生害有至於死者眾矣故
  重禁其禍之所自生重禁禍之所自生故其施刑極省而
  人之抵於禍敗者少矣今朝廷之法所尤重者獨貪吏耳
  重禁貪吏而輕奢靡之法此所謂禁其末而弛其本自陛下躬
  行至弛其本與後段法嚴令具至不能裁之以刑也兩段
  當前後互易荊公集見一南宋雕本極多舛錯世亦無佳
  本正之葢世之識者一段補饶財之餘意陛下躬行一段
  補約以禮裁以刑之餘意均當在不能裁之以刑也結句
  之後而為刊本舛誤遂無覺其文勢之不順者至然而世之識者上仍有脫字然而世之識者識字
  疑議之誤以為方今官冗而縣官財用已不足以供之下有脫文其
  亦蔽於理矣今之人官誠冗矣然而前世置員蓋甚少而
  賦祿又如此之薄則財用之所不足蓋亦有說矣吏祿豈
  足計哉臣於財利固未嘗學然竊觀前世治財之大略矣
  蓋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
  費自古治世未嘗以不足為天下之公患也患在治財無
  其道耳今天下不見兵革之具而元元安土樂業各致己
  力以生天下之財然而公私常以困窮為患者殆以理財
  未得其道而有司不能度世之宜而通其變耳誠能理財
  以其道而通其變臣雖愚固知增吏祿不足以傷經費也
  方今法嚴令具所以羅天下之士可謂密矣然而亦嘗教
  之以道藝而有不帥教之刑以待之乎亦嘗約之以制度
  而有不循理之刑以待之乎亦嘗任之以職事而有不任
  事之刑以待之乎夫不先教之以道藝誠不可以誅其不
  帥教不先約之以制度誠不可以誅其不循禮不先任之
  以職事誠不可以誅其不任事此三者先王之法所尤急
  也今皆不可得誅而薄物細故非害治之急者為之法禁
  月異而歲不同為吏者至於不可勝記又況能一一避之
  而無犯者乎此法令所以玩而不行小人有幸而免者君
  子有不幸而及者焉此所謂不能裁之以刑也凡此皆治
  之非其道也鼐按治當做養方今取士強記博誦而略通於文辭
  謂之茂才異等賢良方正茂才異等賢良方正者公卿之
  選也記不必強誦不必博略通於文辭而又嘗學詩賦則
  謂之進士進士之高者亦公卿之選也夫此二科所得之
  技能不足以為公卿不待論而後可知而世之議者乃以
  為吾常以此取天下之士而才之可以為公卿者常出於
  此不必法古之取人而後得士也其亦蔽於理矣先王之
  時盡所以取人之道猶懼賢者之難進而不肖者之雜於
  其間也今悉廢先王所以取士之道而驅天下之才土悉
  使為賢良進土則土之才可以為公卿者固宜為賢良進
  士而賢良進士亦固宜有時而得才之可以為公卿者也
  然而不肖者苟能雕蟲篆刻之學以此進至乎公卿才之
  可以為公卿者困於無補之學而以此絀死於岩野蓋十
  八九矣夫古之人有天下者其所以慎擇者公卿而已公
  卿既得其人因使推其類以聚於朝廷則百司庶物無不
  得其人也今使不肖之人幸而至乎公卿因得推其類聚
  之朝廷此朝廷所以多不肖之人而雖有賢智往往困於
  無助不得行其意也且公卿之不肖既推其類以聚於朝廷朝廷之不肖又推其類以備四方之任使四方之任使
  者又各推其不肖以布於州郡則雖有同罪舉官之科豈
  足恃哉適足以為不肖者之資而已其次九經五經學究
  明法之科朝廷固已嘗患其無用於世而稍責之以大義
  矣然大義之所得未有以賢於故也今朝廷又開明經之
  選以進經術之士然明經之所取亦記誦而略通於文辭
  者則得之矣彼通先王之意而可以施於天下國家之用
  者顧未必得與於此選也其次則恩澤子弟庠序不教之
  以道藝官司不考問其才能父兄不保任其行義而朝廷
  輒以官予之而任之以事武王數紂之罪則曰官人以世
  夫官人以世而不計其才行此乃紂之所以亂亡之道而
  治世之所無也又其次曰流外朝廷固已擠之於廉恥之
  外而限其進取之路矣顧屬之以州縣之事使之臨士民
  之上豈所謂以賢治不肖者乎以臣使事之所及一路數
  千里之間州縣之吏出於流外者往往而有可屬任以事
  者殆無二三而當防閑其奸者皆是也盞古者有賢不肖
  之分而無流品之別故孔子之聖而嘗為季氏吏蓋雖為
  吏而亦不害其為公卿及後世有流品之別則凡在流外
  者其所成立固嘗自置於廉恥之外而無高人之意矣夫
  以近世風俗之流靡自雖士大夫之才勢足以進取而朝
  廷嘗獎之以禮義者晚節末路往往怵而為奸況又其素
  所成立無高人之意而朝廷固已擠之於廉恥之外限其
  進取者乎其臨人親職放僻邪侈固其理也至於邊疆宿
  衛之選則臣固已言其失矣凡此皆取之非其道也方今
  取之既不以其道至於任之又不問其德之所宜而問其
  出身之後先不論其才之稱否而論其歷任之多少以文學進者且使之治財已使之治財矣又轉而使之典獄已
  使之典獄矣又轉而使之治禮是則一人之身而責之以
  百官之所能備宜其人才之難為也夫責人以其所難為
  則人之能為者少矣人之能為者少則相率而不為故使
  之典禮未嘗以不知禮為憂以今之典禮者未嘗學禮故
  也使之典獄未嘗以不知獄為恥以今之典獄者未嘗學
  獄故也天下之人亦已漸漬於失教被服於成俗見朝廷
  有所任使非其資序則相議而訕之至於任使之不當其
  才未嘗有非之者也且在位者數徙則不得久於其官故
  上不能狃習而知其事下不肯服馴而安其教賢者則其
  功不可以及於成不肖者則其罪不可以至於著若夫迎
  新將故之勞緣絕簿書之弊固其害之小者不足悉數也
  設官大抵皆當久於其任而至於所部者遠所任者重則
  尤宜久於其官而後可以責其有為而方今尤不得久於
  其官往往數日輒遷之矣取之既已不詳使之既已不當
  處之既已不久至於任之則又不專而又一一以法束縛
  之不得行其意臣故知當今在位多非其人稍假借之權
  而不一一以法束縛之則放恣而無不為雖然在位非其
  人而恃法以為治自古及今未有能治者也即使在位皆
  得其人矣而一一以法束縛之不使之得行其意亦自古
  及今未有能治者也夫取之既已不詳使之既已不當處
  之既已不久任之又不專而又一一以法束縛之故雖賢
  者在位能者在職與不肖而無能者殆無以異夫如此故
  朝廷明知其賢能足以任事苟非其資序則不以任事而
  輒進之雖進之士猶不服也明知其無能而不肖苟非有
  罪為在事者所劾不敢以其不勝任而輒退之雖退之士猶不服也彼誠不肖無能然而士不服者何也以所謂賢
  能者任其事與不肖而無能者亦無以異故也臣前以謂
  不能任人以職事而無不任事之刑以待之者蓋謂此也
  夫教之養之取之任之有一非其道則足以敗天下之人
  才又況兼此四者而有之則在位不才苟簡貪鄙之人至
  於不可勝數而草野閭巷之間亦少可任之才固不足怪
  詩曰國雖靡止或聖或否民雖靡膴或哲或謀或肅或艾
  如彼泉流無淪胥以敗此之謂也夫在位之人才不足矣
  而閭巷草野之間亦少可用之才則岜特行先王之政而
  不得也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為常而
  無一旦之憂乎蓋漢之張角三十六萬同日而起所在郡
  國莫能發其謀唐之黃巢橫行天下而所至將吏無敢與
  之抗者漢唐之所以亡禍自此始唐既亡矣陵夷以至五
  代而武夫用事賢者伏匿消沮而不見在位無複有知君
  臣之義上下之禮者也當是之時變置社稷蓋甚於弈棋
  之易而元元肝腦塗地幸而不轉死於溝壑者無幾耳夫
  人才不足其患蓋如此而方今公卿大夫莫肯為陛下長
  慮後顧為宗廟萬世計臣竊惑之昔晉武帝趨過目前而
  不為子孫長遠之謀當時在位亦皆偷合苟容而風俗蕩
  然棄禮義捐法制上下同失莫以為非有識固知其將必
  亂矣而其後果海內大擾中國列於夷狄者二百餘年伏
  惟三廟祖宗神靈所以付屬陛下固將為萬世血食而大
  庇元元於無窮也臣願陛下鑒漢唐五代之所以亂亡懲
  晉武苟且因循之禍明詔大臣思所以陶成天下之才慮
  之以謀計之以數為之以漸期為合於當世之變而無負
  於先王之意則天下之人才不勝用矣人才不勝用則陛下何求而不得何欲而不成哉夫慮之以謀計之以數為
  之以漸則成天下之才甚易也臣始讀孟子見孟子言王
  政之易行心則以為誠然及見與慎子論齊魯之地以為
  先王之制國大抵不過百里者以為今有王者起則凡諸
  侯之地或千里或五百里皆將損之至於數十百里而後
  止於是疑孟子雖賢其仁智足以一天下亦安能毋劫之
  以兵革而使數百千裏之強國一旦肯損其地之十八九
  比于先王之諸侯至其後觀漢武帝用主父偃之策令諸
  侯王地悉得推恩封其子弟而漢親臨定其號名輒別屬
  漢於是諸侯王之子弟各有分土而勢強地大者卒以分
  析弱小然後知慮之以謀計之以數為之以漸則大者固
  可使小強者固可使弱而不至乎傾駭變亂敗傷之釁孟
  子之言不為過又況今欲改易更革其勢非若孟子所為
  之難也臣故曰慮之以謀計之以數為之以漸則其為甚
  易也然先王之為天下不患人之不為而患人之不能不
  患人之不能而患己之不勉何謂不患人之不為而患人
  之不能人之情所願得者善行美名尊爵厚利也而先王
  能操之以臨天下之士天下之士有能遵之以治者則悉
  以其所願得者以與之士不能則已矣苟能則孰肯舍其
  所願得而不自勉以為才故曰不患人之不為而患人之
  不能何謂不患人之不能而患己之不勉先王之法所以
  待人者盡美自非下愚不可移之才未有不能赴也然而
  不謀之以至誠惻怛之心力行而先之未有能以至誠惻
  怛之心力行而應之者也故曰不患人之不能而患己之
  不勉陛下誠有意乎成天下之才則臣願陛下勉之而已
  臣又觀朝廷異時欲有所施為變革其始計利害未嘗熟也鼐按當脫不字顧有一流俗僥倖之人不悅而非之則遂止而
  不敢為夫法度立則人無獨蒙其幸者故先王之政雖足以
  利天下而當其承獘壞之後僥倖之時其剙法立制未嘗
  不艱難也使其創法立制而天下僥倖之人亦順悅以趨
  之無有齟齬則先王之法至今存而不廢矣惟其創法立
  制之艱難而僥倖之人不肯順悅而趨之故古之人欲有
  所為未嘗不先之以征誅而後得其意詩曰是伐是肆是
  絕是忽四方以無拂此言文王先征誅而後得意於天下
  也夫先王欲立法度以變衰壞之俗而成人之才雖有征
  誅之難猶忍而為之以為不若是不可以有為也及至孔
  子以匹夫遊諸侯所至則使其君臣捐所習逆所順強所
  劣憧憧如也卒困於排逐然孔子亦終不為之變以為不
  如是不可以有為此其所守蓋與文王同意夫在上之聖
  人莫如文王在下之聖人莫如孔子而欲有所施為變革
  則其事蓋如此矣今有天下之勢居先王之位創立法制
  非有征誅之難也雖有僥倖之人不悅而非之固不勝天
  下順悅之人眾也然而一有流俗僥倖不悅之言則遂止
  而不敢為者惑也陛下誠有意乎成天下之才則臣又願
  斷之而已夫慮之以謀計之以數為之以漸而又勉之以
  成斷之以果然而猶不能成天下之才則以臣所聞蓋未
  有也然臣之所稱流俗之所不講而今之議者以謂迂闊
  而熟爛者也竊觀近世士大夫所欲悉心力耳目以補助
  朝廷者有矣彼其意非一切利害則以為當世所能行者
  士大夫既以此希世而朝廷所取於天下之士亦不過如
  此至于大倫大法禮義之際先王之所力學而守者蓋不
  及也一有及此則群聚而笑之以為迂闊今朝廷悉心于一切之利害有司法令脱字於刀筆之間非一日也然其效
  可觀矣則夫所謂迂闊而熟爛者惟陛下亦可以少留神
  而察之矣昔唐太宗正觀之初人人異論如封德彝之徒
  皆以為非雜用秦漢之政不足以為天下能思先王之事
  開太宗者魏文正公一人耳其所施設雖未能盡當先王
  之意抑其大略可謂合矣故能以數年之間而天下幾致
  刑措中國安寧蠻夷順服自三王以來未有如此盛時也
  唐太宗之初天下之俗猶今之世也魏文正公之言固當
  時所謂迂闊而熟爛者也然其效如此賈誼曰今或言德
  教之不如法令胡不引商周秦漢以觀之然則唐太宗之
  事亦足以觀矣臣幸以職事歸報陛下不自知駑下無以
  稱職而敢及國家之大體者以臣蒙陛下任使而當歸報
  竊謂在位之人才不足而無以廷稱朝廷任使之意而朝廷
  所以任使天下之士者或非其理而士不得盡其才此亦
  臣使事之所及而陛下之所宜先聞者也釋此不言而毛
  舉利害之一二以污陛下之聰明而終無補於世則非臣
  所以事陛下倦倦之意也伏惟陛下詳思而擇其中天下
  幸甚

知识出处

古文辞类纂七十四卷

《古文辞类纂七十四卷》

出版地:温州

清桐城派大家姚鼐编纂的各类文章总集。全书共七十五卷,选录战国至清的古文,依文体分为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等十三类。所选作品主要是《战国策》、《史记》、两汉散文家、唐宋八大家及明代归有光、清代方苞、刘大櫆等的古文。书首有序目,略述各类文体的特点、源流及其义例。

阅读

相关人物

姚鼐
责任者
王介甫
相关人物
仁宗皇帝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