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纸砚、纸杯、纸箫、纸帐和纸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079
颗粒名称: 六 纸砚、纸杯、纸箫、纸帐和纸甲
分类号: TS767
页数: 2
页码: 241-24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清代时,纸制品的种类更加丰富,出现了纸砚和纸酒杯等新型纸制品,这些纸制品多以纸为填料,再加漆而成,轻便耐用,改善了纸的性能。同时,明清时期的纸帐继续发展,不仅实用,还增加了外观美。在军事上,纸制品也有广泛用途,如油纸甲和油纸灯等。此外,纸在工农业生产中也有多种用途,展示了纸制品的多样性和实用性。
关键词: 清代 造纸技术 纸帐

内容

清代时还以纸作砚和酒杯,为过去所少见。邱菽园(1874~1941)《菽园赘谈》(1897)卷一写道:“比来若广州、沪上(上海),皆有设机仿造[洋纸],获利甚薄。抑吾又闻贵州出纸砚,用之历久不变。[浙江]余杭蔡冶山,得纸杯注酒,不渗不漏”①在这以前,浙江海宁县北寺巷的程氏还能够作出纸砚,据同县人吴骞(1733~1818)《尖阳丛笔》称:“北寺巷旧有程姓,工为纸砚,以诸石砂和漆成之,色与端溪龙尾[砚]无异。且历久不蔽,故艺林珍之,然前此未闻也”②。
  与此同理,料想纸酒杯也是以纸为填料,再加漆而成。清人周亮工(1612~1672)《闽小记》(约1650)卷下云:
  闽开元寺前,旧有捲纸为箫者,予得其一,是三年外物。色如黄玉,叩之铿铿。以试善箫者,云:外不泽,而中不干,受气独全其音,不窒不浮,品在好竹[箫]上。后赠刘公勇,公勇为赋《纸箫诗》。云间潘君仲,亦能以纸制奕子,状如滇式,色莹亦然,且敲之有声。其为五瓣梅花香盒,蒙之以饰,不可觅其联缝之迹,皆奇技也。
  按周亮工于清顺治年(1644~1661),累官至福建左布政使,他当于此时从福州开元寺附近买到纸箫。其所说云间(江苏松江)人潘仲用纸作围棋子与闽人以纸作箫一样,之所以叩之有声,恐皆因和漆所致,同样可作成纸胎漆盒。将纸与漆合在一起,可制成各种用具,轻便耐用,也改善了纸的性能,是一大技术发明。唐宋时所用的纸帐,至明清则继续有所发展,不但实用,而且画上图案,增加外观美。明人屠隆《考槃余事》卷四还提到其制法:“纸帐:用藤皮、茧纸(皮纸)缠于木上,以索缠紧,勒作皱纹,不用糊,以线折缝缝之。顶不用纸,以稀(疏)布为顶,取其透气。或画以梅花,或画以蝴蝶,自是分外清致”③。
  纸制品在军事上有广泛用途,茅元仪(约1570~1637)《武备志》(1621)卷105提到,在南方潮湿地区作战,步兵不宜着铁甲,因易生锈,而宜用油纸作成的厚纸甲,且佩纸臂手,则“活便轻巧”④。明将戚继光(1527~1587)《纪效新书》(1556)卷一规定,夜间各军营应备用黄油纸糊成的铁丝灯照明,“俱粗四寸,长一尺五寸”⑤。还用油纸糊成红、蓝、黑各色铁丝灯,每种颜色各有特殊用途,如黑灯作隐蔽之用。在工农业生产中,纸的用途不胜枚举。

知识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利用最新考古发掘资料,对出土文物的检验、传统工艺的调查研究和中外文献的考证,系统论述中国造纸及印刷技术的起源发展以及外传的历史,从而揭示出中国“四大发明”中两项发明的系统历史。全书共三编十七章,内容深入浅出,资料翔实,别具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邱菽园
相关人物
吴骞
相关人物
潘君仲
相关人物
戚继光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广州市
相关地名
上海市
相关地名
贵州省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余杭区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江苏省
相关地名
松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