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13世纪高丽朝末期金属活字印刷之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232
颗粒名称: 四 13世纪高丽朝末期金属活字印刷之始
分类号: TS805
页数: 2
页码: 511-512
摘要: 高丽王朝在印刷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不仅发展了雕版印刷,而且在末期成功地将活字技术付诸实践。特别是在1377年,清州牧兴德寺刊行的《佛祖直指心体要节》成为现存最早的高丽金属活字本,展示了高丽在活字印刷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此外,郑道传的建议也表明,高丽朝末期已有将活字印刷技术应用于更广泛领域的意图。然而,由于历史原因,这些技术的发展并未能持续下去。
关键词: 活字印刷 印刷技术 高丽王朝

内容

1011~1251年间高丽雕版印刷技术积240年发展后,已达到很高水平,足可与同时代中国宋代相比,为后来的李朝(1392~1910)打下坚实基础。高丽末期在雕版技术取得成就后,又发展了活字技术,成就更大。高丽人肯定早就从中国知道活字技术,但因其雕版印刷长期居主导地位,直到高丽末期才将活字技术付诸实践。这方面史料首先于高宗时翰林学士李奎报替宰相崔瑀起草的《新序详定礼文跋》(1234)一文内。《跋》内称,本朝礼制初不备,仁宗(1125~1145)时始敕平章政事崔允仪等集古今礼制编成《详定古今礼》50卷,毅宗(1147~1170)时流行于世。但此书长期失修,崔忠献遂补辑成新本。高宗十九年(1232)受蒙古兵侵袭,迁都江华岛之际:“礼官遑遽,未得赍来,则几若已废,而有家藏一本得存焉。予(崔瑀)然后益谙先志,且幸其不失,遂用铸字印成二十八本(份),分付诸司藏之。凡有司者谨传之勿替,勿负予用志之疼勤也”③。
  对此,李圭景解释说:“铸字一名活字,其法之流来久矣。中原(中国)则布衣毕昇剏活版,即活字之谓也。我东则始自丽季。入于国朝(李朝),则太宗朝命铸铜字。”④可见崔瑀命工匠于江华岛新刊《详定古今礼》,是按毕昇思想以活字印成的。既说活字铸成,则当为金属活字。铸字时间有不同说法,或称1234年⑤,或称1227年,恐皆不妥。因李奎报起草《跋文》中称崔瑀为晋阳公,而崔瑀1234年始封晋阳侯⑥,几年后才进为公爵,因此铸字印书应在1242年前后。崔瑀《南明证道歌跋》称:“夫《南明证道歌》者,实禅门之枢要也。故后⑦学参禅之流莫不由斯而入,升堂覩奥矣。然其可闭塞不传乎?!于是募工重雕铸字本,以寿其传焉。时己亥九月上旬,中书令、晋阳公崔怡谨志”。
  说明崔瑀除铸印礼书外,还印过《南明证道歌》。后者刊于高宗二十六年己亥(1239)九月,此时已自称晋阳公了。但《高丽史》卷一百二十九《崔瑀传》载高宗二十九年(1242)封其为晋阳公,与崔瑀所述相差二年,当以其自述为准。然而这些刊本没有传世。
  现存高丽最早的金属活字本是1377年清州牧兴德寺僧刊行的该寺寺主白云和尚(法号景贤,1298 ~1374)据历代祖师语录编成的《佛祖直指心体要节》(图15-6),全书上下二卷,只存下卷,线装,印以楮皮纸,版框24. 厘米,单叶11行,行19字,四周单边,白口。卷末题记为:“宣光七年丁巳七月日,清州牧外兴德寺铸字印施。缘化门人释璨、达湛,施主比丘尼妙德”。宣光七年为北元昭宗年号,相当明太祖洪武十年、高丽辛禑王三年(1377)。此本为兴德寺主景闲的弟子为纪念景闲逝世三周年时募资刊行的。最初于1887年由法国驻汉城公使德普兰西(Collin de Plancy)所得,现藏于巴黎国立图书馆。1996年1月,韩国清州古印刷博物馆曾据以影印再版。
  高丽朝末期以金属活字印书的另一史料是恭让王(1389 ~1392)时中进士的忠义君郑道传(1335~1395在世)的进言:“欲置书籍铺铸字,凡经史子书、诸诗文,以至医方、兵律,无不印出,俾有志于学者皆得读书,以免失时之叹”①。此进言是针对恭让王三年(1391)罢书籍店而发的,但《高丽史》卷七十七《百官志》随即载曰:“[恭让王]四年(1392)置书籍院,掌铸字、印书籍,有令丞”②。但此后不久恭让王即死去,实际上此书籍院很难运作。

知识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利用最新考古发掘资料,对出土文物的检验、传统工艺的调查研究和中外文献的考证,系统论述中国造纸及印刷技术的起源发展以及外传的历史,从而揭示出中国“四大发明”中两项发明的系统历史。全书共三编十七章,内容深入浅出,资料翔实,别具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崔允仪
相关人物
崔忠献
相关人物
李圭景
相关人物
崔怡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内蒙古自治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