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流入欧洲的清代造竹纸图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089
颗粒名称: 四 流入欧洲的清代造竹纸图说
分类号: TS75
页数: 5
页码: 265-269
摘要: 本文介绍了清代造竹纸的绘画作品,这些作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描绘了造竹纸的详细步骤。这些画出自中国艺人之手,约画于乾隆、嘉庆之际,后被西洋人带回欧洲并出版。画中的技术细节有些颠倒或不准确,但整体艺术性强,人物造型和动作逼真,服饰符合乾嘉时期风格。这些画与宋应星、严如煜及黄兴三所述造竹纸过程的说明可以对照阅读,有助于形象理解造竹纸的过程。虽然有些疑问尚未解决,但这些画仍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关键词: 清代 欧洲 造竹纸技术

内容

在清人论造竹纸作品中,除文字资料外,还有绘画作品,这里亦值得介绍(图6-22)。
  1982年,笔者在美国威斯康辛州阿普尔顿(Appleton)城造纸博物馆(PaperMuseum)讲学时,在馆内看到博物馆创建人亨特生前收藏的1952年法兰克福出版的题为《十八世纪中国造纸图说》(ChinesischePapiermachereiim18JahrhundertinWortundMild)的德文书。内载24幅造竹纸图画,详细画出各个步骤,每幅图附以简明德文解说。1987年,应德国朋友之邀对藏于德国的彩绘原件作了专题研究,研究结果迟至1993年才由柏林科学院出版社发表①。
  我们认为这批画出于中国艺人之手,约画于乾隆、嘉庆之际。画稿完成后,随即由在华西洋人带回至欧洲。原画为工笔重彩,仿宫廷画师画风,然从少数汉字书体判断,当为民间画家作品。1815年,法国巴黎出版题为《中国艺术、技术与文化》(Arts,métieresetculturedelaChine),书中收入8幅造纸图。编者说,这些图为在华法国耶稣会士请中国人画的,画稿送巴黎后制成铜版。亨特1932年的《中日古老的造纸术》(OldpapermakinginChinaandJapan)一书,转载了此图,并发现法文解说词有不妥处。有趣的是,法、德两国所出版的书中插图十分相似。1952年德文版书名为编者所加,原画无标题,既未署画家名,亦未有创作年份。
  我们发现标出的各画先后顺序从技术上看有些颠倒,如原书第18图烘纸与第19图压榨(图6-23),二图应互换位置,有些德文解说词亦须商榷。就画而言,显然颇有艺术性,人物造型及动作画得很逼真,服饰完全是乾嘉时人的打扮。每幅画还有山水画作为背景,以增加艺术效果。虽然个别画在技术上仍有不准确处,但还应充分肯定画家作了可贵努力,为我们提供24幅造竹纸组画。
  《天工开物》明版中,含有4幅插图,有些步骤没有表现出来。现再配上清代24幅画,人们便可看到造竹纸的几乎每个步骤的操作图了。德国现存上述清代画中只有最后两幅有少许汉字,第23幅描写染纸过程,有“本店自染双红、福红、衢红各色纸发客”字样。第24幅描写开张的纸店,房屋横额为“有财号”,右边匾额为“有财纸店”,左边匾额为“有财店自造上白本曹纸发行”。案上放一类似书简之物,上有“长大邠州纸〓”字样,最后一字不清。清代邠州(今彬县)在陕西省西安府西部,这一地区是否有竹林还要调查,虽然西安是可以长竹子的。但第11幅描写抄纸时向纸浆加入米浆,且有一人在推磨磨米,这又与严如煜所述陕南造竹纸加米浆是相一致的。德文解说词说是从Koteng-Pflanze植物中提取粘液。Koteng可能是“膏藤”之音译,然提植物粘液无需用磨。德文本为何说出Koteng,也许有据,也许释错,也许画家画错。我们料想原画面外可能有简短汉字说明,但发表时被编者删去。原件在德国,我们只看到画面照片,因而一些疑问不易解决。鉴于这批画有重要史料价值,在中国一般人很少知道其存在,因此特选出若干幅转载于此,并附有我们的简短解释。读者可将这批画与前述宋应星、严如煜及黄兴三所述造竹纸过程的说明对照阅读,必能有形象理解。

知识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利用最新考古发掘资料,对出土文物的检验、传统工艺的调查研究和中外文献的考证,系统论述中国造纸及印刷技术的起源发展以及外传的历史,从而揭示出中国“四大发明”中两项发明的系统历史。全书共三编十七章,内容深入浅出,资料翔实,别具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阿普尔顿
相关人物
亨特
相关人物
严如煜
相关人物
宋应星
相关人物
黄兴三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