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加工纸制造技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666
颗粒名称: 第六节 加工纸制造技术
分类号: TS7-092
页数: 5
页码: 176-18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元明代工纸制造技术的情况。其中包括仿制宋笺法、仿制宋笺法、制金银印花笺法、制松花笺法、捶打“熟纸”加工法、书画纸加工法、其他加工纸制法等。
关键词: 加工纸 制造技术 明代

内容

元明时加工纸很发达,除前面介绍的宣德宫笺、松江谈笺外,民间还有许多品种应市。至于加工纸生产技术,大多各自保密,论述加工纸技术的文献不多,即使有之,也失之简略。在明代虽有许多有关造纸著作,但只有高濂《遵生八笺》、屠隆《考槃余事》和冯梦祯(公元1548—1605年)《快雪堂漫录》等著作中列出元明时期的几种加工纸技术,虽不周祥,但亦为研究我国古代加工纸技术的珍贵史料。
  一、染葵花笺法
  “……五、六月戎葵叶和露摘下,捣烂取汁,用孩儿白(即孩儿白鹿纸)坚厚者截断,葵叶内稍投云母细粉,明矾少些和匀,盛大盆中,用纸拖染挂干。或用以砑花,或就素用,其色绿可人……”。此处所称戎葵即蜀葵,属锦葵科宿根草本植物。所说以葵叶捣烂取汁,加入少许云母粉及胶矾,搅拌均匀,即将桑皮纸或楮皮纸放入液中拖染晾干后,根据需要而再经砑花,此纸呈青绿色,绿色中纸面闪现出银白色很明亮的云母粉,有如蓝天上的繁星。
  二、仿制宋笺法
  “黄柏一斤,捶碎,用水四升浸一伏时,煎熬至二升止,听用。用橡斗子一斤,如上法煎水,听用。胭脂五钱,深者方妙,用汤四碗浸榨出红(色)。三味各成浓汁,用大盆盛汁。每用观音帘坚厚纸(为原纸),先用黄柏汁拖过一次,复以橡斗汁拖一次,再以胭脂汁拖一次。更看(颜色)深浅加减(药料),逐渐晾干,可用。……”。宋代黄色藏经笺,非常名贵,书画家不惜高价访购,因此元明时仿制宋笺者甚多。所用主要染料为黄柏(即黄蘖),古代制作黄色加工纸多用为黄染料,内含有小柏碱成分,可以防虫,是芸香科黄柏属木本植物。橡树即栎树壳斗科落叶乔木植物,橡子用作褐色染料。胭脂是动物性的红色染料。这三种染料制备后,分别拖染于原纸上,视其颜色深浅浓淡,可适当调配染料的浓度和拖染次数,晾干后再磨蜡砑光,即成白中带黄的宋代有名的金粟笺藏经笺的仿制品。
  《遵生八笺》中还说:明代有人曾伪造宋版书的事,手段神秘莫测。在用纸方面,专门定制一种黄色厚质竹纸,或用川中茧纸(皮纸),或用糊褙方帘绵纸,或孩儿白鹿纸。这些纸先卷在圆筒木上,用槌轻轻叩打,以使纸质滑韧,术语叫做“刮”。刻印墨色也尽仿宋版形式、装钉成书后,两头书角处用砂石加工磨出一角,或故意作成残缺痕迹,残缺处燎去纸毛,用草烟熏黄伪装成伤残遗迹,或在米箱中令虫蛀出蛀孔。经过这样挖尽心机,伪造宋版书,蒙骗世人,以假乱真,谋取厚利。
  三、制金银印花笺法
  明代的金银印花笺,其制作方法与唐代的金花笺基本一致。具体制法已详列于第五章第一节。主要是采用云母、苍术、姜黄、灯草等作涂染剂,以白芨调合作粘胶剂,用五色套版印染法,将上项染料印染于纸面。用染料品种多,作工亦很精细,甚为珍贵。其所用苍术系菊科植物,根茎经粉碎后呈灰色粉末,故与云母粉调和均匀后呈银灰色。姜黄是姜科植物,含有姜黄素(C21H20O6)呈鲜黄色,故与云母粉调和呈金黄色。白芨是兰科植物,其根部含有胶质颇高,约55%,还有淀粉及挥发性油,是很好的胶料,我国古代涂加工纸多用作胶料剂。元人陶宗仪所著《辍耕录》中谓:“……古法用楮树汁、飞面、白芨末三物,调和如糊,以定(粘)接缝,不脱兑解,有如胶漆之坚”。葛洪在《抱朴子·仙药》篇中,有“作糊之白芨”之句。制造五色印花笺,印板刻有各种花纹图案,分别用不同调料,刷于板上,然后将原纸覆盖于其上,逐一轻轻地套印,印成类似泥金、泥银,具有金属光泽,五彩斑烂的纸笺。
  四、制松花笺法
  “槐花半斤,炒煎赤,冷水三碗煎汁,用云母粉一两,矾五钱,研细,先入盆内,将黄汁煎起,用绢(过)滤,方入盆中搅匀,拖纸以淡(色)为佳。文房用笺外,此数色皆足备”。此种加工纸是以槐花为染料。槐花为豆科灌木植物,槐花蕾中有黄色色素,用作黄色媒染剂与云母粉调匀,并加入少许明矾,将其拖染于纸面,晾干后即呈现如松花一样鲜艳美丽的颜色。
  五、捶打“熟纸”加工法
  早在唐代时,已有“熟纸”与“生纸”之分,所谓“熟纸”,即将抄成的原纸进行捶打加工,使纸质柔韧绵软,未经捶打的称为“生纸”。元明时期,仍盛行捶打“熟纸”加工法。其制作方法和使用材料,基本上与唐代相同。详见第五章第一节。此项加工技术是在成纸以后,用黄葵汁润湿整叠本色纸,经润湿后既粘又滑,纸垛经千捶百打,能使纤维间粘结紧密,纸幅之间又保持滑润而便于揭开,光滑度大大提高,表面如蜡,用以挥毫,易于落墨,渗透适中。
  六、书画纸加工法
  古代书画纸有的加胶、矾制成“熟纸”,系用明胶(牛骨胶)煮过,纸质坚硬,不利于绘画泼墨,确有“殊无生气”的缺点。不加胶矾煮,称为“生纸”,吸水性较快,亦不利于着色。后来创造出一种“轻施胶”技术,用皂角(皂荚)代替明胶,此物与明矾混合作施胶剂,适当控制其分量,可得“轻施胶”的效果。经过贮存二、三个月待用,纸质“生”、“熟”适中,介于两者之间,则吸水渗透快慢恰到好处,作画和着色均随其自然。《遵生八笺》中对此加工纸原题为“染纸作画,不用胶矾”,其实还是用胶矾,不过,不采用动物胶,而是用植物胶,轻刷一次就成。
  七、其他加工纸制法
  元明时期加工纸品种繁多,加工技术各有特色。古代对纸张染色,素以青色、黄色为尊贵,皇帝用以写诏书,他人不能僭用。后来这种限制逐渐解除,但“黄麻诏书”的传统仍保留下来。元代很重视黄纸,到了明代改用宫中自制的金龙纹笺写诏书。民间用纸的风尚,也有所改变,从明代开始形成了以红纸表示喜庆吉利的观念,以致“红纸独尊,一红到底”,直到今日,仍深入人心。因此红、黄、青、绿的染纸业,成为明代以来普遍的染纸加工业。随着社会上宗教迷信风气盛行,用染色彩纸做神模、纸马、纸帛、纸车、纸轿等用各种染色纸剪贴糊扎,用于丧葬殡仪,消费大量彩纸,但也促进了染纸业的发展。单色的染色纸,一般加工方法比较简单易行,选用较好的原纸和染料,间或加些增色剂以及少许胶矾,配成染色液,涂染于纸上,晾干即可。
  民间用于书信、题记诗司,通行一种印有花格的白底笺,也是大众化产品。最初出自徽州,后来流行各地。《遵生八笺》载:“时尚花边格子白底笺,用作柬,写诗甚便,余家藏有数十种。但白底纸以橡子水并槐黄水微煎,印者雅甚,以青以红俱不佳”。元时有几种较著名的加工纸,据明人曹昭《格古要论》载:“元有彩色粉笺、蜡笺、黄笺、花笺、罗纹笺,皆出绍兴……。”又明人郎英《七修类编》记录有罗纹纸、大红销金纸,都是明代通用的加工纸,用作公卿士大夫的刺纸(名片纸),即罗纹笺纸。其制法是在编织纸帘时下功夫,将丝线或马尾线间隔,竹丝粗细搭配,使纸页现出各种帘纹。中国古代对抄纸帘很讲究,最早在徽州出现了有图纹的纸帘,设计各种图案,如罗纹、龟纹等。早期泾县的宣纸,曾有此种简单印记,有以此命名者,实际上是中国创制的水印纸技术,但不及后来西方“水印”美观清晰。
  明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2年),无锡生产一种加工纸叫做
  “朱砂笺,”用以书写喜联甚为雅致。据《无锡县志》载:“朱砂笺,隆庆间俞氏所创,无第二家,其法纯用朱砂积染而成,胶法既善,用书春联……历数十年,鲜殷不改,近秣陵(南京)亦效其法为之,不如也”。朱砂亦称辰砂、丹砂,其成分为硫化汞,呈大红色,不溶于水,故用某些胶料调和其粉末,涂于纸上,干后呈大红色,虽历久不为日光照射而变色。元明时作为富贵人家官员府第装饰用的壁纸,也是一种有名的加工纸。由于印染和彩色套版技术的进步,壁纸亦得到发展,在明代中期,中国壁纸已远销欧洲。据美国享特博士(DHunfer)的著作中记载:“1550年西班牙及荷兰商人由中国带回一.
  种很华丽的糊墙纸,直接输入欧洲,过去糊墙纸是由伊斯兰国家间接运来的。”欧洲自己制造的加工色纸,当时只有大理石纹纸一种,到1638—1640年德国人仿造中国的金银色花鸟图案的壁纸,1688年法国人继之仿制中国壁纸,18世纪初英国人才大量生产,中国壁纸生产早于欧洲二三百年。
  明代有不少著作中有壁纸的记载,如明人屠隆的《考槃余事》、冯梦祯的《快雪堂漫录》、高濂的《遵生八笺》,都有介绍制造金银印花笺法,用云母粉和苍术或姜黄汁调匀,将纸涂染成具有金属光泽的金黄色或银灰色,然后用印花板压花于纸上,使纸面上凸出各种图案花纹,富丽雅致,为房屋内装饰佳品。

知识出处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出版者: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本书详细阐述了从造纸术发明前至清代中国造纸业的发展历程,包括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各历史时期的造纸技术革新与产业变化。通过对部分古纸的分析研究,揭示了造纸业的演变及其对文化传承的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