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楮皮纸和桑皮纸的生产技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660
颗粒名称: 四、楮皮纸和桑皮纸的生产技术
分类号: TS7-092
页数: 5
页码: 166-17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楮皮纸历史悠久,其生产工艺在明朝时期的《江西省大志·楮书》中有详细记载。制浆工艺复杂,包括多次蒸煮、漂洗和日光漂白等步骤,以获取高纯度纤维。抄纸和焙纸则与其他地区相似,但大幅纸需多人协作。此工艺虽繁复,却为后世高级纸品生产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 楮皮纸 桑皮纸 生产技术

内容

(一)楮皮纸的生产工艺
  楮皮纸应世的历史虽很悠久,但其生产工艺技术,在古文献中,记载甚少,直到一千多年后的明朝,嘉靖至万历年间(公元1523—1591年),王宗沐编撰的《江西省大志·楮书》中,较为详细记载了江西广信府官纸局供内府御用特制楮皮纸的生产技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此书虽为地方志,但记述我国在明朝时期生产优质楮皮纸的工艺技术,甚有参考价值,成为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特摘录其主要内容如后。
  1.产地及原料来源
  “广信府纸槽前不可考,自洪武年间,创于玉山一县,至嘉靖以来,始有永丰、上饶、铅山三县,各立起纸槽房……皆水之宜槽,制作有方。……楮(纸)之所用为构皮、为竹丝、为帘、为百结皮。其构皮出自湖广,竹丝产于福建,帘产于徽州、浙江。自昔皆属吉安、徽州二府商贩装运本府地方货卖。其百结皮、玉山土产”。从这里可以知道兴盛一时的广信府皮纸,主要原料并非当地所产,大都来自外省,这也反映了在明代中期以后造纸业的商品经济日益发展,并由此得知当时所产的楮皮纸有些品种已掺配了竹料及百结皮。
  2.制浆工艺
  “槽户雇请工人,将(楮皮)浸放至清流激水,须(沤腌)数昼夜”,足踏去壳(脱胶后用足搓踏,使黑色表皮脱落),捞起打把(成捆),甑火蒸烂(初次水煮,除去皮料中的热水抽出物),剥去其骨(拣去残余的茎杆),撕碎成丝(皮料已软化,可撕开成丝状),用刀剉断,搅以石灰存性(浸泡石灰乳液),(堆腌)月余,仍入甑煮(二次煮料),(取出)盛于布袋,放入急水(冲洗),浸数昼夜,踏去灰水,见清(为止),摊放洲上,日晒雨淋(天然漂白),无论月日(不计时间)以白为度。(将皮料润湿置于臼中)木杵舂细(捣料),成片捣开(打成薄片状,捏成料团),复以桐子壳灰及紫灰(土碱液)和匀,滚水淋泡,阴干半月,涧水洒透,仍用甑煮(三次蒸料),水漂、暴晒不计遍数(再次天然漂白),多手择去小疵(拣去杂质),绝无瑕玷,刀砍如炙(切断长纤维束),揉碎为末(纸浆),包袱包裹,又(在)激流中洗去浊水,然后安放青石板合槽内,块(引)流水入槽,任其自来自去(最后源源引水浸洗),药品溶化(洗净后纸料加入“纸药”搅拌均匀),纸浆澄清如水。皮料经过三次蒸料,两次天然漂白,两次置入布袋内在激流冲洗,两次沤腌发酵等手续,故所得的纤维纸料其纯度之高,颜色之洁白,可想而知。
  3.抄纸、焙纸工艺
  依纸式高阔(长宽尺寸),购置绝细竹帘,以黄丝线织成帘床,四面用框压紧。抄纸时大张六人,小张二人,扛帘入槽,水中搅转,滚动捞起,帘上盛纸一张,揭下叠榨去水。逐张揭起,砖造火墙焙纸,两面粉刷,先匀内中(先从纸页中部而后向外刷),阴阳火烧(焙墙内烧火不宜过大或过小),熏干收下,方能成纸。这里所说抄纸,焙纸操作,基本上与其他各地一致,只是所抄的纸页,随着尺寸的大小,而采用多人共同撑持纸帘,操作必须协调一致,这就要求抄纸工技术熟练精湛,方能抄得良好大幅纸。
  《江西省大志·楮书》对楮皮纸的生产过程,作了比较系统的记述,特别是对皮料的精制,不厌其详,可见明代对于制造高级皮纸的技术已很成熟。纸质白碧无瑕,莹洁如玉,为上贡朝廷的佳品。这样繁杂的操作程序,确实难度很大,所以《江西省大志·楮书》最后说:“工难细述,虽隆冬炎夏,手中不离水火,谚云:片纸不容易,措乎七十二。”说出了生产这种纸的工人们很是辛苦,不论寒暑,始终与水火打交道,要经过七十二道工序,才能完成造纸作业。这样的精细的制浆工艺技术,在唐、宋时期是没有达到的。
  从造纸工艺学的观点来看,广信府的这套生产皮纸工艺繁杂.生产周期长,纸浆经过多次反复蒸料、冲洗、漂白等作业,皮料纤维的纯度必然很高,生产成本之高,可想而知,只有官纸局,为朝廷生产的产品,不惜工本,才能采用这套工艺,而当时民间生产的皮纸难以全盘采用。可贵的是在这项文献中明确地提供一些重大的技术问题,如“日光漂白法”和“多段沤腌、蒸煮洗漂法”等新的制浆技术,而为后世取其法而推广于其他纸浆的生产,特别是用于高级漂白竹纸,如连史纸、海月纸等。再如宣纸所用的檀皮和稻草浆的生产,均采用“多级蒸料、漂洗”和“日光漂白”等工艺。
  楮皮的冷水、热水以及1%烧碱(NaOH)的抽出物都很高,而木素含量很低,所以比竹料及其他茎杆纤维原料易于处理。从近世生产实践中证明,楮皮制浆没有必要进行如此繁杂的操作程序,广信府官纸局的这套制浆方法,与同一个朝代的著作《天工开物》和《徽州府志·物产志》等书所记载有关楮皮纸的制造方法相比,广信府的制浆方法过于繁琐。特将《徽州府志》中记述在元代时徽州所产的优质贡品楮皮纸的制造技术抄录如下:
  “……造纸之一法,荒黑楮皮率十分割粗得六分,净溪沤灰腌暴之,沃之(沤腌发酵),以白为度。瀹(煮)灰大镬(锅)中,煮至糜烂,复入浅水沤一日,拣去乌丁、黄根(拣去杂质),又从而腌之,捣极细熟,盛以布囊,又于深溪用辘轳推盪,洁净入槽。乃取羊桃藤捣细,别用水桶浸按,名曰滑水(即纸药),倾入槽与白皮相和搅打匀细,用帘抄成张。榨经宿,乾于焙壁,张张推刷,然后截沓解官(上贡),其为之不易益如此”。从这里可以看出元代时徽州纸已负盛名,作为朝廷贡品,但其生产工艺简单很多,只经一次石灰沤腌发酵和煮料、冲洗、捣碎等作业,即可制得优良皮纸。《天工开物》中所述皮纸制法,也只进行一次煮料。笔者曾考察近世浙、川、黔、桂等省盛产楮皮纸产区,其制浆方法基本上与《徽州府志》大同小异。
  我国古代制浆采用“日光漂白”技术,始见于明代有关文献,故可认为此法创始于明代,首先施于高级皮纸,其次是竹浆。借日光和雷雨中生成的臭氧的氧化作用,以提高纸浆的白度,虽然作用缓慢,但在古代无疑是一项先进实用的技术,此法一直沿用到近世,如福建连城等地所产漂白竹料连史纸,安徽泾县漂白檀皮和稻草浆生产的宣纸,都用日光漂白法,白度较高。
  (二)桑皮纸的生产工艺
  桑皮纸的生产工艺技术,在古文献中专门记载更少。但在今世一些文献在论述迁安桑皮纸的史料中,对于当地桑皮纸的制造传统工艺,有较为精细的记载,其原理和作业要点,虽与一般楮皮纸制造基本相同,但也有独特之处。略示其工艺如下,可视为我国传统手工制造桑皮纸技术的代表。
  1.半料浆工艺
  砍伐桑条(秋末冬初)→剥皮(水煮桑条脱胶,皮骨脱离)→去皱子(用木槌或石碾砸轧皮条,脱去表皮)→泡皮(泡入河水中两日使软,除去水溶性杂质及残余表皮)→沤皮(置于沤皮瓮内,逐层撒上生石灰,加水沤腌一、二日)→蒸皮(置于蒸釜内,用草帽盖严,大火蒸煮,出锅后用石碾或脚踏,使残余表皮脱净)→化皮(将皮料逐层码在缓缓流动的料池中,成鱼鳞状,浸漂二日,溶去杂质,皮料由黄变成白色)→晒瓤子(将皮料拧干,摊晒于草地上,晒干后称为“瓤子”即半料浆)。
  2.成浆工艺
  砸碓(将干瓤子泡水使软,拧去水分,用石碾轧或脚踏,使纤维束松散,然后漂洗,卷成如椽子粗的皮料卷,压干,便成料饼,撕碎成小块,用木碓砸成约1.5寸宽的皮条)→切皮(将皮条叠码在切皮床上,切碎成肉块状)→揣捣(将皮块置于石槽,加水和匀,二人各握一个揣捣锤子,往复揣捣,纤维全部分散如絮状)→打磵(磵即抄纸槽,将捣碎皮料倾入磵中水里,并加入“纸药”。磵两边各站一人,手持如手指粗的木杆,在磵中使劲搅拌,通称“打磵”,使纤维充分离解均匀,悬浮于水中)。
  3.抄纸工艺
  小纸一人单独操作,一日可抄一千张左右,抄大纸则需二人共同掌帘操作。
  4.烘纸工艺
  干燥方法有二,一是采用普通的烘纸火墙焙干,如书画纸、油衫纸、红辛纸等较高级品种用此法;二是比较低级的品种,将湿纸页刷于平滑的墙上,借日光晒干。

知识出处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出版者: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本书详细阐述了从造纸术发明前至清代中国造纸业的发展历程,包括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各历史时期的造纸技术革新与产业变化。通过对部分古纸的分析研究,揭示了造纸业的演变及其对文化传承的贡献。

阅读

相关地名

江西省
相关地名
玉山县
相关地名
永丰县
相关地名
上饶市
相关地名
铅山县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徽州区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吉安市
相关地名
深溪镇
相关地名
安徽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