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清朝及民国初年的几种样品鉴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726
颗粒名称: 第八节 清朝及民国初年的几种样品鉴定
分类号: TS7-092
页数: 14
页码: 326-339
摘要: 本文分析了13件清朝至民国初年的纸样,包括雍正至宣统及民国初年的纸品。通过物理性能、纤维成分、蒸煮打浆情况及帘纹的分析,揭示了清朝福建手工纸的生产特点。这些纸样多为竹浆制成,用于书写和契约,反映了当时造纸技术的发展水平。
关键词: 清朝 纸品鉴定 造纸技术

内容

样品共计13件,其中11件为清朝纸,2件为民国初年纸。11件样品系从雍正开始到宣统止均有纸样,分析鉴定这些样品,对了解清朝造纸技术有一定参考价值。这13件样品分别是:雍正年代1件,乾隆年代2件,道光年代2件,咸丰年代1件,同治年代1件,光绪年代3件,宣统年代1件,民国初期2件。
  样品来源:由福建省长汀县经济委员会黄马金同志提供。
  福建省的竹浆手工纸曾在国内外享有较好的声誉,“玉扣纸”更为福建省的特产,用于书写和书画颇受欢迎,过去一段时期未能加以重视,生产一度处于萧条状态。近年来开放、改革,对外贸易增加,玉扣纸的需求量也在增加。福建省长汀县经济委员会,为了恢复和发展福建的手工纸,特对该省过去的手工纸生产和发展情况作了详细调查,采访了许多老人,搜集群众保存的早期的手工纸样。在他们的努力下,福建省长汀县现在生产的玉扣纸已赶上和超过了历史水平,畅销国内外。此次分析的这批清朝及民国初年的纸样,是他们近年来搜集的一些样品,多半是老百姓用以写家谱及重要记事留下的纸样。我们将分析结果整理发表,一方面可供大家了解清朝时期福建手工纸的生产情况,同时也供福建恢复和发展其优良的手工纸参考。
  分析内容:纸的物理性能;纤维成分;蒸煮及打浆情况;纸面外观分析;帘纹。试验方法:物理性能采用1987年造纸工业标准,定量厚度及紧度的测定按GB451《纸与纸板施胶度的测定法(墨水划线法)》;白度按GB1542—79《纸与纸板白度的测定法(蓝光法)》;纤维配比与样品制备按GB—4688—84《纸与纸板纤维组成测定方法》;
  打浆度——在显微镜下观察纤维帚化的程度,用。SR表示。帘纹——手工捞纸用竹帘,以每厘米长所含竹条数表示,条/厘米。
  试验结果:物理性能——定量、厚度、紧度、白度、施胶度见表9-5。纤维形态——纤维种类,长度,打浆度,帘纹见附表9-6。为了更好表示各种纸的性质、特点,下面将按样品分别论述。
  1.雍正三年(1726年)纸样
  样品来源于长汀地区童坊乡林田村〓坑林志飞收藏。
  纸重17.3克/米2,纸厚0.05毫米,紧度0.33克/厘米3,帘纹10条/厘米,纵帘间距1.75厘米,帘纹清晰。土黄色,白度33%,纸面有纤维束,匀度好。施胶度低于0.25毫米。竹浆,浆偏软,碘氯化锌染色后,95%以上纤维呈蓝紫色,每一视野只出现1~2根黄色纤维,筛选较干净,杂细胞占3%左右,打浆度40°SR左右,纤维基本保持原长度,端部切断不足10%,浆中碎片少,少量纤维有扭曲、润胀现象,纤维平均长度偏短,为1.04毫米。
  2.乾隆二十八年(1764年)纸样
  样品来源于长汀地区童坊乡林田村,邱大乾收藏。用途:契约。
  纸重26克/米2,纸厚0.064毫米,紧度0.41克/厘米3。帘纹10条/厘米,纵帘间距1.85厘米。帘纹基本清晰。纸土黄色,白度26.6%,纸面有黑尘埃点。匀度好,施胶度0.25毫米以上。竹浆,浆偏硬,碘氯化锌染色后70%纤维呈蓝紫色,筛选洗涤差,纤维难分散,杂细胞占20%左右,打浆度在50°SR左右,胞腔大的纤维中2/3被打断,端部有分丝现象,浆中碎片较多,杂细胞有一半被打碎,纤维平均长度为0.94毫米。
  3.乾隆四十八年(1788年)纸样
  样品来源于长汀地区新桥乡三坑口钱凤高收藏,许河深收集。当地称玉扣纸三号。用途:契约。
  纸重34克/米2,厚度0.078毫米,紧度0.44克/厘米3,帘纹10条/厘米,纵帘间距不等有1.1,2.3,0.65厘米,帘纹不清晰。纸土黄色,白度31.8%,施胶度0.25毫米以上。竹浆、硬度中等,碘氯化锌染色后80%纤维呈蓝紫色,筛选差,杂细胞25%左右,打浆度40°SR左右,纤维较柔软,较多纤维有润胀现象。切断后断口有分丝现象。纤维平均长度1.36毫米。
  4.道光十六年(1837年)样品
  样品来源于长汀地区童坊乡林田村邱大乾收藏。用途:契约。
  纸重19克/米2,纸厚0.05毫米,紧度0.38克/厘米3。帘纹10条/厘米,纵帘间距1.85厘米,帘纹清晰。纸土黄色,白度35.6%。匀度一般,有浆疙瘩,粗大纤维束较多。施胶度高于0.25毫米。竹浆,浆偏软,碘氯化锌染色后,纤维90%以上呈蓝紫色,筛选洗涤差,纤维难以分散,杂细胞含量高,约占25%左右,打浆度40°SR左右,打浆过程尽量保持了原纤维长度,碎片少,杂细胞形态完整。纤维平均长度偏长为1.49毫米。
  5.道光二十六年(1847年)纸样样品来源于长汀地区河公镇永胜村王思泉收藏,许河深收集。纸重36.6克/米2,厚度0.072毫米,紧度0.51克/厘米3。帘纹10条/厘米,纵帘间距不等有0.7,1.6,2厘米等。帘纹清晰。纸匀度差,纸面纤维束和黑尘埃较多。施胶度在0.25毫米以上,纸土黄色,白度25%,竹浆,浆偏软,碘氯化锌染色后90%呈蓝紫色,着色较深。筛选差,杂细胞5%左右。打浆度45°SR左右,纤维基本保持原长度,切断处断口整齐,杂细胞部分破裂,纤维平均长度1.31毫米。
  6.咸丰十年(1861年)样品
  样品来源于长汀地区童坊乡林田村邱大乾收藏。
  纸重25克/米2,纸厚0.069毫米,紧度0.36克/厘米3,帘纹10条/厘米,纵帘间距1.85厘米,帘纹不够清晰。纸土黄色,白度32%,匀度一般,纸面有粗大纤维束。施胶度高于0.25毫米。竹浆,浆偏硬,碘氯化锌染色后50%纤维呈黄色。洗涤差,纤维难以分散,杂细胞占25%左右。打浆度50°SR左右,纤维被切断的多,端部起毛,纤维有润胀现象,纤维碎片占20%,纤维平均长度为1.14
  毫米。
  7.同治十一年(1873年)样品
  样品来源于长汀地区凃坊乡溪源村凃桂木收藏,许河深收集。当地称腐竹纸。用途:契约。
  纸重16.7克/米2,厚度0.05毫米,紧度0.34克/厘米3。帘纹10条/厘米,纵帘间距不等有0.5,1.1,1.5厘米,帘纹清晰。纸的匀度好,纸面有浆疙瘩,黑尘埃,纤维束满视野。纸土黄色,白度29.3%。施胶度0.25毫米以下,竹浆中有10%皮浆,浆偏软,碘氯化锌染色呈蓝紫色,着色深。打浆度50°SR左右,纤维柔软,有扭曲,润胀、起毛现象。筛选差,杂细胞保留20%左右。纤维平均长度1.45毫米。
  8.光绪三年(1878年)纸样
  样品来源于长汀地区童坊乡林田村。
  纸重28.7克/米2,厚度0.069毫米,紧度0.42克/厘米3。帘纹10条/厘米,纵帘间距1.9厘米,施胶度0.25毫米以上,纸土黄色,白度34%。匀度一般,纸面纤维束满视野,竹浆中有5%皮浆,浆偏软,碘氯化锌染色后纤维基本呈蓝紫色,筛选差,杂细胞25%左右。打浆度45°SR左右,纤维基本保持完整,有扭曲现象,部分杂细胞被打碎,纤维长度偏短,平均长度为1.12毫米。
  9.光绪二十六年(1901年)纸样
  样品来源于长汀地区河田镇永胜村王思泉收藏,许河深收集。当地称毛边纸。用途:田契。
  纸重46.1克/米2,厚度0.096毫米,紧度0.48克/厘米3,帘纹10条/厘米,纵帘间距不等有0.5,1.5,1.7厘米。纸土黄色,白度32.3%,纸面有纤维束,匀度一般。施胶度在0.25毫米以上。竹浆,硬度中等,碘氯化锌染色后80%纤维略带黄头蓝紫色。筛选差,杂细胞占25%左右。打浆度40°SR左右,纤维基本保持原长度,有润胀现象,纤维平均长度1.64毫米。
  10.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样品
  样品来源于长汀地区刘金玉收藏。
  纸重38克/米2,厚度0.081毫米,紧度0.47克/厘米3。帘纹10条/厘米,纵帘间距1.65厘米。纸土黄色,白度30.2%,纸面有黑色尘埃,匀度差。施胶度0.25毫米以上,竹浆,浆偏软,碘氯化锌染色后80%以上纤维呈蓝紫色。筛选差,杂细胞占25%左右,打浆度45°SR左右,纤维基本保持原长度,有润胀现象。纤维长度偏短,平均长度1.11毫米。
  11.宣统二年(1910年)样品
  样品来源于长汀地区童坊乡林田村邱大乾收藏。
  纸重28.7克/米2,厚度0.069毫米,紧度0.42克/厘米3,帘纹8条/厘米,纵帘间距1.7厘米,帘纹不清晰。纸土黄色,白度34%,纸面有粗大纤维束,匀度一般。施胶度0.25毫米以下。竹浆,浆偏软,碘氯化锌染色后90%纤维呈蓝紫色。筛选洗涤差,纤维难以分散,杂细胞25%左右,打浆度50°SR左右,纤维切断较多,杂细胞多数被打碎。纤维平均长度0.96毫米。
  12.民国七年(1919年)纸样
  样品来源于长汀地区童坊乡林田村邱大乾收藏。
  纸重33.9克/米2,厚度0.088毫米,紧度0.39克/厘米3,帘纹10条/厘米,纵帘间距1.9厘米,网纹不清晰,纸土黄色,白度33.3%。纸匀度较好。施胶度0.25毫米以上,竹浆,硬度中等,碘氯化锌染色后80%纤维呈蓝紫色。筛选差,杂细胞25%,打浆度40°SR左右,纤维较柔软,有扭曲、润胀现象,纤维基本保持原长度,杂细胞部分被打碎,纤维平均长度1.48毫米。
  13.民国十五年(1926年)样品
  样品来源于长汀地区凃坊溪源村许河深收集。当地称回龙纸。用途:借据。
  纸重28.9克/米2,纸厚0.101毫米,紧度0.29克/厘米3,帘纹8条/厘米,纵帘间距1.7厘米,帘纹清晰,纸土黄色,白度19.5%纸面粗糙,有粗大纤维束,浆疙瘩。竹浆,浆偏硬,碘氯化锌染色后50%纤维呈黄色。施胶度0.25毫米以下。杂细胞5%左右,打浆度40°SR左右,纤维基本保持原纤维长度,杂细胞与导管有连成一片现象。纤维平均长度偏长,1.7毫米。
  综上所述,13件样品,皆属于手工纸,纸面有帘纹,一般为10条/厘米,个别例外,纵帘间距不等。曾施胶。土黄色,白度在19.5%~35%之间(也许年久返黄,所测数据不确切)。纸重16克~46克/米2之间,纸质松软,紧度偏低,一般在0.5克/厘米3以下。原料为竹子,因原竹品种不同,纤维长度,杂细胞形态各异。浆的硬度,杂细胞含量,打浆程度都有所不同。纸的匀度一般较好,以雍正纸样为最好,以民国15年纸样为最差。因样品小,未测纸的强度指标,以手撕裂,与现代手工纸近似。这批样品都书写有文字,从文字内容判断,属于一般民间书写用纸。
  通过上述分析,对清代福建手工纸(主要是玉扣纸)的特点,有如下几点认识:
  (1)福建手工纸多为纸质细软,浅米黄色,纸面平整细腻,薄型,定量为20~40克/米2,有轻微的抗水性,确为书法国画用的良好材料。
  (2)造纸原料都是竹材,个别的加有少量韧皮纤维。从纤维形态来看,各种类型细胞的细胞壁都较薄,看来用的都是未分枝的嫩竹,竹种相同。特点是纤维长,长者可达平均1.6毫米,薄壁细胞(杂细胞)的细胞壁异常薄,这是一般竹种所难得具有的优点。这能使得纸质细腻,纤维的结合力强。这也许是福建使用此种竹材造纸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3)没有加入任何填料和涂料的迹象,纸质的均匀、平整完全是靠对纤维原料适当处理及对满足抄纸技术的要求来完成的。
  (4)和现在四川竹子手工纸的情况不同,福建清代纸中保留着大量的薄壁细胞。
  (5)抄纸用的帘子,条纹较细,多为10~14条/厘米,从纸上看,有疏密交错编织的条痕。
  (6)从纸的色泽及纤维化验结果,表明浆料未经化学漂白,个别色泽白净的纸,白度到34度,可能是通过石灰沤、日光漂的工艺生产的。
  上述纸样分别列表9-5,9-6;13个样品的纤维形态如图9-59~9-71所示。

知识出处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出版者: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本书详细阐述了从造纸术发明前至清代中国造纸业的发展历程,包括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各历史时期的造纸技术革新与产业变化。通过对部分古纸的分析研究,揭示了造纸业的演变及其对文化传承的贡献。

阅读

相关人物

黄马金
相关人物
林志飞
相关人物
邱大乾
相关人物
钱凤高
相关人物
许河深
相关人物
王思泉
相关人物
刘金玉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新桥乡
相关地名
坑口乡
相关地名
河田镇
相关地名
四川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