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蒙古族地区的造纸、印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20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蒙古族地区的造纸、印刷
分类号: TS75;TS805
页数: 5
页码: 466-470
摘要: 本文简要概述了蒙古族的历史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蒙古族在成吉思汗的领导下建立了强大的蒙古帝国,随后元朝的建立更是将蒙古族的影响力扩展至整个##。随着蒙古族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展,其聚居地区的造纸与印刷技术也逐渐发展。文章重点探讨了蒙古族地区的造纸、印刷技术的兴起与发展,尤其是在元大都等重要城市的造纸与印刷中心的建立与发展。元亡后,尽管许多蒙古人退居大漠南北,但蒙古族的文化与技艺仍得以传承。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蒙古族地区造纸与印刷技术的历史演变,以及蒙古族文化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 蒙古族 印刷技术 民族文化

内容

一 蒙古族简史
  蒙古族有古老历史,现分布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新疆、东北三省及甘肃、青海、宁夏、河北、河南、云南和北京等广大地区。其直系祖先是与鲜卑、契丹同属一个语族的室韦部落,室韦之名始见于《魏书》(554)7世纪时其一支蒙兀室韦居住在望建河(今黑龙江额尔古纳河)一带,9世纪后西移,游牧于,克鲁伦河及鄂嫩河附近的漠北草原,后受辽的统治。11世纪时结成以塔塔儿部为首的部落联盟,因此辽、金时又称鞑靼。蒙古是本民族自称,12世纪初各部从事畜牧业、金属冶炼、毛织等手工业,漠南已有了农业生产。1125年金代辽统治蒙古草原,此时蒙古族中出现了一位杰出人物铁木真(1162~1227)。1206年他被推举为全蒙古大汗,称为成吉思汗,并建立蒙古汗国,制定政治、军事和法律等制度,设立统治机构。
  蒙族早期信萨满教,后大都改信喇嘛教格鲁派(黄教)。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以前蒙古族没有本民族文字。1240年成吉思汗战胜文化较高的乃蛮部时,俘虏其掌印官塔塔统阿(1169~1234在世)。此人通突厥文、回鹘文等多种语文,成吉思汗命他创制蒙古文字。他便以回鹘文字母为基础创制19个字母,初步可记录蒙古语,从此蒙族有了自己的文字。蒙文在字形上很像回鹘文,且二者都是拼音文字。1240年成书的《蒙古秘史》是一部最早用蒙文写成的历史和文学巨著。此后,语言学家搠思吉斡节尔(1255~1331在世)的《蒙文启蒙》,是用蒙文写成的早期语法著作。蒙文的制订对推行政令和发展蒙古文化起了重大作用。
  成吉思汗建立汗国后,凭借其强大军事力量开始南下与西征,统一中国北方,并在中国西部至中亚、东欧大片土地上封建钦察、察合台、窝阔台和伊利四个汗国。忽必烈(1215~1294)即汗位时,又建立元朝(1271~1368)并成为统一中国的皇帝,即元世祖(1260~1294)。他是蒙古史中又一杰出人物,用汉制建行省制度,制订官制、法律,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又迁都于燕京(今北京),改称大都,举农桑,兴学校,行科举,发展佛教。元代的大一统在中国史中有深远意义,从此结束了唐末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1269年元世祖又命统领全国佛教事务的藏族人八思巴(1235~1280)创蒙古新字,1270年颁行,称八思巴文。八思巴文(图13-3)以藏文字为基础,有41个字母,每词以音节为单位分写,直书右行,是以方块字形缀写的拼音文字。一度作为“国书”书写官方文件或译汉、藏等文典籍,与回鹘体老蒙文并行。元亡后,八思巴文废、被老蒙文取代。元朝统治时间较短,1368年被明推翻,明将蒙族聚居区分为漠南(鞑靼)及漠北(瓦刺)两部,而清则建盟旗制度辖理蒙古各部。
  二 蒙古族地区的造纸、印刷
  自蒙古统治者入主中原后,蒙古族人已分散于全国各地,而元代中原地区的造纸、印刷,我们已在第五及第十两章予以叙述,此处不赘。此处重点讨论蒙古族最集中聚居地区内的造纸与印刷,在非聚居地区则着重叙述与蒙古族文化有关的部分。
  讨论蒙古族地区的造纸、印刷,自然应从成吉思汗时代开始,显然要比北方其他民族地区的造纸、印刷晚了很多。蒙古汗国最初建都于哈喇和林(今蒙古共和国境内),后经多次营建,已成蒙古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自然也是最早的造纸、印刷中心。城内有各族商人聚居的回回区和汉族工匠集中的汉人区。根据蒙古传统,他们的军队每攻占一重要城池,总要将当地有技能的工匠和专业人材带到自己的后方,安置他们为其所用。1209年蒙古首先使回鹘臣服,1214年攻克金中都燕京,1227年灭西夏,1250年吐蕃归附,在这些军事行动中,蒙军将畏兀尔儿人、汉人和藏人中的工匠、学者、高僧安置在和林一带,其中包括造纸与印刷工人、火药和火器制造者,因而蒙古汗国所用的纸有一部分可能就是当地纸坊所生产的麻纸。这里还有冶铁、兵器、陶器等手工业作坊。上都是忽必烈新建的另一座大城市,位于今内蒙正蓝旗(敦达浩特)境内。1260年他于此即大汗位,这时该城的规模已超过和林。城内设各种官署、商肆和手工业作坊。上都作为忽必烈汗的根据地和战略后方,百工齐备,包括造纸和印刷作坊。
  金中都燕京自1215年起一直归蒙古所有,成吉思汗进城后访辽旧族,得耶律楚材(1190~1244),置之左右备顾问。太宗二年(1230)拜耶律楚材为中书令。八年(1236)从楚材议,于燕京设编修所,主持图书出版事宜①1279年灭南宋时,又将临安(今杭州)内府图书、国子监库存书板及造纸、刻书工匠等移至大都,这里又成了蒙古的后方。经多年经营,元大都又成了北方一个重要的造纸、印刷中心。蒙、汉文本各种政令、法典、文书、书籍以及宝钞,皆于大都刻印,再颁行各路。
  元亡后,很多蒙古人从华北等地退居于大漠南北,明隆庆六年(1572)至万历三年(1575)俺答汗(1507~1582)控制蒙古地区后兴建新城,名为呼和浩特。俺答汗及其妻三娘子(1550~1612)将喇嘛教格鲁派索南嘉措自青海请来传教,自此黄教在蒙古地区广泛传播。他们又招揽汉、藏工匠,发展建筑、工艺、医药、历法等,有的汉人便在这里经营造纸、织染、陶瓷等生产。1983及1984年在内蒙额济纳旗元亦集乃路故城发掘280个房址,从中发现有元至北元(1368~1402)时的文物,包括诰身、公文、帐册、诉状、契约、书信、票引、药方及护封等纸本文物,还有中统宝钞、至元宝钞等②。这些纸本文书上的文字有八思巴文体蒙文、回鹘文体蒙文、汉文、藏文、西夏文、甚至还有波斯文。
  如第一节所述,1902~1907年李谷克领导的德国考察队,在新疆吐鲁番发掘蒙文佛经刻本残页四张,作线装,刻以八思巴文,年代为13世纪后期。今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博物馆、大寺院等地都藏有不同时期的蒙文写本和刊本。从所接触到的部分写本和刊本看,用纸多为麻纸,当由蒙古族地区抄造,纸较厚,厚度为0.15~0.2毫米,表面较涩。早期蒙文写本用纸常在表面涂布一层淀粉浆,再予砑光,可双面书写。我们所见的多写以回鹘文体蒙文,有的还有汉文、蒙文对照本。内地刊印的蒙文书籍多印以皮纸和竹纸。蒙古族地区所造的麻纸颜色较白,打浆度较高,与西夏麻纸是不同的。还有一种重抄纸很厚,类似纸板,可作书籍的封面。
  三 蒙古文著作的出版和蒙古族文化的发展
  据《元史》卷八十一《选举志》及卷八十七《百官志》所载,元世祖为提高本民族文化素质并帮助汉人习蒙古文,于至元六年(1269)在各路设蒙古字学,即专学蒙文的学校,选诸路、府子弟受业,官给食宿。二年后(1271)再于大都设蒙古国子学,选蒙、汉官员子弟入学,蒙古人居半。这些学校以译成蒙文的《通鉴节要》等书为教材。1275年再设蒙古翰林院,掌译书、草诏等事务。由于采取这些措施,在蒙古族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知识分子,对发展本族文化起了推动作用。
  为了吸取汉文化以发展本族文化,蒙古统治者下令将各种汉文典籍译成蒙古文,再由官方刻印机构出版后颁行。《元史·武宗本纪》载,武宗(1307~1311)大力发展儒学,即位当年(1307)八月,“中书右丞孛罗铁木儿以国字(蒙古文)译《孝经》进。诏曰:‘此乃孔子之微言,自王公达于庶民,皆当由是而行’。其命中书省刻板模印,诸王以下皆赐之。”《元史·仁宗本纪》称,至大四年(1311)仁宗(1311~1320)刚即位时,“有进《大学衍义》者,命詹事王约(1252~1333)等节而译之。帝曰:‘治天下此一书足矣’。因命与《图像孝经》、《列女传》并刊行,赐臣下。”
  《元史·仁宗纪》更载,皇庆元年(1312)“帝置《贞观政要》,谕翰林侍讲阿林铁木儿曰:‘此书有益于国家,其译以国语(蒙古语)刊行,传蒙古、色目人诵习之’。”延祐四年(1317),“翰林学士承旨忽都鲁都儿迷失、刘赓等译《大学衍义》以进,帝览之,谓群臣曰:‘《大学衍义》议论甚嘉’。其令翰林学士阿林铁木儿译以国语。”①及至延祐五年(1318),仁宗“以江浙省所印《大学衍义》五十部赐朝臣。”可见当时杭州有刻印蒙文书籍的官办机构。同一年,仁宗“以《资治通鑑》载前代兴亡治乱,命集贤学士忽都鲁都儿迷失及李孟(1265~1321)择其切者,译写以进。”这可能就是前面提到的《通鑑节要》,成为蒙古字学和蒙古国子学的教材之一。
  元代时蒙古族的文化积累,至明清时进一步结出硕果。明太祖时任翰林侍讲的蒙族语言学家火源洁(1342~1402在世)以汉字译蒙文,洪武十五年(1382)编成《洪武华夷译语》,北京图书馆藏洪武廿二年(1389)南京内府刊本。此书是研究蒙古语的重要工具书。蒙族史家罗布桑丹津(1686~1758在世)以蒙文写成的《蒙古黄金史》(《大黄金史》),以编年体叙述从古代直到明清之际的蒙族历史。此书参考《蒙古秘史》及无名氏的《蒙古黄金史纲》等书,补以新的史料,有清刻本。清雍正年间(1723~1735)丹赞达格巴据搠思吉斡节尔的《蒙文启蒙》编了同名的文法书,有各种版本,集早期蒙语语法研究之大成。嘉庆时蒙族举人景辉著《蒙古文字晰义》二卷,按满文十二字头编排,依汉译名物分晰辨似,以蒙文鉴注,是研究汉、蒙、满三种语文关系的参考书,有道光年刻本。北京图书馆藏米朱尔译《四部医典》清刻本,译自宇妥·云丹贡布的同名藏文原著,又有清刊本《秘方杂集》等医书。蒙文刊本数量相当多,但仍缺乏从印刷史角度作系统研究,写本及印刷用纸亦如此。蒙元时已用回鹘文、西夏文刊行过活字本,是否有蒙文活字本,有待深入探讨。

知识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利用最新考古发掘资料,对出土文物的检验、传统工艺的调查研究和中外文献的考证,系统论述中国造纸及印刷技术的起源发展以及外传的历史,从而揭示出中国“四大发明”中两项发明的系统历史。全书共三编十七章,内容深入浅出,资料翔实,别具特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