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金的雕版印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157
颗粒名称: 二 金的雕版印刷
分类号: TS805
页数: 2
页码: 378-379
摘要: 本文介绍了金朝在女真族完颜阿骨打领导下建立,占领中原后,继承并发展了辽与北宋的印刷业。金朝在燕京、平阳等地建立印刷中心,出版儒家经典、文史书籍及科学技术和医学著作。金代大藏经《赵城藏》是印刷技术的代表作。金朝还模仿宋代发行纸币。女真族创制了女真文字,并翻译汉籍供士子学习。金朝在北方对印刷技术的普及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现存金刻本较宋刻本更为稀少。金代出版物具有独特价值,如“平水版”在北方颇有影响。近年还发现了金代纸币铜板,为金代经济文化史提供了新资料。
关键词: 金朝 雕版印刷 印刷体系

内容

原隶属于辽的女真族各部,由完颜阿骨打统一后,1115年建金政权于东北,其后势力渐大,灭辽后又南下攻宋,1126年攻占北宋京城开封,将大量图书、书板及印刷工人掳至北方,迁都燕京(今北京),号中都,因之这里成了金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金史》卷五十一《选举志》载,凡《易经》、《诗经》、《书经》、《仪礼》、《周礼》、《春秋》、《左传》、《论语》、《孟子》、《孝经》等儒家经典、十七史及《老子》、《荀子》等书,“皆自国子监印之,授诸学校”。这是女真统治者为在其新统治区巩固政权而推行的发展汉文化政策的组成部分。1130年在平阳府(今山西临汾)建经籍所,出版官刻本,民间书坊也逐步发展,山西这一带成为金的印刷出版另一中心。
  有名的金代大藏经或《赵城藏》,即于1140~1178年间据北宋《开宝藏》而刊刻于山西,全书共7000卷作卷轴装,体现金代刻书技术的综合水平。1214年迁都于开封,号南京,又从中京运来大量图书及书板,开封成为金的第三个印刷中心。这些书板走了一圈,又回到原地。金代除刊刻儒家经典、文史、宗教之类书之外,也像宋代那样刊印了不少科学技术和医学著作,如1164年刊《重校圣济总录》、1186年刊金元四大医家之一的刘完素《伤寒直格》、1214年平阳重刻《证类本草》等。河北境内宁晋的荆家书坊,可称之为“北方的余氏书坊”。金刻本由于模仿宋刻,在版面形制、字体等方面,都有宋版书的遗风(图10-11)。
  金刻本由于模仿宋刻或直接用宋板翻印,因而在版面形制、字体及刀法上与宋版书很相近,被版本学家所看重,流传至今的也仍可看到。由于宋、金南北相邻,南宋流行的著作很快为北方读者喜爱,并加以再版。金代版画艺术水平也较高,可与宋的同类作品相比。金统治者还于1154年首先在中都印发纸币,称为交钞,也同样模仿宋代,但以七年为期,到期以旧换新。
  女真族上层人物多通汉文,读汉籍,最初没有本民族文字,后来借用汉字及契丹字创制女真文字,名“大字”,于1119年颁行,1138年又造“小字”。女真字介于汉字及契丹字、西夏字之间。由于有了本民族文字,于是设女真国子学,让贵族子弟就学。1164年起有些汉籍如《史记》、《汉书》、《易》、《书》、《论语》、《孟子》、《孝经》、《春秋》、《老子》及《贞观政要》等还曾译成女真字,供士子学习。金代统治的一个多世纪内,在中国北方对发展和普及印刷技术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由于各种原因,保留至今的金刻本,甚至比宋刻本还少。平阳出版的书,又称“平水版”,数量相当多,可称之为北方的建阳。北京图书馆藏有唐人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金人魏道明《萧闲老人明秀集注》及《刘知远诸宫调》等。金代贞祐宝钞的铜板,近年于山西绛县发现①。

知识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利用最新考古发掘资料,对出土文物的检验、传统工艺的调查研究和中外文献的考证,系统论述中国造纸及印刷技术的起源发展以及外传的历史,从而揭示出中国“四大发明”中两项发明的系统历史。全书共三编十七章,内容深入浅出,资料翔实,别具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魏道明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山西省
相关地名
绛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