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云南其他民族的手工造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云南少数民族手工造纸》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304
颗粒名称: 五、云南其他民族的手工造纸
分类号: TS75;F426.83
页数: 9
页码: 61-69
摘要: 本文是一篇介绍云南多个民族手工造纸技艺的文化类文章。文章详细描述了云南中甸藏族喇嘛教纸本写经的背景和造纸需求,以及顺宁、腾冲等地多民族的手工造纸技艺和特色。
关键词: 手工造纸 少数民族 云南

内容

云南的中甸广泛分布着藏族,其宗教信仰为喇嘛教,有喇嘛教纸本写经。清余庆远在《维西见闻录》中说:中甸藏族“喇嘛家以藏佛经为富,皆古宗字,来自西藏,曰蕃藏部,二百余函,多藏至三四部,皆缯帙锦缄,髹椟金饰。其学即习佛经,字如鸟迹篆,自左至右横书之”。可见,清代时,中甸地区的经书就已非常多,并相当考究,推知当时对手工纸的需要量是很大的。据中甸松赞林寺的喇嘛说,大多数藏文写经用纸来自于西藏。但据民国时期的《中甸县志稿》记载,过去中甸也是产手工纸的,“纸工亦仅能造草纸及缮写藏文之树皮纸”。所以,当时除了生产竹纸外,还能生产用于藏文写经的树皮纸。又据白地纸传人和志本东巴说,纳西族造的一部分白地纸也用于藏文写经。
  今天我们在中甸的藏传佛教的寺庙中见到的写经纸有厚的和薄的两种。厚纸推测是来源于西藏或中甸的白地纸,即用瑞香科植物所造的纸;薄纸明显是绵纸,应来源于白族或其他民族的构皮纸。这些经书纸有些还经过晒金等工艺,非常考究,并有浓厚的宗教氛围。
  云南的顺宁(治所在今凤庆县)历来有发达的手工造纸,这里的民族成分很复杂(有彝、汉、傣等族),顺宁的各族人民生产的手工纸有构皮纸和竹纸,康熙《顺宁府志》说:顺宁产“构皮”,光绪《续修顺宁府志》说:“构,一名榖,其皮可造纸”。据民国《顺宁县志稿》记载:“顺宁造纸业分白纸、草纸及冥钱等种,白纸业缘起于清光绪初年,龙泉街民杨琨至鹤庆学习,归而传授制造,相沿至今,出品及方法未变,至中和村及勐右、东西两山多制冥钱,清永村则制粗草纸,其缘起未详。”说明顺宁造的手工纸有构皮纸(“白纸”)和竹纸(“草纸”)两种,其造纸业是在清末时向鹤庆的白族学来的。
  民国《顺宁县志稿》还记载了顺宁的手工纸制造方法:“楮皮(即构皮)经蒸煮浸渍手续后(浸渍需石灰),纤维软化,及放缸内,以竹帘荡抄,即成白纸。草纸制法大致相同。冥钱则加穿扎手续。”这确是鹤庆构皮纸的制法。“整个纸面并不平整,需用光滑石块或螺壳等碾磨纸面,把纸面凸凹不平的地方磨平,使之光滑、平整,纸张可单面砑光,也可双面砑光。因此白纸有单纸及双纸之别。”这种砑光方法又不同于鹤庆纸的制法,其双面砑光的方式是中国内地在宋代出现的一种方法,民国叶德辉在《书林清话》卷六中曾转引明代人的话,说有些宋版书两面可印字,“其纸极坚厚,背面光泽如一,故可两用”①。顺宁的白纸(即绵纸)年产达数万刀,草纸的数量则更多。1930年,顺宁龙泉的绵纸在巴拿马世界博览会上曾获铜质奖。
  现在,凤庆仍然是云南手工纸的主产县之一,特别是诗礼乡的竹纸生产,细腻柔软,吸水性强,在云南的竹纸中有很高的声誉,曾远销浙江、江苏等省和缅甸。
  腾冲一带也是多民族聚居地,各族人民自古以来亦有较发达的手工造纸,用竹子及一种被当地人称为小构树(又称柳构)的原料制造,这是一种相当优良的造纸原料。道光年间的《腾越州志》卷三记载:“纸出小西练,有双抄纸,较为坚实。”光绪《腾越厅志》卷三也说 “纸出小西界头 ”。这种称为“小构树”的实属瑞香科植物(云南省设计院的王诗文先生分析为瑞香科滇结香),这和西藏的造纸原料相似,但腾冲用抄纸法造纸则和西藏的浇纸法不同,所以腾冲的造纸术另有其它来源。据民国《腾冲县志稿》记载:“清初,江西人到腾制造白纸。小西人学得此艺,凤鸣因产构皮,亦多习此,土纸与白纸同时发明,曲石、瓦甸产竹最多,亦能仿造。”据说,腾冲县的观音塘的绵纸生产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并以制朝靴底(厚壳纸)而闻名。
  现在离腾冲70公里的界头仍进行构皮的土法造纸,据笔者1996年11月在腾冲调查所知,其规模很大,是除鹤庆外云南最大的手工纸生产地,造纸的构皮原料由滇缅边界的傈僳族提供,步骤与鹤庆六合的构皮纸造法相同,很可能也受到鹤庆造纸技术的影响。界头在历史上还生产纸质雨伞,如道光《腾越州志》卷三说:“雨伞,界头出。”
  而现在的腾冲宣纸则是在原来腾冲构皮纸的基础上,经过不断改进工艺,提高了产品质量,已具备类似安徽宣纸的各种特点。
  至于云南的汉族,则能造手工纸的甚多,以下列举二个我们调查到的汉族地区的手工造纸来说明:
  1.罗平县板桥的构皮纸生产
  罗平板桥募补村一直有构皮纸制造业,这个村离罗平县城约30公里,离板桥镇约5公里,全村200户,主要经济作物是烤烟和菜籽。造纸的约50户人家,平时只在11月至次年1月时抄纸,作为一项副业。
  村民说,他们的祖籍是四川,数百年前迁来此地。所以,他们的造纸方法可能是直接从四川传来的。附近贵州盘县汉族的构皮纸制造方法也与募补村的相同,究竟谁影响谁,目前还不清楚。
  1998年5月我们赴募补村调查手工造纸时,很不巧,正是农忙季节,村民们都没有造纸,只有几个纸工正在浸泡构皮,一排排的抄纸石槽都空着。所以1998年12月我们再次来到募补村,进行了第二次调查,12月份正是募补村造纸的旺季。
  该村不产构皮,构皮是从附近的彝族、瑶族和白族那里买来的。一般买的是春构皮,这种构皮比较嫩,秋构皮则比较坚硬难用,称为火烧皮。
  其造构皮纸的步骤如下:浸泡 —加石灰 —蒸煮 —洗涤 —二次浸泡 —舂碓 —打槽 —抄纸—压榨 —晒纸 —揭纸。
  (1)浸泡:把买来的构皮浸泡,夏季3天,冬季4天,直到构皮料在沟里泡软,并散发出臭味。
  (2)加石灰:把构皮料取出,扎成一把一把的,再放入池中,加上石灰和大碱,每100公斤料加入25公斤石灰,半公斤大碱,再浸泡一夜的时间。
  (3)蒸煮:把构皮料从池中涝出,放入窑中,窑的外围仅用塑料薄膜包裹。用柴蒸煮2~3天,若用煤则蒸煮3~5天,一次最多可蒸煮1000公斤干构皮,这些纸料够抄一两个月。蒸煮时用泥巴抿紧窑口,直到外皮发软并容易脱落为止。
  (4)洗涤:用木棒把料一一挑出来,在沟里将石灰和大碱洗去,主要用脚力揉踏去掉石灰,再把料放到一块石板上,用脚搓,把黑皮去掉。
  (5)二次浸泡:再把料放入流水中浸泡3天,使料充分发软。然后可以捞起,用手去掉杂质。
  (6)舂碓:此时料已经呈白色状态,就放到脚碓上舂,一般两人操作,约10多分钟舂好一团,然后用刀把料切成1~1.5寸长。再用纱布包起,放到流水中洗。
  (7)打槽:把纸料放入槽中,加上清水和滑药(滑药为沙松树根汁),然后用竹棒猛烈搅拌,使纸料充分悬浮和均匀。
  (8)抄纸:这时可用竹帘抄纸,抄纸的技术关键是先向前挖,使水前淌,抬平,再向后挖二道,让水后淌,使之出现较厚的“纸领子”。然后再把竹帘扣在木凳上。
  (9)压榨:傍晚收工时,不管抄了多少纸,都进行压榨,压榨的方法与白族的白绵纸压榨方法相同。
  (10)晒纸:把纸拿回家后,贴到木板上晒,纸一张错一张地贴,每张约错0.5厘米,一般天晴晒一天,天阴晒2~3天。晒干后揭下,以60张纸一刀叠起(过去是80张一刀),此时造纸过程完成。这种白绵纸的幅度为长45厘米、宽45厘米。
  纸工说,每50公斤构皮可抄造出3600张绵纸。一天可抄1200~1500张,每张纸可卖8~9分,扣除成本,造纸期间一天的纯收入约20多元。
  这种绵纸,虫不蛀,但与鹤庆的白绵纸相比,白度较差,韧性也不够,这里的水质很差,远不如鹤庆各造纸村的水质。据我们调查,这里造构皮纸的方法及各个工序步骤与鹤庆造白绵纸的方法和步骤有相当大的区别,特别明显的是,募补村所用的活动式竹帘的帘框上没有边柱,无需拆帘,所以,抄纸时没有固定帘子这一道工序。纸工说,用这样的竹帘抄纸,速度可以更快些。但据我们观察,在石槽上需要放上一根长竹棒起压边的作用。
  在方法上,与鹤庆造白绵纸相比,步骤较简单,浸泡的时间也很短,并且没有抹灰、二次蒸料等步骤,而蒸纸料的窑仅用塑料薄膜包裹构皮,也是募补村造纸的一大创新。另外,募补村还使用双纸帘,一次可抄两张纸,提高了生产效率。在鹤庆,我们则未见此种抄纸方法。从习俗来说,这里仅男子抄纸,而鹤庆白族则是男女都可抄纸。
  民国时期,募补村的白绵纸大多用于写字,也用于糊窗子。现在一般用来做冥钱、爆竹的引线和包装用纸。还作为人去世后的垫棺纸。染上各种色彩送亡灵或扎花圈也常用这种绵纸。在清明时节和农历十月,这种绵纸还做成小旗子插在墓上作祭祀。总之,这种绵纸很深地渗透入当地人民的生活。
  罗平附近的几个县都来买募补村的绵纸,有布依族、白族、水族、苗族和彝族等,其中以布依族为多。
  过去造纸的蒸煮过程用柴烧,由此导致附近山上不仅树被砍光,连刺也被砍光了。现在改用烧煤,山上又长出了树,使林业资源得以保护。
  2.西畴县坪寨汉族的竹纸制造
  云南汉族的竹纸制造很多,例如武定县、富民县的竹纸,富源县老厂乡的拖竹纸都较有名,以下我们以文山州西畴县坪寨的竹纸制造为例进行介绍。
  坪寨是离西畴约40多公里的一个乡,这里有约3000多户人家,10000多人,其中造竹纸的人家有300多户,分布在各村寨中,我们主要调查了坪寨乡上新寨的竹纸制造。
  坪寨盛产各种竹子,有吊竹、水晶竹、苦竹、绵竹、大兰竹等。造纸的竹料生长3个月就砍。1998年5月我们去调查时,不巧也是农忙季节,未亲见造纸,只看到一些沤竹、捂料的工序,所以我们进行了询问调查,当地纸工告诉我们其造纸的步骤如下:
  (1)沤竹:把砍回来的竹料浸泡在池子中,在料上涂上石灰,一层料一层石灰地涂,100公斤料用10公斤石灰,泡半年的时间。
  (2)捂料:把料从池中取出,用草或巴蕉叶捂起,令其 “发汗 ”,即进行堆集发酵。约一个月的时间,再加入水泡6~7天。
  (3)舂碓:把料放到脚碓上舂,每2~3小时舂一次,约一天把料舂完。
  (4)加纸药:把料放入池中,加上泡了一天的纸药,100公斤料用9公斤滑药,纸药为仙人掌或藤子滑药。再加入清水,用竹棍搅拌均匀。
  以后抄纸、压榨、揭纸、刮纸、晒纸与麻栗坡银厂的瑶族造纸相同,技术上也是没有蒸煮过程的生料法。以后每20张纸为一刀叠起,每刀纸可卖0.4~0.5元。
  据调查,每80公斤竹料可抄造3000张纸,当地人过去写字都是用这种草纸,现在除祭祀用外,红、白事挂礼等民俗中还用这种纸。当地的苗族、壮族、汉族都买去作为祭祀的用品。据乾隆《开化府志》卷九记载,当地壮族称纸为“洒”。在壮族的三月三祭农节、六月六郎节等节日中都要烧去大量的草纸。当地每户汉族每年用于祭祀的草纸约有50刀,即1000张纸。
  以上是云南汉族手工纸的情况,至于云南生产机制纸,则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1922年,云南造纸厂(在昆明螺蛳湾)开始使用蒸汽机、冲料机、搅拌机等,引入了现代设备。1940年,云南的实业家缪云台、褚凤章等人再次发起筹建机制厂,定名为云丰造纸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厂,设在海口中滩,主机系购买上海造纸厂生产的幅宽1092毫米的单网单缸造纸机,日厂50~60令,蒸球、打浆机等配套设备由省内自制,1941年10月正式投产,从此开始了云南机制纸的生产。

附注

①叶德辉:《书林清话》,长沙观古堂刻本,1920年。

知识出处

云南少数民族手工造纸

《云南少数民族手工造纸》

出版者:云南美术出版社

本书入研究了云南少数民族的手工造纸技术,从云南古代的手工纸开始,详细介绍了白族、彝族、纳西族、傣族、哈尼族、瑶族等云南少数民族的手工造纸技术及其特点。

阅读

相关地名

云南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