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活字印刷之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242
颗粒名称: 三 活字印刷之始
分类号: TS805
页数: 2
页码: 535-536
摘要: 本文介绍了日本战国时代末期至安土桃山时代印刷技术的发展情况。在战乱期间,印刷业几乎停滞,但随着丰臣秀吉统一全国,活字印刷技术开始传入日本。首先是通过意大利耶稣会士范礼安从欧洲引入的西洋活字印刷技术,但由于其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且受到禁教令的限制,对日本印刷业的影响有限。然而,从朝鲜传入的东亚传统活字技术对日本产生了较大影响。丰臣秀吉的侵朝战争使得日本军队带回了朝鲜的活字版书籍和铜活字,进而推动了日本活字印刷的发展。后阳成天皇积极推广活字印刷技术,下令刊行了多部活字版书籍,被称为“庆长敕版”。这些书籍的出版不仅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也标志着日本印刷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关键词: 日本 战国时代 印刷技术

内容

室町末期幕府与皇室间及幕府军方内部间为争权而交战达十年(1467~1477),京都附近成了战场,各寺院以及文物、典籍、书版多遭摧毁。日本进入群雄割据达百多年的战国时代(1467~1568)。此时印刷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最后武将织田信长(1537~1582)在混战中取胜,得以据京都号令列岛。他死后,部将丰臣秀吉(1537~1598)成为继承者,1590年统一全国。史称织田及丰臣的幕府统治期间为安土桃山时代(1573~1600)。因织田在琵琶湖旁建安土城为根据地和丰臣晚年居桃山城(原伏见城)而得名。这个时代出现了活字印刷,活字技术首先于1590年来自欧洲,此时意大利耶稣会士范礼安(字立山,AlexandreValignani,1538~1606)自澳门来日本,日本史书称他为伴天连。他在九州登陆,随带西洋活字印刷机、西文活字和铸字、印刷工若干人前来,时值丰臣秀吉掌权。范礼安在九州的天草、加津佐及长崎办的神学校或教会,以活字印西文及日文书,称为吉利支丹版,吉利支丹是Christian(基督教徒)之音译。所印的书不少,后因禁教令下,传本稀见。当时活字技术掌握在意大利教士等少数人手中,未在社会上流传,对日本印刷未产生太大影响。
  对日本有影响的是从朝鲜传入的东亚传统活字技术。军阀丰臣秀吉1586年成为太政大臣后,元录元年壬辰(1592)发生侵朝战争,因受到中、朝联军奋力抵抗而以失败告终。但日军在朝鲜看到活字印书,遂将活字版书、数以万计的铜活字、铸字工带回日本,次年(1593)以活字刊印《古文孝经》一卷。但当局还不知道范礼安此时已在九州岛悄悄用西洋活字机印吉利支丹异教书籍。当时的后阳成天皇(1586~1610)好文学,急思以朝鲜传来的活版技术印书,前述《古文孝经》即天皇下令刊行的,故称敕版。1597年又以活字印《锦繍段》,题记曰:“兹悉取载籍文字,镂一字于一梓,基布诸一板。印一纸,才改基布,则渠禄亦莫不适用。此规模顷出朝鲜,传达天听(天皇),乃依彼样使工模写(印刷)焉。”
  1597年还出版活字本《劝学文》,题记亦曰:“命工每一梓镂一字,基布之一板印之。此法出朝鲜,甚无不便。因兹模写此书。庆长二年(1597)八月下澣”(图15-18)。
  这段话可译成如下现代汉语:
  “命刻字工在每一木活字块上刻一字,再将各活字植于一板上,然后印刷。这种方法来自朝鲜,甚为方便,因而用来印此书。庆长二年八月下旬。”
  在此之后,1599年又刊行活字本《日本书纪·神代纪》、《职原钞》及《四书》。1603年再刊《五妃曲》、《阴虚本病》。因以上书皆为后阳成天皇敕命出版,故称“庆长敕版”。每部书发行量约200,都是木活字本,传世者有《日本书纪》及《劝学文》等①。

知识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利用最新考古发掘资料,对出土文物的检验、传统工艺的调查研究和中外文献的考证,系统论述中国造纸及印刷技术的起源发展以及外传的历史,从而揭示出中国“四大发明”中两项发明的系统历史。全书共三编十七章,内容深入浅出,资料翔实,别具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织田信长
相关人物
丰臣秀吉
相关人物
范礼安
相关人物
于一梓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澳门特别行政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