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缣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569
颗粒名称: 五、缣帛
分类号: TS7
页数: 3
页码: 31-33
摘要: 本文记述了缣帛为古代丝织物,用于制作衣物及记事材料。古人用缣帛写书、作画,绘制地图,发布文告。另有“赫蹄”、幡纸等记事材料,均属缣帛之类,非植物纤维纸。缣帛在古代社会具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 造纸术 发明 缣帛 记事材料

内容

缣,双丝织的微带黄色的细绢。古人也把帛称为缣。因此,缣帛就是丝织物的总称。
  古时候,缣帛的主要用途是制作衣服,但那时候没有纸张(植物纤维纸),人们便把缣帛作为记事材料使用,称之为“纸”,这正如《后汉书·蔡伦传》所说的那样:“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帛作为记事材料是其重要的用途之一。
  帝王理政用缣帛记事。另外,帝王还要用竹、帛发布文告,以令天下。还用缣帛绘制地图,如在战国楚墓中发现三幅用缣帛绘制的地图:地形图,驻军图和城邑图。这些都反映了古代帝王利用缣帛的情况。
  古代用缣帛写书、作画。1942年在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墓出土缯书有文字与图画,后被盗至国外;1973年又得到《人物御龙帛画》一幅。1971年至1974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发掘的湖南长沙马王堆的三座汉墓中,发现一批帛书,有两种《老子》的写本;(一为帛书《老子》甲本,一为帛书《老子》乙本,见图2-6)《五十二病方》等(均在三号汉墓)。此外还有《战国策》及天文、历法等,内容,总字数在十万字以上。三幅帛画,其中一幅绘有一个身材修长的女子,侧身合掌而立,上有凤夔飞翔。这些用缣帛画成的画幅,都表现了极高的艺术性。随着书写、绘画艺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在织造和使用缣帛上也有了新花样。《流沙坠简·二器物类》上说:“任城国亢父织缣一匹,幅广二尺二寸,长四丈”。说明当时缣帛材料已有一定的规格要求。在这个时期中,已有专门用于书写的缣帛,上面往往织上或画上红色或黑色的竖线,作为书写时的行界,人们称之为“朱丝栏”或“乌丝栏”。简书中间有缝隙,不适于搞插图,就用缣帛来弥补其不足,也就是说,用竹简、木简书写文字,用缣帛配插图。
  古时用缣帛写的信函,也称“帛书”。《汉书·苏武传》载:“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系有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缣帛还可用来制作幡信。《说文·序》在谈“新莽六书”时说:“六曰虫书,所以书幡信也。”段玉裁注说:“书幡谓书旗帜,书信谓书符节。”1979年甘肃居延水金关遗址发现了一件“棨信”,其长21厘米,宽16厘米,上面有系,正面墨书“张掖都尉棨信”六个虫书字。1959年甘肃武威出土一件“铭旌”,这是古代幡类之一。《仪礼·土丧礼》上说:“为铭名以其物,亡则以缁、长半幅,䞓末长终幅,广三寸,书铭于末日某氏某之柩”。郑玄注:“铭,明旌也。杂帛为物,大夫士所建也”。
  古人除了能在缣帛上写字作画外,还能在缣帛上织绣美丽的花纹和图案,如汉代对鸟菱纹图案、云纹绣图案、锁锈图案、长寿绣图案等等。
  再说一下“赫蹄”、幡纸这两种记事材料。这两种材料也是缣帛之属。《汉书·外戚传下》提到“赫蹄”,说:“武发箧中,有裹药二枚,赫蹄书”。应劭释“赫蹄”为“薄小纸”关于“赫”字《说文》说:“赫,大赤也”。孟康注解:“蹄犹地也,染纸索会,赤,若今黄纸也。”说明是一小方染红的绢帕。宋赵彦卫说:“赵石传所云‘赫蹄’者,注云薄小纸,然其实,亦缣帛”。关于“幡纸”,史书上有“幡纸代简”之说。《古今字诂》云:“古之素帛,依书长短,随事裁绢,枚数重沓,即名幡纸”。既然幡纸是由绢切裁而成,因而也就是缣帛。所以,不论是“赫蹄,”还是幡纸,都不是植物纤维纸。

知识出处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出版者: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本书详细阐述了从造纸术发明前至清代中国造纸业的发展历程,包括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各历史时期的造纸技术革新与产业变化。通过对部分古纸的分析研究,揭示了造纸业的演变及其对文化传承的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