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西夏的造纸与文化的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192
颗粒名称: 一 西夏的造纸与文化的发展
分类号: TS75;TS805
页数: 3
页码: 454-456
摘要: 本文记述了西夏境内纸工院等官营机构生产大量麻纸和皮纸,用于满足皇室、官府及民间的需求。西夏纸多粗制,但也有较好品质,因需求量大和原料供应紧张,废纸常回槽重抄。纸的生产促进了西夏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设立、儒学、史学和文学得以发展,同时从北宋引进大量汉文典籍并翻译。西夏境内佛教兴盛,也推动了纸张的需求。西夏纸业的兴旺是当地经济和文化繁荣的见证。
关键词: 新疆维吾尔族 党项族 造纸 印刷

内容

从历史上看,党项族在唐初内迁至今陕甘宁一带后,就已用上了纸。他们聚居的地区,如陇右道东部的沙州(甘肃敦煌)和肃州(酒泉),在这以前就是西北产纸地,因此西夏建国后便有了造纸业,是很自然的。产纸地也有所扩大,除原有产地外,灵州(今宁夏宁武)和兴庆(宁夏银川)也可生产麻纸。西夏农牧业发达,河西、河外十三州及灵州“地饶五谷,尤宜稻麦”,而矿工、铁工、木工、石瓦工、纸工、印刷工、纺织工、陶瓷工和建筑工为数不少。
  夏仁宗天盛年间(1149~1169)成书的《天盛律令》,列举官营工业作坊时,谈到纸工院和刻字司。但1132年刊行的《音同》跋中就指出“设刻字司,以蕃学士等为首,刻印颁行世间”②。而纸工院显然与刻字司一样,是在首府组建的最大的官营生产基地。这两个机构负责皇室及官府用纸的供应和各种著作的出版,有可能是在合并民间作坊的基础上组建的。1223~1225年刊行的《杂字》器用物部中列举纸有表纸、大纸、小纸、三抄、连抄、小抄、金纸、银纸及京纸等名目,包括不同幅面、厚度、档次的本色纸和加工纸。夏崇宗时(1086~1139)出版的《文海》中对纸的解释是“此者白净麻布、树皮等造纸也”。④除这两个官办生产机构外,不排除有民间纸坊,而有的寺院也从事印刷。
  根据对西夏写本及刊本用纸的调查研究,可以看出当地主要生产麻纸,造纸方法与中原相同,属于北方麻纸系统。由于缺少竹材,抄纸帘以芨芨草茎杆编成,偶有用粗竹条编之,因此帘条纹一般为0.15~2毫米。麻纸较厚,厚度一般为0.14~0.19毫米,表面不够平滑,除本色纸外,还有黄、蓝、红等色纸。但西夏也生产少量皮纸,如北京图书馆藏夏惠宗天赐礼盛国庆元年、二年(北宋神宗熙宁三年、四年,1070~1071)的文书,经笔者检验即为西夏造皮纸。文书是用西夏文行书写的审判书(图12-10),涉及瓜州(今甘肃安西)官府审理的一宗民事案件。该文书用纸较薄,厚度为0.08~0.1毫米,粗帘条纹,呈浅灰色,打浆度不高,纸浆分布不匀,迎光看纸上透眼较多,但仍有足够强度①。
  大体说来,西夏所造的纸较厚者(厚度为0.15~0.2毫米)多为麻纸,较薄者(厚度在0.1毫米以下)多为皮纸。二者的帘条纹没有多大差别,用同一种纸帘抄造。麻纸表面不够平滑,纸上有少量未松解的麻纤维束,纸的颜色有白的,也有呈灰色的,但纸质坚韧。皮纸比麻纸表面平滑,但透眼较多,产量不大。由于当地造纸资源有限,而用纸量较大,用过的旧纸被回收,与新纸浆相配重抄的可能性是不应排除的。因旧纸的脱墨过程进行得不彻底,所造的纸颜色便呈浅灰。如夏仁宗天盛十三年(1161)印本《大方广佛华严经》,即以粗灰麻纸印刷,纸厚0.16~0.18毫米,粗帘条纹,纸面涩滞②,我们疑心使用了再生纸。有时还干脆用废旧的文书纸背面重作印刷之用。
  总的说,西夏境内各纸厂尤其纸工院的产纸量是很大的,这从1189年夏仁宗为纪念即位50年,一次就刊印《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的汉文、西夏文及藏文本共10万卷,就看得出来,因而当地产的纸,足以满足各界的需要。西夏可能是当时中国境内人均耗纸量最大的民族地区,所造的纸因用途及使用人身分的不同,质地上有高下之分,上层统治者用较好的本色纸和加工纸,群众用较次的廉价纸。从出土纸本文物观之,大多数纸制作都较为粗放,包括统治者下令刊经的印刷用纸,与宋纸不堪相比,我们偶而见到较好的西夏纸。虽然西夏纸工已掌握足够技术可以生产高级纸,但这些技术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主要原因是纸的需要量太大,纸工来不及精工细作,就得将纸交出使用,加上原料供应紧张,不得不以废纸回槽重抄。
  纸的生产促进了西夏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史载元昊在颁行西夏文后,设立蕃学,以蕃学进者,诸州多至数百人。1061年,夏毅宗遣使向宋上表,“求太宗御制草诗隶书石本,且进马50匹,求《九经》、《唐书》、《册府元龟》”,宋仁宗诏赐国子监版精刻《九经》,还所献马匹③1101年夏崇宗立国学,“设弟子员三百,立养贤务以廪食之”。1144年夏仁宗“立学校于国中,立小学于禁中,亲为训导”①。在校学生多至3000人,又仿宋制实行科举制,1161年设翰林学士院,以王佥、焦景颜等为翰林学士,发展儒学、史学和文学。各种写本、刊本著作不断问世。
  西夏又从北宋引进大量汉文典籍,设译所组织人员将这些汉籍翻译过来,主持这项工作的是党项族名儒斡道冲(1108?~1183)。斡道冲字宗圣,灵武人,通《五经》,掌西夏史官之职,译《论语郑注》,著《论语小议》等。1151年任蕃汉学教授,1171年擢至中书令,旋补国相。在他周围聚集大批党项族和汉族、藏族人材从事翻译和著述活动。西夏统治者都信佛教,以佛教为国教,在兴庆府、凉州、甘州和灵武等地兴建规模较大的寺院和大的佛塔,因而境内佛教兴盛。西夏多次遣人至宋购求佛经、儒家经典和史传,因而大量宋刊本湧入境内,1047年夏景宗将宋版大藏经珍藏于兴庆府新建的高台寺中,作为镇寺之宝。1072年夏毅宗再遣使入宋,进马匹以求大藏,宋神宗诏赐大藏经,退还其马。宋版大藏经运到西夏后,很快译成西夏文,促进了西夏佛教的进一步发展。

知识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利用最新考古发掘资料,对出土文物的检验、传统工艺的调查研究和中外文献的考证,系统论述中国造纸及印刷技术的起源发展以及外传的历史,从而揭示出中国“四大发明”中两项发明的系统历史。全书共三编十七章,内容深入浅出,资料翔实,别具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斡道冲
相关人物
夏景宗
相关人物
王佥
相关人物
焦景颜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北京图书馆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甘肃省
相关地名
宁夏回族自治
相关地名
宁武市
相关地名
银川市
相关地名
安西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