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中国与欧洲造纸技术的比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273
颗粒名称: 五 中国与欧洲造纸技术的比较
分类号: F416
页数: 4
页码: 585-58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欧洲早期造纸工艺与中国相比,在原料选择、制造工艺及设备上存在差异。中国利用自然资源更丰富,发展路线更先进。欧洲依赖破布作为原料,限制了生产规模。其抄纸技术相对落后,导致纸张幅面小、质地不佳。尽管欧洲在螺旋压榨和打浆技术上有所创新,但总体上未能弥补工艺上的不足。双方技术差异还与文化背景不同有关,中国更需要生产大幅纸,而欧洲则更偏向小字书写。
关键词: 欧洲 造纸技术 中国 比较

内容

据1588年法兰克福出版的阿曼的造纸图及所配诗句,1662年纽伦堡出版的伯克勒尔(GeorgAndreaeB?ckler)的《新的舞台机器》(Theatrum machinarum novum)(图17-4),1693年巴黎出版的安贝尔迪(J.Imberdis)的《纸或造纸技术》(Papyrus sive ars conficiendae papyri)插图(图17-5)以及其他文献,从中可以了解欧洲早期造纸概况。欧洲各国麻纸制造工艺和所用设备可概述如下:对原料破布收购进厂后,要先进行选择、归类,洗净后切短,加水发酵,再以石灰水蒸煮,纸料放布袋内用河水漂洗。洗后以杵臼或水碓捣料,纸料捣碎后放入纸槽,加水配成纸浆。纸槽为筒状或椭圆形木桶,很像酒桶,齐腰高,置于地面上。
  抄纸帘最初可能用中国的竹帘或马尾帘,因欧洲不产竹,后来便以铜丝编成帘面,固定于帘框上。这种纸帘幅面较小,不能弯曲,通常由一人抄纸。湿纸抄出滤水后,转移到厚羊毛布上,另一人将另一毛布铺在湿纸上,如此一张纸、一层布摞在一起,用螺旋压榨板压去水份。再将毛布取出,将纸吊在杆子上晾干。如造书写纸,还需将纸放在施胶槽中逐张以动物胶水荡过,压去多余胶水,再逐张吊起晾干。用欧式纸帘抄纸,纸的表面凹凸不平,写字时通常用玛瑙或光滑细石逐张砑光①。
  如果将欧洲传统手工造纸技术与本书第五、第六章所述中国造纸技术加以比较,就会发现双方在造纸原理和总的操作程序上是相同的,但在每个工序中的操作和所用工具设备又有所不同,这正体现了经常所说的所谓技术上的遗传和变异现象。这是由于地理和人文环境的变迁造成的,当造纸术在欧洲生根并被欧化之后,形成西方的技术风格和传统,与中国本土上的技术差异越益明显。另一方面,欧洲人从阿拉伯人学到的实际上是唐代北方麻纸技术,而在他们掌握这一技术的时代(12~13世纪)适值中国宋元时期,此时麻纸生产在中国已趋衰落,代之而起的是皮纸和竹纸生产,总体技术已超过唐代水平。欧洲人没有及时吸取宋以后新的技术成果,而是在唐代并非先进的北方麻纸技术基础上发展造纸业,而麻纸与皮纸、竹纸制造工艺是不同的。一方面,中国在宋元、明清时造纸技术获得空前发展,另一方面欧洲继续走唐代麻纸的老路,甚至到16~17世纪时还未摆脱这一技术路线,结果中、欧双方技术差距拉大。我们认为欧洲在造纸术发展路线方面走了一段弯路,以至他们在16~17世纪时还比不上11世纪中国宋代的技术水平。
  对同一时期欧洲和中国生产的纸不妨作一技术对比。1960~1980年代,笔者在国内外曾系统检验了16~17世纪意大利、法国、西班牙、德国、荷兰、瑞士、英国等国和中国明清时生产的数百件古纸标本,发现有明显的技术差异。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中国造纸技术比欧洲先进,因为中国在原料选择、制造工艺及设备上有更合理的部分,发展造纸的技术路线更正确。欧洲单一发展麻纸生产,首先在原料供应上受到局限,不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一旦破布短缺,纸厂就会陷入困境。欧洲人不用中国可弯曲的纸帘抄纸,而是用铜丝编成不可弯曲的固定型纸模抄纸,从技术上看是倒退之举,因为这种金属帘滤水速度过快,只能抄出厚重的纸,难以抄薄纸,而且所抄之纸凹凸不平。用欧式帘还只能抄小幅纸,抄大幅纸时湿纸不易从帘面脱离,且易破。
  由于欧洲人不将植物粘液或“纸药”放入纸浆中,抄出湿纸后要垫上厚羊毛布,压榨后要逐层取下,增多了附加工序。而将压榨后的半干纸吊起晾干,是笨重操作,干后纸易变形,还要逐张砑光,不用中国的烘干器烘纸,也是失策。由此可见,欧洲传统手工纸生产中操作程序繁杂,存在着对人力、物力和时间上的浪费,所造的纸不但幅面小,而且质地欠佳。此外,中、欧施胶操作方法也大不相同,中国在成纸前将胶水及分散剂放入纸浆中实行集约施胶,每抄一张纸已完成施胶目的,手续简便。欧洲是在成纸后,将其在施胶槽逐张施胶、再压榨、吊干,手续繁复。相比之下,中国宋元以后造纸工艺简练,劳动生产率高,生产周期短,成本又低,但欧洲人用螺旋压榨板比中国杠杆装置先进,而17世纪出现的荷兰打浆机又比水碓优越。不过这两项技术并未能抵消欧洲造纸工艺总体上的一些不尽人意之处。
  不可否认,文艺复兴后的欧洲在自然科学方面领先,但18世纪以前其工农业某些生产部门尤其造纸业并未改变其中世纪面目。进步是有的,但缺乏足以改变传统工艺程序的革新。17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主要表现在纺织、动力、机械制造业方面,还未涉及到造纸业。中国与欧洲造纸技术上的岐异,除因所用原料及制造工艺的不同所致之外,也与双方文化背景不同有关。中国人用柔软的毛笔在纸上写字、作画,小大由之,大纸、小纸都要生产。中国墨本身含胶,书写纸通常不必施胶。欧洲人写字、作画用的笔及创作材料都不同,写字用硬笔书小字,不能写成汉文那样斗大的字,用不上大幅纸,但其墨水不含胶,书写纸通常要施胶。以硬笔写字,用不平滑的纸亦可,且习惯双面写字,要求纸厚重些,而以中国北方麻纸技术借欧式纸帘抄造的纸也通常厚重而不平滑。
  中国人从一开始用纸就习惯单面书写,此习惯又影响到印刷,也是单面印字,再对折成
  一书页,因此通常用薄纸,而用细竹帘抄成的纸较薄而平滑。但造厚纸易,而造薄纸难。欧洲早期画家不习惯以纸作画,盛行以麻布作油画,布幅可长可短。待18世纪欧洲画坛流行以纸创作水彩画、版画和室内装饰画时,才需要大幅纸,而纸工又造不出来,只好将小幅纸粘连起来,无疑接缝的出现有损作品的完整性。西方科学虽已相当发达,却无助于解决纸工遇到的具体技术问题。从18世纪起,欧洲人真正意识到他们在造纸方面仍赶不上中国,遂决心重新引进先前还未学到的技术。这就导致中国造纸术在欧洲的第二阶段的传播。

知识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利用最新考古发掘资料,对出土文物的检验、传统工艺的调查研究和中外文献的考证,系统论述中国造纸及印刷技术的起源发展以及外传的历史,从而揭示出中国“四大发明”中两项发明的系统历史。全书共三编十七章,内容深入浅出,资料翔实,别具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安贝尔迪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