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桑皮纸的生产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659
颗粒名称: 三、桑皮纸的生产概况
分类号: TS7-092
页数: 4
页码: 163-16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桑皮纸在造纸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产地主要集中于江、浙、川、陕、鲁、冀等地。历史上,桑皮纸曾被用于发行纸币,并衍生出多种名纸。现今,河北迁安一带的桑皮纸仍有生产,且其书画纸受到广泛赞誉,与泾县宣纸齐名。
关键词: 浙江省 桑皮纸 生产

内容

在皮纸类中,产量仅次于楮皮纸的首推桑皮纸。桑皮因受到“种桑育蚕”的地理和历史条件的限制,故它的产地分布和产量均受影响;桑树都是依靠人工种植,没有野生林。我国古代蚕桑业主要集中于江、浙、川、陕、鲁、冀等省的少数地区。用桑皮造纸始于何时不详,据近代从罗布淖尔出土的魏晋时期的古纸分析,认为早在第四、五世纪就已使用。详见第四章第四节。
  桑皮纸在历史上也占有很重要地位,曾有许多名纸出现,最早发行的纸币,就是用桑皮纸印制,自南宋以至元明,盛行一时,后来才为“楮币”取代。桑皮纸有“薄如蝉翼”的绵纸、线纸,特别强韧的蚕茧纸,以及明朝宫廷官纸局所制的镜面纸、磁青纸及其他宫笺,都是用桑皮纸加工的珍品。
  浙江分水县造纸家徐青,在明隆庆年(公元1567—1572年),制造了一种很薄而细匀的桑皮纸最为有名,后来各地都仿造,称为“徐青纸”。明时浙江还产一种长幅的桑皮纸,是采用“浇纸法”制成,特别长大,当时诗人王世贞有“丈八桑皮写秋色”的诗句。温州生产蠲纸,又称蠲糨纸,是一种很有名的桑皮加工纸,涂有胶矾、粉浆,两面加工砑光的白纸,宋、元、明时都列为贡品。蠲纸由于加工不易,产量较少,明朝廷为了扩大生产,在温州瞿溪设立官纸局,但加工不良,质量下降,新派来州官何东园是主管官员,深恐得罪朝廷,在洪武10—16年间(公元1377—1383年),竟谎称因水质已变,上奏请准停办。后来临安(杭州)有人仿造这种蠲纸,但质量难与往日温州产者媲美。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临安仿浆粉纸、谓之蠲纸,言以榔汁蠲之也。”榔汁就是槟榔的浆汁,由其种子榨出,与楮汁相仿,是一种乳白粘胶汁,用作涂布粉料的胶粘剂,又因含槟榔碱和鞣酸等,可以防蛀。
  浙江及其他种桑育蚕的地方,一年一度在秋季砍伐桑枝,剥其皮以造纸。民间书契用纸,官府的粮税、茶、盐引纸(票据),清查户籍,丈量土地的黄册,鱼鳞等都用桑皮纸。元明时期是桑皮纸鼎盛时期。安徽安庆所产的白榜纸(大桑皮纸),也是供应朝廷的贡品,明永乐初年规定,每年须进贡安庆白榜纸16800张,遇闰年则加派1400张(见《明会典》)。白榜纸原出于浙江常山,供科举考试课卷及榜示中举人名单。当时还有一种比白榜纸规格较小的龙历纸,也是一种桑皮纸,多供印刷历书之用。
  山东是我国古代桑皮纸重要产区之一,自明及清,桑皮纸产地多达十几个县,主要有青城、惠民、阳信、东昌、泰安、莱芜、蒙阴、沂水、临朐等县,所产的桑皮纸,在北方通称“毛头纸”,以青城、惠民、阳信等地产量最多。该地区处黄河流域,土地多沙质,盐碱颇多,种粮食作物欠宜,故居民多植桑造纸,兼收丝、纸两利。泰安产桑皮纸,在明未清初,遍及各乡,其他各县亦多利用沙荒地种桑,自明朝初年朱元璋下令各地广种植桑、棉、麻的政策推行以后,山东的桑蚕进一步发展,造纸业亦随之兴起,成为桑皮纸重要产地之一。
  河北迁安一带的桑皮纸,在明清之世,颇为兴盛,直至今日。国内其他地区继续产桑皮纸者,已不多见,惟有迁安的桑皮纸“硕果仅存”。迁安的纸业,起源于明朝中期,它是明朝政府在冀东大事垦荒植桑的成果,据有关史志资料综述,宋元时期,冀东北的迁安一带居民,多以游牧为主,经过辽、金、女贞等部落长期侵扰战乱,这些部落民族之间的战争,多施行杀、掳、抢的政策,以致长城内外,人烟稀少,地多荒芜。明初,大将徐达率数十万大兵北征,曾驻屯于蓟州、永平、山海关一线,因军粮供应困难,明朝廷乃有屯垦之决定,除兵士外,还从河南、江苏、山东、山西、安徽等地组织移民,并将一些罪犯遣送到迁安一带开荒造田,种植桑树。植桑养蚕的技术是由苏、皖等地有技术的移民传授,为这个地区的蚕业和造纸业奠定了基础。其后在明穆宗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名将戚继光北调镇守蓟州,驻防迁安县的建昌营和三屯营一带,戚将军对“植桑治沙”和“桑皮造纸”很为重视,特从山东盛产桑皮纸的东昌府调来一个县令并若干造纸工匠传授技术,遂使这个地区的纸业迅速发展。当时河北的满城、徐水等地也植桑造纸。
  冀东长城内的迁安、卢龙、昌黎等县自明朝中期建立原料基地后,桑皮纸产地日益扩大,而以迁安为最盛,成为冀东纸业中心。横贯境内的滦河、三里河流域,是纸业最集中地区。当地纸民为缅怀和纪念蔡伦发明造纸的功绩,在城南三里庄建一座祖师庙,有蔡伦塑像,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全县造纸工人在此举办盛大集会,隆重纪念造纸祖师蔡伦。据康熙《永平府志》载:“三里河在县东三里,……沿河一带至徐家崖、杨家崖、卢家堡四十余村,皆设纸坊,就河水沤洗桑皮,用以造纸,通货两京,商贾萃聚,大获其利,倍于田亩。”由此可见当地的纸业兴盛情况。近世迁安的机器造纸业虽有创立,但传统手工纸的生产,仍占重要地位,所产的品种很多,经过改进工艺技术,生产的迁安书画纸,受到书画家欢迎,有“南宣北迁”之誉,(即南方的泾县宣纸,北方的迁安书画纸)。
  迁安桑皮纸,往昔曾被人称为“高丽纸”,这是由于在元朝时期,高丽国(朝鲜)向中国朝廷进贡和销售高丽纸(桑皮纸),纸质优良,深受国人喜爱。迨迁安纸得到发展以后,纸品可与朝鲜所产匹敌,而国人由于习惯,故相沿以“高丽纸”称之。据《古书用纸》称:“高丽纸(迁安纸)类似朝鲜印书用纸,其名称可能来源于此。高丽纸产自河北迁安,色白质厚、有绵性、很坚韧,有明显的竖纹……”。迁安有些纸品,亦通称“毛头纸”,与山东桑皮纸同一含义,是因其纸“不修边幅”如红辛纸、呈文纸等仍保持其自然“毛边”而得名。
  迁安纸的主,要用途,除用于印书、写字、呈文状纸外,用于包装和糊窗的颇多,因其强韧耐破,用以包装货物代替南方的竹纸,草纸;特别是北方天气较冷,华北及东北广大居民,用迁安纸裱糊窗户,以避寒保暖,甚为普遍,在以往窗用玻璃还未普及以前,一直至建国以前用迁安纸裱糊窗户,已成为北方城乡居民生活必需的物品;此外用于迷信冥器也很多,冀东地区,民间办丧事,都用迁安纸扎纸幡、纸车、纸马、纸棺材、纸钱等冥器。

知识出处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出版者: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本书详细阐述了从造纸术发明前至清代中国造纸业的发展历程,包括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各历史时期的造纸技术革新与产业变化。通过对部分古纸的分析研究,揭示了造纸业的演变及其对文化传承的贡献。

阅读

相关人物

王世贞
相关人物
何东园
相关人物
赵与时
相关人物
朱元璋
相关人物
徐达率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罗布镇
相关地名
南宋乡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温州市
相关地名
临安区
相关地名
杭州市
相关地名
安徽省
相关地名
安庆市
相关地名
常山县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
青城镇
相关地名
惠民县
相关地名
阳信县
相关地名
东昌区
相关地名
泰安市
相关地名
莱芜区
相关地名
蒙阴县
相关地名
沂水县
相关地名
临朐县
相关地名
河北省
相关地名
迁安市
相关地名
东北镇
相关地名
蓟州区
相关地名
永平县
相关地名
山海关区
相关地名
河南省
相关地名
江苏省
相关地名
山西省
相关地名
建昌营镇
相关地名
三屯营镇
相关地名
东昌府区
相关地名
满城区
相关地名
徐水区
相关地名
卢龙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