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奈良朝日本的造纸技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237
颗粒名称: 三 奈良朝日本的造纸技术
分类号: TS75
页数: 4
页码: 520-523
摘要: 奈良朝时期,日本社会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其中造纸业亦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根据奈良朝的文书记载,向中央贡纸的地区遍布日本各地,显示了造纸业的广泛分布和繁荣。这一时期,日本不仅继承了先前的造纸技术,还在原料上有所创新,如利用苦参等植物纤维造纸。同时,政府对造纸机构进行了明文规定,通过律令制度对造纸业进行了规范和管理。本文通过分析奈良朝时期的造纸业发展,揭示了其在日本社会文化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并探讨了其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 日本 奈良朝 中日文化

内容

飞鸟朝最后的天皇元明女皇于和铜三年(710)迁都于平城京(今奈良),从此进入奈良朝(710~794)。奈良朝是飞鸟朝的延续,大化革新硕果此时全面展现。由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统治者又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使日本像西邻唐帝国一样处于太平盛世。文史巨著如汉诗《怀风藻》(752)、和歌《万叶集》、《古事记》、《风土记》(713)、《日本书纪》、《续日本纪》等都出现于此时,佛教也获得大发展,同时在中央设大学寮、地方设国学,讲授儒家经典,教育事业也随之兴起,这都促进造纸业发展。正仓院藏727~780年纸本文物中大多数是写经,如天平宝字年间(757~765)的《奉写一切经所解》中说,写经5282卷,用纸10万余张、毛笔673管、墨338挺。710~772年间至少写《大藏经》21部,按最低每部以3500卷计,则21部合73500卷,每卷用纸150张,只此一项即用纸1102.5万张②,可见耗纸量之大。称德女皇764~770年雕印《百万塔陀罗尼》时耗纸11万多张。如果考虑到公私文书、文教及日常用量,则社会总耗纸量是惊人的。
  正仓院文书纸化验结果表明,原料为麻类、构皮、小构树皮及雁皮四种③。麻类主要是大麻(Cannabis sativa)及荨麻科薮苎麻(Boehmeria japohica),近于中国的大叶苧麻(Boehmeriagrandifolia)。麻纤维来自破布或生麻。构(Brousonetia papyrifera)为桑科构属,《古事记》称为加知(カジ)。同属的小构树(Brousohetia kazinoki)又名葡蟠,枝蔓生或攀援。中、日两国都生长这两种树。雁皮(Wikstroemia sikokiana)为瑞香科荛花属灌木,同属也分布于中国,日本古称为斐,所造的纸叫斐纸,因纸色如鸟卵,后又称鸟子纸或鸟之子纸(とりのこかみ,Tori-no-kokami)。日本早期纸以麻纸为主,平安时代(794~1184)以后楮纸和斐纸占主导地位。以瑞香科结香属的三桠(mitsumata)为原料造纸是1598年以后的事。中国也生长结香属,称为结香(Edgeworthia chrysantha),很早以来用于造纸。日本以雁皮造纸始于飞鸟时代,至奈良朝渐趋发展。
  根据奈良朝文书记载,向中央贡纸的地区有美浓(今岐阜)、武藏(今崎玉及东京)、越前(福井)、越中(富山)、丹后(京都府北部)、播磨(兵库)、纪伊(和歌山)、出云(茨城)、近江(滋贺)、美作(冈山)、上野(群马)、下野(栃木)、信浓(长野)、三河(爱知)、上总(千卟)、长门(山口),以上本州。还有四国的阿波(今德岛)等地。分布于北陆道(中部)、东海道(关东)、山阴道及山阳道(今中国地方)、南海道(四国)及今近畿地方。飞鸟及奈良朝颁布的律令都对中央所属图书寮下的造纸机构作了明文规定。从平安朝对这些律令的注释性著作可知造纸情况,如833年清原夏野为解释藤原不比等(661~720)《养老律令》(718)所写的《令义解》中,谈到图书寮所属纸屋院时写道:
  凡造纸,长功日截布一斤三两,舂二两,成纸百九十张。长功煮榖皮三斤五两,择一斤一两、截三斤五两,舂十三两,成纸百九十六张。..凡造纸者,调布大一斤、斐皮五两,造色纸三十张。榖皮、斐皮各一斤,造上纸各三十张。
  这里明确讲当时造纸原料为破麻布、楮皮及雁皮,纸幅面一般约2.1×1.2尺(66×36厘米)。似乎一斤三两(0.71公斤)麻布可造190张麻纸,三斤五两(2公斤)楮皮造196张楮纸,但从技术上判断,只用0.71公斤破布造不出190张纸,而切碎一斤三两布或捣碎二两麻用不到一天时间。因此上述或指长功(高级工)一日工作总量,非指原料与成品间关系,倒是最后一句所说一斤皮料造30张纸合乎实际。延喜五年(927)左大臣藤原忠平(880~947)解释律令的《延喜格式》或《延喜式》卷十五《职员令·图书寮式》中,谈到图书寮所属纸屋院每日生产能力是:(1)长功(四、五、六、七月)生产麻纸190张、麻皮纸175张、穀纸196张、斐纸190张、苦参纸196张;(2)中功(二、三、八、九月)日造麻布纸190张、麻皮纸150张、穀纸168张、斐纸148张、苦参纸168张;(3)短功(十、十一、十二、一月)造麻布纸150张、麻皮纸125张、穀纸140张、斐纸128张、苦参纸140张。
  长功、中功及短功是按技术熟练程度划分的三个等级的纸工,其生产定额、抄纸季节及待遇各有不同,短工在最冷的冬季生产,待遇最低。“麻皮纸”可能用沤麻后剥下的碎皮屑为原料。苦参纸由豆科苦参(Sophora flvescens)茎皮纤维所造,以苦参造纸是日本开辟的新原料。正仓院天平感宝元年(749)写《华严经料纸充装潢注文》还提到榆纸(にれかみ,Nirekami),榆(Ulmus davidiana var. japonica or Ulmus campestris var. laevis)为榆科落叶乔木,韧皮含植物粘液。因此“榆纸”可能指以榆皮粘液抄造的纸,或以其内皮与楮皮混合抄造的纸。
  《延喜式》卷十五《职员令》还指出,图书寮编制内置头一人“掌经籍、国书、修撰国史、内典、佛像、宫内礼拜、校书、装潢功程,给纸笔墨等事。助一人,小允一人,大属一人,小属一人,写书手二十人。造纸手四人,掌造杂纸”。纸屋院设于山城(今京都)北部的纸屋川,在图书寮西对面,距内廷很近。纸屋院是大同年(806~809)设立的中央官营纸场,但如前所述,这里以前便造纸。造纸手四人应指抄纸工,此外应有辅助工如蒸煮、捣料、晒纸、染纸,实际上纸屋院纸工应有几十人。而抄纸工又分为三个等级。《延喜式·图书寮式》还说明纸屋院产量、所用原料及设备:
  凡年料所造纸二万张,广二尺二寸、长一尺二寸。料纸麻小二千六百斤(一千
  五百六十斤榖皮、一千四百斤斐皮,并诸国所进)。藁五百囲(河内国所进)。绢一疋一丈(筛四口料)、纱一疋一丈七尺(敷漉箦料)、箦十枚(漉纸料长二尺四寸、广一尺四寸[者]八枚,漉例纸料。长二尺四寸、广一尺五寸[者]二枚,模本面背纸料)。调布五端四尺(纹纸料二端一丈,筛口料二丈,造纸手四人袍〓料二端一丈六尺)。砥一颗、锹二口、小刀六枚(四枚切麻料,各长一尺二寸,二枚切纸绮料,各长七寸)。木莲灰十六斛..其他漉纸槽四只(各长五尺二寸、深一尺六寸、底厚一寸三分)、洗麻槽、淋灰槽、臼、柜等,又乾[木]板六十枚(各长一丈二尺、广一尺三寸、厚二寸五分①。
  对上述记载要加以解释。“料纸”为书写纸,“麻小”即麻屑,为破碎的麻布。“囲”是日本汉字,意思是筐,“五百囲”即500筐。“箦”为抄纸器。“端”、“疋”是织物长度量词,“”是捣碎纸料的厚石板,“乾木板”60枚是晒纸用的。按日本度量衡制度,1尺=10寸=100分=30厘米,1丈=10尺=300厘米=0.3米,1端=20尺,1匹=40尺,1疋=80尺。1斤=16两=600克=0.6公斤,1两=37.6克。1升=10合=1.8公升(liter)1斗=10升=18公升,1斛=10斗=180公升。由此可将上述数据由日制换算成公制,如纸屋,院纸幅为66×36厘米,每年用破布1560公斤、楮皮936公斤、雁皮840公斤。蒸煮原料用稻灰500筐、木莲(Monglietiafordiana)灰2880公升。
  抄纸器箦由木框架作成,长72厘米、宽42厘米,中间绷紧纱面,因而为固定型。纱面易堵塞且不持久,需经常换,故一年用纱97尺(29.1米)。但应指出,日本也用活动帘床抄纸,纸帘以竹条或禾本科萱(Numagaki)或沼茅(Moliniaja forponica)茎杆编成,草茎高60~100厘米,生于山中湿处,类似中国的萱草和芨芨草。抄纸槽为木制,长156厘米、高48厘米、底厚3.9厘米,未讲宽度,估计为85厘米,比中国纸槽浅些。湿纸经压榨去水,再放木板上晒干,板长360厘米(3.6米)、宽39厘米、厚7.5厘米,每板可晒5张纸,共用60块木板。《延喜式》说“年造二万张”,不可理解为总产量,从原料(破布1560公斤及皮料1776公斤)及纸工日抄纸能力推算,纸屋院年总产纸应为20~30万张之多。少数上等纸及加工纸上交天皇、皇室及国家重要文书之用。
  奈良时代除本色纸外,还造出深色纸及加工纸。前引《令义解》就提到造色纸,正仓院藏《东大寺献物帐》(756)三卷,两卷为白麻纸,一卷为绿麻纸。太宝二年(702)写《大宝赋役令》为蓝纸。和铜五年写本《大般若经》标明用黄穀纸,每纸25×53厘米。天平十三年(741),圣武天皇(724~748在位)以泥金于紫纸上写《金光明最胜王经》(27×50厘米),今存高野山龙山院。天平十六年(744)圣武再以泥银于绀纸(蓝纸)上写《华严经》。光明皇后(701~760)以红、蓝、黄三色纸写《杜家立成》一卷,每纸27×37厘米,共19纸。正仓院还藏有完整未用的五色纸百张,有红、黄、黄褐、蓝、绿等色。
  佛经写本多用黄纸,如宝龟三年(772)《奉写一切经所请用注文》称“用黄纸三十万四千二百六张”,一下子就耗去30多万张黄纸。天平宝字四年(752)《奉写一切经料纸墨纳帐》还说明用“黄染纸一万五千张,须岐染纸二万张”。正仓院文书所载染纸名目有70多种,分为各种色调,不胜枚举②。染红用染料为菊科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染蓝用大戟科山蓝(Mercurialia leiocarpa)。染黄用芸香料黄蘖(Phellodendron amamurense)皮,紫用紫草科紫草(Lithospermum of ficinale),染绿以蓝靛与禾本科青茅(Miscanthus tinctorius)汁相配。
  奈良朝还制造泥金银、冷金银色纸,日本称金银箔纸或箔打纸。正仓院文书中天平胜宝四年(752)写《经纸出纳帐》中载有浅绿金银薄(箔)纸、金薄敷青褐纸、敷金绿纸、金尘绿纸、银薄敷红纸、敷金缥纸、银尘红纸等十多品种。制造这些加工纸的技术显然来自唐代。染纸时以毛刷将染液涂于纸上,此外还有“吹染”,在纸上放树叶或各种形状的型纸,以吹雾器将染液以雾状吹在纸上,树叶或纸型遮盖处染液未喷上,色纸出现白色树叶或各种形状的文样,非常美观。这种纸叫“吹绘纸”,是日本发展的独特技术。正仓院文物中有30张吹绘纸,在色纸上出现各种白色花文及图案①。

知识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利用最新考古发掘资料,对出土文物的检验、传统工艺的调查研究和中外文献的考证,系统论述中国造纸及印刷技术的起源发展以及外传的历史,从而揭示出中国“四大发明”中两项发明的系统历史。全书共三编十七章,内容深入浅出,资料翔实,别具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藤原忠平
相关人物
张之
相关人物
金薄
相关人物
金尘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清原满族自治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