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剪纸、纸扇和风筝的大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077
颗粒名称: 四 剪纸、纸扇和风筝的大发展
分类号: TS761
页数: 4
页码: 235-23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明清时期,各种纸制品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与创新,如剪纸、纸扇、纸伞、纸灯笼等。剪纸艺术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还出现了剪纸专著和技艺精湛的剪纸艺人。纸扇在明清时期尤为流行,特别是折扇,其形式多样且精美,成为文人雅士喜爱的物品。此外,明清时期还有纸衣、纸被、纸甲等纸制品,显示出纸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关键词: 明清时期 造纸技术 纸扇

内容

凡前代所有的一切纸制品,如剪纸、风筝、纸衣、纸被、纸甲、纸伞、纸灯笼、纸牌、纸屏风、折纸等等,在明清时都应有尽有,而且都有新的发展,在这方面可谓集历代之大成。此处只简短举出一些有关记载。关于剪纸,刘侗(1594~约1637)《帝京景物略》(1635)载,每年腊月三十日五更都要在门窗上贴红纸,剪成红葫芦,称为“收瘟鬼”。“凡岁时雨久,剪以白纸作妇人首,剪红绿纸衣之,以苕帚苗缚小帚令携之,竿悬檐际,曰扫晴娘”。实际上这是一种套色剪纸。《梵天庐丛录》(18世纪)介绍安徽一位剪纸艺术家时写道:
  全椒人江舟(1734~1789在世)善书画,尤工剪贴,喜钩摩古人真迹,剪成后着色,与书画无异。乾隆廿九年(1764)清高宗南巡,舟献册页,赐缎二匹。再尝著有钩、砑、剪、揭、荡、贴六字诀,曰《艺圃碎金录》。今所传惟《醉翁亭记》、《前赤壁赋》、《兰竹》、《九狮》等图,藏诸鉴赏家,而今江浙各地所行之堆绢人物、山水、花鸟,实亦江舟之遗法。①
  由此看来,江舟还是剪纸专著的作者,惜其作品今不可得见。清人陈云伯《画林新咏》介绍扬州一位艺人包钧,剪纸技巧更为精湛:“剪画,南宋时有人能于袖中剪字,与古人名迹无异。近年扬州包钧最工此,尤工剪山水、人物、花鸟、草虫,无不妙。”且有诗曰:
  剪画聪明胜剪书,飞翔花鸟泳频鱼。
  任他二月春风好,剪出垂杨恐不如②。
  剪古人书画而维妙维肖,比一般剪纸难度更大。1965年江阴出土明代折扇,扇骨为竹制,扇面为双层皮纸,涂成棕色,洒以金粉,但扇面无字画。迎光看时始发现纸夹层中有剪纸梅鹊报春图。图的四边剪出龟背纹、万字纹(卐)及缠枝纹,此扇为明正德(1506~1521)时。
  之物,是以剪纸代替书画作扇面装饰者④纸扇在明清时获得了大发展,形式多样,但最常用的是折扇,扇面上有书画可随时欣赏。北京故宫博物院、苏州博物馆和各地博物馆,都藏有大量明清人所画扇面,是从用过的扇子上取下来的。明人陈霆(1475~1515在世)《两山墨谈》卷18云:
  宋元以前,中国未有折扇之制。元初,东南夷使者持聚头扇,当时犹讥笑之。我朝永乐初,始有持者,然特仆隶下人用以便事人焉耳。至倭国(日本)以充贡,朝廷以遍赐群臣,内府又仿其制以供赐予,于是天下遂遍用之。
  陆容《菽园杂记》卷五称:
  折叠扇一名撒扇,盖收则折叠,用则撒开。或写作箑者非是,箑即团扇也。……闻撒扇自宋时已有之,或云始于永乐(1403~1424)中,因朝鲜国进松扇,上喜其卷舒之便,命工如式为之。南方女人皆用团扇,惟妓女用撒肩。近年良家女妇亦有用撒扇者,此亦可见风俗日趋于薄也③。
  明人周晖(约1466~1526在世)《金陵琐事》称,李昭、蒋成及李赞三人制扇最精。周晖《续金陵琐事》卷上又云:
  东江顾公清云,南京折扇名天下。成化(1465~1487)间,李昭竹骨、王孟仁画面,称为二绝。今明善此扇,乃王画也。诗以志感:
  李郎竹骨王郎画,三十年前盛有名。
  今日因君睹遗墨,却思骑马凤台行。
  明代与南京扇齐名的,还有川扇,进御者多洒金扇面。沈德符(1578~1642)《万历野获编》(1606)卷26云:“聚骨扇自吴制之外,惟川扇为佳。其精雅则宜士人,其华灿则宜艳女。至于正龙、侧龙、百龙、百鹿、百鸟之属,尤宫掖所尚,溢出人至今循以为例。”沈德符还在《敝帚轩剩语补遗》中说:
  今吴中折扇,凡紫檀、象牙、乌木[骨]者,俱目为俗制,惟以棕竹、猫竹(毛竹)为之者,称怀袖雅物。其面重金,亦不足贵,惟骨为时所尚。往时名手有马勋、马福、刘永晖之属,其值数铢。近年则有沈少楼、柳玉台,价遂至一金。而蒋苏台同时尤称绝技,一柄至值三、四金。李调元(1734~1818?)《诸家藏书簿》卷八载嘉靖四十四年(1565)前宰相严嵩(1480~1567)家被抄时,有“金银铰川扇、墩扇、襄扇、倭扇(日本扇)、团扇、戈折扇、玳牙诸香扇共一万七千六百余柄”,都是仗权势从各地搜括的。川扇进御制度持续至明末,史学家谈迁(1594~1658)《枣林杂俎》(1644)智集云:
  乙未(1595)四月七日文书房传旨:“着四川布政司照进到年例扇柄内,钦降花样彩画面各样龙凤扇八百一十柄。内金钉铰彩画面雕边骨龙凤舟扇十五柄、寿比南山福如东海扇十五柄、四阳捧寿福禄扇十五柄、百子扇十五柄、群仙捧寿扇十五柄、松竹梅结寿福禄扇十五柄,七夕银河会扇十五柄、菊花兔儿扇十五柄、天师降五毒扇十五柄、四兽朝麒麟扇十五柄、孔雀牡丹扇十五柄、金菊对芙蓉扇十五柄、锦帐花木猫儿扇十五柄、人物故事扇十五柄、四季花扇十五柄、茶梅花草虫扇十五柄、聚番扇十五柄、白泽五毒扇十五柄、盆景五毒扇十五柄、八蛮进宝扇十五柄、百鸟朝凤扇十五柄、蟠桃捧寿扇十五柄。以上三十三样,俱金钉铰、彩画面、浑贴雕边骨。每样添造四十五柄,共六千柄。每年为例,其余年例的,今年二月传添造的八千八百柄,俱照样数,每年如法精緻赤金造进。礼部知道。”①
  1966年,苏州虎丘发现明代首辅王钖爵(1534~1610)夫妇合葬墓,内出折扇三柄,有乌漆竹骨洒金纸面扇,扇面黑地洒金,有菱形块金图案②。
  中国发明的纸糊风筝经千年发展后,到明清时也进入集大成阶段。在形制、样式、扎制、装饰和放飞等方面都比前代有很大进步,而且出现了总结历代风筝技术的专著,为过去所少见。明代画家徐渭(1521~1593)晚年画了很多风筝,又为之题词。清人顾禄(1800~1870年在世)《清嘉录》(1830)卷三《放断鹞》云:“纸鸢俗呼鹞子,春明竞放川原远近摇曳百丝。晚或系灯于线之腰,连三接五,曰鹞灯。又以竹、芦黏簧,缚鹞子之背,因风播响,曰鹞鞭。清明后,东风谢令乃止,谓之放断鹞。”接下顾禄引张元长《笔谈》云:“今俗作人物、故事、虫介诸式,皆加以鹞之名。且作鹰隼、鸿雁之形,呼曰老鹰鹞、雁鹅鹞,其昧于鹞之义矣③。
  发展了写实性的造型风筝,扎有具有人物和各种动物等形状,要求既能飞上天,又能在空中动作,难度比过去加大。比如蜈蚣、双蝶、龙、鹰等造型风筝都有这个特点。同时在风筝上加缚鹞子、葫芦、白果壳作哨子,还能发出声响。更以重彩平涂,或用剪纸、贴纸花、描金银等进行装饰,使风筝在空中更加绚丽多采。清代作家曹雪芹(1715~1763)《红楼梦》第70回就有众姐妹放风筝的描述:“只听窗外竹子上一声响,……一个大蝴蝶风筝挂在竹梢上了。宝玉笑道:“我认得这风筝,这是大老爷那院里嫣红姑娘放的”④。
  小说中描写了美人、沙雁、大鱼、螃蟹、蝙蝠等各种造型的风筝放飞的情景。这说明曹雪芹对风筝是内行的。二十多年前发现的《废艺斋集稿》,传为雪芹晚年所作,订为八册,其中第二册题为《南鹞北鸢考工志》,即为有关风筝的专著⑤(图6-5)。曹氏在自序中说,写此著是为帮助残疾人于景廉借扎风筝以糊口。书的内容讨论扎、绘风筝的歌诀和各式风筝的彩色图谱。山水画家董邦达(1698~1769)序中说:“盖扎、糊、绘、放四艺者,风筝之经。是书之作,意重发扬,故能集前人之成。”

知识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利用最新考古发掘资料,对出土文物的检验、传统工艺的调查研究和中外文献的考证,系统论述中国造纸及印刷技术的起源发展以及外传的历史,从而揭示出中国“四大发明”中两项发明的系统历史。全书共三编十七章,内容深入浅出,资料翔实,别具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刘侗
相关人物
陈云伯
相关人物
陈霆
相关人物
陆容
相关人物
周晖
相关人物
李昭
相关人物
蒋成
相关人物
李赞
相关人物
李昭竹
相关人物
王孟仁
相关人物
今明善
相关人物
李郎竹
相关人物
沈德符
相关人物
刘永晖
相关人物
王钖爵
相关人物
张元长
相关人物
曹雪芹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北京故宫博物院
相关机构
苏州博物馆
相关机构
四川布政司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安徽省
相关地名
扬州市
相关地名
南宋乡
相关地名
江阴市
相关地名
日本
相关地名
东江乡
相关地名
南京市
相关地名
凤台县
相关地名
吴中区
相关地名