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日本造纸之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236
颗粒名称: 二 日本造纸之始
分类号: TS75
页数: 4
页码: 516-517
摘要: 本文通过梳理日本造纸术的起源问题,提出应将研究视角回溯至更早的历史时期。在晋至十六国时期,由于大量中国人从朝鲜半岛前往日本定居,其中不乏拥有造纸技术的工匠。王仁、阿知使主等汉人集团在日本经营手工业时,很可能已将造纸技术引入日本。因此,日本造纸的起源应早于传统认为的7世纪昙征渡日时代,而可能追溯至4~5世纪。这一观点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及其对日本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 日本 造纸技术 中日文化

内容

日本从何时起自行造纸,要重新研讨。人们通常引《日本书纪》卷二十二《丰御食炊屋姬天皇纪》,认为于610年始行造纸。此天皇为一女皇,即推古天皇,593年即位后由圣德太子(574~622)摄政,圣德死后才亲政。《日本书纪》卷二十二称:“十八年(610)春三月,高丽王贡上僧昙征、法定。昙征知五经,且能作彩色及纸、墨,并造碾硙,盖造碾硙(wèi)始于是时欤”③。
  推古天皇十八年相当隋炀帝大业六年、高句丽婴阳王二十一年(610),将日本造纸起始时间定在这一年肯定为时过晚。
  近年来日本纸史家都认为日本在610前就已造纸④⑤,笔者亦深有同感。《日本书纪》只是说从高句丽来日本的僧人昙征兼通儒学,会造颜料和纸墨,并未说日本造纸始于此人,倒是认为“碾硙始于是时”。其实一般石碾、石磨在这以前日本已有之,此处所指或许是水磨。从昙征兼通儒释及技术的知识背景观之,他应是高句丽国王按日本要求遣来的中国人。日本从5~6世纪后继续网罗留在朝鲜半岛的汉人人材,尤其晋末至南北朝中国战乱时移居半岛去的汉人。因此,昙征、法定这批人与先前百济送往日本的王仁等不同,在日本属于“新渡汉人”。
  昙征来时正值圣德太子推行新政,大力发展经济、文化之际,其才能包括造纸、制墨等技术会得到充分发挥。圣德太子为发展造纸生产,令国内遍种楮树,是在昙征指导下进行的①。于是造纸地区扩及全国,不能否定昙征在促进日本造纸发展中的贡献。但种种迹象表明,推古朝以前日本早已造纸。《日本书纪·钦明天皇纪》载,钦明元年(540)下令在全国编制秦人、汉人等诸蕃归化人户籍。同书卷十二又称在这以前履中天皇四年(403)秋八月戊戍(二日)“始之于诸国置国史,记言事达四方之志”。大和朝廷编制户籍,在各国置史官修国史,要耗用大量纸,靠从中国和朝鲜半岛进口是满足不了需要的。可以说至迟在400~500年日本已造纸,这可能是时间下限。
  明确谈论日本造纸起始的早期作品是宽文八年(1668)出版的《枯杭集》(图15-11)。此书稀见,以古体日文写成,未署作者姓名,但必是通晓本国史籍的学者。《枯杭集》共6卷,其卷二写道:
  この国に昔时記私といふ人、すきはじめりなり。それより以前には木札にかきて文をつかはすなり、それより御札と申すにこの故事也②。
  我们将其译成相应汉文如下:“本国(日本国)昔时有称为记私之人者,始行造纸。此前以木札书文,故所谓“御札”者。即此典故也。”
  这条史料是日本纸史家关义城1972年在《关于我国最早的抄纸师》一文③内首先提到的,并指出除《枯杭集》外,《有马山名所记》(1672)、《人伦训蒙图汇》(1690)、《笔宝用文章》(1746)、《大宝和汉朗咏集》(1823)及《かな(假名)古状揃》(1772~1778)等书都载明记私是日本最初造纸的人,但均未对此人作进一步介绍。关义城认为“记私恐怕是在昙征来朝(610)以前渡来的造纸者,也许是移居日本的高丽人。我国学者今天还很少有人论及”。自关氏论文发表后至80年代以来,日本学者注意到此史料的重要性,频加引用,但至今仍未弄清记私为何许人也。认为《枯杭集》作者为什么将记私奉为纸祖,将成为今后的研究课题。
  我们讨论日本造纸起源时,自然也无法回避有关记私这条史料,愿陈管见以就教东瀛同道者。按记私日语发音为きし(Kishi),我们认为此即前引《古事记》卷中所载百济王派往日本向天皇献《论语》和《千字文》的和迩吉师(ねにきし,WaniKishi),记私、吉师为同一日语きし发音的不同汉字表音方式。实际上此人就是《日本书纪》卷十所述从百济来日本的五经博士王仁。王仁、和迩在日语中都读作ねに(Wani),为同一人,我们已证明他是中国汉人。他作为汉高祖刘邦后裔,在百济被视为最博学的人,日本也视之为奇才异能之士。因而吉师、记私是对王仁尊称。《枯杭集》所说“称为记私的人”实即王仁①。
  《古事记》之所以将王仁称为和迩吉师,因该书用类似“万叶假名”的文体写的,以汉字标和音,而《日本书纪》则以汉文写之,于是出现对汉人姓名用字上的差异。就是说,《枯杭集》作者认为王仁是在日本最初的造纸者。其所以不称和迩吉师而作记私,说明另有《古事记》以外的日本其他古史资料为据。这条重要史料将日本造纸起源从7世纪昙征渡日时代,追溯到更早的王仁、弓月君和阿知使主大批中国人从朝鲜半岛来日本定居后的时代,即4~5世纪。这种可能性极大。因此时相当中国晋一十六国,中国人用纸已有六七百年历史,王仁等早已习惯用纸书写,在日本因工作需要,见当地不产纸,就会组织从乐浪、带方来的汉人工匠生产麻纸。王仁、阿知使主集团属于汉氏,在河内(今大阪)经营的手工业中又增加造纸这一行。待弓月君的秦氏集团迁入山城(今京都)后,便营建农业和手工业基地。京都纸屋川是奈良时代(710~794)造纸中心,有可能继承秦氏之遗钵。当时生产规模可能不大,但足以满足需要。这也解释了为什么5世纪初大和朝廷能在各国置史官修国史,因已有当地纸的供应。
  日本自行产纸后,很快就迎来了飞鸟时代(592~710)。此时因圣德太子摄政(592~622),日本造纸业获得发展。圣德笃信佛教,兼通儒术,公元609~616年以汉文著《法华经》、《维摩经》及《胜鬘经》的《三经义疏》,在国内兴建佛寺。610年中国高僧昙征来朝后,圣德令其指导在国内遍种楮树,因而继麻纸之后,楮皮纸生产的推广是飞鸟时代造纸的新标志。圣德推行的新政为此后继承者完成的“大化革新”开了路。他们与大唐帝国建立邦交,派众多留学生、学问僧入唐,全面引进中国科学文化。大化革新以孝德天皇(645~654)即位次年即大化二年(646)发布《改新之诏》为开端,以从中国学成归国的留学生为这一运动的骨干。诏书中宣布废除贵族私有土地的部民制(农奴制),确立新土地制《班田收授法》,统一全国租税,建立中央官制,改革旧俗等。在此基础上又参考唐律颁布《近江令》、《飞鸟净御朝廷令》、《大宝律令》及《养老令》,使法律及典章制度完备,日本由此进入律令制封建社会。
  在实施新土地及税收制过程中,要作全国人口调查、户籍编制和土地丈量等,其结果要登记成册。中央及地方文书及儒释经典抄录要消耗大量纸张,因而除中央设纸屋院外,各地亦有纸坊。现存飞鸟时代纸本文物有奈良东大寺正仓院藏美浓(今本州岐阜县)、筑前(九州福冈县)和丰前(九州大分县)大宝二十年(702)户籍残册十种。1960~1963年正仓院纸本文物由专家系统检验,证明上述户籍纸为日本造,其中美浓户籍纸较好,可能是纸屋院分场所造,丰前纸比筑前纸好些,筑前户籍纸较粗放。这些纸都是楮皮纸,完全依中国方法抄造②。现存更早的文物是圣德太子的《法华经义疏》手稿(615),为黄色麻纸,产自中国③,为隋大业年(605~618)所造。说明日本还进口中国纸,因中国纸薄而柔韧,为圣德太子所喜欢。天武天皇(672~685)时又出现大规模用纸高潮。《日本书纪·天武纪》载,天武即位次年(673)下诏,“集书生始于川原寺写《一切经》”,以超度平息“壬申之乱”(672)而战死的将士亡魂,并以佛教安定民心。这部汉文写本《大藏经》计2500卷,用纸38.8万张①,估计要在川原寺附近加设纸场。
  685年天武天皇诏令诸国,家各作佛舍,置佛像及佛经以供奉。在各藩及545个寺院讲读有国家思想的《金光明最胜王经》,势必耗用大量纸。与此同时私人写经数量也相当大,法隆寺藏《金刚场陀罗尼经》一卷即当年私人写经。此经写于朱鸟元年(686),写经僧宝林居河内(今大阪府),这里为汉人聚集区,因此宝林当为王仁、阿知使主的后裔。此经是日本现存有年款的最早写经。

知识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利用最新考古发掘资料,对出土文物的检验、传统工艺的调查研究和中外文献的考证,系统论述中国造纸及印刷技术的起源发展以及外传的历史,从而揭示出中国“四大发明”中两项发明的系统历史。全书共三编十七章,内容深入浅出,资料翔实,别具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陈管
相关人物
唐律
相关人物
金光明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