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印刷术的发明促进纸业大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636
颗粒名称: 第五节 印刷术的发明促进纸业大发展
分类号: F426.83
页数: 3
页码: 132-134
摘要: 本文记述了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宋代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促进造纸业发展,宋版书装帧精致、纸墨精良,为后世所重。
关键词: 印刷术 造纸业 宋版书

内容

隋唐时期,文化繁荣,读书识字的人增多,单靠抄写书本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要了,因此,在隋末唐初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宋代的雕版印刷业已经相当发达,官刻、私刻大量历书、经书等方面的书籍。宋仁庆庆历年间(1041~1048年),毕升(?~约1051年)发明了更为进步的印刷方法,即活字印刷术。毕升用泥活字印刷,由于泥活字易破损,致使这种先进的印刷术没有很快推广。在13世纪以前,雕版印刷仍占主要地位,后来元代发明木活字、明代发明铜活字,使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日趋完善。
  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促进了造纸业的发展。实际上,印刷术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伴随着造纸业的发展。史称唐宋为造纸术发展的全盛时期,这与印刷术的大量用纸有直接关系。
  印刷术的发明和造纸业的发展,使宋代印书业更加兴旺。《郡书考索·后集》卷二十六载:景德二年五月戊申,宋真宗到国子监视察书库,当问到藏书数量时,祭酒邢昺对皇帝说:“国初不到四千卷,今日已增到十万多卷,经史正义皆备。40年间,藏书增加了20多倍,速度之快是惊人的。同时出现了浙江杭州、福建建阳、四川眉山等刻书中心,成就空前。据了解,目前外国较著名的大图书馆几乎都藏有中国宋版图书。
  宋版图书历来为中外学者所称道。有一套宋版西汉书,是宋真宗时刻印的,到乾隆年间已历800年,仍崭新如初。乾隆皇帝见后题云:“雕镌纸墨,并极精妙,实为宋本之冠。”卡特在《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中说:“现存最伟大、最优美的绘画,都是宋代传流到今的作品。”还说:“它们常为雕印艺术最完美的标本,在技术上是空前绝后的。”所说宋版书的“精妙”与“完美”,主要体现在下面五点:
  宋版书大多装帧精致。宋代徐度《欲扫编》说,南部王仲至所藏四万三千卷书,必取其紧慢厚薄适中的良纸装潢为册,有些还要用“涓素背之”。周密《癸辛杂识》推崇说:廖群玉九经本最佳,“其装褫以泥金为签”。藏书者不惜以丝绢、泥金等昂贵材料用以装裱,书册自然精致、美观。
  宋版书纸墨精良。至正二年仲冬三日,赵吴兴在《文选》二十三卷后作跋云:“霜月如雪,夜读阮嗣宋咏怀诗,九咽皆作清冷气,而是书玉楮银钩,若与镫月相映,助我清吟之兴不浅。”董其昌也作跋说:“至于纸质如玉,墨光如漆,无不各臻其妙,在北刊本中亦为上品。”乾隆皇帝也说:宋版《汉书》、《杜诗》“鼎足海内者也,纸润如玉”。有些书是用椒纸印刷的,长久保存完好无蛀。
  宋版书注意“板”与“纸”的巧妙结合。《考槃余事》云:“宋书纸坚刻软,字画如写,格外单边,问多讳字,用墨稀薄,虽着水湿燥无湮迹。开卷一种书香,自生异味。”这就使所印之书整洁、清晰,恰到好处。
  宋版书字体俊美,镂刻字体多仿书法大师欧阳洵、颜真卿、柳公权等人,其墨迹呈现出质朴、挺秀的风格,成为后世刻书的范本。
  孙从添在《藏书记要》中赞叹说:宋刻本“字画……古劲而雅,墨气香淡,纸色苍润,展卷便有惊人之处,所谓墨香纸润、秀雅古劲,宋刻之妙尽之矣。”宋版《资治通鉴考异》一书,乾隆皇帝题云:“是书字体浑穆,具颜、柳笔意”。从而,使读者久阅不忍释卷。
  宋版书有些品类小巧玲珑。南宋书坊也常常以刻小本书著称。小本称为“巾箱本”。“巾箱”是古时装头巾、文件的小箧,因书型特小,可装入巾箱,便于携带,故名。南宋戴埴《鼠璞》:“今之刻印小册,谓巾箱本,起于南齐衡阳王(萧钧),手写《五经》,置巾箱中。……诸王从而效之。今巾箱刻本无所不备。”所谓“无所不备”极言巾箱本版式多样,品种繁多。有长四寸、宽三寸的,如《尚书》等,;有长三寸一分、宽二寸的,如《〈纂图周礼)郑注》等;有的长三寸半、宽二寸半的,如京本《礼记》。“巾箱本”就是后来所说的“袖珍本”。清、民国年间多效仿之。如乾隆十三年姚培谍所刻刊的《世说》八卷,长仅一寸八分,宽一寸一分。
  另外,宋版书大都接近于原本,也是为世人所重的原因之一。
  由于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也大大促进了造纸业的发展。实际上,印刷术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伴随着造纸业的发展,史称唐、宋为造纸发展的全盛时期,这与印刷术的大量用纸有直接关系。唐宋之际,书肆日多,如雨后春笋。书肆如此之多,不是偶然的,是印刷术、造纸术双重发展的明证。

知识出处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出版者: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本书详细阐述了从造纸术发明前至清代中国造纸业的发展历程,包括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各历史时期的造纸技术革新与产业变化。通过对部分古纸的分析研究,揭示了造纸业的演变及其对文化传承的贡献。

阅读

相关人物

毕升
相关人物
邢昺
相关人物
徐度
相关人物
王仲
相关人物
廖群玉
相关人物
赵吴兴
相关人物
跋云
相关人物
阮嗣
相关人物
宋咏怀
相关人物
董其昌
相关人物
欧阳洵
相关人物
颜真卿
相关人物
孙从添
相关人物
萧钧
相关人物
郑注
相关人物
姚培谍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杭州市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建阳区
相关地名
四川省
相关地名
眉山市
相关地名
书坊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