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需求是发明造纸的动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577
颗粒名称: 一、社会需求是发明造纸的动力
分类号: TS7-092
页数: 5
页码: 41-45
摘要: 本文记述了社会需求是发明造纸的动力的情况。其中包括政治与军事的需求、文化与教育的需求、生产与生活的需求等。
关键词: 造纸 社会需求 动力

内容

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使文字与记事材料也需要随之发展;正如春秋战国时期简帛取代甲、骨、金、石、陶、瓦等笨重的书写材料一样,东汉时期出现植物纤维纸取代简帛同样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社会需求为发明之母,两汉建立统一的封建社会,中原安定;版图扩展,与西域、西羌、匈奴战争不断;政务日繁、书介弥盛;在政务、军事、文化、教育以及民间生产、生活等各方面所需要的书写材料数量不断增加。与此同时,文字字体也从小篆等古文向汉隶、章草等今文演变,以提高书写速度。
  (一)政治与军事的需求
  由于儒家理论符合封建统治的需要,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开始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使春秋时期产生的儒学著作在西汉后期的朝野上广为传播。朝廷置太学,设五经博士、博士员弟子等,人数逐渐增加至数千人。民间招生讲学、广抄经书之风盛行;据《汉书·儒林传》记载,“自武帝至平帝百有余年,传业者寝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至王莽执政,继续“为学者筑舍万区”。东汉光武迁都洛阳时,“其经牒秘书载之二千余辆”。《后汉书·儒林列传》序综述了东汉前期几朝帝后收集经典、修筑太学,建存书库的情况。至蔡伦入宫前的明帝永平年间,“复为功臣子孙、百姓末属别立校舍,搜选高能以受其业,自期门羽林之士,悉令通孝经章句;匈奴亦遣子入学。济济乎,洋洋乎,盛于永平矣。”东汉朝野读经、抄经需要的书写材料为之激增。
  其次,由于版图的扩大,官吏的增员,朝廷的文书奏表也随之增多。早在秦始皇时,皇帝每天要翻阅120斤重的公文简牍;汉武帝时东方朔上书用了三千片简,由两名壮汉抬进宫。蔡伦入宫前,京都朝官就有雇佣抄手专事抄写文书,班超就是为官佣抄书而发愤投笔从戎的。蔡伦入宫后,章帝为了提高书写文书效率,而提倡采用章草书写奏章。正是因为当时政务办公需要大量书写材料,皇帝阅读简牍也不胜其烦,所以朝廷才会对蔡伦发明植物纤维纸给以支持与奖励。
  在军事与外交方面,自汉武帝遣张骞出使西域及与匈奴作战以来,在西北设立大量军事关塞、烽燧、驿置等;从京都至前方不断有驿马羽书飞递,而前方关塞驻军也大量需要记事材料。近代从居延、敦煌等烽塞遗址出土大量汉简,年代从西汉武帝至东汉安帝,大部分与军事有关。而蔡伦于105年献纸后,在额济纳河沿岸烽燧遗址竟出土了109~110年的有字残纸,说明当时前方使用笨重的简片记事与供应已不胜其烦,驿马驮载数量也受限制,所以蔡侯纸问世后,很快被西北前线所采用。在蔡伦入宫前两年,班超出使西域,初置西域都护。此后与西域诸国使节交往频繁,前线大批屯戍驻军与被徙刑徒也需要与后方亲属通信,简重帛贵限制了书信的传递,蔡候纸的发明为官方与民间的通信解决了急需;从悬泉置遗址出土的简帛与纸写的书信实物说明了这一需求情况。
  在法律方面,最早写在竹简上的刑法称竹刑。秦汉为巩固统治,制定了各种律令向全国颁布,悬泉置等地遗址就有司法律令、诏书的汉简出土。
  (二)文化与教育的需求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者已开始用简牍著书立说;两汉社会已有士、农、兵、工、商之分工。成书于蔡伦入宫后的班固《汉书·艺文志》记录了当时存世的诸子十家图书的目录,由于造纸和印刷术尚未发明,这些古代著作后来大多亡佚。从史书记载与出土文物证明,当时已有兵法、律令、农书、药经、病方、历书、气象、算术、考工、史志等各类著作。这些古代实践知识的总结与记录深受朝野所珍视,不断有人抄录保存与传播。东汉初期几朝皇帝收集民间存书,建设存书库;当时北宫白虎观、南宫云台及东观等处都是存书讲学之所。由于书籍的增加,存书库的不断膨胀,简片因绳断脱落,简重帛贵的矛盾日益严重。
  由于朝廷向民间征召文人为官,设博士、良史、明经、茂才等职,使读书成为晋升之途,激发了社会上办学讲经之风。《后汉书·王充传》就记载当时首都洛阳市肆上已有用简帛抄写的书,作为商品出售。班固先为校书郎,因私撰《汉书》才被朝廷所赏识。《说郛》卷三十五记载:“江淮人宋术应明经举,元和初为盐铁院书手。”著有《说文解字》、《五经异义》等书的许慎,当时人称《五经无双许叔重》。被章帝诏入宫中讲学的贾逵,其所著‘经传义诂’及‘论难’百余万言。”张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才高于世。”上述这些学者均与蔡伦同代,就学于发明造纸之前,可知当时社会文化教育所需书写材料之多。
  就在蔡伦发明造纸前夕,社会上又有许多大型著作问世:如班固《汉书》120卷,80多万字;王充《论衡》85篇20多万字;以及《白虎通义》、《说文解字》等。《汉书》、《论衡》分别详细记载了西汉与东汉前期的历史事件与自然科学成果,包括制造与使用笔、墨、简、帛,而唯独没有提到纸。《后汉书·王充传》记载他写《论衡》时,家中“窗户、墙洞遍置笔札”。还有些文献记载古代编写简策兼备刀、笔、铅、椠,说明用简著书极为辛苦。
  对东汉前期社会上办学发达的情况,《后汉书·儒林列传》有一段叙述:“自光武中年以后,干戈稍戢,专事经学,自是其风世笃焉。其服儒衣、称先王、游庠序、聚黉塾者,盖布之於邦域矣。若乃经生所处,不远万里之路,精〓暂建,赢粮动有千百,其耆名高义开门受徒者,编牒不下万人。”急剧增长的文化教育需要大量的书写材料。
  由于社会文化水平的普及提高,东汉朝野撰史之风很盛。除了官修《东观汉记》之外,民间也在编写;唐刘知几《史通》记载:“降及东京,作者弥众,至如名邦大都,地富才良,高门甲族,世多髦俊,邑老乡贤,竞为别录;家牒宗谱,各成私传。于是笔削所采,闻见益多;此中兴之史,所以又广于前汉也。”全国各地编写史志,所需书写材料也为之增多。
  (三)生产与生活的需求
  推动社会进步靠生产力的发展,政治文化教育的基础是经济水平;工农业生产与人民生活也对书写材料产生需求。东汉前期的社会基础,虽然还是男耕女织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小农经济,但手工业已经有冶铸、煮盐、酿酒、调药、筑仓、造船、蚕织、农具、兵器等行业,其中盐铁属官营,同时至少已有30多个商业行业。各行各业已出现记录生产方法与经验的著作,并在民间广泛转抄。
  战国时代的《周礼·考工记》就记载有手工生产工艺,如铜镜的金属配比与铸造方法等。秦代吕不韦组织编写的《吕氏春秋》,其中《上农》、《任地》、《辨土》、《审时》等篇,就有各种农作物的耕作科学。西汉刘安组织编写的《淮南子》有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其中《氾论训》记载纺织;《时则训》、《齐俗训》等则记载农时、气候、风力测量等。西汉末期的《氾胜之书》总结了陕西关中地区的农业与蚕桑技术。东汉的《九章算术》则以妇女织布速度作为算题。
  古代记事材料的出现最早就是从记录农、牧、渔业和纺织业生产开始的;《诗经》已经记载蚕桑、织染与沤麻、煮葛;《史记》与《汉书》也为《货殖列传》、《平准书》、《食货志》等经济内容立传作志。发明造纸之前,记载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著作要在民间扩散流传,也同样遇到简重、帛贵的矛盾。
  在人民生活方面同样需要价廉轻便的书写材料;特别是东汉人口增加(和帝时已超过5325万人),丝织品价格昂贵(汉代每匹宽2.2尺长4丈,每尺相当于今日23.1厘米,缣每匹值600余钱,白素值800余钱,相当于当时6石即720斤米价);而用缣帛书写又与民间穿衣争原料。
  人口的增加与流动,首先对医药与通信的书写材料提出需求;从许多汉代遗址的考古发掘中都发现有医书、药方和书信的竹简。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大量简牍中有医药简200枚,还有帛书《五十二病方》。1972年在甘肃武威也出土了医药简牍。悬泉置遗址除出土医方简外,还发现了由皇帝颁诏的医药方壁书,说明抄录医方是社会上的普遍需求。
  农业生产与人民生活普遍需要的还有历书,这也是古代文献记载与出土实物较多的书写品。古代历书的发行量最广,并经历代不断修正颁行,就在蔡伦献纸前20年,由编䜣李梵创制的《四分历》,开始在全国颁行。因此,民间也需要较多抄写历书的书写材料。
  综上所述,东汉前期社会存在着对质优、价廉、轻便、量多的书写材料的迫切需求,所以植物纤维纸的发明或迟或早总会应运而生。至于为什么会是东汉中期皇朝尚方令蔡伦所发明,则是由蔡伦主观条件与当时客观环境与物质条件等所决定。

知识出处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出版者: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本书详细阐述了从造纸术发明前至清代中国造纸业的发展历程,包括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各历史时期的造纸技术革新与产业变化。通过对部分古纸的分析研究,揭示了造纸业的演变及其对文化传承的贡献。

阅读

相关人物

董仲舒
相关人物
蔡伦
相关人物
李梵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敦煌市
相关地名
南宫市
相关地名
东观镇
相关地名
陕西省
相关地名
长沙市
相关地名
甘肃省
相关地名
武威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