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印板的加工和上板技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119
颗粒名称: 一 印板的加工和上板技术
分类号: TS805
页数: 3
页码: 317-319
摘要: 本文详细探讨了古代印刷术中印板加工和上板技术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 印刷技术 印板加工 上板技术

内容

以往出版的有关印刷出版史的作品中讨论印刷技术史者不多。这是因为记载印刷技术的原始文献留下很少。本书要用较大篇幅讨论技术问题,尽可能详细地论述如何用原材料制成印刷品的整个过程及所用工具。这里陈述的雕版印刷技术模式,基本上是历代工匠操作时通用的传统模式,为中原地区和各少数民族地区所采用。尽管不同时期各地对各工序有不同称呼,但基本过程是大同小异的,因此在讨论各时期印刷的有关章节中,不再重复叙述印刷技术,而于此处集中叙述,如遇有重大革新,则在相应地方论述。为克服印刷技术史料之不足,我们采取研究造纸技术史时用过的方法,即从保存于民间的传统手工技术的调查材料入手,结合有关文献及传世或出土印本实物研究以及对这项技术发展的历史分析。
  手工业时期的古代印刷技术,像造纸技术一样,都是经父子、师徒之间的传授而流传下来。生产模式包括生产工序、技术和工具等,在很长时期内没有发生重大变化,这正是手工业生产方式的特点。因而在后世民间工匠中保留下来的传统生产技术中,包含不少先前时代的技术原型和要素。从对现存传统技术的解剖中可以窥出其早期技术形态。这就是我们经常谈到的技术遗传现象的表现。至于从实物研究中理出技术过程,我们没有像研究造纸技术史时那样幸运地掌握从西汉直到清末的历代纸样标本可资分析化验,这是因为唐代或唐以前的早期印刷品,特别是佛教印刷品由于受到反对宗教的统治者的摧残,很少保留下来,有些年代可查的较早期实物后来多流散在海外,我们少有机会作亲自研究。所能见到的较早印刷品多为宋元或宋元以后者。
  不过宋元上承隋唐、五代,下启明清,处于印刷史中承上启下的重要转折时期,为后世提供了基本上定型的技术模式。将这一时期的技术理清,有助于探讨宋以前的技术及其以后的演变,从而有助于了解整个传统印刷技术的轮廓。另一个研究方法是将现存历代印刷品加以比较,从技术对比中推导出不同时期技术演变的实态,有时起着文献记载起不到的作用。
  已故南京通志馆馆长、词曲专家卢前(字翼野,1905~1951)在其所著《书林别话》(1947)中,对传统雕版印刷技术所作的调查研究,有重要的意义①。芝加哥的钱存训也对印刷技术给予很大注意②③。他们的作品对本节写作都有启发。我们也曾前往保存传统印刷技术的作业现场作了调查,包括北方和南方的不同地区。通过调查,对整个印刷过程有了总的概念,再将现代手工生产的印刷品与宋元版古书作实物对比,运用技术史分析方法,借以判断哪些工具是近代产物,哪些是古已有之的,这样就能看到印刷技术中基本上不变的一些生产工序和后世发展起来的新的工序、工具、原材料和技术等,因之古代雕版印刷技术的轮廓便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里给出的各工序名称,不一定是古人使用的,但他们却通过这些工序从事生产,有些术语可能就是历代沿袭下来的。对印刷技术史而言,重要的是研究历代技术本身及其演变,列出历代刊刻的一些图书书目固然必要,但重要的是使刊刻过这些书的技术不要湮没下去。卢前先生感慨地说:
  雕版之技艺,能谈者已少,不出二十年斯道必中绝,不有记载,则他日孰知前此成书之程序耶?
  此可谓中肯之言。现拟就传统雕版印刷技术试作如下探讨。
  不言而喻,雕造印板是雕版印刷中的关键步骤,所需板材已于上一节中介绍。由于印书需要用大量雕版,从而也耗用许多木材,因此印一部书所用的雕版不一定都是一种木料。选好木材后,首先要将砍下的木料剥去外表皮,断成适当长段,再将每段木料顺着纹理锯成长方形木板,根据所要印成的书籍版面大小来决定木板大小。一块木板相当于一块印板,或书的两页。每块木板通常厚2.5厘米,直高20厘米,横长30厘米。每块板面积都是事先设计的版面面积。对每块木板表面及四边都必须刨光,不允许有节疤。
  为避免书版因受冷热而开裂,还要将其放在水中浸一段时间,通过发酵而除去木质中所含胶质等成分。浸泡时间长短视季节而定,夏季浸的时间短些,冬季所需时间长些。一般为一个月左右。必要时对木板可进行蒸煮,其目的与水浸一样,但作用时间加快。水浸或蒸煮后,将木板逐块取出阴干,不可在烈日下曝晒或火烤,以免生裂。阴干所需时间视季节及天气而定,阴干后,用细刨刨平木板表面,再向板上擦以豆油、菜子油之类植物油,用节草茎将木板表面打磨光滑。节草为苋料节节花(Alternanthera sesilis),其茎节上有许多柔毛(图8-
  4),可将木板擦光。当然,用其他类似草类亦可,不过凡茎有硬节或硬刺者不可用。有的著作中说,用芨芨草打磨,恐不确切。因为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dens)是禾本科植物,这种多年生草本的茎粗壮、坚硬、光滑无毛,其叶亦坚韧、光滑无毛①,用芨芨草擦木板会擦出伤痕,影响木板平滑度。刨板面这道工序需有经验的木工操作,板面各部位必须水平。如发现某处有硬节,必须挖去,再补上大小合适的木块、刨平。
  木板准备好之后,下一步工序是贴写样。贴写样是将事先写在纸上的书稿文字以反体转移到木板上的工序。一般请书法高手将书稿文字工整地抄写在纸上,字的大小及字体都事先规定好,写样上的文字就是未来刻本书的文字。为使每行字整齐而不出现倾斜,还要在每张纸上事先印出红色的行格,称为“花格”。就是说,根据所定书版大小,在一块木板上刻出每块版的四周边线及各个行格(行与行之间的界线),同时在容文字的每行直格界线中间再刻一条细的中线。花格板以红色颜料将花格印在纸上,书写者抄稿时沿每行的中线下笔,使每字左右两半部都写得匀称、大小一致。遇有注文,则在中线左右写出双行小字。因行与行间有线界定,每行内又有中线为准,写出的每行字必然整齐笔直而不斜,类似现在在原稿纸上写字。
  写样所用的纸,在宋以前多是麻纸,宋元后则多用皮纸,因皮纸既坚韧,又可制得较薄,其纤维细长。用皮纸写样,其上面的墨迹转移到刻板上时,比用麻纸效果更好,下刀刻字时字形也显得更生动。竹纸一般不用作写样,因其颜色不及皮纸洁白,故写样多用皮纸。
  写样完成后,要与原书稿进行初校,发现有错字时要标出正字,将错字去掉,再贴上正字。发现有漏落字
  情况,也要标出,用同法将应补上的字写出。写与校都宜认真。为使写样纸上充分能展现书写手的书法艺术,要对用纸略作加工,至少要用光滑质细的石块将纸的表面砑光,这样写起字就顺了。当然书写应当用较好的毛笔,起画稿时还要用特制的细毛笔。写好经过初校后,有时还要复校,再遇错字时,按初校办法改正。如在同张纸上有更多错漏字不易改补时,需另用新纸重写,再经校订后,即可以上板了。
  上板是将写样上的文字或图画以反体转移到刻板上的工序,由刻字工操作。为此,首先在每块木制平滑印板上均匀地擦一层薄薄的熟米浆,即稀淀粉糊剂。将写样借助于米浆的粘力反贴在木板之上,使有字的一面贴在板上。用细棕毛刷轻刷于纸背,使纸上墨迹以反体形式转移到木板上。当字迹出现于木板上后,静置一刻,待其固定后,再以较粗毛刷刷样纸背面,使其成茸,刷去毛茸。必要时可用手撕去背纸,晾干。未除尽的残余纸屑,用节节草等物磨掉。这样,木板上全是反体字迹或图画,如同直接写绘在板上一样。这道工序是刻字前的准备工序。

知识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利用最新考古发掘资料,对出土文物的检验、传统工艺的调查研究和中外文献的考证,系统论述中国造纸及印刷技术的起源发展以及外传的历史,从而揭示出中国“四大发明”中两项发明的系统历史。全书共三编十七章,内容深入浅出,资料翔实,别具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卢前
相关人物
钱存训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南京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