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8世纪法国和美国如何引进中国技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275
颗粒名称: 一 18世纪法国和美国如何引进中国技术
分类号: F416
页数: 4
页码: 588-591
摘要: 本文记述了18世纪后,欧洲造纸业因原料短缺和工艺问题面临危机。此时,中国造纸技术受到关注,欧洲人开始寻求中国造纸技术的信息。杜尔阁等人士向访华归来的中国人询问技术细节,并购买了中国纸帘、原料和纸样寄回法国。这些举措为欧洲造纸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帮助,推动了欧洲造纸业的近代化进程。
关键词: 造纸技术 传播 第二阶段

内容

18世纪以后,随着欧洲经济、科学、文化教育和印刷业的发展,社会上耗纸量与日俱增,由于单一生产麻纸,使原料破布的供应严重短缺,各国纸厂普遍面临原料危机,许多厂家纷纷倒闭,威胁着造纸业的进一步发展,也殃及印刷业。人们在探索是否可找到代替破布的其他造纸原料,纸厂也在设法抄造大幅平滑纸,以满足市场上不断增长的需要,并在相互竞争中推出新产品。因原料和工艺问题引起的纸价上扬局面得不到控制,为降低成本,除改换原料外,还要改革现有工艺。改善造纸现状是当时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一致关切的问题,就在这时欧洲人将目光投向造纸业经久不衰的中国。中国之所以被引起注意,也还由于18世纪欧洲大陆掀起的“中国热”正在势头之上。
  有心人开始查阅有关中国的著作和中国书的译文,询问访华归来的旅行者或访问侨居欧洲的中国人,以期获得造纸技术信息。有关中国著作中及在华耶稣会士发回的通讯中,不少地方谈到中国造纸,尤其巴黎刊行的《中华帝国通志》(4卷,1735)①、《海外耶稣会士书信集》(34卷,1702~1776)②和《北京耶稣会士有关中国纪要》(16卷,1776~1814)③等书,成为获得中国知识的宝库。例如《中华帝国通志》卷二引宋人苏易简(958~996)《文房四谱》(986)卷三《纸谱》,介绍中国以不同原料造纸时说:
  苏易简《纸谱》云:蜀纸以麻为之,唐高宗敕命以大麻作高级纸以写密令。福建以嫩竹造纸,北方以桑皮造纸,浙江以稻麦杆造纸,江南以树皮造皮纸,更有罗纹纸,湖北造者名楮纸④。
  欧洲读者读后,立刻会联想产生用其他原料造纸的念头。从中国获得技术信息的最典型人物,是1774~1776年任法国财政大臣的经济学家杜尔阁(Anne Robert Jacques Turgot,1727~1781)。他在任利摩日(Limoges)州州长期间(1761~1774)读过有关中国作品,对中国造纸已有初步了解。为发展法国造纸业,这位州长率先采取措施引进中国技术。正好1754(清乾隆十九年)北京二青年高类思(1733~1780)和杨德望(1734~1787)赴法留学,在高等学校修读自然科学,学成归国之际,1765年杜尔阁来巴黎与他们会面,面交52项有关中国问题,希他们返华后帮助解决①,其中几项与造纸有关,如①中国编制抄纸帘的材料和技术,希望提供实物样品,以便仿制;②造纸所用各种原料种类,希望得到这些原料的实物标本及用诸种原料所造的各种纸样,以便试制;③中国如何抄造8×12尺大幅纸,如何荡帘入槽,又如何将湿纸从帘上揭下而不致破裂;④希望得到300~400张适于铜版版画印刷的6×4尺幅面的皮纸纸样,以便仿制。
  杜尔阁提出的这些问题都是当时法国和欧洲其他国家急切要解决的,他们把解决这些问题的希望寄托于中国,果然没有失望。1766年高类思、杨德望回到中国后,就利用离法前路易十五(Louis XV, leBien-Aime,1710~1774)国王赠给的年金1200里弗尔(livres),购买杜尔阁所希望得到的中,国纸帘、各种造纸原料标本及纸样,连同技术说明材料,通过商船寄运到法国,使该国首先获益。
  为使读者了解杜尔阁向高、杨二青年所提问题的具体内容,我们选某一部分翻译于下:
  (31)要造一张纸,需用一种将纸浆摊开成型的纸模,即抄纸帘。中国人不像欧洲那样用黄铜粗丝编成帘面,而用从藤条抽出的纤维(按:应当是用细竹丝)编帘。据说以这种方法抄纸,可使纸面更加平滑。希望得到一个中号的抄纸帘。
  (34)……我们想得到二三里弗尔(livres,相当1~1.5公斤)各种各样的造纸原料。要将其用槌打碎,放入罐中,而且要加以干燥。包装后要附加正确的标签。所寄各种原料的量要足以保证用它试制各种纸之用。至于竹料,请寄来原物和制浆时各阶段的样品。
  (35)请附寄用诸种原料制成的各种纸的样品。
  (36)我们造纸时,将纸浆摊在纸模上以成型,然后将湿纸转移到布上以吸收其水份。在欧洲使用称为法兰绒(flanchet)的厚羊毛布来达到这一目的。中国很少用这种毛布,那么将湿纸从帘上取下后放在什么材料上呢,是绢布还是棉布,还是用其他某种材料的布,希望得到一枚制上等纸所用的这种新布(按:中国从不用任何布垫湿纸,而是将湿纸直接层层摞起)。
  (38)请详细说明造长一丈二尺、宽八尺大幅纸的工艺方法,如何在纸槽中荡帘,使纸浆分布于帘上,又如何从槽中提起纸帘。如何将帘翻转过来使湿纸不发生卷曲,并将其摊放于布上,又如何将这样大幅纸揭下来、再将其摊开而不发生破裂,最好加以详细说明。
  (39)希望二位寄来一百或二百张长六尺、宽四尺的最好的纸。如果这种纸适于铜版印刷,我们有意试制。我们只要皮纸,不要竹纸,最好寄来三百至四百张皮纸。纸放在包装箱内时,不要折叠,尽可能按原样平放①。
  法国人在18世纪向中国学习造纸技术这一事实,甚至还成为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札克(HonorédeBalzac,1799~1850)作品中的创作题材。他的小说《破灭的幻想》(LesIllusionsPerdues)发表于1843年,但反映的事件发生于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初。小说中主人公大卫·赛夏(DavidSéchard)是造纸技术家,有两项奋斗目标:一是试用其他植物原料造纸,以代替日益昂贵的破布,或以其他原料与破布混合制浆,以降低麻纸生产成本;二是试验将胶料配入纸浆中,代替成纸后逐张施胶。这正是欧洲造纸业普遍面临的两个问题,但在中国早已解决。大卫阅读有关中国作品后,以中国纸为模仿对象,在中国技术思想影响下以草类、芦苇为原料从事造纸试验,又试用浆内施胶技术,终于成功,后遭奸商暗算而放弃其发明专利,使他科学研究的幻想破灭。
  对大卫产生影响的中国著作,据笔者考证,包括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的《天工开物》(1637)②。但侵吞大卫研究成果的法国厂商,用其方法“造出一种廉价的纸,和中国纸品质差不多,书的重量和厚度可以减去一半以上”③。巴尔札克写道:
  自从有了大卫·赛夏的发明,法国造纸业好比一个巨大的身躯补足了营养。因为采用破布以外的原料,法国造的纸比欧洲任何国家都便宜④。
  当然,这个大卫不一定实有其人,但法国和欧洲现实生活中这类人肯定是有的。
  如果说杜尔阁代表引进中国造纸技术的西方政界人物,那么富兰克林(1706~1790)可说是号召西方采用中国技术的科学界人物。1788年6月20日,曾任驻法大使(1776~1783)的美国开国元老和科学家富兰克林在费城向相当于美国科学院的美国哲学会(AmericanPhilosophicalSociety)会议上宣读一篇论文,题为《论中国人造大幅单面平滑纸的方法》。论文于1793年发表于《美国哲学会会报》上。这篇论文郑重表达了18世纪的欧美人在造纸技术方面要向中国人重新学习的普遍愿望。文内首先讲欧洲通用的造纸方法,并批评这种方法手续繁杂,重复无谓的劳动,浪费工料与工时。与此相比,中国人的方法显得极其简便而有效。他接着介绍中国造大幅平滑纸的方法。
  我们将其所述概括于下:将纸浆放在大纸槽中,以大幅竹帘抄纸,帘床系以绳,绳的另一端固定在天花板上,此即“吊帘”,为的是荡重帘时操作省力,而由两名纸工协调荡帘。如欲施胶,则将施胶剂直接配入纸浆中,抄出之纸便具同样效果。待帘面多余水从竹帘空隙流出后,再由二人将湿纸用刷子刷在光滑的烘墙上烘干,不必再逐张砑光,纸已单面平滑。富兰克林写道:
  中国人便这样制成了大幅平滑的施胶纸,从而省去了欧洲人所用的很多操作手续⑤。
  他说,中国人用简练的工艺所造的纸长4.5、宽1.5埃尔。埃尔(el)为英国古尺名,1埃尔=45英寸=114.3厘米=3.43华尺,换算后上述中国纸为5.14×1.71米。虽然所述若干细节不全准确,但介绍造大幅平滑施胶纸的原理是正确的,这就为欧美纸工拓宽了思路。富兰克林这篇论文旨在希望人们摆脱欧洲传统技术影响,“按中国人的方式造大幅单面平滑施胶纸”,正体现他的远见卓识。

知识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利用最新考古发掘资料,对出土文物的检验、传统工艺的调查研究和中外文献的考证,系统论述中国造纸及印刷技术的起源发展以及外传的历史,从而揭示出中国“四大发明”中两项发明的系统历史。全书共三编十七章,内容深入浅出,资料翔实,别具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苏易简
相关人物
杜尔阁
相关人物
高类思
相关人物
杨德望
相关人物
杜尔阁
相关人物
巴尔札克
相关人物
大卫·赛夏
相关人物
宋应星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