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彝族地区的造纸、印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222
颗粒名称: 四 彝族地区的造纸、印刷
分类号: TS805;TS75
页数: 2
页码: 490-49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彝族是西南人口众多的民族,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有自己的文字和信仰。其先民早在汉代就迁至云南四川等地,后建立南昭国,与唐保持密切关系。汉唐以来,汉族人迁移至彝族地区,带来技术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元代后,儒学、科举和宗教在彝族地区盛行,推动造纸和印刷业发展。至迟明代,彝族地区已有印刷。
关键词: 彝族地区 造纸技术 印刷技术

内容

彝族是西南少数民族中人口仅居于壮族之后的民族,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而以云南居多。信奉多神,操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六个方言区。彝族有自己的文字,由巫师掌握并传授,又称毕摩文。彝文是古老的超方言象形音节文字,一字一义,达一万多字。但因山川阻隔,各地彝文不统一,异体字很多,写法也不同。彝文的创制仿照汉字形体,加以交换,笔画多少不一。这种文字起源于何时,专家看法不一,可能经历一个长期演变过程,但至迟在唐代已经有了,至元代乃定型。彝文著作散在民间的达千万种(图14-7),涉及历史、文学、天文、医药等许多内容。
  彝族与越雋羌、雋昆明、青羌、叟及乌蛮有渊源关系。汉代时其先民已来到今四川西部及云南,再逐步向其他地区迁移。在云南巍山的彝人曾建立南昭国(732~902),作为唐的藩属与唐保持着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密切的关系。白族建立大理(937~1253)政权后,所属人民仍以彝族占多数。1253年彝族地区统一于蒙元,彝族首领被授以路府州县土官,明代时设卫、所,仍袭元土官制度。
  清代改土归流后,由流官代替世袭土官。从汉唐以来,历代都有汉族人包括汉人工匠迁往彝族地区,将有关技术带到这里,与当地彝族人一起发展农业和各种手工业。元代时养蚕、植桑、纺织和金银铜冶炼有新的发展,又在云南兴儒学、推行科举制度,开设儒学提举司,管理学校。同时佛教、道教也在云南盛行,因而汉、彝文著作迅速增加,在这一背景下,该区造纸业也有所发展,所造的纸为竹纸和皮纸,许多彝文写本多是用这类纸写的。北京图书馆还藏有彝文《太上感应篇》道家著作刻本,明代刊刻于云南武定,正好在今楚雄彝族自治州境内。可见至迟在明代彝族地区已发展了印刷。
  总之,造纸和印刷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境内,各民族地区都先后发展起来了,各族人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造纸原料、设备和雕版、活字形式在少数民族地区都能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结合本民族特点,因而是多种多样的。即使边远地区人数很少的少数民族没有发展造纸、印刷,但也早已使用了国产纸和有关印刷品,因为占人口大多数的汉族人与各少数民族保持着紧密的经济文化交流,把技术传给兄弟民族,并同他们共同发展民族地区的造纸与印刷工业。

知识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利用最新考古发掘资料,对出土文物的检验、传统工艺的调查研究和中外文献的考证,系统论述中国造纸及印刷技术的起源发展以及外传的历史,从而揭示出中国“四大发明”中两项发明的系统历史。全书共三编十七章,内容深入浅出,资料翔实,别具特色。

阅读

相关地名

云南省
相关地名
四川省
相关地名
贵州省
相关地名
广西壮族自治区
相关地名
昆明市
相关地名
武定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