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語畧卷之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语略二十卷》 古籍
唯一号: 110320020210003480
颗粒名称: 朱子語畧卷之五
分类号: B244.7
页数: 19
页码: 六十四至八十一
摘要: 楊與立編次的朱子語畧第五卷。
关键词: 程朱学派 理学 语录

内容

凡一百十七條
  門人建安楊與立編次
  先生曰講學自是講學脩德自是脩德
  如致知格物是講學誠意正心脩身
  是脩德愽學審問謹思明辨是講學
  篤行是脩德
  呉知先問學習二字先生曰學是未理
  㑹得時便去學習是已學了又去重
  學非是學得了頓放在一處𨚫又去
  習也只是一件事
  未知未能而求知求能之謂學巳知巳
  能而行之不已之謂習
  行父問德之不脩學之不講先生曰湏
  先理㑹孝弟忠信等事有个地位然
  後就這裏講學
  問德之不脩曰如有害人之心便是仁
  之不脩有穿窬之心便是義之不脩
  自尊德性至敦厚皆是德性上工夫自
  道問學至崇禮皆是問學上工夫
  尊德性而道問學湏是兩相扶䇿夾截
  並進
  節問尊德性而道問學何謂尊曰只是
  把做一件物事尊崇擡夯他何謂道
  曰只是行如去做它相化似
  若於道理上看未精便專於尊德性上
  用工若於德性上有不足處便湏於
  講學上用工二者並行庻可互相發
  明可到廣大輝光之地
  尊德性而道問學愽我以文約我以禮
  兩邊做工夫都不偏
  聖人之教學者之學不越博文約禮兩
  事慱文是道問學之事於天下事物
  之理皆欲其知之約禮是尊德性之
  事於吾心固有之理无一息而不存
  慱我以文約我以禮聖門教人只此兩
  事湏是互相發明約禮底工夫深則
  愽文底工夫愈明慱文底工夫至則
  約禮底工夫愈宻
  慱文約禮聖門之要法愽文所以驗諸
  事約禮所以體諸身
  行夫問博文約禮先生曰愽文條目多
  禮𨚫只是一个道理
  慱文如講明義理禮樂射御書數之類
  一一着去理㑹若是約則只守一个
  禮日用之間合禮者便是非禮者便
  不是
  慱文是致知約禮乃是踐履之實
  致知格物博文也克已復禮約禮也
  克已之功乃是知至以後事
  大率克已工夫是自着力做底事與他
  人殊不相干故曰爲仁由已而由人
  乎哉
  擇善而固執之如致知格物便是擇善
  誠意正心脩身便是固執只此二事
  而巳
  學聚問辨明善擇善盡心知性此皆是
  知皆始學之功也
  愽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這个工夫常恁地
  問君子進德脩業先生曰乾卦則連致
  知格物誠意正心都說了坤卦只是
  說持守
  克已猶乾道敬恕猶坤道
  問克巳復禮乾道主敬行恕坤道曰乾
  道奮發而有爲坤道靜重而持守
  乾之易致知之事也坤之簡力行之事
  也
  或問乾是聖人之事坤是賢人之事曰
  此但指乾之君子忠信進德與坤之
  敬以直内義以方外處
  進德脩業這四个字煞包括道理德是
  就身上說業是就事上說
  進德脩業最好玩味
  蕭兄問德業先生云德者得也得之於
  心之謂德如做得這个孝則爲孝之
  德業是做得成頭緖有次第了
  居業如人居屋子日日如此
  林安𡖖問脩業居業之别曰二者只是
  一意居守也逐日修作時是脩常常
  爲此是守
  擇言是修辭篤志是立誠大率進德脩
  業祗是一事進德是就心上說脩業
  是就事上說
  内積忠信是實心擇言篤志是實事〓
  忠信進德是如惡惡臭如好好色表裏
  无一毫不實
  敬以直内義以方外此可以盡天下之
  事
  孟子言義伊川言敬都徹上徹下
  涵養湏用敬處事湏是集義
  湏敬義夾持循𤨔无端則内外透徹
  敬以直内便能義以方外非是别有个
  義
  知崇進德之事也禮卑居業之事也
  知崇禮卑是兩截知崇是知識超邁禮
  卑是就切實處行若知不髙則識見
  淺陋若履不切則所行不實知識髙
  便是象天所行實便是法地
  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知識貴乎髙
  明踐履貴乎着實知旣髙眀湏是放
  低着實做去
  知崇禮畢知𨚫要極於髙明而禮則要
  極於𤰞順如禮儀三百威儀三千纎
  悉委曲無非至卑之事知崇者德之
  所以崇禮𤰞者業之所以廣
  愈細宻愈廣大愈謹確愈髙明
  知識日多則智日髙積累益多則業益
  廣
  大學所說格物致知是知崇之事誠意
  正心脩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禮卑
  之事
  陳希眞問先事後得非崇德與先生曰
  德者理之得於吾心者也凡人若能
  知所當爲而無爲利之心這意思便
  自髙逺才爲些小利害討些小便宜
  這意思便卑下了所謂崇者謂德自
  此而愈髙起也
  問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先生
  曰志於道方要去做據於德則道方
  有歸着依於仁則德方有本領𨿽然
  藝亦不可不去理㑹
  自志於道至依於仁是從粗入精自依
  於仁至游於藝是自本兼末能依於
  仁則其游於藝也蓋无一物之非仁
  矣
  所謂道者只是日用當然之理事親必
  要孝事君必要忠以至事兄而弟與
  朋友而信皆是道志於道志於此也
  志於道道是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
  之道明得此理得之於身斯謂據於
  德然而不依於仁則二者皆不爲用
  矣
  游藝是慱文中一說
  節問愽學篤志切問近思如何仁在其
  中荅曰心存理得
  問興詩立禮成樂與志道據德依仁相
  似曰志據依是用力處興立成是成
  効處
  古人終日只在禮中欲少自由亦不可
  得
  先生曰熹甞謂今世人有目不得見先
  王之禮有耳不得聞先王之樂此大
  不幸也
  居父問立於禮猶可用力詩樂旣廢不
  知今何由興成之曰旣無此家具也
  只得以義理養其心若精别義理使
  有以感發其善心懲創其惡志便是
  興於詩涵養從容無斯湏不和不樂
  便是成於樂
  禮主敬樂主和此異用也却只是萬事
  都從這裏發出則其體同矣敬則和
  和則自然有敬
  蜚𡖖問敬爲體和爲用曰自心而言則
  心爲體敬和爲用以敬對和而言則
  敬爲體和爲用
  節問樂以治心禮以治躬曰心要平易
  無艱深險阻所以說不和不樂則鄙
  詐之心入之矣不莊不敬則慢易之
  心入之矣
  思無邪不必說是詩人之思及讀詩者
  之思大凡人思皆當无邪如毋不敬
  不必說是說禮者及讀豐記者當如
  此大凡人皆當毋不敬
  敬字湏該貫動静看方其無事而存主
  不懈者固敬也及其有事而酬酢不
  亂者亦敬也故曰毋不敬儼若思又
  曰事思敬執事敬豈必以攝心坐禪
  而謂之敬哉
  劉黻問思無邪固要得如此不知如何
  能得如此曰但邪者自莫思便了
  潘時舉問思無邪曰不但是行要無邪
  思也要無邪誠者合内外之道湏是
  表裏如一故程子曰思無邪誠也
  蜚𡖖問誠敬寡欲以曰但
  將不誠處看便見得誠將不敬處看
  便見得敬將多欲處看便見得寡欲
  若能主敬以窮理則德性常用物欲不
  行而仁流行矣
  人之爲學湏得意誠若意不誠分明是
  吾之賊也
  意誠如飢之必食渴之必飲無一毫不
  實之意
  欲知知之眞不眞意之誠不誠只看做
  不做如何只个如此做底便是知至
  意誠
  敬之問思誠莫是明善否曰明善是格
  物致知思誠是毋自欺謹篤明善固
  所以思誠而思誠上面又自有工夫
  在
  論自欺之說曰自欺是半知半不知底
  人知道善我所當爲𨚫又不十成去
  爲善知道惡不可作却又是自家所
  愛舎他不得這便是自欺不知不識
  只喚做不知不識𨚫不喚做自欺
  人道惟在忠信不誠則無物物只是眼
  前事物都喚做物若誠實方有這物
  若口裏說莊敬肚裏自慢忽口裏說
  誠實肚裏自狡僞則所接事物還似
  無一般湏是實見得是實見得非截
  定而不可易方有這物
  爲人謀時竭盡自已之心這个便是忠
  節問曰如此則忠只是个待人底道
  理荅曰且如自家事親有不盡處亦
  是不忠
  人若無信語言無實何處行得處家則
  不可行於家處郷黨則不可行於郷
  黨
  行篤敬篤者有重厚深沉之意
  篤信者見得是如此便决然如此做
  德者行之本君子以成德爲行言德則
  行在其中矣
  或問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是先文而後
  行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是先行而後
  文何以不同先生曰文行忠信是從
  外做向内則以學文是從内做向外
  聖人言此類者多要人逐處自識得
  問行是就身上說忠信是就心上說否
  先生曰是
  忠只是一个實心萬法万事皆自此出
  信只是言行相顧之謂
  信非志不能忠則必信矣
  問敏於事而愼於言曰行常患於不足
  言常患於有餘
  事難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謹
  或云諺有禍從口出病從口入甚好曰
  此語前輩曽用以解頥之象愼言語
  節飲食
  守口如瓶是言語不亂出防意如城是
  恐爲外物所誘
  亞夫問居之無倦行之以忠先生曰居
  之無倦在心上說行之以忠在事上
  說居之無倦者便是要此心長在做
  主不可放倒便事事都應得去行之
  以忠者是事事要着實
  忠是體恕是用只是一个物事
  一者忠也以貫之者恕也豐一而用殊
  一以貫之只是萬事一理
  一是一心貫是貫萬事一以貫之猶言
  一心以應萬事忠恕是一貫注脚一
  是忠貫是恕底事
  在聖人本不消言忠恕
  聖人是自然底忠恕學者是使然底忠
  恕
  曽子忠恕與子思忠恕不同曽子忠恕
  是天子思尚是人在
  夫子言一貫曽子言忠恕子思言小德
  川流大德敦化張子言理一分殊只
  是一个
  或問吾道一以貫之曰恁地泛看不濟
  事湏從頭子細章章理㑹夫子三千
  門人一旦乃呼曽子一人而告以此
  必是它人皆當未得今自家却要便
  去理㑹這𠁅是自處於孔門二千九
  百九十九人頭上如之何而可
  是其然必有所以然治心脩身是本洒
  掃應對是末皆其然之事也至於所
  以然則理也理无精粗本末皆是一
  貫
  聖人就其小者粗者教人然所謂大者
  精者亦只在此要在學者下學上逹
  自見得爾
  洒掃應對精義入神事有大小而理無
  大小事有大小故其教有等而不可
  躐理无大小故隨其所處而皆不可
  不盡
  君子所貴乎道者三言道之所貴者有
  此三事便對了道之所賤者𨙢豆之
  事莊不是道乃道之末耳
  君子所貴乎道者三乃其切於身者若
  籩豆之事特有司所職掌耳今人於
  制度文爲一一致察未爲不是然𨚫
  於大體上欠闕則是棄本而求末者
  也
  下學者事也上逹者理也理只在事中
  若真能盡得下學之事則上逹之理
  便在此
  下學上逹雖是二事只是一理若下學
  得透上逹便在這裏
  下學而上逹每學必自下學去
  未到上逹只是下學
  人有下學而不能上逹者只縁下學得
  不是當釋氏只說上逹更不理㑹下
  學如何上逹决無此理
  大抵學者當循下學上逹之序庶幾不
  錯若一向求鲁㸃見解未有不入於
  佛老者也
  林仲參問下學之要受用處先生因舉
  詩云家貧浄掃地醜婦好梳頭下士
  晩聞道聊以拙自脩前人只恁地說
  了
  或問不矜細行與矜而不争之矜如何
  曰相似是个珍惜持守之意
  陳仲蔚問弘毅先生曰弘不只是有度
  量能容納之弘正是執德不弘之弘
  是無所不容心裏無足時不說我德
  巳如此便住穿是忍耐持守着力去
  做
  學者立得根脚闊便好
  德無常師主善爲師善無常主恊于克
  一上兩句是教之以其所從師下兩
  句是教之以其所擇善而爲之師這
  四句極好看南軒云自人心惟危道
  心惟微數語外惟此四句好但舜大
  聖人之言語渾淪伊尹之言較露鋒
  鋩得些這說得也好
  人之進德湏用剛健不息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如今學者𨚫恁地
  慢了只得忺時起來行得三兩步懶
  時又坐恁地如何做得事成
  爲學湏是切實爲已則安静篤實承載
  得許多道理若輕揚淺露如何探討
  得道理縱使探討得說得去也承載
  不住
  爲學湏是已分上做工夫有本領方不
  作言語說若無存養儘說得眀自成
  〓兩片亦不濟事况未必說得明乎要
  湏發憤忘食痛切去做身分上工夫
  莫荏苒歳月可惜也
  朱子語畧卷之五

知识出处

朱子语略二十卷

《朱子语略二十卷》

出版地:温州

朱子语略二十卷,(宋)杨与立辑,明弘治四年(1491)南京国子监刻本,8册全。本书为二级甲等古籍,收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子部五六三,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本书半叶九行十五字,上下黑口,四周双边,单黑鱼尾。卷端题“门人建安杨与立编次”,卷五、十、十五卷末有牌记,题“弘治四年春南京國子監重刊”。《朱子语略》为朱熹门人杨与立收集朱熹弟子门人笔记删选而成,全书二十卷,约编成于南宋嘉定庚辰辛巳间(1220-1221)。

阅读

相关人物

楊與立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