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明代官纸局的盛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662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明代官纸局的盛衰
分类号: TS7-092
页数: 5
页码: 171-17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明朝内府设官纸局,初以生产宝钞纸和名贵官笺为主,后宝钞渐废,加工纸成为主要任务。宣德年间,官纸局在皇帝支持下,制作出多种名贵宫笺,如宣德细密洒金笺等。后期,官纸局也制造草纸。明朝官纸局在造纸技术上达到很高水平。
关键词: 明代 官纸局 盛衰

内容

元、明朝廷,为了本身的需要,都设有官纸厂,前已述及,本节就明朝内府所设的官纸局(厂)历时约200年的盛衰过程,略述如下。
  明朝内府所设的官纸局,隶属户部宝钞提举司,是主管造纸和印制宝钞(纸币)的机构。明朝最初设立官纸局的目的除了生产宝钞纸外,还制造各种名贵官笺。明太祖朱元璋登基才七年(洪武7年),即下诏“设立宝钞提举司,印制宝钞,以桑穰为料。”当时官纸局设在金陵,招江南高明造纸工匠,从事生产。明成祖于永乐14年(公元1416年),迁都北京,自是以后,大事经营北京各项手工业,设立了门类繁多的官办手工业作坊,其中包括造纸作坊,并从南方派送精于造纸技术的“轮班匠”或“坐班匠”为官纸局生产纸张。15世纪末,因通货膨胀,纸币几乎消声匿迹。明政府屡次严立法令,命通行纸币,终归失败。到了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钞一贯只抵银三厘,……纸钞从此逐渐消沉了。由于宝钞发行量日少,最后终止发行。加工纸的生产,变成官纸局的主要任务。
  官纸局所产的加工纸,种类繁多,早在宣德年间(公元1426—1435年),朱瞻基在位时,重视造纸,除对各省的贡纸,经常亲自抽查外,官纸局在他监督和支持下,从各地征调来的能工巧匠,精心生产,做出了不少成绩。制成的各种名贵宫笺,统称为“宣德宫笺”与明代“宣德炉”、“宣德瓷”齐名于世。宣德以后各帝都继续生产,,有些仍称“宣德笺”,多供内府御用,所生产宫笺中最名贵的有下列几种:
  一、各种名贵笺
  1.宣德细密洒金笺
  这种宫笺,专供用泥金描绘成各种图案,画册。在宣德年间,各种宫笺都用优质桑皮原纸加工,品种中很多质量好的产品。如用五色皮纸以泥金描绘成各种图案的细密洒金笺、五色粉笺、印泥五色花笺、五色大帘纸等。苏州纸坊亦有人仿制宫笺,称为吴中无纹洒金笺。据明人文震享《长物志》卷七中论述各地所产名纸时说:“国朝连七、观音奏本、榜纸俱不佳,惟大内用细密洒金五色粉笺,坚厚如板,面砑光如玉,有印金花五色笺,有青纸如缎素,俱可宝。近吴中洒金笺纸、松江淡笺,俱不耐久,泾县连四最佳”。这里所说的青纸,在唐宋时是一种青藤纸,据传是道教举行斋醮仪式时用此纸书写奉献天神的奏章祝文,已形成一种文体,故称“青词”。明代道教盛行,嘉靖帝朱厚熜更是迷信斋醮,经常设坛祈祷,诸权臣为迎合这个昏庸皇帝的爱好,争以青纸写青词祝文。严嵩善于写青词,当上了宰相,故朝野有“青词宰相”之称。明宫官纸局所制的青纸,其原料仍用桑皮或藤皮加工制作。
  2.宣德磁青笺
  此种宫笺是桑皮纸用靛兰染料加工,染成深青色,经过砑光制成。宣德5年(公元1430年),此种宫笺生产技术已达到很高水平,磁青笺的颜色,恰与明代有名的瓷窑烧成的青花瓷器相似,故名为磁青纸笺。宣宗帝评为“古色古香,光如缎玉,坚韧可宝”。据说其中尤以陈青为第一,可用金银泥写佛经,非常名贵,后来民间也纷起仿造,大多用作书籍及书画册封面,美观清雅。
  3.宣德羊脑笺
  此种宫笺是在磁青笺纸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工制成,具有苦味防蛀功能,表面呈黑色缎纹,条理清晰,更为十分名贵。直至清代仍在盛行。据乾隆时人沈初(公元1735年生)的《西青笔记》载,关于羊脑笺的制法,“……羊脑笺以宣德磁青(纸)为之,以羊脑和顶烟(松烟)窑藏久之,取以涂纸,砑光及砑成缎纹而成笺。黑如漆,明如镜,始自明宣德年间,以泥金写经,历久不坏,虫不能蛀,今内城惟一家犹传其法”。从这段记载,可知羊脑笺的由来及其加工所用的涂料和方法,并说明从宣德5年至清乾隆年间长达300余年之久,在北京陆续生产,为宫廷所用,极为名贵之品。
  4.宣德素馨纸
  宣德时期所创制的宫笺,除各种富丽豪华的花笺外,亦有洁白质朴的桑皮纸,经过加工砑光称为白笺或镜面笺。又有一种在抄纸时用特制的粗帘抄造,纸面现出帘纹,称罗纹笺。这些素白笺的质地都很精美,曾被宣德帝题评:“坚厚如板,两面砑光,如玉洁白”。其中仿古法制造的气色淡雅朴质的古笺,染成松花月白等淡色,砑成凹凸花纹图案,宣宗命名为“素馨笺”,亦极名贵。方以智在《通雅》中说:“宣德五年造素馨纸,印有桑皮者砑光,有矾光者可书”。
  5.金龙纹笺明永乐后期,宫中官纸局制造了一种专供皇帝诏书或重要文书用的纸称为金龙纹笺,亦属佳品。
  从以上所列的几种宫笺,可知明代加工纸技术已达到很高水平,其主要原因:一是皇室的重视和支持;二是总结吸收以前各朝代的技术经验,加以革新提高;三是宫廷办的纸厂,财力、人力、物力等都很雄厚,不惜工本,精益求精,故能作出良好成绩。凡此条件,民间纸厂难以比拟。彩图5为明天启六年萝轩变古笺。彩图6为明代飞仙笺。
  二、官纸局制造草纸
  盛极一时的明朝宝钞司官纸厂,自宣宗死后,继位诸帝不重视造纸,尤其到15世纪末,宝钞政策失败,停止生产纸钞,官纸厂专产宫中所用的低级草纸,到了万历年间,官纸厂停办。
  明朝宫中所使用的草纸(卫生纸),分为两种,一种是高级草纸,称:“香事草纸”这是由另一个机构:“御用监”(监纸房)生产,供皇帝及诸王、后、妃,使用。另一种是低级草纸,仅供宫内一般执役人所用,由宝钞司纸厂生产。据《明会典》载:“凡宝钞司年例,抄造供(宫内)用草纸72万张;御用监成造香事草纸一万五千张,共七十三万五千张,合用石灰、铁器、木植药料,工部派办”。这里所说的“香事草纸”,因专供皇、王及后妃们使用,故必须经过精细制作加工,纸质柔软,并加入某些香料,所以称为“香事草纸”。
  宝钞司的机构庞大,仅管理签书和监工的官员各有十余人之多。《酌中志》对宝钞司纸厂的规模有所记载:“宝钞司衙门,左临河,后便河,有泡稻草池,每年池中滤出石灰渣,200余年堆积,竟如一卧象之山,名曰象山,有作坊七十二间,各出一烟突朝天,名曰七十二山神。宝钞司抄纸数量很大”估计当年这家官纸厂生产的
  品种就不仅是印制宝钞用纸,而且加工,制作宫笺,甚至大内所用的文犊纸,也可能生产一部分,不然其生产规模和管理人员不致如此庞大。万历末年宝钞司纸厂停办后,宫内人员所用的草纸,则外购杭州草纸。至于生产供皇上及后妃用“香事草纸”的监纸房,尚未停办,迨明熹宗朱由检即位(1628年)后不久,鉴于监纸房名存实亡,并不生产御用草纸,而是以绫代草进供,过于浪费,遂下令停办,一律改用杭州草纸。
  以上史实,说明了明朝廷所办两个造纸厂(坊)的命运,随着明朝的衰败而消亡,杭州富阳的草纸便大量涌入宫廷,为帝、后等人所用,富阳草纸名气从此大盛。

知识出处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出版者: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本书详细阐述了从造纸术发明前至清代中国造纸业的发展历程,包括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各历史时期的造纸技术革新与产业变化。通过对部分古纸的分析研究,揭示了造纸业的演变及其对文化传承的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