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竹纸的品种和质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693
颗粒名称: 二、竹纸的品种和质量
分类号: F426.83
页数: 7
页码: 216-22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清代竹浆制造技术进步,竹料连四纸逐渐取代皮料纸,后演变为连史纸。江西广信府铅山、陈坊等地成为竹纸重要产地,武夷山地区也广泛设槽造纸。文人游山玩水时,受纸乡美景启发,赋诗赞美。
关键词: 竹浆 制造技术 品种质量

内容

到了清代,竹浆制造技术有了很大进步,因而纸的品种和质量,大有改观。竹浆精制技术,从明末开始,将皮料日光漂白经验,应用于竹浆,提高竹纸的白度,实现了与皮料连四同样洁白的竹纸,称为“竹料连四”,以示区别。竹料连四由于纤维比皮料短,韧性又不及皮料纸,但易于砑光,首先为裱纸家所赏识。
  清朝中期以后,竹料连四产量日增,竹亦较皮料为廉,用途渐趋普遍,许多素用皮料连四者遂由竹料连四取而代之,于是渐消除了“竹料”二字,单称“连四纸”,在江西亦称“连泗纸”。这种纸最初在福建山区制造,所以称为“里山连四”,后来又改称为“连史纸”直到现在。连史纸成为漂白竹料高级书写纸的专用名词,它也是竹纸类中所有品种中的特优产品。迨近世机器造纸兴起之后,用漂白棉浆为原料,由长网造纸机仿造的中国手工高级纸,也称为“洋连史”。也有用漂白木浆为原料,用圆网造纸机加竹帘仿造“机连纸”,而对手工抄造的则称为“本连纸”。自从有了大量的廉价竹料连四流行以后,逐渐淘汰了价格昂贵的皮料连四。同样自从清末出现了“洋连史”和民国初的“机连史”以后,其价格比手工连史纸低廉,故手工纸被排挤而逐渐衰落。
  关于“连四纸”名称的由来,最初曾流传有三种说法:一种是从小皮纸的幅度放宽四倍而称为连四;一种是由福建造纸家连氏兄弟而得名,据《浙江之纸业》第一章“中国手工造纸业之沿革中”中称:“漳州府有绵(皮)纸,名连三、连四,盖造纸者连氏兄弟其行为三为四也。”连氏有四兄弟,老四出纸最佳,所以称为“连四”;最后一种说法是连字代表福建的连城县,四字是代表纸幅放宽四倍,连四纸就是连城的大尺寸白皮纸。此说法比较接近事实,因连城最早生产皮纸,颇为有名,后来生产竹料连史纸也驰名全国,直至本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前,连城境内的山坡土岭,摊晒竹丝饼遍地,白茫茫一片,进行日光漂白,连城是连史纸的重要产地之一。
  清初,竹料连四虽仿效皮纸连四的日光漂白法,但竹料的精制手续比皮料繁难得多,故还在摸索试行阶段时,成纸颜色并不很白,仅和明末较好的官堆纸或贡川纸一样呈淡白色。在乾隆年间编撰的《铅山县志》和《广信府志》中,都还没有竹料连四纸的记载,经过积年累月的生产实践,从改进蒸料、洗料,特别是增加日光漂白翻堆次数和延长曝晒时间,任其日晒雨淋,充分进行氧化漂白,才能得到较高的纯洁度和白度,这种演变过程相当缓慢,决非一举即能成功,我们从现存的许多古籍书画实物标本观察研究,可以窥见其进化的概略。例如印刷年份为嘉庆9年,上面盖有红色《刘海洒金笺》圆形图记的初期竹料连四纸,纸质很均匀细密,其颜色较贡川纸稍白,但还未达到纯白,可作为初期竹料漂白纸的代表。
  约过五六十年后,荣怡庵编的《六也曲谱》,刊印年份是同治元年,仍用竹料连四纸,白度较前者大有提高,虽还比不上纯白的皮料纸和泾县的连四纸,相比之下,白中带灰,已接近于近代漂白竹浆连史纸的水平,这标志着竹料精制技术到了晚清已有很大进步,由此可以推测出竹料连史纸发展的大致年代。
  江西广信府铅山、陈坊、石塘两镇的造纸业,在明末清初虽曾受到严重破坏,但到康、乾之世,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据蒋继沫等编撰的乾隆《广信府志》载:“铅山之纸精洁,业者众多,小民借以食其力十之三、四焉。以产连史纸、毛边纸著名,因此铅山同明代一样,成为高级竹纸的重要产地之一。据《江西工务记略》载:“铅山所产纸张,道光末洋纸未行时,年可售银四五十万两,其名目有连四、贡川、竹纸等类,皆以嫩竹为之,……并用连泗为名,表示和皮料连四有所区别。纸槽共有二百余处……”。这是最早出现竹料连四纸品名的文献记载。后来漂白技术不断提高,有了纯白连史纸。因此竹料连四、连泗、连史这三个命名的过程,也是标志着竹料精制漂白技术改进提高的三个阶段。
  陈坊是赣东和闽北地区纸张的重要集散地,在其周围纸坊甚多,但镇内并无纸厂,有纸行数十家,专门经营纸张的销售业务,该镇背靠武夷山,小船从这里沿溪下放,可达信江流域的河口镇(今铅山县治)及弋阳县,福建境内邵武县所产的纸,都用人工挑至陈坊镇出售,故陈坊遂成为赣闽边区纸业的重镇,光绪年间,每年可销售纸张价值约四十万两。
  作为闽赣两省分水岭的武夷山,东从仙霞岭起,向西绵延直到汀洲瑞金的武平,千峰百峦,两省边界犬牙交错,在两侧的丛山峻岭之间,竹林密布,溪流纵横,清朝中期以后,这个地区计有十余个县,到处都设有造纸作坊或槽户,是两省竹纸主要品种如连史纸、毛边纸、毛太纸等的重要产地。
  清初有名文人朱彝尊(公元1627~1729年)和好友查慎行(1650~1727年),结伴游山玩水,他们从江西信州(广信府)到建州(福建建宁府),漫游纸乡,一路之上沉浸在山青水秀,风光迷人的自然美景怀抱中,诗兴大发,每人轮流赋两句相联的诗句,信口而出,居然作成了很有造纸史料价值的《观造竹纸联句五十韵》的五言诗,全诗一百句,叙事怀情,真实地记录了当时崇安、建阳、建瓯一带造纸盛情,内容极为丰富,仅摘录数韵联句如下:
  信州入建州,篁竹见于筱;
  居人以作纸,用〓不用老。
  遑惜箫笛竹,缘坡一例倒;
  束缚见清渊,杀青待存缟。
  出诸鼎镬中,多受杵臼捣;
  不辞身糜烂,素质终身保。
  层层细帘揭,滔滔活火〓;
  舍粗乃得精,去湿忽就燥。
  ……
  福建的汀洲、连城、上杭、龙岩等县,是清代上等竹纸的主要产地,也是竹料首先采用日光漂白法的发源地,其品种可分为淡白的贡川纸和纯白的连史纸两大类。连史类中有大高连、小高连、金笺高连、长连纸、手本纸等名目。又有因销售地的不同,分成广州庄、潮州庄和赣州庄三等;同是大高连,而以广州庄的色质最好。这些漂白竹纸,除适合于中式书写印刷外,又用来卷烟丝,每年从福州、厦门、汕头出口数量很大,供南洋各地华侨使用,利市四方。到了清末,又造出一种叫罗地纸,洁白而较连史纸稍厚,坚韧而有粘性,颇像宣纸,售价低廉,故一般书画家用以代替宣纸,因此畅销全国,多用以印刷“清帐”诸类(即中式簿记中的总帐册),它是手工竹纸中最为名贵的产品之一。上海纸行中称为“广东罗地”,实际是福建产品,罗地纸在别省并无仿造。四川夹江的仿宣纸,湖南浏阳的大贡纸、二贡纸等都属于高连纸,是与罗地纸相类似的产品。罗地纸最早产于福连城的罗胜地乡间,后来简称为罗地纸。
  竹纸到了清代后,由于生产技术已成熟,故产品花色齐备,名目繁多,但因其品质和用途的不同,故各地出现了各种奇特的名称。即在同一个省(浙江、福建)的竹纸名称就有四五十种,其实有许多产品色质基本一致,只是各地自立名目,不胜枚举。为了便于有系统的论述,除了迷信用的烧纸外,对于可供书写和印刷的中上等竹纸,概括分为五大类:
  (1)纯白的连纸史类,包括连史、高连、长连、罗地、考甲以及四川的仿宣,湖南的大贡、二贡,浙江的白笺等等都可归入此类,江西也产连史纸,但产量和质量不及福建。
  (2)淡白的贡川纸类,包括明末时的竹料官柬纸、竹料玉版纸及后来的贡川纸、玉扣纸、白关纸、巴山白纸、二则纸。贡川纸以福建产量最大,纸幅长2.8尺,宽2.3尺,每担32刀,重56斤,其制浆方法省去日光漂白,纸质稍现粗筋。广东的玉扣纸,四川的夹川纸、京贡纸,江西铅山的盐家店、关口、鹅湖、观星岭等地产的白关纸,产量亦多,颇为有名。
  (3)淡黄光洁的毛边纸类,包括以前的奏本纸、官堆纸、扣纸、白表纸以及后来的毛边纸、重边纸、毛鹿纸、毛泰纸、山贝纸等。此类纸以毛边纸为代表,纸面平滑,纸质紧缔挺硬,振之有声,吸水快慢适度,用毛笔或钢笔书写均宜,价格低廉,是最为广泛通用的大众化书写纸。此类纸产区最广,产量最多。日本人将此类淡色竹纸称为“唐纸”,当作中国竹纸的代表,我国每年输出日本及南洋各埠。产量最多的首推福建的长汀古城,江西的泰和、石城横江,靠近福建的资溪、黎川、宁都,瑞金也生产毛边纸。这些地方的纸工,大多是福建人。清中期以后,江西毛边纸产区也扩大到赣江流域的泰和、永丰、云都等地,临川(抚州)的小竹纸,宋时经王安石提倡后,已是有名,后来也改产毛边纸。
  毛边纸的规格,长宽为37×22寸,每刀195张,每件6.5刀,重约45斤,所以又有“六五毛边”之称。稍厚者每件4.5~5刀,就是加重毛边或称“重边”。重边就是明代的奏本纸,色淡坚厚而细洁,是此纸类之佳品。其次是官堆纸,江西石塘镇、观星岭所产尤佳,1885年日本人井上陈政曾潜入这些地方,刺探造纸技术情报,据称该地区有此类纸厂六七十家,都是福建汀洲人经营,而且都是姓万宗族,无一异姓,他们已迁入此地200余年。
  毛鹿(毛六)纸较毛边稍厚,价亦较廉,销路很广,作毛边纸代用品,主要产地为福建、江西、浙江等省,较小的毛鹿纸尺寸为32×20寸,每件12刀,每刀155张。
  最薄的毛泰纸,即明代的扣纸,向为福建特产。其特点为纸色稍深,带黄褐色,薄滑坚挺,不易脆裂或虫蛀,手工竹纸能达到这样水平,实不多见。扣纸的前身是京纸,这是从质地松厚的印书纸的基础上改良而成。福建将乐县的义中、杨家山等地所产的京纸,光薄坚韧,历久不蛀,久已有名,但尺寸狭小,长17寸,宽9寸,所以清初朱彝尊有:“将乐槽苦小”的诗句。其最薄者名薄京,稍厚者名割长,再厚者名顶标,后来将纸的尺寸放大了才称为“扣纸”。清代时福建的建安、建阳,印书业仍盛,用廉价的书纸印书,纸的质量当然不是上乘,能以廉价取胜,适应大众要求。只有将乐的“青丝扣”和永安的“西庄扣”,纸质细洁坚韧,是扣纸中的上品,仍保持了以前京纸的标准。这些优质扣纸打捆成件后,另用竹篓包装,所以又称为“篓洁”或“薄洁纸”成为优质扣纸的代名词。
  (4)淡色松薄的元类,这类纸包括细料的黄表纸、花笺纸、浙江的鹿鸣纸、元书纸、昌山纸等。这类纸属于熟料纸,名目繁多,品质复杂,纸质比较毛鹿纸松软而无光滑感,厚薄相似,呈正黄色。过去福建顺昌所产的书纸,实际是这类纸的粗制品,但当时的书纸,规格不一,厚薄粗细互相参杂,细的与毛边相仿,粗的比元书书纸,还差。这类纸各省都有生产,各有不同名称和规格;历史最久产量最多的是浙江,有元书、京放、昌山、鹿鸣、海放等名称。江西的细料贵黄表、花笺,福建的次薄书纸以及陕西大巴山的改良竹纸,大部分属于这一类型。作为这类纸标准的浙江元书纸,主要产于富阳、萧山、遂昌、龙游等地。浙江元书纸的规格,因大小厚薄不同,概分为二类:“六千元书”,其尺寸为19.3×18.3寸,每件52刀,每刀96张;“五千元书”,尺寸为17.5×16.5寸,每件46刀,每刀98张,其他各地的规格,也不尽与浙江一致。
  (5)表芯纸类,这类纸包括黄表纸、表芯纸、江西的乾古纸、浙江的方高纸、屏纸等。此类纸质淡色松厚,纸面粗糙。江西、福建产量最大,其他各省也有生产。表芯纸主要用于吹火的“纸煝”所以又称“火纸”;此外也多用于包装、卫生和迷信的纸钱,价甚低廉,,都是用生料制成。
  表芯纸的规格,一般为18×14寸,每件72刀,每刀36张,销路很大。福州的罗源,福宁府的宁德等地大量生产一种海纸,又称竹烧纸,以输出海外而得名,实际就是表芯纸类,每件3340张,重20斤。

知识出处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出版者: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本书详细阐述了从造纸术发明前至清代中国造纸业的发展历程,包括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各历史时期的造纸技术革新与产业变化。通过对部分古纸的分析研究,揭示了造纸业的演变及其对文化传承的贡献。

阅读

相关人物

荣怡庵
相关人物
蒋继沫
相关人物
朱彝尊
相关人物
查慎行
相关人物
王安石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