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明清时的版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17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明清时的版画
分类号: J227;K879.41
页数: 11
页码: 402-412
摘要: 本文深入探讨了明代版画的发展历程及其艺术特色,特别聚焦于著名的徽派版画。明代版画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随着戏曲、小说等通俗读物的盛行,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版画形式多变,题材广泛,技艺高超,展现了高度的艺术性和技术性。其中,徽派版画以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明代版画的一大亮点。本文详细分析了徽派版画的发展历程、技术特点以及代表作品,揭示了其在明代版画艺术中的重要地位。此外,本文还探讨了明代版画与社会文化背景的紧密联系,以及其在推动文化艺术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明代版画 徽派版画 技术特点

内容

一 明代版画概观
  中国版画有悠久历史,与雕版印刷术的发展相始终,早期版画多出现在宗教印刷品中。宋元以后,插图本著作扩及到各种非宗教著作中,版画在艺术性和技术上超过唐代。而明清时版画获得进一步发展,插图本著作成为这一时期印本书中的主流。推动版画发展的社会因素是明代适应广大读者需要的戏曲、小说和其他大众通俗读物的盛行。尤其在明中叶以后,同一部作品在各地出现了不同的版本,刻书商为打开销路,极力在书中增加插图,提高其趣味性、艺术性,因而展开了商业上的竞争。版画大战的结果,几乎使每一部戏曲、小说等作品都配上不同的插图来说明故事情节,有时插图多至几十幅,甚至上百幅。
  版画形式与前代相比,不但数量增多、艺术性提高,而且变化多端、题材广泛。除过去已有的上图下文式的小幅版画外,还出现大幅版画,插图占一整块印版,或占整版之半,另半页为文字,插图内容与文字叙述紧密配合。有时插图逐幅相连,形成连环画,图中空白处题诗或加少许文字说明。明末更出现以图为主、以文为辅的画册。除中国画之外,还有西洋画,这是前代版画中少见的。除戏曲、小说和宗教作品有插图外,儒家经典、史地和科学技术作品还出现大量专业插图。
  纵观明代印本,可以说是个百花齐放的版画世界。由于多色套印技术的发展,更使版画达到绚丽多彩的境界。
  版画是艺术和技术高度结合的产物,它本身就是技术密集性的艺术品,要求画、刻、印三者有机地配合。明代版画技艺之所以是高水准的,因为除专业画家外,还涌现出一大批一流的刻工和印工队伍,艺术家和工匠的结合是明代版画的一大特点。这与同时代欧洲文艺复兴时的作法颇相闇合,因而这种版画具有永久性的艺术和技术魅力,直到今天仍为中外人士所赞赏。无疑各种插图本著作在明代成为畅销读物,是不难想象到的。
  存较早的明刊插图本戏曲作品,是弘治十一年戊午(1498)金台(北京)岳家刊刻的《奇妙全相注释西厢记》。书末有“弘治戊午季冬金台岳家重刊印行”之印牌,又有“正阳门东大街东下小石桥第一巷内岳家[行]移诸书书坊便是”之木印一行。此书黑口,上图下文,共150幅插图表示各种情节,故称“全相”本。牌记还称:“谨依经书重写绘图,参订编次大字魁本,唱与图合。使寓于客邸、行于舟中[之]闲游坐客,得此一览,始终歌唱,了然爽人心意。命锓梓刊印,便于四方观云”①。
  插图中人物雕刻手法及版式说明,明初版画仍未脱离元代版画的风格,人物和服饰皆以粗线条表现。原书现藏北京图书馆及北京大学图书馆,1958年北京荣宝斋刊《中国版画选》据此本摹刻时重加润绘,反不如当时《古本戏曲丛刊》影印本真实。正德六年(1511),福建建阳杨氏清江书堂所刊《新增补相剪灯新话大全》,与上述北京刊本《西厢记》一样,也是黑口本,上图下文,插图中人物用粗线条表现,仍是元代遗留的技法。
  绘刻人物形象贵在传神,用工笔白描手法最能体现这一要求,亦即用细线条来表现人物,能刻划出面部及服饰的细微之处。宋元雕版佛经插图已能作到这一点,因插图数量极其有限。如果在同一书内刻多幅插图都用工笔白描,显然在技术上有困难,因为刻细线条时容易断线。因而元代及明代前期插图本读物多用粗线条,人物虽亦能显得姿态生动,毕竟不够细腻流畅。随着时代的推进,读者的欣赏水平也越来越高,刻书商也极力要推出精美的插图本读物。经过明代前期各地刻工的技术实践和经验积累,至嘉靖(1522~1566)以后已研制出一套适于刻工笔白描的刀具(图11-3)和雕刻方法,印墨技巧上也有改进,在一部书内同时刻多幅工笔白描插图已不成问题,因而万历年(1573~1619)这类书便大量面世。南直隶徽州府(今安徽歙县及休宁)的黄、汪、刘氏三家刻工在这方面一直处于技术领先地位。其中黄氏家族在一个世纪左右形成专业版画雕刻集团,于全国独领风骚,他们分布于徽州、南京、杭州、苏州、北京等地,几乎垄断了绝大多数的重要版画作品的制图工作。
  二 明代著名的徽派版画
  据道光十年(1830)《虬川黄氏宗谱》所载,其一世祖黄文炳于唐末迁居于歙县虬(qiú)村务农。徽州是出产纸、墨、笔、砚文房四宝之地,也是个印刷中心,徽州人又善于经商,足迹遍各地,这里工商业相当发达。至明代前半期(15世纪后半叶)黄氏家族黄文敬一代人起已转向刻书行业,此后世代相传,经过刻苦钻研,至万历年以后黄氏家族进入了专心雕刻版画的黄金时代②。黄氏所刻版画能将任何复杂的画稿用细线条忠实地再现出来,印在纸上后画面与原稿毫无二致,因而专业画家,纷纷将画稿交他们刻版。
  休宁画家汪耕(1556~1621在世)为刻工黄应祖(1563~1633?)提供《人镜阳秋》的画稿。此书为历史人物画传,由汪廷讷(1560~1629在世)著。汪廷讷字昌朝,号坐隐,休宁人,《人镜阳秋》即由其环翠堂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刻于休宁。书中所述人物故事皆有工笔白描插图说明,人物活灵活现,器物有立体感。原刊本今藏北京图书馆。除此书外,万历三十八年(1610)汪氏环翠堂还刊印《坐隐图》等,也是插图本,画工与刻工同前。由画家汪耕提供画稿的,还有万历三十八年(1610)起凤馆刊刻的《王凤洲、李卓吾评北西厢记》,由黄一楷(1580~1622)刻版,因黄一楷在杭州卖艺,则此书刊地应在杭州。
  明代著名画家陈洪绶(字老莲,1599~1652)绘《博古叶子》、《水浒叶子》及《九歌图》,由黄建中(字子立,1611~?)刻版。前二者都是纸牌图案,而《水浒叶子》描写梁山48名英雄人物形象,刊于崇祯十三年(1640),刊刻地点在杭州。陈洪绶塑造的人物都表现其个性,刻工则将画稿生动地体现在雕版上。
  由徽州著名制墨专家程大约(1541~1616)滋德堂万历三十四年(1606)所刊《程氏墨苑》,为精美的彩色套印本,含图录14卷、诗文4卷,在版刻和刷印方面均堪称典范。该书画稿由丁云鹏(1547~1628)提供。丁云鹏字南羽,号圣华居士,休宁人,以绘画名扬海内,善白描山水、人物、佛像,精妙绝伦,有《丁南羽集》。他的画稿由黄鏻(1564~?)、黄应泰(1583~1642)雕刻,以程氏所制佳墨付印。《程氏墨苑》书首有许多名家作序,值得注意的是,写序人中还有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MatteoRicci,1522~1616),他还向程大约提供四幅欧洲早期木雕版宗教画①。程大约依宗教画制成墨锭,再将模板图案印入书中,一些拉丁文及汉字的拉丁文注音也一并印入。这是中西版刻交流史中的一件趣闻。
  图11-4明万历年(1600)汪云鹏玩虎轩于杭州刊行的《列仙全传》中郭琼像,刻工黄一木徽州汪云鹏玩虎轩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所刻王世贞(1526~1590)辑著《列仙全传》(图11-4),共9卷,收入581人的传记,配肖像图222幅,图相对集中,每一整版刻两图,每图占半页,人物形态各异②,由黄一木(1576~1641)刻版。黄一木还与黄一凤(1583~?)、黄一楷合刻《元人杂剧》,由杭州顾曲斋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刊行,书中收元杂剧二十种,每种配插图4幅,共80幅。书首有玉阳仙史写的序,可能是浙江会稽(今绍兴)戏曲家王骥德(约1553~约1623)的别号,则此书当为他所辑、书中插图绘刻得异常精致(图11-5)③。上述汪氏玩虎轩还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出版明初戏曲家高明(1320~1398在世)的《琵琶记》,有插图38幅,有的图占整块印板,也是徽派版刻的上乘之作。《金瓶梅词话》是明代流行的长篇小说,共百回,作者署名兰陵笑笑生,其崇祯年刊本含100幅插图,由黄建中、刘应祖及黄汝耀等人刻版,其中黄建中以刻陈洪绶绘制的《博古叶子》及《水浒叶子》而知名。徽州黄氏家族人材辈出,版画刻工有字号世系可考者达三十余人,刻重要插图本著作达47种④。除上述外,还有不同版本的《西厢记》、《方氏墨谱》(1589年刊)、《帝鉴图说》(1604年刊)、《元曲选》(1616年刊)、《古列女传》(1606年刊)《酣酣斋酒牌》(万历末刊)及《状元图考》(1607年刊)等。
  除黄氏外,徽州汪、刘二姓也刻出一些优美的版画作品,如万历二十八年(1600)刊明人黄凤池辑《唐诗画谱》,选唐人诗并以手书体印之,同时配上插图,一块版半页为诗、半页为画,诗配画、画配诗,而且画家据诗的意境配画,刻工为徽州人汪士珩。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刊元代人施耐庵(1295~1369在世)著《忠义水浒传》,含120幅精刻大幅插图,刻划出梁山不同人物形象,由刘君裕刻版。有时黄、刘等徽州流派不同姓氏刻工还能集体合刻同一部书,如前述崇祯年刊本《金瓶梅》,就是这种合作的结晶。徽州派刻工对明代版画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把雕版印刷技术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峰。
  徽派刻工版画特点是刀法精湛,线条纤细而流畅,人物眉目传神,服装、道具、室内建筑、花草树木及野外场景都能精刻入微,一丝不苟(图11-5)。每一幅画面,使人阅之如临其境,可以说这再现了以工笔进行艺术创作的同时代画家的画稿。就其版画艺术水准和雕刻精细程度而言,与同时代欧洲作品不相上下,在同一书内插图数量配置之多、画面之大恐非欧洲一般插图本著作可比。由于徽派刻工领导时代版画新潮流,而他们又以其特技寓居江浙一带印刷中心,在他乡献技传艺,因而也带动其他地区版画技术的发展与提高。
  明末吴兴两位出版家凌濛初(1580~1644)及闵齐伋(1580~1645?)也出版不少书,其中包括插图本戏曲,他们出的书在形制上很相似,如无特殊题记,很难区别。如《董解元西厢记》,刊于万历、天启年间(17世纪初),正文墨印,批语朱印,有图12幅,绘刻皆精,新安黄一彬(1586~?)刻版,可能由凌濛初刊行。书首有清远道人写的序,此当为明戏曲家汤显祖(1550~1617)所写。汤显祖本人的《牡丹亭记》亦于同时期由闵齐伋在吴兴刊行,有大幅精美插图13幅,新安汪文佐、刘升伯刻版,文字也是朱墨套印。凌、闵所刊的书虽有套色印刷特色,但就版画雕刻而言,仍属徽派。
  三 明代画册和科学书中的插图
  明代由于版画技术的发展,还出版了由画家所绘的画册,多属花鸟写意及水墨山水,供学者临绘或欣尝。这类画没有工笔白描人物画那样难刻,常用较粗线条,但要求不得偏离画稿神韵。有的部位着墨较多,对刻工和印工而言也不是轻易能处理好的。画册版面以画为主,多占整版半页,必须与画稿逼真,文字说明也多用行草或草书手迹,故刻印起来仍有一定难度。
  早期画册有《高松画谱》,刊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为画家高松(1510~1575)绘稿。他的画谱包括《菊谱》、《翎毛谱》(鸟类)、《竹谱》等,每谱前有五言歌诀,讲述下笔要领,并以所绘图示范,使学者得画法秘诀。另一画册为《历代名公画谱》,万历三十一年(1603)由虎林双桂堂刊于杭州(图11-6),由宫廷画家顾炳(1555~1615在世)辑绘,他将历代设色名画以单一墨色摹绘成缩小尺寸的副本,凡106家的106幅画,山水、花鸟、人物一应俱全,工致精丽,如观真蹟,可谓传统名画国宝大观。每块雕板图占半页,另半页为书法家以不同字体写出的对各画作者及作品的简介。
  明代传统科学技术获得一定发展,而且在与国外的科学交流中引进了西洋科学技术,大量科学著作的出版,势必置入不同专业的插图,这是明代版画世界中的另一特殊的系列。画家为戏曲、小说等通俗读物配图,可以按自己的理解来塑造人物形象、描绘周围景物,不一定符合历史的真实。但植物学、本草学、医学、农学、工艺学、军事学和数理科学中的插图,必须要求画稿作者对所描述的事物作仔细观察,用艺术和科学的手法忠实再现于画面,动植物的生态特征、设备和工具结构、尺寸比例、几何图形的绘制,都要严格符合科学要求,不能有差错。因此科学版画绘刻更难,画家没有科学训练不能染指,常常由各书作者及其助手绘制。
  例如明初王子出身的科学家朱橚于永乐四年(1406)于开封王府所刻《救荒本草》,载414种救荒野生植物,附414幅精绘植物图。万历二十四年(1596)金陵(南京)胡承龙刻李时珍的科学巨著《本草纲目》,含1160幅动植物及矿物插图。弘治七年(1494)于吴县刊行的邝璠(1465~1505在世)所编《便民图纂》,有农桑络织图31幅,上文下图,每版两幅,每图上有竹枝词。插图据宋人楼璹(约1090~1162)《耕织图》(1145)改绘,是较精美的科学版画。
  明代另一重要科学著作是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由其友人涂绍煃(1582~1645)于崇祯十年(1637)刊于南昌府,此书对明以前工农业作了系统总结,有插图123幅,占半版版面,许多有关采矿冶金、铸造锻造、造纸等工艺技术都首次以版画形式出现。工农业生产工具、设备画得准确无误。从技术角度看,是科学版画之模范。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崇祯十二年(1639)由陈子龙(1608~1647)平露堂刊行,此书含大量插图,并附《泰西水法》(1612),介绍西洋水力机械。
  大型军事百科全书《武备志》240卷,由茅元仪撰著,天启元年(1621)出版于南京,书中插图包括练兵、战阵、战船、各种冷兵器及火药武器、攻守战具、海防及陆地地图和航海图等数百幅,皆占半版,有的占一版以上,绘制精确,有立体感,有名的郑和航海图就包括在其中,他如各种火箭、火炮、水雷、地雷等都画得相当详尽。正文第一页版心下有“秣陵(南京)章弼写、高梁刻”字样,则各种插图皆出高梁之手。正文为标准印刷字体,且有各种标点符号,版框上还刻出批语。天启七年(1627)还出版由王征(1571~1644)和郑玉函(JeanTerrenz1575~1630)从西方文艺复兴时的有关机械著作译出的《远西奇器图说》,介绍了近代力学原理,及各种奇妙机械,附各种小幅工程图,另有大幅机械操作图64幅,皆从洋书绘刻,刻工为徽州人黄应臣(1596~1671)。这是徽派刻工刻科学版画的少有的例外。万历二十六年(1598)所刊赵士祯(1552~1661)《神器谱》,曾献朝廷备抗击倭寇之用,也是插图本军事技术书,书中介绍各种火器,包括鲁密铳、西洋铳等构造及用法,插图精美。
  在明代版画中,还必须指出王圻(1540~1615在世)、王思义父子合著而于万历三十七年(1609)在南京刊行的《三才图会》,该书共106卷,实际上是涵盖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百科全书,包括天文、地理、人物、器用、身体、衣服、人事、仪制、珍宝、文史、鸟兽、草木等大类。每类中都有大幅插图,以工笔白描绘刻,总共达4000多幅之多,内容涉及各个方面,是明代最大的插图本著作。在同时代的外国出版物中也很难找到类似著作。在该书《地理图序》版心下方有“秣陵陶国臣刻”六字,从所刻596幅历代人物画像图及数以千计的花鸟、禽兽、草木及山水图中观之,可见南京流派的刻工版刻技巧已达到徽派的水平。在中国乃至世界版画史中,《三才图会》在插图数量之多、题材之广泛方面创下了空前记录。这是一部集明代版画之大成的巨著,很早就受到国外的注意。美国汉学家富录特(LutherCarringtonGoodrich,1894~1986)把《三才图会》、《武备志》和《天工开物》称为明代后期三部杰出的插图本百科全书①。《三才图会》中的版画与戏曲、小说中的不同,画家不可随意提供画稿,对各种人物、器物要经过历史考证,各种地图都要有依据,动植物图多就实物写生,除少数神怪图出于想像而绘之外,大多数图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清代所编大百科全书《古今图书集成》中很多插图都取自《三才图会》,我们要从学术性和科学性上高度评价这部巨著的价值。
  崇祯年间朱一是(1600~1664在世)在邓志谟(1565~1630)《蔬果争奇》的《跋》(清白堂刊,1642)中说:
  今之雕印,佳本如云,不胜其观。诚为书斋添香,茶肆添闲。佳人出游,手捧绣像,于舟车中如拱璧。医人有术,检阅篇章,索图以示病家。凡此诸百事,正雕工得剞劂之力,万载积德,岂逊于圣贤传道授经也。
  这一席话热情歌颂了刻印工人创造文化财富的丰功伟绩,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插图本读物的普遍爱好。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历代出版的插图本著作约有4000余种,其中刊于明代者几占一半,可见明代版画在数量上相当以往历代所刊版画之总和。
  四 清代的版画
  清初顺治、康熙时近八十年间各地所刊版画显然是在晚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使得由满族统治者建立的这个朝代从一开始就在版刻方面处于较高的起点上。明末一些刻工及其徒弟在明清之际仍健在,他们的技术仍世代相传,因而清代版画技术仍沿用明末徽州、南京和苏杭等流派的刀法,画面线条纤细而流畅,对人物、动植物及周围环境、各种器物刻划得较为细腻,线条流畅,在画面艺术上也未脱离明人的笔法,所刻书法手迹更是如此。同时,清代还继承与进一步发扬明代时形成的画家与刻工在版刻方面密切合作的传统。为版画提供画稿的画家甚至比明代还多,他们来自不同的画派,在艺术创作上是一流的。
  值得注意的是,明清之际具有抗清民族意识的画家陈洪绶(1599~1652)的画法在清初版画创作中有很大影响。他所创作的《水浒叶子》,刻划具有反抗精神的梁山各英雄形象,抒发思想郁闷,给读者以激励,这些版画在清初重刊。明代徽派版画对人物处理虽然刻划得精细入微,但人的精神境界较少反映出来,好人坏人、庸人和英雄人物外形几乎都一致,陈洪绶着意表现人的个性气质,从而在版画画稿创作上完成新的突破。在陈洪绶影响下,清初出现了以歌颂英雄、烈女和卓越历史人物为题材的版画新潮,以激起受压迫的汉民族的民族意识,在当时背景下具有反清的政治意义。
  与此同时,反映神州大好山河的山水风景写真版画,激起爱国、爱家乡的意识,图中可见怒峰垒起、烟云缭绕,唤起人们思念大明江山之情,同英雄人物画有异曲同工之效。清初画家萧云从(1596~1673)的作品(图11-7)正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其《离骚图》刊于顺治二年(1645),共64幅画,由徽派的汤复刻版,而《太平府山水图》(图11-7)顺治五年(1648)由当涂怀古堂刊行,共43幅画。它们都抒发出萧云从对故国的怀念。徽派旌德刻工刘荣、汤尚、汤义等人,将画家的意图淋漓尽致地用刀笔表达出来。康熙七年(1668)苏州桂笏堂所刊《凌烟阁功臣图》也受陈洪绶画法影响。画家为洛阳人刘源(1624~1689),由苏
  州刻工朱圭(1643~1718在世)刻版。具有萧云从画法的山水版画,有康熙五十三年(1714)徽州休宁出版的《白嶽凝烟图》,这40画册描绘休宁城30里处白嶽风光,画家吴镕(1674~1734在世)为清初徽派画家,刻工为休宁人刘功臣。
  清代版画生产中心主要集中于北京、南京、杭州、苏州、安徽和江西等地。当康熙中后期至乾隆年间清代统治完全巩固时,反清作品逐步减少,反映皇清盛世的作品增多。大量“钦定”版画作品由内府奉敕刊行,由宫廷画家供稿,此现象为明代所少见。康熙三十五年(1690)内府所刊《御制耕织图》是宫廷画家焦秉贞(1650~1722在世)据宋人楼璹(1090?~1162)《耕织图》(1145)改绘(图11-8),收入耕种与纺织图各23幅,每幅有康熙帝御制御笔题诗一首,由从苏州召入宫内的刻工朱圭刻板。这部既是艺术又是科学著作,受国内外喜爱,19~20世纪译成法文及德文。
  康熙五十二年(1713)内府刊行的《万寿盛典》120卷,描述为圣祖祝寿的盛大场面,其中共有148幅插图由宫廷画家王原祁(1642~1715)主持精绘而成,由朱圭刻版。乾隆三十一年(1766)殿版《南巡盛典》中大量插图描绘高宗四次南巡时情况,图内场面很大,由礼部尚书高晋(1707~?)编次。此外,有反映皇室文物及典章制度齐备的《皇朝礼器图式》(1759),此书不但描绘宫内各种礼器、乐器、武器及冠服等,还将天文仪器图样收入其中,皆精绘精刻而成。《皇清职贡图》(1751)反映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和交流以及对外关系,绘刻的600多幅人物图像有各民族人物,还包括来华的外国人。这部大型人物图册由内阁学士董诰(1740~1818)奉敕编纂,画稿出于宫廷画师门庆安、戴汲、徐溥及孙大儒之手。
  民间出版的人物画册有闽派长汀人物画家上官周(1665~1749?)画的《晚笑堂画传》,初刊于乾隆八年(1743),收入汉至明120个历史人物,每人皆有图像及小传,人物形象潇洒奔放,小传亦由画家工笔书成。清代出版的各种戏曲、小说如《水浒》、《红楼梦》、《封神演义》、《隋唐演义》等也都附有插图。
  含版画最多的是雍正六年(1728)奉敕刊行的《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内有精美插图数千幅,正文虽以铜活字排版,但插图一律为雕版。此书不但在内容、篇幅上居当时世界首位,而且在版画数量上亦属第一。
  各种科学书也有专业插图,如内府刊行的阁臣鄂尔泰(1677~1745)奉敕编成的《钦定授时通考》78卷(1742)及内务府总管大臣金简(1724?~1794)奉敕所著《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1776),都属殿版。由科学家吴其濬(1789~1847)著的《植物名实图考》(1848),是重要植物学著作,大量精确的植物图谱足以为植物分类学提供依据,在国内外受到高度评价。直隶总督、桐城藉画家方观承(1698~1768)精绘的《棉花图》,乾隆三十年(1765)奉敕刻石,拓本流传各地。嘉庆十三年(1808)以木版刊行,易名《授衣广训》,但刊本插图不及拓本精美,因嘉庆(1796~1820)、道光(1821~1850)以后,国力衰退,版画作品也不及康熙、乾隆时那样讲究。

知识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利用最新考古发掘资料,对出土文物的检验、传统工艺的调查研究和中外文献的考证,系统论述中国造纸及印刷技术的起源发展以及外传的历史,从而揭示出中国“四大发明”中两项发明的系统历史。全书共三编十七章,内容深入浅出,资料翔实,别具特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