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后唐冯道主持的九经刊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142
颗粒名称: 一 后唐冯道主持的九经刊刻
分类号: TS805
页数: 3
页码: 356-358
摘要: 本文记述了五代时期,后唐宰相冯道奏请国子监刊刻儒家九经,这是印刷史中的重大事件。受吴、蜀印刷业发展的刺激,后唐决定刊刻经典,以提高文教事业地位。明宗批准并注重减少差误,冯道等人在长安校读石经,后回洛阳校订、注释,并雇匠人雕刻木板,历时21年完成。此举促进了印刷术的发展,冯道在此过程中的贡献值得肯定。
关键词: 后唐 印刷技术 雕版印刷技术

内容

我们先从北方的五代雕版印刷说起。首先应指出后唐(923~936)宰相冯道(882~954)奏请国子监刊刻儒家重要经典“九经”,是中国印刷史中的重大事件。据北宋初人王钦若(962~1025)、杨亿(974~1020)等奉敕撰《册府元龟》(1013)卷六百零八所载,后唐明宗长兴三年(932)宰相冯道及同僚李愚(860?~935)上奏:
  [臣等]尝见吴、蜀之人,鬻印板文字,色类绝多,终不及经典。如经典校定,雕摹流行,深益于文教矣。
  可见受当时吴(914~936)之江都(今南京)及前蜀(907~925)之成都印刷业发展的刺激,决定刊刻他们从未刊刻过的儒家经典,经过文字校勘、注释而提供标准版本。这样可使处于北方的后唐文教事业昌盛,提高后唐的地位和声望,使京城洛阳也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印刷业中心,让各国羡慕。奏章中还提出以后唐所属西京长安尚存的“开成石经”为底本,由国子监诸经博士等校定文字,再由书法高手写稿,令匠人刻于木板,以好纸、好墨印刷。开成石经是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在长安国子监立的石经,刻以楷体,有《易经》、《诗经》、《书经》、《仪礼》、《周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公羊传》、《穀梁传》、《论语》、《孝经》及《尔雅》,共12经。
  长兴三年四月,后唐明宗李嗣源(867~933)准奏,朱批御旨曰:朕以正经事大,不同诸书,虽已委国学(国子监)差官勘注,盖以文字渐多,尚恐偶有差误,……更令详勘,贵必详研。
  所要说明的是,明宗(926~933在位)即位于危难之中,尚节俭、褒廉吏,减轻赋税,稍革兵戈,中原人民得以休息。他本人虽然识字不多,然而尚能注重发展文教事业,要求对刻本经典详加勘定、钻研,务必减少差误,确是难能可贵。就凭这一点,李嗣源这位皇帝的名字就应载入印刷史册。没有他的批准,冯道的奏议根本无法实施。没有他在位时造成的安定环境,冯道不一定会有此奏议。我们经常说,造纸与印刷的发展有时与某个统治者个人素质与兴趣有关,此又一例。
  五代末学者王溥(922~982)《五代会要》(961)卷八也记载说:
  长兴三年(932),中书门下奏请依石经文字刻《九经》印版。敕令国子监集博士、生徒,将西京石经本各以所业本经广为抄写,仔细看读。然后雇召能雕字匠人,各部随帙刻印,广颁天下。如诸色人要写经者,并须依刷所印敕本,不得更使杂本交错。本年四月,敕差太子宾客马缟、太常丞陈规、太常博士段颙、路航、尚书屯田员外郎田敏充详勘官,兼委国子监于诸色选人中,召能书人端楷写出,施付匠人雕刻。每日五纸。
  还规定根据有关官员工作质量优劣,而增减其官位及薪资。选太常博士李锷、乡贡三礼郭嵠等人端写楷书。
  这是雕版印刷史中的一项巨大的工程,看来整个工作布置得有条不紊。首先派国子监诸经博士五六人,各带生徒至长安,对唐开成石经仔细看读各自所专长的经典,再行抄写,就地校读。将抄本带回洛阳后,再由马缟、陈规、段颙、路航及田敏等人为详校官,进行最后一道校订及注释。定稿后,交李锷、郭嵠等人用楷书写于纸上,最后由雕刻工匠将经文稿精心雕于木板之上,校订后再准备刷印。规定每日至少完成五版。完成一部分雕版,便随即付印,最后统一装订成帙。最初的工作由马缟(854~938?)主持,由其他几名详校官协助①,明宗准奏此事后,次年驾崩,公元934年闵宗即位,工作继续进行。
  后唐于936年亡于后晋(936~946),接下是后汉(947~950)及后周(951~960)。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这中间更替了四个朝代,但最初倡议刊刻儒家经典的冯道,则始终保持相位,而且后汉、后周统治者奉他为太师,加封新的爵位。冯道是政治史中的不寻常人物,正因为他相位不变,才使刻书事业不致因政权更替而中断。他原来手下领导刻书的班子校订、刻印诸经的工作照样进行。这也再次说明,五代虽然各政权更替频繁,但科学技术仍按自己的轨道前进。国子监内的学者和刻书匠师不受周围政治环境变迁的影响,怀着强烈事业心坚持自己的工作。
  原来领导班子的成员如马缟等因年迈而过世,但田敏从始至终参与此事。从后唐长兴三年(932)起,直到后周广顺三年(953),全部工程告成,共用21年。计刻印出九经:《易经》、《书经》、《诗经》、《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仪礼》、《礼记》、《周礼》,删去唐开成石经中的《论语》、《孝经》及《尔雅》,总共130卷。冯道在目睹九经刻本完成后第二年(954)与世长辞,他多年的心愿总算在有生之年亲眼看到实现。
  我们在此不拟对他作政治上的评论,只从技术史角度来肯定他在推动雕版印刷发展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过去有人一度认为他是印刷术的发明者,可能说得过份了,但他对印刷术发展所作的贡献应该给予充分肯定。田敏(约881~972)是始终参与这项工作的负责官员,后一阶段工作的主持者,广顺三年(953),他向后周太祖郭威(904~954)进九经印本书表中云:
  臣等自长兴三年校勘、雕印九经。经注繁多,年代殊邈,传写纰谬,渐失根源。臣守官胶庠(国子监),职司校定,旁求援据,上备雕镂。幸运圣朝,克终盛事。播文德于有载,传世教于无穷。谨具陈进。
  在雕刻九经的第一阶段,为使各经版体例及文字统一,有技术标准可循,后晋开运三年(946)国子监再出版《五经文字》及《九经字样》各一卷,类似清乾隆年印行的《武英殿聚珍板程式》那样,规定整个刊印过程中各工序的操作则例及标准印刷字体。此二书从印刷技术史角度观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可惜自宋以后已逐渐散佚。由此可见,五代刊刻九经,一直按后唐明宗遗诏行事,工作很是严谨。
  后周显德元年(954)田敏奏请再刊刻唐初经学家陆德明(约550~630)《经典释文》(约600)30卷,显德三年(956)出版。陆德明为唐初国子监经学博士,集汉魏、六朝230余家之说,对《十二经》传授源流、名词术语、文字、音韵、训诂作了详细解说,可以说是一部经学百科全书,对学者有重要参考价值。《经典释文》后周刻本由兵部尚书张昭与太常卿田敏同校。这是与刻本《九经》配套的研究参考书。田敏想得非常周到,既提供刻印的《九经》校注本,又提供经学研究工具书,其贡献亦足堪后世称赞。田敏有才学,后梁末中进士,亦历仕五代,致力《九经》刊刻凡21年,后周时累官太常卿,以工部尚书、太子少保致仕,一直活到北宋开宝五年(972),卒年九十二岁①。事实上他作为主持大型雕版印刷的专家,有可能在北宋初还在发挥作用。
  由政治家冯道倡议雕刻《九经》之举,为历史上第一次官刻非宗教的儒家重要典籍之始。统治阶级终于接受最初在人民大众中流行的新型复制读物的技术,来传播正统的儒家思想,由政府出面刊印经书,使雕版印刷终登大雅之堂。五代刻本《九经》称“国子监本”,这一官刻儒家经典的创举,对此后宋、元、明、清历代都有深远影响。北宋著名的国子监本,则直接承袭五代之遗制。

知识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利用最新考古发掘资料,对出土文物的检验、传统工艺的调查研究和中外文献的考证,系统论述中国造纸及印刷技术的起源发展以及外传的历史,从而揭示出中国“四大发明”中两项发明的系统历史。全书共三编十七章,内容深入浅出,资料翔实,别具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冯道
相关人物
王钦若
相关人物
杨亿
相关人物
李愚
相关人物
李嗣源
相关人物
李锷
相关人物
马缟
相关人物
陈规
相关人物
段颙
相关人物
路航
相关人物
郭威
相关人物
陆德明
相关人物
张昭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