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女真族地区的造纸、印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19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女真族地区的造纸、印刷
分类号: TS75;TS805
页数: 5
页码: 462-466
摘要: 本文从民族学角度探讨了女真族的简史,以及女真族地区的造纸与印钞技术的发展情况。女真族作为东北地区的重要民族,其造纸与印刷技术的发展对于推动当地文化繁荣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女真族统治的金朝时期,造纸技术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在书画用纸方面的制造技艺达到了较高水平。同时,金朝也发行了交钞这种纸币,推动了纸币在历史上的发展。交钞以桑皮纸印刷,这也促进了造纸业的发展。女真族地区的造纸与印钞技术的发展,不仅对于女真族本身的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于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 造纸 印刷技术 民族文化

内容

一 女真族简史
  女真族或曰女直,是中国古老民族,居住在东北白山黑水之间,早在战国已见于记载,称为肃慎。南北朝时属于勿吉七部的黑水部,唐代称黑水靺鞨。五代时始称女真,后隶于辽(916~1125),从事渔猎和农业,辽将其一部迁至今辽宁辽阳南,编入辽户籍中,称为熟女真,另一部仍在今黑龙江、吉林境内,称生女真。北宋时,生女真社会发展很快,有了冶铁和铁器生产,其中完颜部逐步强大。完颜部首领阿骨打(1068~1123)或完颜旻统一了女真各部,发动反抗辽统治的战争,于1115年称帝,建都于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又称上京,建立金政权(1115~1234)。
  金太宗(1123~1135)完颜晟于1125年联宋灭辽后,再南下攻宋,1127年灭北宋。海陵王完颜亮(1122~1161)在位时于1153年迁都于燕京(今北京),称为中都,金成为与南宋并立的北方政权。金为巩固其统治,将女真人迁入中原,又将汉人移入东北,但在这一过程中南迁的女真人却逐渐与汉族融合。蒙古崛起漠北后,南下的目标便是金,为避其锋芒,金于1214年再迁都于原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号曰南京,然1234年终为蒙古所灭,金王朝持续120年。元代时,东北的女真人多归辽阳等路管辖,逐渐汉化。其余部分分布在松花江、黑龙江流域。明代时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及“野人”女真,设辽东、奴儿干等指挥使司及卫、所管理。16~17世纪之交,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1559~1626)用八旗制度统一女真各部,自称为汗,1616年建后金国,女真族各部便成为满族的主要部分。女真族对开发祖国东北疆土作出了特殊贡献。
  女真族初无文字,一度借用过契丹文。金太祖阿骨打建立金国后,迅即命其辅臣完颜希尹(1073?~1140)创制女真文字,以记录本民族语言,天禧三年(1119)颁行。这种文字以汉字楷书为基础,参照契丹字的创制方法,加减笔画而成,有时直接用契丹字,称为女真大字。像汉字一样,女真字也是从右向左、从上向下直书,大体可分为表义字、表音字、音义结合字三类,字的形体显然比西夏文更为简练。金熙宗(1135~1149)完颜亶(1119~
  1149)1138年又创女真小字加以颁行。1145年以后,两种字并行。金亡后,东北少数女真人仍沿用女真字,明中叶(15~16世纪)起渐废。
  金统治区包括原北宋腹地,境内有女真族、汉族、渤海族和契丹族等。海陵王迁都燕京后至金世宗(1161~1189)完颜雍(1123~1189)时期,因受中原汉文化影响较深,各种典章制度也参照汉制作了改革。世宗兴科举,发展学校,网罗各族人材,形成多民族统治中心,从而巩固金的统治。女真人向汉族学习汉文和农业、手工业技术,与各族发展并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早在金熙宗时,社会已向封建制过渡,至金章宗(1189~1208)完颜璟(1168~1208)在位时,加速了这一过程,经济和文化都获得很大发展。同时造纸与印刷正像陶瓷、火药及火器、纺织、造船等都达到较高水平,足可与南宋相比。
  二 女真族地区的造纸与印钞
  金章宗自幼习文,善作诗词,长于书法、绘画,写汉字瘦金书可与宋徽宗御笔乱真,也很讲求用纸,非良纸、佳墨不肯挥毫。《金史·百官志》列书画局,掌御用书画纸札,所造的纸都是高级书画用纸。金军攻克汴京后,将北宋内府所藏图书典籍、档案、国子监库存雕版印板、各种珍宝文物以及各有关行业能工巧匠、艺人和学者甚至僧众人等都运往北方,安置在燕京及附近地区,为其所用。这对改变金后方文化和生产的落后局面具有重大意义,从而进一步影响到中国境内造纸与印刷中心南重北轻的地理分布格局。
  女真统治者要在各个方面都与南宋相抗衡,他们可能已达到此目的。金境内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在铸造铜钱的同时,也像宋朝那样发行纸币。海陵王贞元二年(1154)在中都设交钞库发行交钞。大钞面值为一贯、二贯、三贯、五贯,小钞面值为百文、二百文、三百文、五百文及七百文。交钞与钱并行,初以七年为限,到期换领新钞。世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更新令,交钞可无限期流通,这是纸币发行史中的划时代举措。《金史·食货志三》称:“交钞之制,外为栏作花纹,其上栏横书贯例,左曰某字料,右曰某字号。料、号外篆书曰‘伪造交钞者斩。告捕者尝钱三百贯’。”①。交钞版面像宋交子一样规范,至今仍可见其形制②。
  金交钞一律以桑皮纸印刷,百姓交税亦以交钞支付。后钞法变动,改通铜钱,抽税时按原先交钞面值易以铜钱,名曰“桑皮故纸钱”,显然增加了人民的经济负担。政府发行纸币时,设印造钞引库、抄纸坊及交钞库物料场等机构。《金史·百官志》称,印造钞引库“掌监视、印造、勘覆诸路交钞、盐引,兼提控抄造钞、引纸”,抄纸坊掌抄造纸张。而交钞库物料场掌征收并支给印交钞所用物料,设于各处交钞库及抄纸坊,以上机构皆隶属户部。这些机构设于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市)、北京大定府(今辽宁宁城)、东平府(今山东东平)、大名府(今河北大名)、益都府(今山东益都)、咸平府(今辽宁开原)、真定府(今河北正定)、河间府(今河北河间)、平阳府(今山西临汾)、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市)、京兆府(今陕西西安市)③等。总共十四府、七州设有抄纸坊及交钞库,几乎遍及南北各路,相当现在的北京市、天津市及辽宁、黑龙江、河北、山西、山东、陕西及甘肃等九个省市地区,还应包括后来的南京路开封府(今河南开封市)。此地理分布大体上反映了金的造纸及印刷作坊的格局。在上述地区主要生产麻纸、桑皮纸、楮皮纸,产量相当可观。金所辖地区原来早已产纸的地方,如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及河南府(今河南洛阳)等地也应继续生产纸。河东南路绛州的稷山(今山西稷山)和南京路(今河南)的南部还生产竹纸。产量可能有限。
  三 女真族地区的雕版印刷
  女真统治者倡儒学,为适应境内汉人和通晓汉文的女真人学习及科举应试需要,官刻许多儒家经典及史学、诸子著作。《金史·选举志》写道,凡所用儒家各经典皆需以官刊本为准,“皆自国子监印之,授诸学校”。这些监本的书板有的就可能用北宋国子监旧版重印,因而皆称善本。凡命题及应试皆以监本所载内容为准。金统治者再设京师女真国子学,各路设女真府学,也定期开科取士。《金史·选举志》载:“以策、诗试三场,策用女真大字,诗用小字。”为此,将汉文经史子书再译成女真文出版,颁行于各地,“大定四年(1164)世宗命颁行女真大小字所译经书,每谋克(300户)选二人习之”。
  《金史》卷九十九《徒单镒传》也说,“大定四年诏以女真字译书籍。五年(1165)翰林侍讲学士徒单子温进所译《贞观政要》、《白氏策林》等书。六年(1166)夏,进《史记》、《两汉书》,诏颁行之。..十五年(1175)诏译诸经。”①看来译书工作是在女真族大儒徒单镒(1144?~1214)主持的译经所进行的。《金史》卷八《世宗纪下》称,大定二十三年(1183)“使译经所进所译《易》、《书》、《论语》、《孟子》、《老子》、《杨子》、《文中子》、《刘子》及《新唐书》。上谓宰臣曰:‘朕所以令译《五经》者,正欲女真人知仁义道德所在耳。’命颁行之。”及章宗即位,则诸经备矣。自然,所有这些译本都曾出版,因此女真族出现一些深通经义的饱学之士。
  为适应汉人、女真人士子学习及科举应试需要,还要刊印各种语言文字学方面的通用工具书,如《说文解字》、《玉篇》、《尔雅》、音韵学著作和类书以及名家诗文集、应试策等,还有民间喜欢的文学作品。秘书监著作局掌修日历,还要以官版颁行历书于各路。除官刊本外,各种私人刊本尤其书坊刊本也为数不少。主要刻书地点为中都(今北京)、南京(今开封)、平阳府(山西临汾)、宁晋(今河北宁晋)等处,其中以平阳府为最大的印刷中心,平水版书籍以数量与质量观之,足可与南宋杭州版、福建建阳版相抗衡,传世者也较多,此处书铺坊林立,相互竞争。中都及南京是金统治中心,也是经济、文化和手工业中心,刻书事业自然相当兴盛,以官刊本尤其国子监刊本名著于世,书坊也很多,奈因兵火频仍,至今流传下来的很少。
  女真族像汉族、契丹族一样信奉佛教,各地寺院都藏有印本佛经,有的寺院亦筹资自行印经。最著名的是1148~1173年在河东南路解州(今山西运城西南)天宁寺所刻印的金版《大藏经》,收佛典6900余卷,底本为北宋《开宝藏》(971),亦作卷轴装。1933年此金版藏经于山西赵城广胜寺被发现(图13-1),存4957卷,因保存条件不佳已残损。后入藏北京图书馆者有4541卷,已修复。因为是在赵城发现的,故俗称《赵城藏》。
  现流传下来的金刻本,多是平阳府坊刻本,藏于北京图书馆者有宋人曾巩著《南丰曾子固先生集》,底本为北宋旧板,字画刻得刚劲,为平水本上乘。宋人吕惠卿《吕太尉经进庄子全解》,刊于1172年,也是重翻北宋的版本,西夏黑水城出土的《庄子解》只是残本,此为全本。《刘知远诸宫调》(图13-2)为1908年科兹洛夫得自黑水城者,原书十二卷,存五卷42页。同时又出平阳姬氏刻四美人图、平阳徐氏刻关羽图像。《刘知远诸宫调》观纸墨刀法,知亦为金刻平水坊本,属于民间说唱文学,为传世诸官调中最早的脚本,今藏北京图书馆。金人邢准《新修累音引证群籍玉篇》(1188)三十卷,据《切韵》、《广韵》、《集韵》等书增补王太据《增广类玉篇海》而成,是当时最完备的分部字典。除以上平阳刻本外,北京图书馆尚有宁晋坊刻金人韩道昭《改并五音集韵》,1212年由荆祐刊刻,此书以《广韵》为蓝本,是大型音义双解字典。刻书人荆佑字伯祥,宁晋人。曾刻过《五经》行世,贞祐间(1213~1216)蒙古南下,将家刻《广韵》、《泰和律义篇》等书板埋于土中,乱后修补,此书书板似亦属于此列,存十二卷①。
  金代还刻印许多科学技术方面的著作,如平阳所刻《黄帝内经素问》,存十三卷,为唐人王冰注、宋人林亿校本。平阳书轩陈氏1186年刻印宋人《铜人脏穴针炙图经》五卷②。解州人庞氏1204年刊《政类本草》,而嵩州夏氏1214年又刊过《经史证类大全本草》及《本草衍义》,皆据宋刊原本为底本。
  从现有资料看,金刊本多为白口,版面左右双边或四周双边,每半叶行数及每行字数不等。所用的印刷用纸多为北方造白麻纸,如金版《大藏经》及《刘知远诸宫调》都是山西麻纸,但纸质精良,较薄,粗帘条纹(每纹粗2毫米),当不是用竹帘纸模抄造,而是用芨芨草和萱草(Hemerocalis fulva)茎杆编制的草帘纸模抄造。平阳出版的书,看来多用这种纸。考虑到以大量桑皮纸印交钞,金刊本书亦还有印以皮纸的,因河北、胶东皮纸北宋时已出名。金刻本从传世实物来看,多为雕版印刷,活字本有待发现。

知识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利用最新考古发掘资料,对出土文物的检验、传统工艺的调查研究和中外文献的考证,系统论述中国造纸及印刷技术的起源发展以及外传的历史,从而揭示出中国“四大发明”中两项发明的系统历史。全书共三编十七章,内容深入浅出,资料翔实,别具特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