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浙江常山及安徽徽州的楮皮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081
颗粒名称: 一 浙江常山及安徽徽州的楮皮纸
分类号: TS75
页数: 4
页码: 242-24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明清时期,皮纸和竹纸仍是主要的造纸原料。其中,皮纸制造技术的详细记载在明清时期才出现。陆容的《菽园杂记》详细描述了浙江衢州常山、开化等地制造楮皮纸的过程,包括原料处理、蒸煮、漂白、捣细、抄纸、干燥等步骤。其中,杨桃藤作为纸药被用于制造过程中。
关键词: 浙江 造纸技术 楮皮纸

内容

像宋元一样,明清造纸仍以皮纸和竹纸为主。制皮纸原料虽多,但制法则大同小异。关于皮纸制造技术的详细记载,前代并不多见,而是从明清才出现。我们首先应援引陆容(1436~1494)《菽园杂记》(1495)的精彩叙述。陆容字文量,号式斋,江苏太仓人,成化二年(1466)进士,授南京吏部主事,改兵部职方司郎中,出为浙江右参政。他的书成于浙江任内,以记实为主要特色。《菽园杂记》卷13谈到浙江衢州常山、开化二县造楮皮纸时写道:
  衢之常山、开化等县人,以造纸为业。其造法,採楮皮蒸过,擘去粗质,掺石灰浸渍三宿,蹂之使熟。去灰,又浸水七日。复蒸之,濯去泥沙,曝晒经旬,舂烂,水漂。入胡桃藤等药,以竹丝帘承之。俟其凝结,掀置白上,以火干之。白者,以砖板制为案桌状,圬以石灰,而厝(cuò,音错,安置)火下也①
  这段话用字虽然不多,却已巧妙地介绍了制造楮皮纸的工艺过程。其中“入胡桃藤等药”句中的“胡桃藤”,当为杨桃藤,即猕猴桃科的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此为藤本植物,历来在传统造纸作坊中用作“纸药”。关于此纸药的作用机制,本书第五章第四节已详细叙述,这里不再重复。陆容在杨桃藤后用了个“等”字,可见还有其它植物也可充作纸药,如锦葵科的黄蜀葵(Hibiscus manihot)等。此处所记载的干燥器形制及构造很别致,值得注意。
  这种干燥器看来似乎是一种卧式装置,即用砖砌成桌面形的砖板,表面涂刷一层石灰,务令平滑,然后在砖板下面用柴火加热。当湿纸放在砖板上时,通过热力实行强制干燥。这种卧式装置的最大优点是,工人操作十分方便,干燥速度快。但中国其他地方多用立式装置,用砖砌成中空的夹墙,中间由柴火烟气加热。立式干燥器优点是热能利用效率高,节省烧柴,但在上面放湿纸时,操作不及卧式方便。如果将常山、开化所用的卧式干燥器砌得较高、较长呈长方筒状,则除上面可干燥纸外,两旁侧面亦可利用,便成为卧、立结合的干燥器,热效,应就会提高。从流传到西方的清代造纸图中,我们还见有一种剖面呈“人”字形的强制干燥器②,设计这种形式是为工人操作方便。
  我们如果将《菽园杂记》卷13所述造楮皮纸技术过程加以分解,便可见以下各个工序:
  ①砍伐楮枝,剥下楮皮并打成小捆→②在蒸煮锅中用清水蒸煮→③趁热捶去或磨去楮皮外表皮→④将楮皮用石灰浆浸渍三天,踏踩、搓揉,除去残余外壳皮→⑤于河中洗去石灰→⑥将皮料在池塘中沤制七天→⑦从石塘取出后,再行蒸煮,[浸以石灰浆或淋以草木灰水]→⑧蒸煮后,将物料取出,在河水中漂洗,洗去灰水及有色杂质→⑨将物料摊放在河边或山坡,任烈日暴晒十多天,实行日光漂白→⑩将纸料捣细→⑪河水中漂洗纸料并将纸料放入纸槽中,加水配成纸浆,搅匀→⑫向纸浆中加入杨桃藤浸出液作为纸药→⑬手持竹帘向纸槽中捞纸→⑭[将湿纸层层叠起,压榨去水]→⑮将仍有少量水的纸逐张揭起,放在砖面上烘干。砖面以石灰粉刷成平滑表面,用以承受纸,砖面下以火热之→⑯烘干后,从砖面上取下成品纸→⑰对成品纸修整包装。
  整个过程分解为17个连续衔接的步骤。所要说明的是,如果在春夏之际砍伐,可直接将楮皮剥下,扎成小捆送到纸场。此时清水蒸煮目的是为使楮皮松软,经捶击,可除外层黑壳表皮。如果在冬季砍楮,则不能脱骨剥皮,此时清水蒸煮目的首先为剥皮,剥下皮后再趁热捶打,以除外层表皮。外表皮很难除尽,此处提到用石灰水浸三日,腐蚀皮料,再捶去剩余外表皮。此后第⑦个步骤对沤制脱胶后的皮料蒸煮,不能用清水,而必须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或二者混合液,否则达不到予期效果。我们此处用方括号标出原文漏记之点。此外,在纸槽抄出纸(第13步骤)后(图6-13),在送去砖面干燥前,还要将湿纸叠起,并用压榨器压去多余水分,这个步骤即第⑭步骤(图6-14),是必不可少的,而原文没有提及,所以我们也用方括号补上这个步骤。除这两处外,其余分解出的步骤都是原文中指示出来的。制皮纸时,为使成品纸有一定的白度除去楮皮黑皮层是关键,第③、④步骤即为此目的。
  继《菽园杂记》之后,明人汪舜民(1440~1507在世)纂弘治《徽州府志》(1502)《物产志》谈到安徽徽州地区造楮皮纸时写道:
  造纸之法,荒黑楮皮率十分割粗得六分,净溪沤灰庵暴之、沃之,以白为度。瀹(yuè音月,浸渍)灰大镬(锅)中,煮至糜烂。复入浅水沤一日拣去鸟丁黄眼。又从而庵之,捣极细,熟,盛以布囊,又于深溪用辘轳推盪,洁净入槽。乃取羊(杨)桃藤捣细,别用水桶浸按,名曰滑水,倾槽间与白皮相和,搅打匀细。用帘抄成浆,压经宿,干于焙壁,张张摊刷,然后截沓解官。其为之不易盖如此。
  这里虽然用了文人貌似高雅而实为外行的词汇,但毕竟也叙述出一些造纸技术过程,可与陆容的简洁而明了的叙述相比较与补充。这两位进士出身的作者所述共同点是,都提出用杨桃藤为纸药和用强制干燥器烘纸。汪舜民将纸药称为滑水,当是徽州人的叫法,又将干燥器称为“焙壁”,当是立式强制干燥器,可以两面或一面烘纸。汪舜民补充说:“瀹灰大镬中”,是指最后一次蒸煮时,锅内纸料必须浸有石灰浆作碱液蒸煮。他还提到纸捞出后堆在一起,需经压榨,然后静置过夜(“压经宿”),这两点为陆容所漏记。但指出皮料在池塘中“沤一日”,为时太短,还是陆容说“浸水七日”为妥。同时,汪舜民没有指出日光漂白这道工序,倒是陆容提到了。

知识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利用最新考古发掘资料,对出土文物的检验、传统工艺的调查研究和中外文献的考证,系统论述中国造纸及印刷技术的起源发展以及外传的历史,从而揭示出中国“四大发明”中两项发明的系统历史。全书共三编十七章,内容深入浅出,资料翔实,别具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陆容
相关人物
汪舜民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南京市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衢州市
相关地名
常山县
相关地名
石塘镇
相关地名
安徽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