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蒙古族地区的造纸、印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202
颗粒名称: 二 蒙古族地区的造纸、印刷
分类号: TS805
页数: 2
页码: 467-468
摘要: 本文探讨了蒙古族地区的造纸与印刷技术的发展历程,从成吉思汗时代开始,着重讨论了蒙古汗国时期的造纸与印刷情况,以及元代对中原地区造纸与印刷技术的引入与发展。文章还提及了明清时期蒙古族地区的造纸与印刷状况,并对内蒙古地区发现的元代纸本文物进行了描述。此外,本文还对蒙古族地区造纸原料、纸张类型及用途进行了简要分析,揭示了蒙古族地区造纸与印刷技术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与汉族、藏族等文化交流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 蒙古族 造纸技术 印刷技术

内容

自蒙古统治者入主中原后,蒙古族人已分散于全国各地,而元代中原地区的造纸、印刷,我们已在第五及第十两章予以叙述,此处不赘。此处重点讨论蒙古族最集中聚居地区内的造纸与印刷,在非聚居地区则着重叙述与蒙古族文化有关的部分。
  讨论蒙古族地区的造纸、印刷,自然应从成吉思汗时代开始,显然要比北方其他民族地区的造纸、印刷晚了很多。蒙古汗国最初建都于哈喇和林(今蒙古共和国境内),后经多次营建,已成蒙古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自然也是最早的造纸、印刷中心。城内有各族商人聚居的回回区和汉族工匠集中的汉人区。根据蒙古传统,他们的军队每攻占一重要城池,总要将当地有技能的工匠和专业人材带到自己的后方,安置他们为其所用。1209年蒙古首先使回鹘臣服,1214年攻克金中都燕京,1227年灭西夏,1250年吐蕃归附,在这些军事行动中,蒙军将畏兀尔儿人、汉人和藏人中的工匠、学者、高僧安置在和林一带,其中包括造纸与印刷工人、火药和火器制造者,因而蒙古汗国所用的纸有一部分可能就是当地纸坊所生产的麻纸。这里还有冶铁、兵器、陶器等手工业作坊。上都是忽必烈新建的另一座大城市,位于今内蒙正蓝旗(敦达浩特)境内。1260年他于此即大汗位,这时该城的规模已超过和林。城内设各种官署、商肆和手工业作坊。上都作为忽必烈汗的根据地和战略后方,百工齐备,包括造纸和印刷作坊。
  金中都燕京自1215年起一直归蒙古所有,成吉思汗进城后访辽旧族,得耶律楚材(1190~1244),置之左右备顾问。太宗二年(1230)拜耶律楚材为中书令。八年(1236)从楚材议,于燕京设编修所,主持图书出版事宜①1279年灭南宋时,又将临安(今杭州)内府图书、国子监库存书板及造纸、刻书工匠等移至大都,这里又成了蒙古的后方。经多年经营,元大都又成了北方一个重要的造纸、印刷中心。蒙、汉文本各种政令、法典、文书、书籍以及宝钞,皆于大都刻印,再颁行各路。
  元亡后,很多蒙古人从华北等地退居于大漠南北,明隆庆六年(1572)至万历三年(1575)俺答汗(1507~1582)控制蒙古地区后兴建新城,名为呼和浩特。俺答汗及其妻三娘子(1550~1612)将喇嘛教格鲁派索南嘉措自青海请来传教,自此黄教在蒙古地区广泛传播。他们又招揽汉、藏工匠,发展建筑、工艺、医药、历法等,有的汉人便在这里经营造纸、织染、陶瓷等生产。1983及1984年在内蒙额济纳旗元亦集乃路故城发掘280个房址,从中发现有元至北元(1368~1402)时的文物,包括诰身、公文、帐册、诉状、契约、书信、票引、药方及护封等纸本文物,还有中统宝钞、至元宝钞等②。这些纸本文书上的文字有八思巴文体蒙文、回鹘文体蒙文、汉文、藏文、西夏文、甚至还有波斯文。
  如第一节所述,1902~1907年李谷克领导的德国考察队,在新疆吐鲁番发掘蒙文佛经刻本残页四张,作线装,刻以八思巴文,年代为13世纪后期。今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博物馆、大寺院等地都藏有不同时期的蒙文写本和刊本。从所接触到的部分写本和刊本看,用纸多为麻纸,当由蒙古族地区抄造,纸较厚,厚度为0.15~0.2毫米,表面较涩。早期蒙文写本用纸常在表面涂布一层淀粉浆,再予砑光,可双面书写。我们所见的多写以回鹘文体蒙文,有的还有汉文、蒙文对照本。内地刊印的蒙文书籍多印以皮纸和竹纸。蒙古族地区所造的麻纸颜色较白,打浆度较高,与西夏麻纸是不同的。还有一种重抄纸很厚,类似纸板,可作书籍的封面。

知识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利用最新考古发掘资料,对出土文物的检验、传统工艺的调查研究和中外文献的考证,系统论述中国造纸及印刷技术的起源发展以及外传的历史,从而揭示出中国“四大发明”中两项发明的系统历史。全书共三编十七章,内容深入浅出,资料翔实,别具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成吉思汗
相关人物
忽必烈
相关人物
敦达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内蒙古自治区
相关地名
内蒙古自治区
相关地名
杭州市
相关地名
青海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