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辨類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古文辞类纂七十四卷》 古籍
唯一号: 110320020210010549
颗粒名称: 論辨類五
其他题名: 古文辭類纂五
分类号: I262
页数: 10
页码: 一至九
摘要: 姚鼐所撰寫的古文辭類纂的論辯類的第五部分。
关键词: 散文 辞赋 总集

内容

論辨類五古文辭類纂五
  蘇子由商論
  商之有天下者三十世而周之世三十有七商之既衰而
  復興者五王而周之既衰而復興者宣王一人而已夫商
  之多賢君宜若其世之過於周周之賢君不如商之多而
  其久於商者乃數百歲其故何也蓋周公之治天下務以
  文章繁縟之禮和柔馴擾剛強之民故其道本於尊尊而
  親親貴老而慈幼使民之父子相愛兄弟相悅以無犯上
  難制之氣行其至柔之道以揉天下之戾心而去其剛毅
  果敢之志故其享天下至久而諸侯內侵京師不振卒於
  廢為至弱之國何者優柔和易可以為久而不可以為強
  也若夫商人之所以為天下者不可複見矣嘗試求之詩
  書詩之寬緩而和柔書之委曲而繁重者舉皆周也而商人之詩駿發而嚴厲其書簡潔而明肅以為商人之風俗
  葢在乎此矣夫惟天下有剛強不屈之俗也故其後世有
  以自振於衰微然至其敗也一散而不可複止蓋物之強
  者易以折而柔忍者可以久存錄者可以久存而常困於
  不勝強者易以折而其末也乃可以有所立此商之所以
  不長而周之所以不振也嗚呼聖人之慮天下亦有所就
  而已不能使之無弊也使之能久而不能強能以自振而
  不能以及遠此二者存乎其後世之賢與不賢矣太公封
  於齊尊賢而尚功周公曰後世必有篡弑之臣周公治魯
  親親而尊尊太公曰後世寢衰矣夫尊賢尚功則近於強
  親親尊尊則近於弱終之齊有田氏之禍而魯人困於盟
  主之令蓋商之政近于齊而周公之所以治周者其所以
  治魯也故齊強而魯弱魯未亡而齊亡也
  蘇子由六國論
  嘗讀六國世家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
  發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於滅亡常為之深
  思遠慮以為必有可以自安之計蓋未嘗不咎其當時之
  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夫秦之所
  與諸侯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郊諸侯
  之所與秦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野秦
  之有韓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韓魏塞秦之沖而蔽
  山東之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韓魏也昔者范睢
  用於秦而收韓商鞅用於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韓魏之心
  而出兵以攻齊之剛壽而范睢以為憂然則秦之所忌者
  可以見矣秦之用兵于燕趙秦之危事也越韓過魏而攻
  人之國都燕趙拒之於前而韓魏乘之於後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趙未嘗有韓魏之憂則韓魏之附秦故也夫韓
  魏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於其間此豈知天下之勢
  邪委區區之韓魏以當強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於
  秦哉韓魏折而人于秦然後秦人得通其兵于東諸侯而
  使天下遍受其禍夫韓魏不能獨當秦而天下之諸侯藉
  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擯秦秦人不敢逾韓魏
  以窺齊楚燕趙之國而齊楚燕趙之國因得以自完於其
  間矣以四無事之國佐當寇之韓魏使韓魏無東顧之憂
  而為天下出身以當秦兵以二國委秦而四國休息於內
  以陰助其急若此可以應夫無窮彼秦者將何為哉不知
  出此而乃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秦兵
  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
  國可不悲哉
  蘇子由三國論
  天下皆怯而獨勇則勇者勝皆暗而獨智則智者勝勇而
  遇勇則勇者不足恃也智而遇智則智者不足用也夫唯
  智勇之不足以定天下是以天下之難蜂起而難平葢嘗
  聞之古者英雄之君其遇智勇也以不智不勇而後真智
  大勇乃可得而見也悲夫世之英雄其處於世亦有幸不
  幸邪漢高祖唐太宗是以智勇獨過天下而得之者也曹
  公孫劉是以智勇相遇而失之者也以智攻智以勇擊勇
  此譬如兩虎相捽齒牙氣力無以相勝其勢足以相擾而
  不足以相斃當此之時惜乎無有以漢高帝之事制之者
  也昔者項籍乘百戰百勝之威而執諸侯之柄咄嗟叱咤
  奮其暴怒西向以逆高祖其勢飄忽震盪如風雨之至天
  下之人以為遂無漢矣然高帝以其不智不勇之身橫塞其衝徘徊而不得進其頑鈍椎魯足以為笑於天下而卒
  能摧折項氏而待其死此其故何也夫人之勇力用而不
  已則必有所耗竭而其智慮久而無成則亦必有所倦怠
  而不舉彼欲用其所長以制我于一時而我閉門而拒之
  使之失其所求逡巡求去而不能去而項籍固已憊矣今
  夫曹公孫權劉備此三人者皆知以其才相取而未知以
  不才取人也世之言者曰孫不如曹而劉不如孫劉備惟
  智短而勇不足故有所不若於二人者而不知因其所不
  足以求勝則亦已惑矣蓋劉備之才近似于高祖而不知
  所以用之之術昔高祖之所以自用其才者其道有三焉
  耳先據勢勝之地以示天下之形廣收信越出奇之將以
  自輔其所不逮有果銳剛猛之氣而不用以深折項籍猖
  狂之勢此三事者三國之君其才皆無有能行之者獨有
  一劉備近之而未至其中猶有翹然自喜之心欲為椎魯
  而不能鈍欲為果銳而不能達二者交戰於中而未有所
  定是故所為而不成所欲而不遂棄天下而人巴蜀則非
  地也用諸葛孔明治國之才而當紛紜征伐之沖則非將
  也不忍忿忿之心犯其所短而自將以攻人則是其氣不
  足尚也嗟夫方其奔走于二袁之間困于呂布而狼狽於
  荊州百敗而其志不折不可謂無高祖之風矣而終不知
  所以自用之方夫古之英雄唯漢高帝為不可及也夫
  蘇子由漢文帝論
  老子曰柔勝剛弱勝強漢文帝以柔禦天下剛強者皆乘
  風而靡尉佗稱號南越帝複其墳墓召貴其兄弟佗去帝
  號俯伏稱臣匈奴桀敖陵駕中國帝屈體遺書厚以繒絮
  雖未能調伏然兵革之禍比武帝世十一二耳吳王濞包藏禍心稱病不朝帝賜之幾杖濞無所發怒亂以不作使
  文帝尚在不出十年濞亦已老死則東南之亂無由起矣
  至景帝不能忍用晁錯之計削諸侯地濞因之號召七國
  西向人關漢遣三十六將軍竭天下之力僅乃破之錯言
  諸侯強大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則反疾而禍小不削
  則反遲而禍大世皆以其言為信吾以為不然誠如文帝
  忍而不削濞必未反遷延數歲之後變故不一徐因其變
  而為之備所以制之者固多術矣猛虎在山日食牛羊人
  不能堪荷戈而往刺之幸則虎斃不幸則人死其為害亟
  矣鼂錯之計何以異此若能高其垣牆深其陷阱時伺而
  謹防之虎安能必為害此則文帝之所以備吳也嗚呼為
  天下慮患而使好名貪利小丈夫制之其不為晁錯者鮮
  矣
  蘇子由唐論
  天下之變常伏於其所偏重而不舉之處故內重則為內
  憂外重則為外患古者聚兵京師外無強臣天下之事皆
  制於內當此之時謂之內重內重之弊奸臣內擅而外無
  所忌匹夫橫行于四海而莫能禁其亂不起于左右之大
  臣則生於山林小民之英雄故夫天下之重不可使專在
  內也古者諸侯大國或數百里兵足以戰食足以守而其
  權足以生殺然後能使四夷盜賊之患不至於內天子之
  大臣有所畏忌而內患不作當此之時謂之外重外重之
  弊諸侯擁兵而內無以制由此觀之則天下之重固不可
  使在內而亦不可使在外也自周之衰齊晉秦楚綿地千
  里內不勝於其外以至於滅亡而不救秦人患其外之已
  重而至於此也於是收天下之兵而聚之關中夷滅其城池殺戮其豪傑使天下之命皆制于天子然至於二世之
  時陳勝吳廣大呼起兵而郡縣之吏熟視而走無敢誰何
  趙高擅權於內頤指如意雖李斯為相備五刑而死於道
  路其子李由守三川擁山河之固而不敢校也此二患者
  皆始於外之不足而無有以制之也至於漢興懲秦孤立
  之弊乃大封侯王而高帝之世反者九起其遺孽餘烈至
  于文景而為淮南濟北吳楚之亂於是武帝分裂諸侯以
  懲大國之禍而其後百年之間王莽遂得以奮其志於天
  下而劉氏之子孫無複齟齬魏晉之世乃益侵削諸侯四
  方微弱不復為亂而朝廷之權臣山林之匹夫常為天下
  之大患此數君者其所以制其內外輕重之際皆有以自
  取其亂而莫之或知也夫天下之重在內則為內憂在外
  則為外患而秦漢之間不求其勢之本末而更相懲戒以
  就一偏之利故其禍迴圈無窮而不可解也且夫天子之
  於天下非如婦人孺子之愛其所有也得天下而謹守之
  不忍以分於人此匹夫之所謂智也而不知其無成者未
  始不自不分始故夫聖人將有所大定於天下非外之有
  權臣則不足以鎮之也而後世之君乃欲去其爪牙剪其
  股肱而責其成功亦已過矣夫天下之勢內無重則無以
  威外之強臣外無重則無以服內之大臣而絕奸民之心
  此二者其勢相持而後成而不可一輕者也昔唐太宗既
  平天下分四方之地盡以沿邊為節度府而范陽朔方之
  軍皆帶甲十萬上足以制夷狄之難下足以備匹夫之亂
  內足以禁大臣之變而將帥之臣常不至於叛者內有重
  兵之勢以預製之也貞觀之際天下之兵八百餘府而在
  關中者五百舉天下之眾而後能當關中之半然而朝廷之臣亦不至于乘隙間釁以邀大利者外有節度之權以
  破其心也故外之節度有周之諸侯外重之勢而易置從
  命得以擇其賢不肖之才是以人君無征伐之勞而天下
  無世臣暴虐之患內之府兵有秦之關中內重之勢而左
  右謹飭莫敢為不義之行是以上無逼奪之危下無誅絕
  之禍蓋周之諸侯內無府兵之威故陷於逆亂而不能以
  自止秦之關中外無節度之援故脅于大臣而不能以自
  立有周秦之利而無周秦之害形格勢禁內之不敢為變
  而外之不敢為亂未有如唐制之得者也而天下之士不
  究利害之本末猥以成敗之遺蹤而論計之得失徒見開
  元之後強兵悍將皆為天下之大患而遂乙太宗之制為
  猖狂不審之計夫論天下論其勝敗之形以定其法制之
  得失則不若窮其所由勝敗之處蓋天寶之際府兵四出
  萃於范陽而德宗之世禁兵皆戍趙魏是以祿山朱泚得
  至於京師而莫之能禁一亂塗地終於昭宗而天下卒無
  甯歲內之強臣雖有輔國元振守澄士良之徒而卒不能
  制唐之命誅王涯殺賈竦自以為威震四方然劉從諫為
  之一言而震懾自斂不敢複肆其後崔昌遐倚朱溫之兵
  以誅宦官去天下之監軍而無一人敢與抗者由此觀之
  唐之衰其弊在於外重而外重之弊起於府兵之在外非
  所謂制之失而後世之不用也
  王介甫原過
  天有過乎有之陵曆鬥蝕是也地有過乎有之崩弛竭塞
  是也天地舉有過卒不累覆且載者何善複常也人介乎
  天地之間則固不能無過卒不害聖且賢者何亦善復常
  也故太甲思庸孔子曰勿憚改過揚雄貴遷善皆是術也予之朋有過而能悔悔則而改人則曰是向之從事云爾
  今從事與向之從事弗類非其性也飾表以疑世也夫豈
  知言哉天播五行于萬靈人固備而有之有而不思則失
  思而不行則廢一日咎前之非沛然思而行之是失而復
  得廢而複舉也顧曰非其性是率天下而戕性也且如人
  有財見篡於盜已而得之曰非夫人之財向篡於盜矣可
  歟不可也財之在己固不若性之為已有也財失複得曰
  非其財且不可性失複得曰非其性可乎
  王介甫復讎解
  或問復仇對曰非治世之道也明天子在上自方伯諸侯
  以至於有司各修其職其能殺不辜者少矣不幸而有焉
  則其子弟以告於有司有司不能聽以告於其君其君不
  能聽以告于方伯方伯不能聽以告于天子則天子誅其
  不能聽者而為之施刑于其仇亂世則天子諸侯方伯皆
  不可以告故書說紂曰凡有辜罪乃罔恒獲小民方興相
  為敵仇蓋仇之所以興以上之不可告辜罪之不常獲也
  方是時有父兄之仇而輒殺之者君子權其勢恕其情而
  與之可也故復仇之義見於春秋傳見於禮記為亂世之
  為子弟者言之也春秋傳以為父受誅子復仇不可也此
  言不敢以身之私而害天下之公又以為父不受誅子復
  讎可也此言不以有可絕之義廢不可絕之恩也周官之
  說曰凡復仇者書於士殺者無罪疑此非周公之法也凡
  所以有復仇者以天下之亂而士之不能聽也有士矣不
  能聽其殺人之罪以施行而使為人之子弟者仇之然則
  何取於士而祿之也古之於殺人其聽之可謂盡矣猶懼
  其未也曰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今書於士則殺之無罪則所謂復仇者果所謂可仇者乎庸詎知其不獨有可言
  者乎就當聽其罪矣則不殺于士師而使仇者殺之何也
  故疑此非周公之法也或曰世亂而有復仇之禁則甯殺
  身以復仇乎將無復仇而以存人之祀乎曰可以復讎而
  不復非孝也復仇而殄祀亦非孝也以仇未複之恥居之
  終身焉蓋可也仇之不復者天也不忘復仇者己也克己
  以畏天心不忘其親不亦可矣
  劉才甫息爭
  昔者孔子之弟子有德行有政事有言語文學其鄙有樊
  遲其狂有曾點孔子之師有老聃有郯子有萇弘師襄其
  故人有原壤而相知有子桑伯子仲弓問子桑伯子而孔
  子許其為簡及仲弓疑其太簡然後以雍言為然是故南
  郭惠子問於子貢曰夫子之門何其雜也嗚呼此其所以
  為孔子歟至於孟子乃為之言曰今天下不之楊則之墨
  楊墨之言不息孔子之道不著能言距楊墨者聖人之徒
  當時因以孟子為好辯雖非其實而好辯之端由是啟矣
  唐之韓愈攘斥佛老學者稱之下逮有宋有洛蜀之党有
  朱陸之同異為洛之徒者以排擊蘇氏為事為朱之學者
  以詆淇陸子為能吾以為天地之氣化萬變不窮則天下
  之理亦不可以一端盡昔者曾子之一以貫之自力行而
  入子貢之一以貫之自多學而得以後世觀之子貢是則
  曾子非矣然而孔子未嘗區別於其間其道固有以包容
  之也夫所惡楊墨者為其無父無君也斥老佛者亦曰棄
  君臣絕父子不為昆弟夫婦以求其清淨寂滅如其不至
  於是而吾獨何為訾警之大盜至膚篋探囊則荷戈戟以
  隨之服吾之服而誦吾之言吾將畏敬親愛之不暇今也操室中之戈而為門內之鬥是亦不可以已乎夫未嘗深
  究其言之是非見有稍異於己者則眾起而排之此十足
  以論人也人貌之不齊稍有巨細長短之異遂斥之以為
  非人豈不過哉北宮黝孟施捨其去聖人之勇蓋遠甚而
  孟子以為似曾子似子夏然則諸子之跡雖不同以為似
  曾子似子貢可也居高以臨下不至於爭為其不足與我
  角也至於才力之均敵而惟恐其不能相勝於是紛紜之
  辯以生是故知道者視天下之歧趨異說皆未嘗出於吾
  道之外故其心恢然有餘夫恢然有餘而於物無所不包
  此孔子之所以大而無外也
  古文辭類纂五

知识出处

古文辞类纂七十四卷

《古文辞类纂七十四卷》

出版地:温州

清桐城派大家姚鼐编纂的各类文章总集。全书共七十五卷,选录战国至清的古文,依文体分为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等十三类。所选作品主要是《战国策》、《史记》、两汉散文家、唐宋八大家及明代归有光、清代方苞、刘大櫆等的古文。书首有序目,略述各类文体的特点、源流及其义例。

阅读

相关人物

姚鼐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